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山村古石埂位于陆良县小百户镇芦山村委会杨梅山村西北1500米的白泥沟。石埂,当地俗称石埂子,呈西南—东北走向,为不规则石灰岩砂石垒砌而成,石块无明显人工加工痕迹。最长段石埂长180米、最高2.08米、厚1.5米。
据调查,此类石埂在陆良主要分布于杨梅山、月牙山、牛头山等地,数量较多,最长者在10千米以上,其他的一般在200~300米,部分有超过500~800米以上,多数石埂仅长20~30米,短的只有数米。石埂总计在陆良县境内残存长约80千米。杨梅山古石埂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其附近尚发现有呈鱼鳞状分布的半圆形众多小石埂,小石埂长约3~5米,从分布及其形制看,军事防御的功能较为明显。其余古石埂或被雨水冲刷,流失严重,或为年久失修风雨剥蚀,呈断壁残垣,但基本保持了原始风貌,人工垒砌痕迹极为明显,且排列整齐坚固,依山就势蜿蜒延伸。
杨梅山及其陆良县境内的其他古石埂建于何时,众说纷纭。2000年北京大学于希贤一行到云南陆良、石林、弥勒3县对石埂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是“南方古长城”,年代初步确定为滇文化时期,后被云南文物部门通过勘察否定。据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鞑子城,在州东三十里,夷语曰‘底伯卢’,其城起自曲靖,抵于广西,绵延三百余里,其酋长兄弟筑此以分地界。”“鞑子城”即指“石埂子”,“州”指今石林县阜鹿镇,“东三十里”即今石林县水塘铺一带。明代曲靖府包括今天陆良县境,广西指今天弥勒县境的虹溪。《云南通志》记述了“石埂子”起于陆良县境,终止于弥勒县境,并记述了古石埂子的长度为“三百余里”。由此可知,石埂年代当为元代。楚图南《路南杂记》,将石埂修筑年代推测为爨文化时期,认为是当时东爨、西爨的分界线。《石林文物志》中认为是宋代大理国时期落蒙部与落温部“酋长兄弟筑此以分地界”。综上分析,古石埂建筑年代大约在宋、元时期,是否是元时“酋长兄弟筑此以分地界”,抑或是大理国时期滇东三十七部之落蒙部、落温部等部落地界,则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杨梅山村古石埂为研究宋、元、明时期滇东少数民族部落情况、土司活动状况、当地人群与周边及其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