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汕头市各县区情况介绍

汕头市各县区情况介绍

 龙湖区位于广东省东部,因境内龙湖沟而得名。总面积103.58平方千米。总人口63.5万人(2008年)。

区人民政府驻金霞街道。邮编:515041。代码:440507。区号:0754。拼音:LonghuQu。

基本概况

龙湖区地处汕头市的中心城区,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著名的侨乡。区域面积103.13平方公里,辖金霞、珠池、新津、龙祥、鸥汀、外砂、新溪、金狮喉、新安和大衙共十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户籍人口63.54万人,流动人口30多万人。

龙湖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极为方便;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置业,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65.83亿元,增长14.02%;工业总产值139.17亿元,增长18.43%;财政总收入13.1亿元,增长13.92%。

近年来,龙湖区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区”、“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南粤锦绣文化先进区”和“广东省双拥模范区”等称号。

龙湖区不仅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也是潮汕平原革命的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潮汕革命根据地——龙湖区龙祥街道官埭乡如龙居委,曾经出现过一段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涌现了向敌人展开英勇不屈斗争纪喜龙、纪经其、纪经如等革命先烈,在潮汕地下党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年革命地下党人曾经常活动、秘密开会的大榕树据点,被称为“革命树”。如今,这棵逾百年的大树,枝叶茂盛,耸立在官埭的西南端、机场路与嵩山路的交界处,汕头市龙湖区把它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济概况

龙湖区是汕头市的新城区,经过二十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以工业、外贸为主,商业、旅游、金融、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各业并举的综合性外向型新城区。龙湖区经济结构由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三大块组成。区直国有企业多以外贸为主,外资经济在全区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民营经济是龙湖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200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7.00亿元,增长6.76%,固定资产投资9.71亿元,增长3.52%;工业总产值70.53亿元,增长2.22%;财政收入3.99亿元,增长12.25%;农业总产值1.6亿元,同比持平。

工业

工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万吉工业区,面积1796亩,将建设为国家光机电产业化基地。全年新办工业项目70宗,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5家,在建项目13家,新投产项目57家。华钜科技有限公司、国份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项目竣工投产。工业投资大幅增加,工业系统投资3.33亿元,增长79.21%,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4.25%。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年工业产值超亿元以上的企业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6家,完成产值50.77亿元,增长3.7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2%。

外引内联

外引内联取得实效。举办对台经贸洽谈会,签订了4个项目,投资总额2800万元;在香港举办龙湖区经贸洽谈会,签订了10个项目,投资总额3650万美元。引进了投资额1200万美元的振动马达等一批技术档次较高的项目。全年批准利用外资23项,协议投资额3083万美元;有12家企业增资扩产,增资额2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80万美元,增长202.28%。经济协作进一步扩大,2001年11月22日与深圳宝安区正式缔结为友好区;赴深圳开展投资推介取得成效,新型防火材料、多功能防盗门窗等多个项目初步达成投资意向。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民营经济服务办公室和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合署办公,设立企业投资管理服务中心,把服务范围覆盖到所有企业;“一条龙”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洼地效应,吸引了首期投资1.5亿元的全雅百货公司等10多家有一定规模档次的项目在区内落户,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276家。各街道落实经济发展责任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挖掘民资民力,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实现街道企业总产值46.93亿元,增长5%;其中工业总产值24.85亿元,增长4.8%;新办企业135家,其中工业产值41家。

第三产业

商贸流通活跃。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各类展销会,参加汕头特区商品(重庆)交易会签订商品购销合同协议1.1亿元。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国泰家具博览中心和长江通讯城等专业市场建成开业;充分利用黄河路专业市场存量,对黄河路进行全面规划,规划为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于一体的专业市场一条街。充分发挥大型物流企业万客隆、沃尔玛的辐射作用,商贸流通进一步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增长41.95%,汽车销售、大型综合超市和餐饮业销售额分别为5.92亿元、4.93亿元、2.75亿元,分别增长745%、41.13%、49.58%,成为全区消费品市场的三大亮点,有力拉动了全区经济的增长。

行政区划

龙湖区辖10个街道(珠池、金霞、新津、龙祥、鸥汀、外砂、新溪、金狮喉、新安和大衙)

历史沿革

1999年,龙湖区辖:新津街道、珠池街道、龙湖街道、金霞街道、下蓬镇。

2000年,龙湖区辖8个街道。总人口255888人,各街道人口:金霞街道29233龙湖街道26909珠池街道56965新滓街道64109鸥汀街道29934龙津街道20212渔洲街道14749龙祥街道13777(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龙湖区辖8个街道(珠泡、龙湖、金霞、新津、龙津、移洲、龙祥、欧汀)、5个村委会、64个居委会。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号):将原澄海市的外砂、新溪2个镇、原金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东片区域(即东起天山北路,西至华山北路,南起汕头经济特区北界线,北至科技北三街向南转向科技西路再转向科技北二街)划归龙湖区管辖。4月1日,完成了原澄海市外砂镇、新溪镇行政管辖权的移交工作。

2003年,龙湖区辖5个街道、2个镇,共有75个居委会、32个村委会。总户数90961户、总人口337406人:金霞街道11044户、40841人;珠池街道15210户、50579人;新津街道12794户、39762人;鸥汀街道13230户、41849人;龙祥街道7275户、23986人;外砂镇18140户、79467人;新溪镇13268户、60922人。

2005年12月31日,龙湖区辖5个街道(珠池、金霞、新津、龙祥、鸥汀)、2个镇(新溪、外砂)。

截止2008年末,龙湖区辖10个街道(珠池、金霞、新津、龙祥、鸥汀、外砂、新溪、金狮喉、新安和大衙)

金平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总面积108.71平方千米。总人口82.3万人(2008年)。

区人民政府驻石炮台街道金砂中路,邮编:515041。代码:440511。区号:0754。拼音:JinpingQu。

基本概况

汕头市金平区于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升平区、金园区及原达濠区礐石街道浔洄居委、龙湖区龙溪路以北区域组建而成。地处汕头城市中心区,涵盖整个汕头老城区,区域总面积108.71平方公里,境内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天然良港,海陆优势兼备。人口82.32万。现辖石炮台、金砂、金厦、东方、大华、同益、光华、东墩、广厦、海安、新福、乌桥、岐山、永祥、鮀莲、鮀江、月浦等17个街道和160个居委。辖区城市设施完善,是汕头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和重要的工业、科技基地。也是汕头特区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门户。辖区内有通往国内外的汕头港客运站、西堤客运站等一批客货运输码头;有沟通汕头南北、连接广汕公路的礐石大桥。206国道汕揭路段和金砂路可直达汕头机场和广梅汕铁路汕头站及汕头深水港码头。

