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乡镇 | 隶属:宜阳县 |
区划代码:410327107 | 代码前6位:4103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C |
长途区号:0379 | 邮政编码:471000 |
辖区面积:约5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2万人 |
人口密度:约61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7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东村村 | ~200 | 镇中心区 | 东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杨圪塔村 | ~201 | 村庄 | 据早前有蔡、杨两姓,起初叫蔡家凹,后来因杨家势力逐渐强大,在加上地势不平,更名为杨圪垯村。…[详细] |
可乐湾村 | ~202 | 村庄 | 据传:早年有很多栲栲树,故名栲栲窝,又传说村东有个竹阁寺,山清水秀,称为可乐之地,村庄在湾子里边,故称为可乐湾。…[详细] |
西村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西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上庄村 | ~204 | 村庄 | 原称为“庄里”俗称“三庄”因位于其他两庄上方,所以称为上庄。…[详细] |
下庄村 | ~205 | 村庄 | 因为上庄、下庄均位居洛河岸边,下庄居下游,故名下庄。…[详细] |
南寨村 | ~206 | 村庄 | 因四周寨围环绕,且居于上庄之南,故名南寨。…[详细] |
河西村 | ~207 | 村庄 | 因处于连昌河西岸,洛宁县河西村的下游,故名河西。…[详细] |
后院村 | ~208 | 村庄 | 据大明年间,村中有两个大观庙,居南者称前观,居北者称后观,后改为后院。…[详细] |
后寨村 | ~209 | 村庄 | 据南边曾有一龙驹寨,村居寨后,故称后寨。…[详细] |
仁村村 | ~210 | 村庄 | 相传:最早由几户人家到此居住,相处和好,礼让当先,随取名为仁村。…[详细] |
西柏坡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据传:古代村东苍松翠柏,古人遂建柏阁寺于岭麓,故取名西伯阁,久而久之,阁转音为坡,后称西柏坡。…[详细] |
东柏坡村 | ~212 | 村庄 | 据传:村西岭坡翠柏丛生,古人在岭脚修建柏阁寺。则取名“东柏阁”,年长月久,阁于坡音近,逐渐演变为东柏坡。…[详细] |
西王村 | ~213 | 村庄 | 据传:明末有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姓氏复杂,各系为家族兴旺,取名旺村,后转音为王村,因建村于王村西南部,故名西王村。…[详细] |
坡头村 | ~214 | 村庄 | 据传:早年在东柏坡的坡头,后被水淹,遂迁移到故家坟定居,仍用原名坡头。…[详细] |
东王村 | ~215 | 村庄 | 据传: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姓氏复杂,各系为家族兴旺,取名旺村,后转音为王村。…[详细] |
古村村 | ~216 | 村庄 | 据传:古时此处原是一片荒地,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民于定居,因而取名“古村”。…[详细] |
下马沟村 | ~217 | 村庄 | 据该沟曾养有很多马,人们在下游建村后取名下马沟村。…[详细] |
流渠村 | ~218 | 村庄 | 据传:远年村中有涌沸寺一座,小溪从寺庙前流过,故取名涌溪村,后因方言音转为流渠村至今。…[详细] |
马湾村 | ~219 | 村庄 | 据传:早年山西洪洞县马姓人家搬迁至此,村形弯如弓,故名马湾。…[详细] |
滩子村 | ~220 | 村庄 | 紧邻洛河,据传某年雨季洪水暴涨,上游被毁,村落财物,多数到此村滩处,故取名“滩子”村。…[详细] |
吉家庙村 | ~221 | 村庄 | 据传:明德宣年间,有李、卢、吉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建村为李家窑、卢家沟,而姓吉的发展较快,在沟口修建了一座小庙取名吉家庙,久之定名为吉家庙村。…[详细] |
桑子沟村 | ~222 | 村庄 | 桑子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上沟村 | ~223 | 村庄 | 位于水沟庙西部的上沟沟口,取名为上沟村。…[详细] |
东阳村 | ~224 | 村庄 | 位于水沟庙村东部,洛河之北,故称东阳。1960年建东阳大队,属三乡公社。1983年5月为东阳村民委员会,属三乡乡。2009年为东阳农村委员会,属三乡镇…[详细] |
南村村 | ~225 | 村庄 | 处于水沟庙村南部,故取名南村。1960年属三乡公社水沟庙大队,1961年分队后建南村大队,属三乡公社。1983年机构改革,为南村村民委员会,属三乡乡。…[详细] |
王岭村 | ~226 | 村庄 | 据传:东岭上的土地大都属于姓王的一家,后由王家的佃户迁此定居,故命村名为“王岭”。…[详细] |
地名由来:
据《水经注》记载,“洛水又东径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后以三小村合为一村,得名三乡。
基本介绍:
三乡乡位于宜阳县最西部,距县城45公里处,属半山半川区农业乡。东接韩城镇,西与洛宁县城郊乡接壤,北与石村乡相连,南与张午乡隔河相望。总面积52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2万人。
三乡乡是农业大乡。近年来,利用荒坡嫁接发展了3000亩鲜食枣;川区发展了6000亩西瓜,西瓜以其皮簿、味甜闻名豫西地区;山区发展了4000亩崤山烟叶,倍受各地烟厂青睐;三乡乡种植大蒜历史悠久,以其皮簿、瓣大、味辛辣、隔夜不变质而闻名省内外。同时是宜阳县优质沙兰杨生产基地,林木贮积量达40000立方米以上。2003年7月被省无公害认定委员会命名为河南省无公害大蒜、大枣生产基地。2003年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
荣誉排行: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三乡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14年7月,三乡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陈氏祠堂位于三乡镇曲村,由山门、厢房、过厅、听厢、戏楼、耳房等部分组成。山门及厢房面阔五间,建于长方形石基上,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正背雕花草,斗拱八组,雕花,额梁有绘画。过厅现存地基及东山
三乡会议遗址位于三乡镇东村,年代为近现代。2020年12月,被公布为宜阳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宜阳光武庙位于宜阳县三乡镇,年代为清代。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清代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27年设三乡区。
1933年设第七区(三乡)。
1936年属第四区,设有三乡、吉家庙联保。
1943年属汉山乡。
1949年宜南、宜北2县合并后隶属宜阳县韩城区。
1949年属第四区(韩城)。
1956年划为三乡中心乡。
1958年建立三乡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为三乡乡。
2009年撤乡设镇,改称三乡镇,沿用至今。
“九都大蒜”主要产于宜阳三乡、韩城两地。其特点是:瓣大、皮白、味浓、产量高,易贮藏,抗病虫能力强,全县常年种植面积6000亩左右,年产量5000多吨。不仅在豫西驰名,而且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