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文物古迹介绍
圣水岩位于乳山市冯家镇孔家村西北1000米的尼姑顶东坡。这里山水幽深,林木茂美,岩壁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流水常年不断,水质清纯,因名圣水岩。据现存于该处的“玉虚观碑”记载,金大定年间(1161~1189),全真道七真人之一的王玉阳在这里搭建茅屋-道行,承安二年(1197),牒敕赐额曰“玉虚观”易庵为观,陆续修了一些道院建筑。崇庆二年(1213),牒敕赐额曰“玉真观”(即万寿宫)。贞祐二年(1214),立玉虚观碑。旧时玉虚观殿阁一片,前有石坊,门有石狮。有老祖殿、三官殿、三清殿、玉皇阁、万寿宫、三义殿、灵官殿,大门过道两侧还有巨大的把门将军塑像,大小碑碣不知其数。1942年开始,圣水岩玉虚观遭到破坏,此后历经多年风雨,至今玉虚观已成荒芜废墟。现存遗迹有:玉虚观碑,立于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
[详细] 南黄庄墓群(也称南斜山墓群)遗址位于乳山市南黄镇南黄庄村与南斜山村之间,两村相距500米。墓葬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南黄庄村东、西、北三面的坡地上。1977年春,南斜山村村民在挖平塘溢洪道时出土一批“灰包罐”,是年6月,乳山县图书馆工作人员最先在南斜山村东北发现墓地,因而被称为南斜山墓地。由于墓葬的结构和出土器物比较特殊,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据调查,墓葬多发现于南斜山村东和村东北的水库东侧,并在水库的东北角发现残存墓葬两座。一座仅存约40厘米,未见器物;一座残存大部,墓室内放置陶罐2件,一件复原;另一件因器物火候较差,破碎严重,无法复原。再次调查时,据南斜山村村民反映,他们在修路时发现许多用石头砌成的小方坑,里面有“灰包罐”。在他们指点下,随即清理了路边一处已暴露的小方坑。该坑底部铺较大的石块……
[详细] 马石山抗日战斗遗址位于乳山市诸往镇上石硼村北的马石山上,是1987年9月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调查的。现存马石山上环山毛石砌筑围墙,是当时战斗主要依托,全长2000余米。主峰阳坡有烈士纪念塔、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墓等。1942年11月,侵华日寇用两万余兵力,以“铁壁合围,梳篦战术”,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拉网式“大扫荡”。胶东区公安局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王殿元和胶东区公安局三科科长唐慈,根据“胶东军区战事--指挥部”的命令,在马石山南麓同当地群众一起坚持反扫荡。11月23日,敌人把棉亘数十里的马石山团团围住,为解救被围困在马石山上的数千名群众和部分地方干部,他们率部先后数次上下马石山,护送一千多人脱险,直至24日拂晓已失去了突围时机。为吸引敌人主力,使更多被围的群众有机会冲出重围,王殿元和唐慈……
[详细] 明代戚继光抗倭时设置的军寨,分大、小二寨。均黄土夯土寨墙。大寨建于山岗上,方形,边长230米,地表有砖块、瓦片暴露,内设狼烟台一个,底部直径约20米,残高约12米;寨墙残高1—6米,四面各置一城门。大寨南90米设置一小寨,长64米、宽55米、墙厚约11米,残高0.5—1米,城门南向,基本完好。据考查,此寨设大、小两寨。大寨建在山岗上,呈方形,边长约230米,残高1—6米不等,寨墙用土夯成。寨内四面各置一寨门,门宽约5米左右。据调查,各寨门原为砖砌圆拱形门,后期被全部拆走用作建房,现已无存。在军寨内的东南部设有烽火台(烟墩),底部直径约20米,残高约7米。烟墩向北约26米有一东西向土墙,残高约1米左右,用土夯成。墙体的东端有一门,与东寨墙的东门相接。从残存痕迹看,此处是驻军军营区,后期遭到破坏……
[详细] 潘家庄遗址位于乳山市白沙滩镇潘家庄村南500米处的一座山岗西坡上,东南约500米处有一条小河,一条南北向小路从遗址西部穿过。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约11万平方米,是1977年8月文物调查时发现的。1979年11月,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乳山县图书馆又共同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2009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又进行复查,采集了部分标本。从采集的标本分析,该遗址主要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存,并有少量的岳石文化遗物。目前,遗址整体保存完好。据调查,该遗址因历年平整土地在遗址西部曾挖去1米左右的土,暴露出文化堆积层,文化层厚约0.20~0.50米左右,地表暴露遗物很少;东部文化层稍厚,一般在0.30~0.50米左右,地表暴露较多陶片、贝壳等遗物,并在……