市区的主要道路金湖路、金砂路、长平路、中山路、外马路、海滨路、建设中的金凤路桥横贯东西,汕樟路、金新路、东厦路纵穿南北。商贸服务业向来发达,小公园百货大楼久负盛名,长平路、金新路、金园路、金环路等商业街构成环形商业街区,有安平路、利安路、华侨新村路、博爱路摩罗街等商业步行街,以及天虹商场、岛内价、好评价、百惠购物中心、广厦购物广场等大型商场。区域内生产生活环境优良,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金融、旅游、卫生、医疗、文化、学校、娱乐和体育等设施配套齐全,是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区内的主要景点有“汕头新八景”中的两景:桑浦山景区、中山公园。还有市区的老妈宫、小公园、金凤坛、人民广场、海滨长廊、石炮台公园、金砂公园、东方公园、沟南许地民俗文化村;有被列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八·一南昌起义军总指挥部”旧址等。

2004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28亿元;工业总产值161.83亿元;农业总产值2.6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9亿元。

自然地理

金平区境内地形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天然良港,海陆优势兼备。金平区是汕头市的中心城区,濒临南中国海台湾海峡,北倚潮汕大平原,与台湾高雄隔海遥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这里依山傍海,全区总面积108.71平方公里,是汕头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和重要的工业、科技基地。

经济概况

工业经济

积极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大力挖掘民资民力,工业经济特别是民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区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了机电机械、五金电器、包装印刷、医疗器械、新型材料和食品、化工、服装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全区现有工业企业2303家,其中规模以上(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41家,年产值上亿元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1.0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01%。;工业园区集聚效应不断加强,位于汕头大学路——潮汕路段的金平民营科技园占地10500亩,已建成厂房及配套设施150万平方米,生产企业250家,2004年园区工业产值达63亿元,是目前汕头市规模最大、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就业人员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工业园区。

 商业经济

金平区是汕头“百载商埠”发祥地,人群聚居,商铺密集,商贸业活跃。2004年全区商业销售总额1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5.9亿元,比上年增长23.45%。初步形成了机动车、服装布艺、五金电器、日用百货、家私、水产、水果、农贸、旧货等一批专业市场以及华侨新村路、博爱路步行街和金园路、金新路、长平路、中山路、摩罗街等商业街区。

 街道经济

金平区现辖17个街道。街道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街道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114.3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0%;商贸额120.02亿元,占全区商贸额的71%;完成外贸出口总值23893万美元,占全区出口总值的63%。

 对外经济

金平区大力调整出口企业结构,建立稳固的外贸出口基地,全区现有“三资”企业220多家,累计利用外资6.5亿美元,生产型企业出口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04年全区完成外贸出口总值3.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5%。出口大户的骨干作用日益显现,42家年出口200万美元以上企业完成出口29956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9.34%;其中汕头经济特区新昌纺织印染厂有限公司、汕头龙丰食品有限公司、汕头市龙胜水产食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的年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30家外贸企业参加了美、法、德、俄、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个境外展览展销会,先后引进、签约了一批项目;2004年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包括增资扩产项目)达到354个,总投资额43.28亿元;其中投资额千万元以上项目111个;金威啤酒等253个新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6宗,投资总额155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增长10%。

行政区划

金平区辖17个街道(金砂、金厦、东墩、东方、广厦、月浦、岐山、石炮台、大华、乌桥、光华、海安、新福、永祥、鮀莲、鮀江、同益)。

历史沿革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号):撤销汕头市升平区、金园区,设立汕头市金平区。以原升平区、金园区(不含高新技术开发区东片区域,即东起天山北路,西至华山北路,南起汕头经济特区北界线,北至科技北三街向南转向科技西路再转向科技北二街)、原达濠区礐石街道浔洄居委会、龙湖区龙溪路以北区域(即东起华山北路,西至龙湖沟西侧,南起龙溪路,北至汕头经济特区北界线)的行政区域为金平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金砂中路(原金园区人民政府驻地)。

1999年,金园区辖:龙厦街道、广夏街道、石炮台街道、东墩街道、飞度街道、金砂街道、金龙街道、崎碌街道、东厦街道、龙眼街道、新梅街道、新兴街道、陵海街道、岐山镇

?年,升平区辖:光华街道、新华街道、中山街道、中马街道、南海街道、乌桥街道、福合街道、万安街道、永泰街道、吉祥街道、新风街道、鮀浦镇

2000年,金园区辖15个街道。总人口459687人,各街道人口:金砂街道70111陵海街道24677龙厦街道35726飞厦街道29286东墩街道4409~龙眼街道24065金龙街道25399新兴街道19728崎碌街道22105新梅街道27668石炮台街道20554东厦街道29021广厦街道37870歧山街道25238月浦街道24145(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升平区辖15个街道。总人口290768人,各街道人口:万安街道10054南海街道19482中山街道11932中马街道13633新华街道24957鮀南街道32610新风街道15349福合街道14960乌桥街道21324光华街道27297吉祥街道19058永泰街道8501鮀浦街道25587莲塘街道16576龙泉街道29448(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金园区辖15个街道(金砂、陵海、龙厦、飞厦、东墩、龙眼、金龙、新兴、崎碌、新梅、东厦、广厦、月浦、岐山、石炮台),3个村委会、109个居委会;升平区辖15个街道(新风、福合、乌桥、光华、吉祥、永泰、万安、南海、中山、中马、新华、莲塘、鮀浦、龙泉、鮀南),115个居委会。

2003年,金平区辖17个街道,共有160个居委会。总户数200111户、总人口737658人:大华街道20947户、78354人;石炮台街道16752户、67665人;东方街道18835户、73511人;金厦街道15044户、59193人;金砂街道14882户、58885人;东墩街道7406户、29007人;广厦街道9152户、35205人;岐山街道4289户、18379人;月浦街道5637户、22378人;海安街道10777户、37310人;永祥街道9833户、32759人;同益街道9159户、30495人;新福街道10581户、35329人;乌桥街道6844户、24247人;光华街道11035户、40503人;鮀江街道14385户、41847人;鮀莲街道14526户、49130人;水上分局25户、2476人;区直辖单位2户、985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金平区辖17个街道(金砂、金厦、东墩、东方、广厦、月浦、岐山、石炮台、大华、乌桥、光华、海安、新福、永祥、鮀莲、鮀江、同益)。

濠江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总面积134.88平方千米。总人口31万人(2008年)。

