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梨洲街道前身原为城南区的梁辉、双雁、燕窝、梨洲、新伟、明山、南雷七乡和阳明区的29、30村。 1956年小乡合并,梁辉、双雁、燕窝三乡合并为梁辉乡,梨洲、新伟、明山、南雷四乡和阳明区的29、30村合并为明伟乡。 1985年余姚撤县设市,仍为明伟、梁辉乡。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明伟、梁辉、燕窝、茭湖、黄明五乡合并改建制为梁辉镇。 2001年9月余姚市调整行政区划撤销余姚、肖东、梁辉三镇,组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街道,原属余姚镇姚江以南、中山河以东,即老城区东南部区域与梁辉镇合并,设立东南街道。 2005年12月23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梨洲街道。 |
1950年为城北区双河、高风、屯山、胜归四乡。 1988年为环城区城北、双河乡。 1992年5月全市撤区扩镇并乡,撤环城区,城北、双河乡划入余姚镇。 2001年9月余姚市调整行政区域,撤销余姚镇,组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街道,原城区姚江以北,新建路、中江以东,即老城区东北片与双河、城北乡设立东北街道。 2005年12月23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凤山街道。 |
1949年属凤亭乡,1950年分为凤亭、肖东、长丹三乡。 1956年三乡合并为肖东乡,1958年设肖东乡、长丰、长丹三个管理区,1970年为长丰、肖东公社,1983年改设长丰乡和肖东乡。 1992年长丰、肖东合并为肖东乡。 1994年改为肖东镇,2001年9月由肖东镇、余姚镇西南和城南公社一部分合并为西南街道,2005年12月更名为兰江街道。 |
1949年为阳明镇;1950年为阳明区;1956年为余姚镇;1992年丰南、丰北、城北乡划入余姚镇;2001年撤余姚镇,分设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街道,原余姚镇西北地段为西北街道;2003年老方桥镇并入;2006年更名为阳明街道。 |
1949年为云塘乡三保,1950年划分为云塘、双云、常胜三乡。 1956年撤区并乡时,云塘乡与新新、冷江、常胜三乡及柯义乡的后竹桥村、梁堰乡的宋马庄村合并称新新乡。 1958年由新新、历山、项旷三乡合并为星火公社,后分为低塘、历山、项旷、杨漕、姆湖五个管理区。 1961年低塘、姆湖二管理区合并为低塘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时改建为低塘乡,1984年改称低塘镇。 1992年低塘镇、郑巷镇、历山镇合并为低塘镇。 2003年5月,将镇西、邵巷、西墟、龙王堂四个行政划给朗霞街道,撤销低塘镇建制,设立低塘街道。 |
1949年初称为朗霞乡。 1950年分设朗霞、道塘、明风三乡。 1956年撤区并乡时三乡合并为朗霞乡。 1958年又分为朗霞、道塘、明风三个管理区。 1961年三个管理区并建为朗霞公社。 1983年复为朗霞乡。 1986年7月改为朗霞镇。 1992年5月撤区并扩镇乡,撤朗霞镇、新新乡、天华乡“一镇二乡”建制,新设朗霞镇。 2003年5月,将低塘镇的镇西、邵巷、西墟、龙王堂村划给朗霞,设立朗霞街道。 |
1949年称临山镇,1956年有湖堤、湖南、临山、兰塘部分合并为临山乡,1958年成立五星公社,1961年为临山公社,1962年湖堤、兰塘分出,称临山公社,1992年兰海、临海、湖堤合并,仍为临山镇政区未变。 |
1949年为兰塘乡,辖境包括上塘乡。 1950年分为兰塘、上塘、高桥、韩夏四乡。 1956年上塘,韩夏乡和兰塘,高桥乡的部分村合并为兰塘乡。 1961年为兰塘公社。 1983年为兰塘乡。 1986年7月更名为黄家埠镇。 1992年全市撤区扩镇并乡,横塘、回龙乡并入黄家埠镇。 |
1928年命名孝女乡,1940年建立曹娥乡,1950年仍设立曹娥乡。 1986年7月,撤曹娥乡建镇,为别于上虞市曹娥镇。 故取名为“小曹娥镇“。 沿用至今。 |
秦以前,汉晋时,约10公里方圆浅海淤涨成陆。 至今,历代修筑海塘10余条。 境域分属余姚县东山乡、开原乡。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首置四门乡。 1930年为泗门镇,属余姚县第四区(临山区)。 1949年为余姚县泗门镇。 1950年2月,设为泗门区,下辖12个乡镇。 1954年10月,大部划归慈溪县。 1958年10月改称卫星人民公社,后又名泗门镇公社。 1966年复名泗门镇,20世纪70年代初,泗门、周巷两区合并称“周泗地区”旋即撤销。 1979年9月泗门区划归余姚县。 1989年5月塘后乡并入泗门镇。 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万圣、夹塘、湖北、东蒲四个乡并入泗门镇。 2003年5月将朗霞镇所辖的大庙周、水阁周2个行政村划入泗门镇。 |
马渚,清时属云楼乡,民国初始建制马渚乡,解放前已发展成镇。 1950年辖区仅限于马渚镇近郊各村,1956年划入原渚北乡的施张夏、奖嘉隆、前俞巷和原丰乐乡的大施巷、汀水堰及云楼乡的西山下、姚家等行政村,仍名马渚镇。 1958年改为马渚管理区,1961年又改为马渚公社,1983年恢复马渚镇名称。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将开元、云楼、斗门、青山乡划入马渚镇。 |
《东山志》云:“牟山,山形似牟,其地为兰风,有牟山港,牟山庙。 当地又有牟山湖,俗称一直传沿至今。 1950年土改时分成牟山,湖山两个小乡,1958年改为牟山管理区,1961年改为牟山公社,1983年复称牟山乡,1991年改设镇,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将湖山、青港、牟山乡合并,改建制为牟山镇。 |
元十六年已有记载,1942年建镇,1949年为丈亭镇,1950年为慈溪县丈亭、渔溪、岗墩三个乡。 1954年划入余姚县,1958年为丈亭、渔溪、龙山三个管理区,1961年丈亭、渔溪合并建丈亭公社,1981年改为丈亭乡,1983年复为丈亭镇,至今未变。 |
代已有集市记载,民国设立三七市镇,1950年为金川乡,1956年为新桥乡,1961年设三七市公社,1983改为三七市乡,1986年设立三七市镇,至今未变。 |
河姆渡原名黄墓渡以黄公墓而得名,南宋《宝庆四明志》(1227年刊)已有黄墓渡的记载。 历代官方史志均有黄墓渡、黄墓市、黄墓山、黄墓坊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墓”逐渐变成了“河姆”,最早用文字记载“河姆”两字的是康熙五十七年的《芦山寺志》:“黄墓,俗讹河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则黄墓市和河姆镇同时出现。 1950年6月,慈溪县人民政府把北渡口定名为“罗江乡第六村河姆渡自然村”。 南渡口则被定名为“河姆乡第一村河姆自然村”。 从此,“河姆”和“河姆渡”之称谓正式被官方使用。 1973年一个震惊世界的史前遗址被发现了,按照考古界的惯例,这里属于余姚县罗江人民公社东方红大队河姆渡自然村,被命名为“河姆渡遗址”。 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河姆渡的名声雀起。 1992年5月原江中、罗江、车厩三乡合并,成立了河姆渡镇。 |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