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漯河市旅游

漯河市文物古迹介绍

郾城城隍庙
  郾城区城隍庙位于郾城西街沙河之滨,南临镇河铁牛,东望龙塔古篆,是依托郾城县城隍庙旧址而规划建筑的一处集燃香祭拜、祈求平安、观光游览、体验休憩于一体的宗教旅游场所。现有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房屋25间,共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拥有5000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庙内主体建筑群由南向北,布局结构合理,建筑均为琉璃瓦覆盖,卷棚出厦,飞檐四出,造型精致,结构紧凑。整个建筑青砖金瓦,画梁雕栋,既凝重端庄,又古朴典雅。城隍庙共设有四殿:主体建筑为城隍爷殿,供奉城隍爷爷和城隍奶奶;两侧偏殿为三清殿、玉皇殿和忠义堂。其中三清殿供奉太清元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玉清太上君;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忠义堂供奉武帝关羽、张龙和赵虎。殿内均会有精美壁画,如《二十四孝》、《老子骑牛》、《岳母刺字》、《桃园结义》等。……[详细]
许南阁祠
  许南阁祠,又名许慎祠,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许慎路,为纪念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许慎而建。走进许南阁祠,步上台阶,“许南阁祠”四个篆体大字赫然在目。走进庭院,便感受到一种肃穆的气氛,两边各立一块石碑,分别记述当年建造及修缮的情形。大厅正中,“文化宗师”的匾额下,许慎的画像前摆放着先生的牌位,两边陈列的是对许慎著作《说文解字 》的研究资料。站在这位文化宗师的享堂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后汉书 儒林传》有传,许慎曾任太尉府南阁祭酒等职,以所著《说文解字》十四卷而著称。此书是研究汉字的基本资料,为历代文字学者所推崇。清末,郾城知县敬重这位乡贤,于光绪二十八年建成此祠,供人祭祀。时过境迁,许慎祠原来并不在市区要道上,近年城市规划,拓宽市区街道,恰好此祠处于闹市中,大道……[详细]
东不羹故城
  东不羹城位于汝河与灰河交界处,地势险要,风景优美。从军事需要看,沙、澧、灰三河可做为天然屏障,城池就建在沙河南岸,依沙河顺势而建,略呈三角形。城周长5.5公里,现存高度1-1.5米,城内面积约7500000平方米。为防水患,在城墙西北角筑建长1公里的巨石大坝,河下为深潭,名曰“石墓潭”,传为楚平王葬身处。汉定陵县、魏定陵郡皆设于此。东不羹城位于舞阳县章化乡前后古城村,为春秋时期楚国北方的一座重要的边塞要城,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据《左传》记载:“楚筑不羹,有东西二城,此或其东城也”又“楚筑二不羹,屯兵以拒中夏,此东城也”。195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试掘,在城西北部发掘出通过城墙的五角陶制函管45段以及小铜镞、小金粒等。当地群众还在城内采集到大量战国——秦汉遗物,主要有青铜剑、铜……[详细]
南阁祭酒祠
  南阁祭酒祠:南阁祭酒祠也称许慎祭酒祠,位于郾城古城内东北隅。公元83年,许慎举孝廉,入京为南阁祭酒,因此,后人为纪念许慎而建的祠堂称南阁祭酒祠。该祠原占地三亩三分,坐北朝南,建大门三间,过厅五间,享堂五间,东西廊坊各三间,均为凤阁出厦。大门上挂“许南阁祠”横匾,门内有影壁,门外有石桥,即“一步三孔桥”。桥南有照壁。祠内享堂为许南阁祠主体建筑,内供“汉先儒许慎之位”木柱,上悬“五经无双”金字匾额。四壁装有用紫檀木雕刻的《说文解字》五百四十字序目。另外,又于“享堂之东,度隙地,拨景文书院款建屋数楹,为诸生肄业之所在。又建东西厢用以藏书”。整个祠堂,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往来学者及官员莫不亲往拜祭。现在的南阁祭酒祠又称许慎纪念馆,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郾城知县周云带头捐钱八百八十九千文,历……[详细]
三晋乡祠
  三晋乡祠位于沙澧两河交汇处漯河二中校内,原名关帝庙。漯河位居中原,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为方便联谊,晋商于清乾隆53年(公元1789年)修建了三晋乡祠,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当时三晋乡祠坐北朝南,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戏楼,非常壮观。20世纪初,随着朝代的更迭和交通方式的改变,漯河水运日渐衰落,三晋乡祠渐渐淡出了繁华。如今,三晋乡祠仅存大殿,为单檐歇山式构造,绿色琉璃瓦顶,结构严谨,造型精美,2008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晋乡祠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45年9月20日,沉寂许久的三晋乡祠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潮头,迎来了一个令国人振奋的时刻。漯河作为抗战胜利全国第十三个受降区,在三晋乡祠举行了日军投降仪式,日本北支那军司令鹰孝森中将以战……[详细]
陈氏家族墓
  陈氏家族墓位于源汇区大刘镇大陈村,墓地东西长144米,南北宽148米,面积约21300平方米,现存明清时期古墓约300余座,是目前漯河市范围内保存下来的最为完整的家族墓群。2008年6月,被市政府公布为漯河市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家族墓因陈玑墓而闻名,陈玑墓位于家族墓地中央,其墓前立有“交龙御碑”。交龙御碑设计精美,宏伟大气,线条清晰,碑头为双龙造型,中间刻有“封而诰命”字样,代表着被封的官职与级别。(陈玑,字天仪,号莲轩,明朝嘉靖二年进士,曾任汉中知府、湖广按察司副使,按明朝官制,为正五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和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陈玑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戴,又因为陈玑是当时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的老师,所以嘉靖皇帝对他非常赏识,于嘉靖十二年御制交龙碑,为其父母加封,……[详细]