区人民政府驻达濠街道府前路,邮编:515071。代码:440512。区号:0754。拼音:HaojiangQu。

基本概况

汕头市濠江区经国务院批准,于2003年3月建立,由原达濠区和河浦区合并组成,位于汕头市南部,总面积134.88平方公里,其中面积为80平方公里的达濠岛属汕头经济特区范围。西与潮阳区接壤,北隔礐石海与龙湖区、金平区相望,东南濒临南海,濠江蜿蜒贯穿全境,海岸线总长达92.8公里,沿岸深水港湾和浅水海滩20多处。辖达濠、礐石、马滘、广澳、三河、玉新、滨海7个街道办事处,共60个居委会和3个渔业联社,总人口27.25万,区人民政府驻达濠街道府前路。

濠江区人文历史悠久,唐宋时代便有文字记述,明清时代已成为粤东沿海对外经贸要地,是潮汕文明古镇和著名侨乡。现有9万余名旅外乡亲,在世界各地事业有建树者甚多,仅在香港就有5名太平绅士。

濠江区为低丘陵地貌,最高峰香炉山海拔196米,为汕头港远航船只最后消失点、最先见陆点。全区地势平坦开阔,农田、盐田、滩涂养殖池阡陌纵横。历来是广东省重要渔港,其中达濠港、广澳港分别为省二级和三级群众渔港,加上丰富的海滩涂资源,成为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基地。著名的土特产品有达濠鱼丸、赤沙蚶和珠浦酥糖、达濠米润等。

濠江区依山傍海,山为屏障,水为依托,风光旖旎,是汕头市闻名的旅游度假胜地。风光名胜方面,有龟山、蛇屿守濠江“水口”的自然景观,有礐石、北山湾、龙虎滩等省级风景名胜区或旅游度假区,其中礐石风景区和龙虎滩旅游度假区为全市仅有的两处国家4A级风景区,青云岩风景区有“海国风光第一山”之誉,东湖湾、北山湾、南山湾、广澳湾、河渡湾等多处天然海滨沙滩,是游人问涛阅月的好去处,还有中国沿海湿地面积最大的澳头红树林生态区等;文化古迹方面,有建于明清时代的“青云禅寺”和“达濠古城”,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叠石山石刻群,为潮汕地区著名的摩崖石刻。有"宝峰岩寺"以及炮台、汛营、宋代杨文广和明代郑成功驻兵等多处遗址;旅游配套设施方面,中信度假村酒店是目前全市唯一的涉外星级园林酒店,高尔夫球场为全市仅有,还有南天大酒店、丽日度假酒店等上档次的接待场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广阔。

濠江区境内路桥交通形成网络,汕头海湾大桥、礐石大桥、濠江大桥等5座大桥跨海过江,深汕高速公路东段在此起点,324国道穿境而过,南滨路、磊广公路、河浦大道、澳东公路以及河中路等主干道纵横交错,全区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港区建设初具规模,现有5000吨级以上专用码头8个。尤其是广澳湾临近国际航海道,海床稳定,水深池阔,腹地充足,是市区唯一可营建10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的天然良港,已建成万吨级至3万吨级泊位5个。还有汕头保税区、华能电厂、广澳海关、国际通讯卫星地面站、多普勒气象站、汕头游泳跳水馆等一批全市重点项目在境内建成运作,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濠江区民资民力、侨资侨力优势明显,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外向型经济特点突出。民生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省首家“五自”企业,合群首饰有限公司是全省首家特区外的外商投资企业。现有民营工商企业近2000家,其中工业企业近400家。目前经济以工业、建筑业、“三高”农渔业为支柱。工业形成以塑料、服装、工艺、印刷、机械、制药、食品、建材、精细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涌现出民生集团、华南矢崎、纳米陶瓷、卫伦生物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企业。总投资5亿元,首期用地1200亩的大型工业项目“汕头无叶汽轮机”正式签约落户;面积2926亩的南山湾工业园洽谈的美国OZT橡胶颗粒项目,近日签订投资协议,工业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局面。建筑业资质、实力、规模优势得到发挥,现有广东联泰集团和达濠建筑总公司等2家一级总承包类施工企业,另有二级和三级总承包类施工企业各4家,这些企业多次获国家、省、市建筑行业奖誉。农渔业涌现一批特优新的“三高”种养项目,主要有红星金笋、珠浦名贵中药材、红光杨桃、青梅种植;丽文蛤、高位池对虾养殖;正田种鸭、联鑫鸽业等。同时,旅游景区景点逐步配套建设,前来旅游的人数逐年上升。三大产业比例逐步趋于合理,2002年,全区共完成GDP23.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8.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2.45亿元,农业总产值5.97亿元;外贸出口总值759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18246万元,其中地方本级财政收入7522万元。

达濠华侨中学 濠江区教育事业方面,共有中小学校71所,其中中学13所,小学58所,基本实现校舍楼房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达濠华侨中学、民生学校为市“一级学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去年全区参加高考上省线考生达到141名。卫生事业方面,达濠华侨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河浦人民医院大楼也已投入使用,基层卫生保健网络建设逐步健全,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得到落实。文体事业方面,书法、美术、摄影、音乐、灯谜、棋类、球类等项目活跃,群众基础较好,底蕴较深。社会事业方面,计生、殡改工作有所进步,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工作落实,去年社保基金征缴收入总额1575万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级联防网络比较健全,全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自然地理

07版GooglEarth上看濠江区

濠江地质地貌以丘陵为主,山不高峭,海拔多为60—100米。北部是石山地,海拔196米的区内最高峰香炉山位于其中,自西北向东南延伸至埭头、东湖。东南部为广澳山地,东西走向,两端延至河渡、广澳入海。中部从猫山岭至河渡营盘山,东部从北洋大坑至葛洲,南部马凤南片区均是大片平地,平坦土地面积约70平方公里。

达濠岛边缘间有小块平原,多为沿海台阶和宽谷的冲积土而成,马凤南属沿海的冲积小平原。山地属燕山期酸性花岗岩,多为粗粒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

经济概况

濠江建区17年来,区委、区政府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贯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方针,发挥民资民力、侨资侨力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特别是近几年来,确立了实业强区和科技兴区的发展战略,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结构调整,提高质量效益,传统的“耕三渔七”经济格局彻底改变,第二产业拚搏发展,第三产业焕发活力,第一产业焕发活力,经济建设不断上新台阶,全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濠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农渔产品富饶,是广东省重要的群众渔港。农渔业不断向“三高”方向迈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外海作业,利用沿海滩涂发展养殖业。全区农业“三高”比率达到85%,成为汕头市“菜蓝子”工程重要基地之一。

濠江区大力鼓励和扶持兴办工业企业。区、街道和居委会先后规划工业用地3平方公里,建成厂房20多万平方米,还获准创办南区工业区和汕头高新区达濠科技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全区兴办三资企业140多家,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企业投入技改资金超过4亿元。全区400多家工业企业,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民营企业唱主角,生产经营逐步由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集约型转变。拥有生物医药制品、化学药品、机电产品、电子产品、包装制品、稀土催化剂、建筑防渗漏剂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有广阔前景的产品。目前,全区经省、市确认的民营科技企业24家。塑胶、服装、工艺、食品、医药、机械、建材、印刷、化工等行业初具规模,工业在全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支柱作用。

