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洪坑村 | 隶属:湖坑镇 |
区划代码:350803106206 | 代码前6位:350803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行政级别:村 | 车牌代码:闽F |
长途区号:0597 | 邮政编码:364000 |
城乡分类:村庄 | 分类代码:220 |
地名由来:
上祖林锦茂三世祖从河南迁居福州、莆田,后又迁龙岩西陂,再后又迁居岐岭岩太,然后来此地。村中一条溪从古竹方向流来,故称洪川,因川与坑近义,后改名洪坑。
荣誉排行:
2024年6月,福建省第四批高级版绿盈乡村名单公布,{标题}上榜。
2022年10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认定洪坑村定为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2021年11月,福建省爱卫办命名洪坑村为2021年福建省卫生村。
2021年2月,司法部、民政部公布洪坑村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2020年11月,洪坑村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12年12月,洪坑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基本介绍:
洪坑村位于湖坑镇东北部,距湖坑集镇5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所在重点村之一、是著名土楼民俗文化村、省级园林式村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所在地,先后获得市第九届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福建最美乡村、省级文明风景区、省第十届文明村、市新农村“427”建设重点村、“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荣誉。全村土地总面积7117亩,人口2910人。
洪坑村现存36座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土楼,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形、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土楼王子—振成楼、宫殿式建筑—奎聚楼、府第式建筑—福裕楼”为洪坑土楼群的杰出代表,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
文化旅游:
洪坑土楼群位于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距县城45公里。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
振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
奎聚楼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三堂两落。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中厅、天井、大厅(祖堂前厅)、祖堂,两侧为横楼。主
福裕楼坐落在洪坑村北部,东临洪川溪。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坐西朝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府第式(五凤楼)。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门坪、内大门、门厅、前天井、中厅(祖堂)、后
光裕楼坐落在洪坑村北部,福裕楼南侧,东临洪川溪。长方形土楼,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坐西朝东,占地约2500平方米。高4层,面阔41.8米,进深33.6米,共3进,以天井相隔,内通廊
如升楼该楼坐落洪坑村北部,与福裕楼隔洪川溪相望。俗称米升楼,因规模形状如同旧时民间计量大米、谷子的竹制器皿(俗称米升),故名。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林氏民居。坐东朝西,单环,
历史沿革:
1949年前全洪坑村分为洪东保、洪西保,1949年后属丰盛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洪坑大队,1984年为湖坑乡洪坑村民委员会,1993年撤乡设镇,改称为湖坑镇洪坑村民委员会至今。
周边相关:
洪坑村附近有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光裕楼、如升楼等旅游景点,有永定红柿、永定巴戟天、永定菜干、永定六月红早熟芋、永定美蕉、永定万应茶等特产,有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中医养生(永定万应茶)、永定客家土楼楹联、龙岩山歌、闽西客家元宵节庆等民俗文化。
林霭民(1906~1964),字瑞章,湖坑乡洪坑人。家境宽裕,学有渊源,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九中学,擅诗文,工书法。胡文虎创办《星岛日报》,闻其文名,聘为报社社长。太平洋战争前到香港沦陷前夕,回福建任田粮
区划: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