[详细] 小管村遗址位于乳山市区西南13公里的乳山寨镇小管村村东约1000米的“柳树塂”处,下海湾河绕遗址东侧南流入海,一条村级路横穿遗址南部。遗址现存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原是高丘,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将高丘夷为平地,使遗址中部被挖去近1米深的土,其余部分保存尚好,文化层堆积一般厚约1—2米。该遗址是1978年3月文物调查时发现的,2009年3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又进行过复查,曾采集过部分标本。1979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在此做过调查,同年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在遗址北部进行过试掘。1983年秋,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乳山县图书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发掘面积约92平方米,出土……
[详细] 胶东育儿所旧址位于乳山市崖子镇东凤凰崖村、田家村、腾甲庄村中,年代为1942-1952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胶东育儿所旧址主要由东凤凰崖育儿所旧址、田家育儿所旧址和腾甲庄育儿所遗址三部分组成。1942年4至5月,因形势逐渐恶化,该所由荣成县沟曹家村转移到乳山境内东凤凰崖村。7月该所改为胶东育儿所,9月又迁至田家村。1948年,胶东全境解放,由田家村迁至离城区较近的腾甲庄村。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由乳山县人民政府接管。1948年春,胶东全境解放,分散在各村的儿童集中居住,胶东育儿所由田家村迁至离城区较近的腾甲庄村。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由乳山县人民政府接管。该遗址南北长约125米、东西长约72.5米。旧址建筑仅存墙基,建筑已经不存。……
[详细] 观上冯家冯德英旧居位于乳山市冯家镇观上冯家村中,年代为清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冯德英旧居位于乳山市冯家镇观上冯家村,系著名作家冯德英老先生青年时代生活的老屋,也是著名红色经典系列小说《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三花”故事的发生地。同时也是抗战时期,胶东党组织的主要活动地点,张连珠同志在担任第三任胶东特委书记前,就在观上冯家村的圣水乡小学,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1942年,胶东第三兵工厂一部分在山南的高家台村开展生产,一部分在观上冯家村开展生产。2018年6月将冯德英旧居后的房屋打造了四个展馆分别是昆嵛山下展馆、苦菜花馆、迎春花馆、山菊花馆,总占地面积约605.3平方米作为一处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详细]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第三兵工厂旧址位于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北,年代为1941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期间,胶东八路军第三兵工厂(总部)设于此地,旧址呈南北走向,东西长26米,南北宽25米,总面积约650平方米。整个旧址为一进四合院式,北屋为正房,共有7间,面积为124平方米;西厢4间,面积为33.6平方米;东厢3间,面积为26.2平方米;南道厅7间,面积为107.2平方米,大门从南道厅东第二间穿过。……
[详细] 胶东军区临时指挥所旧址位于乳山市冯家镇西吉子园村中,年代为1942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2年冬季“反扫荡”期间,许世友率部转移此地作临时指挥所,总面积约120.5平方米。旧址北为胡同,东、南为村民住房,西侧为小广场,呈东西走向,南北14.4米,东西8.4米。由正房和厢房两部分组成,正房坐北朝南共有4间,面积为39.5平方米;西厢3间,面积为25平方米,南部为过道门。……
[详细] 胶东军区卫生三所旧址位于乳山市乳山寨镇赤家口村中,年代为1942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是1942年为救治抗日伤员设置,是济南军区总医院的前身,总面积约171平方米。该旧址呈东西走向,东西长10.6米。南北宽16.2米,由正房、东厢、西厢、南道厅四部分组成,为一进四合院式。正房坐北朝南共有4间,东厢3间,西厢3间,南道厅4间,其中东二间为过道门。……