濠江区有“建筑之乡”美誉。目前,全区形成一级企业为龙头、二级企业为骨干的建安生产格局,施工队伍分布全国各地承建高层楼宇、高速公路、桥梁、市政项目,以高效能的管理、高质量的塑施工,屡创部优、省优样板工程,保持良好的声誉和竞争优势。建筑企业现正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已在兰州、成都、昆明等地注册成立分公司,捷足先登西部市场。

濠江区旅游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有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袖珍古城“达濠城”,有省级风景名胜“礐石风景区”和“北山湾开发区”,有全市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名刹“青云岩风景区”,有风光旖旎的海湾景观,年接待旅客20万人以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逐步配套,现拥有三星级涉外酒店2家。

濠江区商贸业有历史渊源,对外贸易一向活跃,营销网络连结海内外。区、街道、居委会三级完善市场网络,建成物资市场、专用码头和仓库等一批设施,与保税区、深水港、海关等连成体系,在沟通信息,建设与港、澳、台及世界各地营销通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行政区划

濠江区行政区划图 濠江区辖7个街道(达濠、马滘、礐石、广澳、滨海、河浦、玉新)。

历史沿革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号):撤销汕头市河浦区、达濠区,设立汕头市濠江区。以原达濠区(不含礐石街道的浔洄居委会)和河浦区的行政区域为濠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府前路(原达濠区人民政府驻地)。

2000年,河浦区辖3个街道。总人口79023人,各街道人口:滨海街道26765三河街道33570玉新街道18688(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达濠区辖5个街道。总人口184746人,各街道人口:达濠街道70911马窖街道26875角石街道21991广澳街道31596珠园街道33373(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河浦区辖3个街道(滨海、三河、玉新),20个居委会;达濠区辖5个街道(达濠、马滘、礐石、广澳、珠园),42个居委会。

2003年,濠江区辖7个街道,共有60个居委会。总户数111080户、总人口315926人:达濠街道65877户、81587人;广澳街道9524户、31819人;马滘街道6377户、28278人;礐石街道12635户、48072人;三河街道6682户、35750人;玉新街道3934户、20441人;滨海街道6051户、30039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濠江区辖7个街道(达濠、马滘、礐石、广澳、滨海、河浦、玉新)。

潮之阳,大海在其南

区名:潮阳区拼音:CháoYángQū

经纬度:区中心位于北纬23度16分东经116度36分

邮编:515100代码:440513区号:0754

方言:主要为潮阳话和潮州话,小北山附近的金灶镇,谷饶镇有一小部分人说客家话。

区政府所在地:区人民政府驻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中华路

基本概况

汕头市潮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因地处海之北而称潮阳。潮阳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县,1993年4月撤县设市(县级),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区划变更分设潮阳区和潮南区,划归汕头市管辖。区划调整后,潮阳区辖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个街道和海门、和平、谷饶、贵屿、铜盂、河溪、西胪、关埠、金灶等9个镇,潮阳地图有727个农村基层组织,其中村委会202个,居委会93个,区划面积674.6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1平方公里,总人口155.95万人(2008年末)。

潮阳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目前,经过潮阳区境的主要公路有324国道、深汕高速公路,省道S234线(揭海公路)、S237线(和惠公路)、正在规划的汕普高速公路和揭惠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区主干道、镇道全部混凝土化,全区295个行政村实现通机动车,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区通镇二级路,镇通镇三级路标准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拥有国家一类口岸的潮阳港和内河良港关埠港,潮阳港已建成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3000吨级油码头和5000吨级小船泊位;全区有火力发电厂1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以及华能海门电厂1机组和2机组正在加紧建设;有各类学校324所,有医疗卫生机构24家。

潮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英歌、剪纸、笛套音乐被誉为民间艺术三瑰宝,潮剧、木雕、石雕、稿末塑等传统工艺和贵屿彩街路棚、谷饶祭社等民俗文化活动,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文物名胜众多,是汕头市旅游景点最多的区,区内现有古迹和旅游景点100多处,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莲花峰风景区、大峰风景区、灵山寺、文光塔、曲水流、东岩、西岩、大北岩、古雪岩等名胜远近闻名,其中莲花峰风景区属国家AAA级风景区,汕头新八景之一。

潮阳区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侨乡优势得到发挥,雄厚的外资给潮阳区的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潮阳区的基础设施已形成规模,道路交通,港口码头,供水供电,电信金融等硬件设施配套齐全,为各方来潮投资的客商提供了优越的投资环境。目前,全区拥有乡镇企业三千多家,形成纺织服装、日用化工、五金电子、文具、塑料、音像等支柱产业。潮阳的经济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

自然地理

潮阳区境属沿海丘陵、平原地区,地形特征为“两山两江两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为潮南山,属潮南山系余脉,北为小北山,系普宁市境内铁山余脉。沿海是带状沙滩地,分布于海门、井都和田心等镇的沿岸,经过营造防护林,已成为固定或半固定沙土。

潮阳区地处广东省东南沿海,紧靠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内年平均温度21.5℃,年平均日照时间1000—3000小时,日照率为48%,年平均降雨量为1721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潮阳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潮阳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境内丘陵、平原相间,河渠纵横交错。全区有耕地20多万亩,山地30多万亩;有矿泉水、花岗岩、石矿场等资源矿种;海岸线长,滩涂池塘多,海淡水养殖面积218公顷,年产量达2.2万吨,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浅海面积3.6万亩;农产品主要有香蕉、三棱橄榄、乌酥杨梅、玻璃油甘、珍珠鲍鱼、膏蟹等;劳力资源充裕,全区拥有劳动力69万人,其中产业工人20万人;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00多万人;民资民力、侨资侨力丰富。

潮阳区平原面积69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7%;丘陵面积578平方公里,占44.2%;沙滩面积40.4平方公里,占3.1%。

经济概况

潮阳区人多地少,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新建立的区领导班子结合本区实际,制订新区发展经济计划,坚持“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强基础、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因地制宜、谋求新策、巧挖潜力、跨越发展”的工作方针,走具有自己经济特色的发展路子,积极推动经济向前发展。1至9月,全区完成GDP51.6969亿元,同比增长2.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1489亿元,比增2.9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2428,比增18.11%;外贸出口总值10852万美元,比增38%;用电量7.89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3.09亿千瓦时,分别比增45.27%和77.8%。今年以来,全区增资扩产及新增项目20多个,计划投资总额25亿多元,还有投资超60亿元的铝业项目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0亿元的有关项目选址潮阳。

