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宝山,位于贵阳市城区东北宝山北路东侧,山本名“象宝”,以其形似象也。又名“照壁山”、“平顶高峰”,皆因山势得名。山脉走向呈西向东,林木荫森,拔地耸峙,列障排云,俨若屏风,昔有“翠屏”之誉。
相宝山包括两座相连的山峰,西峰高而东峰低。早在明崇祯年间,西山建寺,名“相宝寺”、“照壁山寺”、“屏山寺”,亦称“毗尼寺”。“毗尼”为梵语戒律之意,该寺为贵阳地区唯一律寺,故有此名。该寺在清顺治年间重建,道光年间改修。寺庙规模不大,依山势而建,栏廊回环,梵宫缥缈。山门并排正殿七楹、观音殿三楹,正殿后面有准提殿三间,另有客房、僧寮、斋堂等辅助建筑。正殿中供大佛,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寺中原藏有古铜镜一面、铜牛一尊,直径与身长均达二尺以上。僧寺和故老相传:“铜镜可照人前世”,招徕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登山观景。清代诗人沈毓荪在《重建相宝山寺》中讥笑云:“万里登临慵照镜,前生可是此山僧?”。 殿外有长廊,凭栏远眺,诸山环拱,朝暮变化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在正殿的左方佛阁下,有洞名“碧云”,洞口狭窄,高约两米,寒气凛冽,据说此洞为佛教徒行律禁闭之所。另外西山平台上有殿三楹,祀宋包拯像于内。
相宝山远观形如画屏,又似一叶张帆待航之舟,逢春秋佳节,游人如织,历来骚人墨客留下不少题句于此,吴廷祯、朱文、邹一桂、王本玉、郑珍等均有游览相宝山的诗词传世,地方史志多有记载,这些诗不仅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还是研究贵阳历史的重要史料。现在碧云洞上方石壁还镌有庆均书“相宝留云”,另一处为咸丰时贵州提督赵德昌书“黔阳半壁”,字大如斗、清晰显眼。
民国以后,寺宇渐败、寺僧寥寥。抗日战争时期驻兵于寺内,本已破旧的殿宇又遭破坏。1958年大炼钢铁,山寺房屋竟被拆毁,寺院仅存屋基遗址,昔日旧貌,荡然无存。1983年6月2日,相宝山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