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旅游景点介绍
红军反“围剿”炉峰山战斗遗址位于杉城镇红卫行政村炉峰山。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详细] 大田高传遴烈士墓位于大田乡大田村村部后山杨公庙后头坡地的山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龙安红军崖位于大龙乡龙安行政村北面500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红军反“围剿”窑排岭阻击战遗址位于新桥乡新桥行政村村北窑排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大洋嶂阻击战遗址位于杉城镇邱洪行政村大洋坪自然村大洋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双坪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大龙乡双坪行政村下坊自然村中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岭上红军井(儒学井)位于杉城镇红卫行政村岭上街梨树下11号北侧。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岭上红一方面军驻地旧址(卢家巷邓家祖宅)位于杉城镇民主行政村卢家巷6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岭上红一方面军驻地旧址(红军街13号)位于杉城镇红卫村岭上街13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岭上红一方面军驻地旧址(红军街14号)位于杉城镇红卫村岭上街14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岭上红一方面军驻地旧址(红军街11号)位于杉城镇红卫村岭上街11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水南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杉城镇水南行政村金富街罗汉寺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大源红军通道旧址(镇安桥)位于新桥乡大源行政村水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泰宁尚书墓位于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长滩人形山,是明朝末年兵部尚书李春烨和他的一品夫人江氏的合葬墓。墓园从西向东,总面积1040平方米。墓穴南北长52米,东西宽20米,用花岗岩石板砌成,并用生铁水浇铸;墓台六层,顶层立墓碑,其下分别立石栏杆、石狮、华表等装饰。……
[详细] 泰宁世德堂(世德堂)是明清古建筑群,建于明万历末年至天启年间,是中国江南地区保存较完整、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古代建筑群落。占地总面积为1.27万平方米;其中尚书第占地5400平方米,“世德堂”占地7300平方米。“世德堂”于1995年列为县级文保,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保,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这些古建筑占地面积大,年代跨度久远,具有明代早、中、晚期的建筑特色,也有清代早、中、晚期的建筑风格,还存有元代和宋代的建筑遗风。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拆修翻改,使世德堂现存建筑留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其中,第一栋、第五栋、第八栋、第九栋主要建筑是明代特征;第六栋前部建筑保留明代特征,后部建筑有清代特色;第七栋、第十栋、第十二栋主要建筑有清代特征;第十一栋是传统木结构民居,建造年……
[详细] 泰宁县尚书街旅游休闲街区位于泰宁旅游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区域,列入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保点42个,被誉为“汉唐古镇、两宋明城”,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科举盛况。街区内现建有全省首个乡村非遗博览苑,打造了状元文化、乡村民宿、特色美食、旅游休闲等特色主题馆。街区占地面积12.34万平方米,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尚书第建筑群。古城门、古城墙、古街巷、古建筑比比皆是,拥有明清古建筑40余幢,列入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保点42个,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自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以来,对左圣路进行夜间交通管制,划定夜间摊位,与灵秀商城共同打造成晚茶夜市、当地小吃、“大金湖鱼城”等特色饮食街。街区内荟萃本地大金湖有机鱼、游浆豆腐以及国内其他知名美食,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味蕾盛宴……
[详细] 泰宁县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馆址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内。尚书第建筑群是目前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它以尚书第和世德堂两大建筑为主。博物馆馆内藏品有3000余件,开辟了“尚书第书院”、“泰宁古城与尚书第”、“李春烨与尚书第”、“李氏家族生活馆”、“泰宁节俗馆”、“泰宁传统建筑工艺和福建名宅名府”六大基本陈列,以图版、模型、塑像、声光电控等形式展现了李春烨传奇的一生。博物馆拥有一支年轻化、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馆内分为安全保卫部、讲解部、考古部三个部开展工作,其管理有序,责任分明。多年来,在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旅游接待等工作中卓有成效,多次评为市、县文明窗口,1999年评为全省十大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1年评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博物馆,……
[详细] 红军崖位于泰宁县大龙乡龙安村北面500米。1934年3月,泰宁县城失守后,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及部分红军、游击队经梅口、弋口转移到双坪、龙安坚持斗争。1934年初夏,国民党军和-民团大举进犯龙安苏区,妄图把转移到龙安的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一网打尽。6月26日,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干部及红军、游击队100多人被敌人团团围困在离龙安桥头不远的高山上。敌人放火烧山,情况十分危急。为掩护大部队转移,红军突击队奉命阻击敌人。红军突击队在完成阻击任务后,为了保证突击队能顺利安全脱身,营部通讯员李火兴挺身而出,要求只身一人留下拖住敌人。李火兴,出生年月不详,泰宁龙安人,家住白崖寨山下。12岁就给地主家放牛,经常挨打和受折磨。1934年,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以及红军独立营等转移……
[详细] 建泰独立团游击战遗址金铙山位于泰宁县大龙乡铙山村。1931年6月,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调集国民党军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军队,开始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时候,毛泽东签署了第三次反“围剿”总动员令,红军主力千里回师赣南。7月9日,驻守泰宁的红6师奉命收拢部队,准备开赴建宁集结,回师江西兴国。在撤出泰宁前,红6师将部分干部群众分散隐蔽到乡下,并安排部署地方游击队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移。7月12日,红6师回师江西兴国参加反“围剿”战斗。中共泰宁支部和县、区革命委员会及游击队的部分干部群众,与开赴泰宁的建宁游击队100余人合编为建泰独立团,转移到两县交界的金铙山一带进行游击斗争。从1931年7月至1932年10月,建泰独立团在长期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持……
[详细]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泰宁县西南方的大龙乡。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1934年3月,国民党东路军第10纵队汤恩伯部逼近泰宁。3月19日,泰宁县城保卫战正式打响。面对压倒优势的敌人,红军战士和泰宁民众毫不畏惧,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救援的红军未能及时赶到,县城再度沦陷。敌人占据县城后,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及部分红军、游击队撤离县城,4月间,经梅口、弋口迁移到大布的双坪村,以双坪、金铙等为基地,组建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历时一个多月。5月,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撤离大布乡到龙安乡开展工作。期间,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动员12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积极筹集军粮,帮助红军挖战壕、修工事、削制竹尖、布置鹿寨、抬担架、救伤病员等等。但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氱紓鍌欐祰椤曆囨偋閹惧磭鏆︽繝闈涚墔濞岊亪鏌i褍浜為柟铏崄閻忓啴姊洪崨濠佺繁闁告ǹ妫勯悾闈涱吋婢跺鎷洪梺鍛婄箓鐎氬嘲危瑜版帗鍊电紒妤佺☉濞层倗澹曡ぐ鎺撶厵闁诡垱婢樿闂佺粯鎸婚悷鈺呭蓟濞戞粎鐤€婵﹩鍏涘Ч妤呮⒑濞茶骞栭柣顓炲€垮璇测槈濡吋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