潮阳区农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粮食播种比例由1990年的75:25调整至2002年的60:40,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42.1万亩(早晚二造),总产量22.4万吨,优质稻播种比例达70%;蔬菜种植18万亩,总产量36万吨;水果种植面积7.7万亩,总产量7.6万吨;生猪饲养量73.2万头,“三鸟”饲养量1392万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总产值1.79亿元,带动农户2.2万户,户均增收716元。在发展“三高”农业的同时,扶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使企业以优取胜,全区现有各类企业2958家,个体工商户7981家。工商企业有2909家,已组建企业集团28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3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22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6家。2002年工业增加值27.6亿元,占GDP的40%,初步形成针织服装、音像材料、纸品文具、机电制造等优势行业。针织服装行业最为活跃的谷饶镇,现有针织内衣企业430多家,家庭生产作坊300多家,去年产值近19亿元,品牌主要有“雅潮”、“奥丝蓝黛”、“广花”、“新一步”、“四海一族”等汕头市重点保护商标,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生产针织内衣、电脑绣花产品的主要基地。音像材料主要集中在和平镇和棉北街道。目前,该区已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引进上马CD-R光盘生产线159条,计划投资总额26.3亿元,CD-R光盘生产规模列全国同行业首位,成为粤东地区乃至全国CD-R光盘生产基地。纸品文具行业方兴未艾,铜盂镇的文具用品和金浦街道的纸类制品生产逐步形成规模。铜盂镇的齐心文具已跻身“中国十大文具”品牌。机电制造业也是潮阳的特色行业之一,目前有啤酒罐装生产线、电脑绣花机、小型收割机、电机、眼镜、BOPP超薄膜、UPVC管材、电动牙刷、烟草薄片等工业产品。全区现有注册商标2063件,省著名商标2件(分别为“粮丰”、“和塑”商标),累计专利授权量325项,有10家企业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47家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该区商贸较为活跃,许多企业在全国各省和世界许多国家、地区都设立有营销网络(点),营销队伍数千人。

2003年八月,潮阳区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规划,描绘了建设经济强区的蓝图,提出了加快发展的举措,寄托着潮阳人民的希冀。今后五年,潮阳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打造三大经济带,增创四个新优势,构建五个新格局,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建设文明法治社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让以工业为基础的潮阳实力显著加强,民营为主体的潮阳活力不断增添,文明为核心的潮阳魅力充分展现,把潮阳建设成为经济强区,让潮阳人民过小康生活,过现代生活,过文明生活。2003年,潮阳区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GDP75.29亿元,比增7.74%;工业总产值123.78亿元,比增8.74%,农业总产值27.71亿元,比增4.2%;外贸出口总值11860万美元,比增12.95%;农民人均纯收入2946元。

行政区划

潮阳区辖4个街道(文光、城南、棉北、金浦)、9个镇(海门、河溪、和平、西胪、关埠、金灶、谷饶、贵屿、铜盂)。

潮南区位于汕头西南部,东临南海,西接普宁,南邻惠来,北与潮阳接壤。全区总面积599.87平方公里。2019年,辖峡山1个街道和陈店、司马浦、胪岗、两英、仙城、红场、雷岭、陇田、成田、井都10个镇,232个村(社区),其中革命老区村177个、山区村107个。年末户籍人口148.69万人,常住人口139.09万人。

潮南区耕地面积16.8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5.53万亩,粮食产量15.71万吨。林地面积2.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4.05%,活立木蓄积量73.12万立方米。2019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6.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1.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60.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5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8亿元。

潮南区重要矿产资源有花岗岩、石英砂、锆英石、钛铁、磁铁和稀土等;全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常年降雨量1700毫米,有秋风水库等7座中型水库,年蓄水量1.4亿立方米;重要海洋资源有石斑鱼、带鱼、鲈鱼、鲤鱼、鲫鱼等常见鱼类200多种,虾、蟹、牡蛎等贝壳生物50多种;土特产有仙城束砂、雷岭荔枝、井都菜脯等。潮南区主要旅游景点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场广场、红宫和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省党史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场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市级名胜风景区仙湖风景区、翠峰岩风景区、天仙岩风景区等。潮南区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100多万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徐向前等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大南山革命遗址。

 澄海是“中国抽纱”两大发源地之一,纺织服装工业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澄海充分利用侨乡优势,通过“三来一补”,兴起“三资”企业,发展民营经济,使纺织服装工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在毛织服装业招商引资方面,注重“项目带动”,采用内外联手的方式,实行遵循市场法则的产业链招商,通过合作经营,使毛织服装业能够更加敏捷地捕捉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商要,从而进一步提升澄海毛织服装业的产业档次,增强产业竞争力。涌现出“金奇洋服”、“鸿泰毛衫”、“万沣毛衫”、“天辉毛衫”、“雄业毛衫”、“群发毛衫”等一批产品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成为仅次于玩具礼品行业的第二支柱行业。

⊙该文章转自[数字新汕头]原文链接:http://www.stnew.com/life/2008/0525/article_146.html

澄海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总面积345.23平方千米。总人口75万人(2008年)。

区人民政府驻澄华街道文冠路,邮编:515800。代码:440515。区号:0754。拼音:ChenghaiQu。

基本概况

澄海置县始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澄海县明、清隶属于潮州府,民国时期隶属于潮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后,隶属于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区专员公署、粤东行署、汕头专员公署、汕头专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澄海成为汕头市市辖县。1994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澄海市由汕头市代管。200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调整,澄海撤市设区,成为汕头市辖区。

澄海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的韩江下游三角洲,东南临南海,西南紧邻汕头特区,西北接潮州市,东北接饶平,南与南澳隔海相望,总面积402.5平方公里。

澄海区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宜人,酷热期短,无霜期长,四季不甚分明。

澄海,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区境位于粤东韩江下游出海口,水网密布,海河堤线长,历史上春旱、夏涝、秋潮、冬涸,自然灾害较多。全市总面积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69.79万(2000年末户籍人口),人稠地狭,人口密度居全国各建制县(改区前)之冠。旅居海外华侨众多,是个著名侨乡。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调整结构之后,澄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建国后,澄海历任党政领导及农林水部门,十分注意农田基本建设,实施治水改土,修建“六桥二堤”,从根本上改善水利条件,提高抗灾能力,1991年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澄海通国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增加农业投入,终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后获得全国第一个“粮食千斤县”和全国第一个“吨谷县”的光荣称号。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澄海工业生产(含乡镇工业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产值倍增,“三大产业”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57.6:29.6:12.8,到2000年成为18.4:48.4:33.2。因此,澄海置县后国民经济长期经历“耕三渔七”、“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格局,已成为历史时代的轨迹。工业、电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飞快发展。包括收入、消费、居住、储蓄等方面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区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由1995年的48.2%降到2000年的44.85%。商业贸易呈现购销两旺;外经贸进出口总额、合同及实际利用外资款额不段增长。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及旅游事业日新月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自然地理