裴晋公祠碑
  裴晋公祠碑位于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裴城学校院内,该碑刻为《重修裴晋公祠记》碑和《重修裴晋公祠宇记》碑两通组成,是明代官府为纪念裴度、彰显裴度伐蔡历史功绩,重修裴晋公祠的记事碑。《重修裴晋公祠记》碑通高4.52米,碑额高1.17米,宽1米,厚0.34米,碑身高2.75米,宽1米,厚0.32米;《重修裴晋公祠宇记》碑通高4.15米,碑额高1.11米,宽0.9米,厚0.3米,碑身高2.53米,宽0.86米。碑文详细记载了唐元和九年至十二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割据蔡州进行叛乱和裴度伐蔡的历史事实,记载了后人为纪念裴度所建祠宇的兴废过程以及后人拜祭裴度之事。这对研究唐代“平乱”那段历史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另外,碑文雕刻钢劲有力,龙形碑额、龟形碑座的雕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这对研究书法及雕刻艺术有着……[详细]
漯河山阳故城
  山阳故城始建于汉初,为山阳县城。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以昌邑为山阳国,封张当居为候,后又封梁孝王子刘定为山阳王。前141年,刘定卒,撤销山阳国;前97年改为昌邑国,武帝封其子刘髆为昌邑王,髆卒,其子刘贺继位;前6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三国时,魏曹丕废汉献帝,封其为山阳公(太行山南,曰山阳)。从有关文献资料及城墙遗址的夯土层看,山阳城为汉代所筑。建筑雄伟,结构合理,城墙坚固,利于防御,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夯土建筑的高超技艺,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规模、市区规划等方面的实物例证。1963年6月,山阳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山阳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位置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西大街路北……[详细]
洄河石拱桥
  洄河石拱桥位于河南省郾城县城西北25公里的裴城镇裴城村内的小洄河上,此处古代为东西、南北驿道的交汇点。洄河桥由红色砂页岩砌筑而成,桥东西长8.3米、南北宽6.47米,桥拱净跨2.92米。桥拱由18道拱石并列砌筑而成,券面石边除二道凸弦纹外,其余均为素面,拱券与券基石中间由生铁和黏合剂填充,拱券两侧桥基以石磙作基础加固。桥面由青石板铺砌,原桥上两侧各有4个青石栏杆和3个青石栏板,现仅存2个完整的青石栏杆,1个完整的青石栏板。石栏板长1.65米、宽0.7米、厚0.12米,主题图案为“麒麟望日(月)”“人字”云,造型生动逼真。桥栏杆、栏板与主拱北宋建筑风格不同,具有明代建筑特征,应为明代整修时修建。洄河桥所在的裴城是一座历史名镇,史称洄曲镇。……[详细]
善德南岗遗址
  善德南岗遗址遗址位于太尉乡善德王村南台地上,总面积约三万五千平方米,据调查,这里解放前群众在岗上挖土时就出土不少陶片、蚌壳、鹿角、陶鼎等文物。一九五六年,在岗上修水渠挖一大沟,出土大量文物。从一坑壁上(兴修水利时挖的方井)可以看到厚约二米文化层,东壁有一蚌壳堆,南壁有一人骨架,西壁有一园形灰坑,内含篮纹陶片,井内出土器物有石刀、石锄、石箭头、穿孔半月形石刀,骨镞,陶器有磨光亮黑陶、夹砂红陶、夹蚌红陶、夹砂灰陶等,器形见有镂孔豆,篮纹平底罐等,鼎足有扁足、乳状足等,另有鹿角、龟甲、烧骨等。该遗址西距郭庄大岗遗址虽仅距两公里,这里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为主的文化遗址,人类在这里一直居住到商周以后。……[详细]
受禅碑和受禅台
  受禅碑和受禅台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今繁城)筑灵台,举行受禅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是谓魏文帝。从此结束了刘汉王朝400年的历史,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代。受禅大典的盛况,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 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可见其炫赫隆重。台前有两碑,即《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细地记述了这一历史事实。“受禅台”、“三绝碑”位于漯河市临颍县的繁城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以人文景观为特色的三国文化遗址。公元220年8月,大臣们提出:“魏王布德四方,万国归服,人臣所向……[详细]
舞阳城隍庙
  舞阳城隍庙位于舞阳县城西大街北侧。由达鲁花赤按摊不花创建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为祭祀城隍庙而建庙,故名。明、清屡经修葺扩建。现存建筑有拜殿、大殿、后殿、厢房、配殿、廊房。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悬山顶殿堂建筑;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悬山顶建筑。后殿内塑城隍及二夫人像,厢房内塑十二生肖,后院有小桥流水,荷花游鱼,别有洞天。 1927年-1937年舞阳县农民招待所、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舞阳县青年救国会设于此。范文澜、姚雪垠、吴祖贻先后在此开展革命活动。 1985年以来,城隍庙建筑不断进行维修,现为舞阳县博物馆所在地。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源汇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位于源汇区阴阳赵镇古城村,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经省文物专国。秦汉至隋唐时期古城遗址为郾城县城所在地,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朝代更迭,古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绝大部分城墙早已被破坏,现古城遗址内城有城墙,高约2.5米,东西长约310米,南北长约280米,古城遗址外城约4平方公里,城墙已不存在。2003年省文物局组织考古队对古城遗址局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比较丰富,有春秋、秦汉、隋唐时期的陶器、铁器、铜器等。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详细]