[详细] 胶东特委成立旧址:位于冯家镇北刘伶庄村中,成立于1933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直接领导各县的领导机构。2017年3月份开始,冯家镇政府多方面争取资金对胶东特委旧址及其周边的17间房屋进行保护性修缮、改造,使旧址形成了一个集旧址及展馆为一体的闭合式院落,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2017年11月被乳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西乳山战壕遗址位于乳山市乳山寨镇到根见村东南500米,年代为抗战时期。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4月调查。战壕建于39—40年地方武装及民兵抗击侵华日军修筑的,为泥石构筑,外墙为乱石垒筑,每隔10米有一射击孔,环山而筑。战壕现存残高1—2米左右,宽约2—3米,全长1500米,整个战壕面海环山所筑。……
[详细] 谷牧教学旧址位于乳山市乳山寨镇西驾马沟村中偏西,年代为1933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谷牧在此以教学为掩护从事抗日工作。旧址总面积约54平方米,原为家庙。旧址呈东西走向,东西长10.8米,南北宽5米,目前仅存正房,坐北朝南共有4间。……
[详细] 小侯家烟墩位于乳山市白沙滩镇小侯家东北300米的烟墩山顶部。烟墩底部直径约10米,高约4米,方形平顶,土石混合夯筑而成,保存较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南司马庄于氏民居位于乳山市乳山寨镇南司马庄村中,年代为清代。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共七排,每排共5间;南北长1040米,东西宽20米。……
[详细] 葛口矿冶遗址位于乳山市冯家镇。年代为汉。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发现有两口废弃的矿井,井旁和山下堆放有大量废弃的炼铜残渣,渣内夹杂有陶片。2013年,葛口矿冶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育犁故城遗址位于乳山市育黎镇城阴村南150米的平原上,西距诸往村3.5公里,东北距汪水村1.5公里,东南接北勇家村,西南紧邻泊子村,北隔一条大河即是城阴村。故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800米,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城墙已平毁,现改为农耕田。故城北紧邻城阴村南河,由西向东流,汇入育黎河。按民国《牟平县志》记载,此河即旧时的灍港水河。城阴村在河北岸,故城遗址在河南岸。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育犁,汉立县,后汉省并入牟平,盖在今郡东南一百二十里灍港水侧近。以地良沃,故以育黎名邑”。又据清《登州府志》载:“灍港水在宁州西南,考其此城当在宁海,今之育犁集(今乳山市育黎镇)即其故址”。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牟平县志》总篡于清泮曾到故城遗址考察,立“汉育犂故城”碑一只,撰文记叙育犂……
[详细] 堡上墓群位于乳山市白沙滩镇堡上村西侧邻村,年代为战国。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区分布在长200米、宽150米的范围内,1982年调查的。墓区地表常有墓葬暴露,土坑竖穴墓,出土遗物有:铜剑、戈及陶罐、陶豆、陶缽等,保存较好。……
[详细] 桃村王家遗址位于乳山市白沙滩镇桃村王家村东南750米的小丘顶部,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坡遗址,南北约250米、东西约2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9年4月发现的,文化层堆积厚约0.2—1.5米,暴露遗物,采集陶器标本有:园锥形、柱形、方形鼎足、罐、鼎、盆等;石器有:石斧、石锤、石凿、磨棒等,保存较好。……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鍤勯柤鍝ユ暩娴犳氨绱撻崒娆愮グ妞ゆ泦鍥ㄥ亱闁规儳纾弳锔界節闂堟稓澧旀繛宀婁邯閺岋綁顢樿娴滅偤鏌熼搹顐e磩闁诲繐鍟村娲川婵犱胶绻侀梺鍛娗瑰Λ鍕偩闂堟侗鍚嬪璺侯儌閹锋椽姊洪崨濠勭畵閻庢艾鍢插嵄鐟滅増甯楅崐鐢电磼濡や胶鈽夋繛灞傚€楁竟鏇°亹閹烘挾鍘甸梺璇″灡濠㈡ǹ顣块梻浣虹帛閹稿鎮烽埡鍛摕婵炴垶绮庨悿鈧┑顔斤供閸忔稑效濡ゅ懏鈷戞繛鑼额嚙楠炴牠鏌i鐐测偓鍨嚕鐠囨祴妲堟俊顖氬悑濞堟洟鏌f惔顖滅У闁稿瀚伴、鏃堟晸閿燂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