位于东经116.80°北纬23.48°

全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一山一水八分地”之称。全区总面积345.23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22平方公里,约占80%;丘陵坡地42平方公里,约占10%;水域面积占9.6%。

澄海的土壤分布于赤红壤地带,耕地土壤肥力属中等,但地势平坦连片方格化,水稻土占八成,成熟化程度高,而且排灌十分方便,可以水旱轮作,生产潜力大。

人口状况

澄海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区)份。全区总人口75万人,总面积345.23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约2056人。

澄海文化基础较好。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累计为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15243名学生。现全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51万名。

澄海区15-64岁的人口为56万多人,占总人口66%。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构成年轻,文化素质较好,因而劳动力素质较好。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不断发展,澄海外来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现在,常年外来人口保持在10万人以上。

澄海是广东省著名侨乡,有旅外侨胞约75万人。

澄海人杰地灵,文教昌明,俊才辈出。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哺育出潮洲前八贤中的卢侗、张夔,潮洲后七贤中的唐伯元,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民国时期版画家陈普之、数学家黄际遇、史学家吴贯因、哲学家史学家杜国庠、书法家王鼎新,当代国画家赵世光、雕塑家唐大禧、著名散文家秦牧,以及原海南省委书记、诗人许士杰等一大批名人学者。

经济概况

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澄海工业经济发展快速。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如降低地价、电价、规费等,以及优化服务等方面,多方吸引国内外客户到澄海投资兴办实业。同时,鼓励国营、集体、三资、股份制、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一齐上,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全区初步形成以轻型加工业为主体,塑料玩具、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工艺美术、建筑材料等支柱行业相互配套的工业新格局。全区工业企业5600多家,其中宜华集团公司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3家。44种工业产品填补国内空白,55种产品荣获部优、省优称号,塑料、工艺、玩具、南金等产品畅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塑料行业,共拥有塑料生产企业近千家(注册),从业人员近十万人,仅自动、半自动注塑机达1万台(套),生产塑料玩具、塑料工艺、塑料日用品、塑料配件、塑料建材五大类产品,年创值20多亿元,被国内外称为塑料城。

专业镇——

东里镇(广东省五金工具专业镇)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位于潮、澄、饶三市交界处,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突出。东里镇是汕头市澄海区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潮汕地区的著名侨乡,镇内的道路、水、电、通讯、环保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投资环境十分优良,是全国500个城镇示范点之一。

东里镇现有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近1000家,并己逐步形成五金制品作业、针织服装漂染行业、工艺玩具行业、橡塑行业、印刷包装行业等五大重点行业,其中较有特色的是五金制品行业。2005年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五金制品专业镇。

莲下镇(广东省日用化工专业镇)

莲下镇位于汕头市澄海中心城区北侧,南靠韩江支流莲阳河,东临南海,西倚凤鸣山,是澄海工业重镇。素有“侨乡”之称,人杰地灵,人文蔚盛,商贾云集。国、省道横贯两翼,不出半小时可直达汕头国际机场、汕头港、澄海莱芜码头、汕头火车站,区位优势尤为突出。现辖30个行政村,人口10.61万人。区域面积56.0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9.31平方公里,被列为广东省中心镇。2006年被省科技厅定为省日用化工专业镇。连年来先后被国家省部委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广东省“先进乡镇党委”、“文明村镇”、“文明示范镇”、“乡镇企业百强镇”等荣誉称号。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莲下镇委镇政府本着“科技兴镇,工业强镇”发展思路,致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几年,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园区规划和建设、特式产业的培植和发展彰显了工业重镇的位置。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65.6亿元;税出1.42亿元。业已呈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日用化工、木制品、工艺玩具、造纸印刷包装、毛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几大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

日用化工是近几年异军突起发展迅速的行业,现在大小企业80多家。广东名臣化妆品有限公司是其中的姣姣者,其“蒂花之秀”化妆品、日用洗涤品系列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家免检产品”。企业正发挥着龙头带动的社会效应。发展中的莲下日用化工工业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色:产品种类繁多、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硬件配套上档次、己形成生产社会化产业链: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莲下现在打造特色专业镇的同时,正描绘着科技创新三年发展规划,致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凤翔街道(广东省玩具专业镇)

澄华街道(广东省毛衫专业镇)

盐鸿镇(汕头市包装材料专业镇)

农业

澄海农业素以精耕细作著称,有“种田如绣花”美誉,是著名的农业高产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澄海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搞平整改土,兴修水利。先后建成了五大联围防洪防潮大堤和6个灌区的灌溉排水系统,兴建四座桥闸,保水调节水位,实现排灌自流化。

韩江堤围全面达到二十年一遇的设防标准,部分达到五十年一遇的设防标准;海堤具备抗击十一级台风加暴潮的能力。早在1957年,澄海就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亩产千斤县,荣获“粮食亩产量甲全国”的称号。改革开放以来,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模式,发展多种经营,全面活跃了农村经济。

粮食再创高产,1989年稻谷年平均亩产1075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高产超吨谷的县份,1991年获国务院授予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的称号。此后经努力,连续十二年保持亩产“吨谷市(县)”的殊荣。年蔬菜种植面积24.73万亩,总产量72.35万吨;水果种植面积4万多亩,总产量4.98万吨;“三鸟”饲养量2295.18万只,生猪饲养量23.88万头;水产养殖面积4.6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09万吨。全区水产、水果、禽畜、蔬菜“四大基地”总收入26.4亿元。樟林林檎、新澄西瓜、莱芜紫菜、白沙狮头鹅等澄海农特产品驰名海内外。

外引内联

改革开放以来,澄海区充分利用侨乡的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外引内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区共引进香港、泰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到澄海落户。兴办三资企业475家,来料加工企业312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02亿美元。投资项目涉及服装、工艺、毛织、化工、塑胶、食品及餐旅业、房产开发等20多个行业。在引进的项目中,工业项目占80%以上。

建成了泛海木业有限公司、华翔塑胶有限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骨干龙头企业。在做好外资引进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内地大中城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交流与经济协作。目前,澄海已同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商贸旅游

澄海区按照“大市场、大商品、大流通”的思路,以建设专业市场和多功综合市场为重点,先后新建扩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专业性综合性集贸市场。全区共拥有水产、塑料、服装、蔬菜、水果、粮食等专业综合市场50个,经营总面积47.75万平方米。这些市场连结全区村镇,面向全国,既较好地服务了当地群众生活,又增强了当地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辐射功能。