裴城遗址
  裴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西25公里的裴城镇裴城村西南岗地,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150000平方米,是该区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遗址断壁上斗、壶、罐、樽等陶器残片。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遗址上大范围地分布有板瓦、简瓦等建筑残瓦。从文物标本综合分析,裴城遗址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以遗址北、东、南部断壁,西部干渠为基线,向外各扩30米。建设控制地带: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向外各扩50米。……[详细]
凌云台遗址
  凌云台遗址是一个平面呈圆角方形的台地,南北长125米,东西宽120米,高出地面4—6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厚,从断壁上可明显看到灰坑、红烧土层、石器、陶器残片及人骨、兽骨。出土有完整的石锛、石凿、石斧等,陶器有鬲、豆、尊、瓮、罐等,陶器多为灰陶,纹饰多为绳纹,有少数篮纹和几何纹。综上分析,凌云台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它对研究河南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生产生活及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6年6月,凌云台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付庄遗址
  付庄遗址位于郾城县东北13公里姬石乡付庄东北200米的土岗上。遗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相传这里是春秋蔡侯和邓侯会盟的地方,称“会成台”或“桧圣台”。遗址高出周围地面约3米,遗址文化层很厚,内涵丰富。出土的生产工具中石器有镞、刀、锛、斧、铲和钻头等。另有骨鱼钩、蚌镰和纺轮。生活用具为陶器,有泥质红陶、黑陶及夹砂灰陶,饰绳纹、蓝纹和方格纹,器形有钵、豆、盆、瓮、罐、壶等,属龙山文化聚落遗址。1963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悲寺遗址
  大悲寺遗址位于吴城镇惠庄村北200米的台地上,面积约四万多平方米,为原文教局汪祥云发现。遗址为一高出地面到四米的台地,岗上原有大悲寺一座,故名。遗址中部开挖一条南北深约四米的大路沟,在路沟两侧的断崖上,可以见到大量文化层和遗物,文化层堆积厚约三米,在遗址南端,发现有弦纹彩陶、黑陶纺轮、亮黑陶片、蓝纹圜底红陶壶、小型窑址、黑陶环、陶豆等,县文化馆张耀先在此发现鸭咀形足蓝纹红陶鼎一件。大悲寺遗址内涵丰富,上限到仰韶,下限至战国。属漯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岗遗址
  大岗遗址大岗遗址位于候集乡大岗村北,高出地面二至三米的台地上,总面积8000平方米。1988秋至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县博物馆联合在此进行了两个季度的发掘,出土了一批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迹、遗物和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细石页等,第一次在中原地区发现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地层叠压关系,特别是在这里发现的一口深7米、直径1.2米的水井,证明八、九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开始饮用井水。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人类饮用井水的证据。……[详细]
郾城府君庙
  府君庙位于郾城区龙城镇前黄村。解放前占地二十余亩,有二阁十九殿,一座歌舞楼,石碑林立,翠柏苍松,是方圆几百里有名的道教圣地。根据碑文、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西汉末年,刘秀带兵攻打盘踞在郾城和昆阳的莽军失利,遭遇崔府君救驾脱险,胜利后刘秀为祭神灵保佑而建此“南岳府君庙”。府君庙盛于唐宋,毁于金元,复兴于明清。每年的正月十九、三月十五、四月十二,三次庙会连续百日,百姓的生过用品、生产工具、中草药材、家禽牲畜等物资交流大会,方圆几百里闻名。……[详细]
舞阳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创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重建,清代重修。 据《舞阳县志》及碑刻记载,开元寺始建于唐,后历代重修。而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明洪武九年开始大规模兴建,现大殿、拜殿、寝宫(皆面阔五间)及左右配殿皆保存完好。民国以来,佛像拆除设立“开元高中”,解放后设立豫西行政干部学校、高中师范部,50年代被县机械厂占用,1984年与城隍庙一起收回文物部门管理使用。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