地名:巴沟乡 | 隶属:同德县 |
区划代码:632522200 | 代码前6位:632522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青 |
长途区号:0974 | 邮政编码:813000 |
辖区面积:约47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7000人 |
人口密度:1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2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下巴村 | ~200 | 乡中心区 | 因本村上面为“巴沟”,本村位于“巴沟”下面,故而得名下巴村。…[详细] |
上巴村 | ~201 | 村庄 | 因本村地处巴曲河谷上方,故名。110多年前,从尖扎县迁移至此.1951年成立第三行政区是隶属巴沟乡称巴贡玛;1958年成立公社时改为巴贡玛大队;196…[详细] |
松多村 | ~202 | 村庄 | “松多”藏语意为三水汇合处,后改名松多村又因村民委员会建于本村故得名松多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地干村 | ~203 | 村庄 | “地干”藏语意为大山丘,因本村位于一处山丘,故得名地干村。…[详细] |
火角村 | ~204 | 村庄 | “火角”系藏语,意为盐碱地,故名。1951年建乡是区划为一个村;1957年成立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公社时称火居大队;1984年社改乡时改称火居村…[详细] |
曲乃亥村 | ~205 | 村庄 | “曲乃亥”系藏语译音、意为“黑水”,本村的山谷内有一眼泉,因此泉冬不结冰,且水色呈黑色,故得名。…[详细] |
尕哇麻村 | ~206 | 村庄 | 因本村位于山脚下,地势平摊,“尕哇麻”村系藏语,意为山脚下的平摊,故而得名尕哇麻村.。…[详细] |
托头村 | ~207 | 村庄 | 因本村沟脑处有两座小石山相对立,故名“托头”。…[详细] |
上尕毛其村 | ~208 | 村庄 | “尕毛其贡玛”系藏语,尕毛其意为大福气,贡玛意为上部,约在1907年黄南尖扎的7户农民迁至此地居住,说这地方有大福气,故而得名上尕毛其村。…[详细] |
下尕毛其村 | ~209 | 村庄 | “尕毛切”系藏语译音,“尕毛切”意为大福气,故而得名下尕毛其村。…[详细] |
上阿格村 | ~210 | 村庄 | “阿格”系藏语,意为白狐狸。因村民委员会位于本村,故得名上阿格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下阿格村 | ~211 | 村庄 | “阿格”系藏语,意为白狐狸,故名。1951年成立第三行政区时隶属巴沟乡,区划为一个村;1957年成立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隶属尕毛切大队…[详细] |
班多村 | ~212 | 村庄 | 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位于巴沟乡西部,地处黄河、巴曲河交汇处,距同德县城38公里,距巴沟乡政府20公里,平均海拔2860米。是一个藏汉杂聚的地区,全村现有…[详细] |
团结村 | ~213 | 村庄 | 约在1958年从外地迁来五户农民组成一个生产小队,五户农民要相互团结,故名。…[详细] |
卡力岗村 | ~214 | 村庄 | “卡力岗”系藏语,意为山梁,故名。大约在1913年化隆县卡里岗移民迁至同德,仍用原名卡力岗。1951年建乡时称卡力岗村,1957年卡力岗合作社:195…[详细] |
上才乃亥村 | ~215 | 村庄 | 指紧靠黄河沿的一片黑刺滩,因卡里岗村民迁至于此,故名。…[详细] |
下才乃亥村 | ~216 | 村庄 | 才乃亥藏语意为黑刺,指紧靠黄河沿的一片黑刺滩,故名。…[详细] |
新村村 | ~217 | 村庄 | 新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直德村 | ~218 | 村庄 | “直德”意为平摊,本村因地处黄河港而得名直德村。…[详细] |
本龙村 | ~219 | 村庄 | 因1992年新成立的村庄,故得名本龙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加日亥村 | ~220 | 村庄 | “加日亥”系藏语,意为黄胡子,传说很早以前在这里住有一位满脸黄胡子的人,故而得名加日亥村。…[详细] |
然果村 | ~221 | 村庄 | “然果”系藏语,意为黄河流域而命名。相传很早年前有位红教僧人在此诵居经修而取名,本村原系同德县马场的农业点,1972年成立然果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地名由来:
巴沟乡系藏汉复合语译音,当地藏语俗称巴龙哇,简称巴龙,其中巴为藏族部落姓氏,龙哇或龙为沟谷之意,全称意为巴氏部落居住过的沟,故得名。
基本介绍:
巴沟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9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477平方千米。辖然果、加日亥、新村、卡力岗、秀麻直德、上才乃亥、下才乃亥、班多、团结、上阿格、下阿格、上尕毛其、下尕毛其、托头、尕哇麻、上巴、下巴、曲乃亥、火居、地干、松多21个村(牧)委会。1951年设第三区巴沟乡,1959年改为巴沟公社,1965年改为巴沟乡,1970年改为巴沟公社,1984年改为巴沟乡。
文化旅游:
时代:新石器时代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宗日遗址初名免儿滩或托勒台,是一处北高南低的大滩地。滩地东为巴沟河流入黄河口处,属黄河第一台地。团结村紧靠台地边缘。遗址面
历史沿革:
1951年,属第三行政区,为巴沟乡和卡力岗乡。
1953年,由同德藏族自治区改为同德县以后,巴沟为当时同德下设6区中的一区。
1956年10月至1957年底,重编为第五区(巴沟)。
1958年3月,撤区并乡时巴沟、卡力岗合并为巴沟乡,同年10月,改巴沟乡公社。
1963年,分为松多、巴沟、卡力岗3个农业公社。
1965年,将原有的卡力岗公社、松多公社、巴沟公社合并为巴沟乡。
1970年,改为巴沟人民公社。
19
区划: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