澄海塑料专业市场,经营几百个系列近万个品种的塑料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市,2000年成交额17.25亿元,比1980年增长13.5倍;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11亿元,比1980年增长31倍。与此同时,澄海区利用毗邻特区、靠近港澳的有利条件,积极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大力组织产品出口。至2004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4.96亿美元,其0口总额4.37亿美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873倍和10.4倍。

澄海区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宾馆、招待所、旅社60家,其中已评为二星级的2家,相当于二星级的4家,三星级的1家,四星级的1家;客房约1712间,床位3036张。此外,还有营业性歌舞厅67家。

目前澄海旅游资源已经初步开发利用,较有规模的景区共有5处。即:莱芜旅游区、陈慈黉故居、郑王衣冠墓、塔山风景区和冠山风景区。2004年澄海区共接待来澄旅游人数98.8万人次,各旅行社组团外出旅游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亿元。目前,共有旅游企业8家,各旅行社已开办国内旅游线路68条。

行政区划

澄海区辖3个街道(凤翔、澄华、广益)、8个镇(莲下、莲上、莲华、东里、溪南、盐鸿、上华、隆都)。辖180个居委会(村委会)。另有莱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系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澄海区各镇(街道)及所辖居委会(村委会)名称一览表

各镇(街道)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面积(KM2)村委会(个)居委会(个)

凤翔街道2125891420034.0019

澄华街道1253691520017.108

广益街道92582346216.7911

莲上镇52147431329.638

莲下镇685231839158.7330

莲华镇28596115619.9120

东里镇452582345034.92193

溪南镇35632140640.6621

盐鸿镇25296144437.7481

上华镇3359687121.8118

隆都镇32020397633.84141

合计751608345.2313843

历史沿革

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56号)撤销澄海县,设立澄海市。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号):撤销县级澄海市,设立汕头市澄海区。以原县级澄海市的行政区域(不含外砂镇、新溪镇)为澄海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文冠路(原澄海市人民政府驻地)。将原澄海市的外砂、新溪2个镇划归龙湖区管辖。

2000年,澄海市辖3个街道、12个镇:凤翔街道、澄华街道、广益街道、莲下镇、莲上镇、溪南镇、东里镇、隆都镇、盐鸿镇、莲华镇、外砂镇、新溪镇、湾头镇、坝头镇、上华镇。总人口860003人,各镇人口:风翔街道83325广益街道44148澄华街道71656上华镇31188湾头镇34341莲下镇72431莲上镇54144溪南镇64100东里镇76721盐鸿镇43222莲华镇24807隆都镇74431坝头镇46923外砂镇78776新溪镇59790(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澄海市辖3个街道(凤翔、澄华、广益)、12个镇(莲下、莲上、莲华、东里、溪南、盐鸿、湾头、坝头、新溪、外砂、上华、隆都),177个村委会、36个居委会。

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澄海市坝头镇和湾头镇建制,将其管辖的行政区域分别并入凤翔街道和莲下镇。新成立的凤翔街道面积41.46平方千米、人口13.03万人,新成立的湾头镇面积56.09平方千米、人口10.675万人。(2002年1月?)

2003年,澄海区辖3个街道、8个镇,共有43个居委会、137个村委会。总户数174483户、总人口706239人:凤翔街道35030户、136863人;澄华街道13061户、53356人;广益街道9137户、39921人;东里镇19677户、75379人;莲上镇12926户、53067人;莲下镇25009户、104953人;莲华镇6434户、26021人;上华镇7742户、33804人;隆都镇18720户、74391人;盐鸿镇10488户、4350l人;溪南镇16225户、64805人;区直辖单位34户、178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澄海区辖3个街道(凤翔、澄华、广益)、8个镇(莲下、莲上、莲华、东里、溪南、盐鸿、上华、隆都)。

 南澳县位于广东省东部。总面积108平方千米。总人口8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后宅镇,邮编:515900。代码:440523。区号:0754。拼音:Nan'aoXian。

美丽的海上绿洲南澳岛,坐落在闽、粤、台三省交界海面,距广东省汕头经济特区仅11.8海里,东距台湾高雄160海里,北距厦门97海里,西南距香港180海里,处在这三大港口城市的中心点,濒临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今来,南澳是东南沿海一带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早在明朝就已有“海上互市”的称号。

南澳县位于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点,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它由主岛南澳岛和附近2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30.91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面积12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600平方公里,总人口72449人,素有“粤东海上明珠”的美誉。

南澳历来是海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575年(明历三年),诏设“协守漳潮等处驻南澳付总兵”,公元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升设南澳总兵,管辖闽南、台湾、粤东海域军事。清以前行政区域分属福建省沼安县和广东省饶平县,1915年全岛划归广东省管辖,1950年南澳解放,成立南澳县人民政府,属潮汕专区,1983年汕头地市合并以后,直属汕头市管辖。

南澳风光南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北回归线贯穿南澳主岛,常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无霜冻,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1.5℃,年平均日照2325.3小时,年均降雨量1348.4毫米。

南澳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是港湾资源。南澳岛岸线曲折,长达77公里,为广东沿海各地之冠,大小港湾66处,其中的烟墩湾,长山尾、竹栖肚、后江湾等七处,可辟建万吨级泊位码头。二是旅游资源。南澳有保存完好的海岛自然景色,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海、史、山、庙”立体交叉的特征,全岛可供开发旅游的沙滩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拥有青澳湾省级旅游度假区、乌屿省级候岛自然保护区、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亚洲海岛第一大风电场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岛上已发现的文物古迹50多处,寺庙30处,所有这些构成南澳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是建设旅游岛的理想之地。三是水产资源。南澳岛可供开发的渔场5万平方公里,周围近海渔场和台湾浅滩渔场的各种鱼、虾、贝、藻类有1300多个品种,名贵海产品有鱿鱼、龙虾、石斑鱼、海胆、紫菜等,其中尤以宅鱿、澎菜驰名国内外。沿岛水深10米以内的海域,水质好,浮游生物种群多,避风条件佳,是发展海水养殖的良好基地。四是风力资源。南澳风况属世界最佳之列,年平均风速达倒8.54米/秒,有效风速时数达7000多小时。据专家测算,岛上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可达20万千瓦。

南澳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方便,通讯先进,供电、供水充足。陆岛交通航线有:南澳长山尾至澄海莱芜的车轮渡码头和高速客轮,以68公里环岛公路为主干线的岛上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实现了村村通路通车,全县公路密度117公里,列全省第一位。邮电通讯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并率先在全省建成了第一个电话县。岛上电力设施建设超前,拥35千伏和110千伏二条过海电缆,并与省电网并网。全县山塘水库74宗,制水厂7座,全县日供水能力4.5万吨,基本满足全县人民和上岛游客饮用水需要。

近年来,南澳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致力培育发展渔业、旅游业、风电工业等具有海岛特色的优势产业,经济实力日益增强。199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7亿元。渔业生产坚持养捕并举,1998年渔业产量10.35万吨,海养面积1.9万亩,1995年已跻身全国水产业百强县行列;旅游业迅速建成为新的优势产业,建成了一大批旅游景点及服务配套设施,现有宾馆、酒店等接待场所50家,接待床位3000个;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较好了成绩,已安装风力机111台,总装机容量达4.3万千瓦,成为全国第二大风电场,亚洲海岛最大的风电场;对外经济也十分活跃,成立了南澳海关及各类口岸查验机构,已同世界上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结下了经济良缘南澳风光。

南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同步发展。全县现有普通中学4所。小学31所,中专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校舍楼房化率91.3%,1995年通过省“普九”验收。近期南澳县被国家批准为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全县现有卫生医疗机构8个,“二甲”医院1所,农村卫生“初保”全面达标,城乡医疗网络基本形成;自办了电视台、广播电台,建成了全国第一座海防史博物馆。

南澳的发展优势已逐步为各级和海内外各界人士重视,市、省乃至中央对南澳的开发建设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1992年以来,南澳先后建成了68公里的环岛公路、110千伏过海输变电工程、长山尾过海车轮渡、480路微波和15000门程控电话扩容、圆墩水库、鹿仔坑5000吨级综合码头等一批港口、交通、通讯、供电、供水重点设施,2009年1月20日,南澳大桥经过长期资金不足等技术原因,正式开工建设,大桥项目预计36个月建成,设计日通行车辆1000辆/日,为南澳建成国际旅游基地和转口贸易基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自然地理

南澳县位于东经116°53′至117°19′,北纬23°11′至23°32′。距台湾高雄160海里,距厦门97海里,距香港180海里,处于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背靠汕头经济特区,距太平洋国际主航线仅有7海里,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

南澳县是由主岛南澳岛和附近22个岛屿组成,呈葫芦状,东西两部为山丘,中部为冲积平原,总体属低山剥蚀丘陵——剥蚀地貌。

经济概况

1992年以来,南澳县由于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而得到各级领导及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广东省把南澳列为九十年代广东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并批准设立南澳风光南澳海岛开发试验区。国务院批准南澳港为国家一类口岸、赋予了加快南澳海岛开发建设和对外开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南澳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发挥南澳县的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了经济稳中有进,有效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生态岛”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2001年全县GDP为5.73亿元,人均GDP7849元。分别比95年增长了51.6%,49.93%。工农业迅速发展,渔业跻身全国水产百强县,农业跨入“吨粮县”行列。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城镇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5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060元,分别比95年增长11%、30%。城市化水平达54.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巩固发展渔、农、盐三大基础产业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旅游、商贸、海水养殖为主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体系。

南澳按照“对外推介、对内配套”的总体思路,立足海洋、海岛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由于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南澳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海内外客商的投资热点,共签订投资合同50份,总投资额达36亿元。目前,全县有宾馆、酒楼50多家,接待床位3000多个。其中,星级、准星级宾馆13家,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形成以青澳湾省级旅游度假区为重点区域的景区、景点。围绕发展“生态旅游”这一主题,加快了黄花山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乌屿省级候鸟保护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开发、配套了“大尖揽胜”、“农家乐”、“南澳天然水族馆”、“风电场游览区”、“自驾车环岛游”等项目,增设了水上摩托车、香蕉船、牵引伞等海上运动项目。突出南澳的特色,加大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包装,策划推出了“南澳一日游”精品线路。按照“巩固粤东,拓展珠三角,争取港澳台”的思路,不断开拓客源市场,同时,注重策划专题,搞旺旅游,提高南澳游的知名度。2000年南澳岛被广东省旅游局评为“全省休闲度假好去处”和全省8条旅游热线之一。去年进岛人数50.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7亿元,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加快产业化进程。1999年被批准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后,南澳抓住机遇,发展种苗产业,建设以培育太平洋牡蛎、东风螺等贝类和以真鲷鱼、美国红鱼等鱼类为主的海水育苗生产基地,建成育苗水体1280立方米,太平洋牡蛎年育苗能力达2000亩以上。海旺水产培苗中心成为国家定点的太平洋牡蛎三倍体两个中试基地之一。围绕“四年增加一万亩”的发展目标,在政策、资金上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养殖生产的发展。至目前为止,全县养殖面积达2.52万亩,比上年新增3965亩,年产值超过7000万元。下功夫抓好海水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努力发展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积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抓好海养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应用。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借用外脑,解决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不断探索和推广海水养殖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南澳风光。

特色工业在调整中壮大。坚持特色工业的发展思路,建设以风电业为龙头,以加工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产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特色工业体系,把经济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六个一”的措施,积极创造良好的特色工业投资软环境。继续巩固和发展风力发电、生物制药、海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产业,鼓励大力兴办工业实业,扎扎实实打好产业基础。风力发电先后分11期共装机135台,总装机容量5.4万千瓦,年可发电1.29亿千瓦时。投产以来累计发电2亿千瓦时,创值1亿多元。同时,南澳千方百计加快风机国产化的研制并安装运行成功,被国家科委新能源局确认为填补风机国产化空白。工业在结构调整中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显现。去年,南澳县工业总产值达5.77亿元,比增7.9%,工业增加值1.87亿元,比增8.8%,整体工业特别是特色工业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

南澳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岛上投资环境。1992年以来,全县建成或在建基础设施项目76宗,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9.25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之冠。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60万吨,新增供电容量8万千瓦,新增水库总库容201万立方米,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2.8万吨,程控电话普及率达22.77%,成为全省首个电话县。

以“新南澳、新家园”主题活动为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军警民共建活动,2001年度被市评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奖。铺开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镇文化中心、村(居)活动室等建设,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活动,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被评为省级科技先进县。在全省率先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共投入学校建设资金850万元,投入配套信息技术装备的资金150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双拥、计生、社保等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行政区划

南澳县辖3个镇(后宅、深澳、云澳)。

历史沿革

清雍正十年置南澳厅,驻海防同知,以深澳来属,有南澳山,在海中,县名由此。1912年设县。

2000年,南澳县辖4个镇。总人口70352人,各镇人口:后宅镇41713云澳镇16959深澳镇8582隆东镇3098(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南澳县辖4个镇(后宅深澳云澳隆东),41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

2003年,南澳县辖3个镇、共有5个居委会、41个村委会。总户数21623户、总人口72752人:后宅镇12933户、42312人;云澳镇5152户、17642人;深澳镇1870户、6603人;隆东镇910户、3582人;青澳管委会758户、2613人。

2004年,隆东镇并入后宅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南澳县辖3个镇(后宅、深澳、云澳)。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