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旅游景点介绍

  定兴县释迦牟尼塔 位于定兴县杨村乡房家庄村,又称释迦牟尼塔,为永泰寺僧人所立。建于金崇庆元年(1212年)。原通高3米。《定兴县志·金石》记载:“舍利塔在房家庄永泰寺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永泰寺早期毁于战乱,塔亦倒塌。现存部分是石塔底座,为八棱形柱体,各面刻有吹、拉、弹、奏各种人物造型,汉白玉石质,已倒塌,埋于地下。198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定兴县广明石塔 位于定兴县北南蔡乡大留村,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现塔高2.7米,基石上为八角形实柱体,下方正南面刻有拱形佛龛,龛内刻有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为十三层八角形石塔,每层相接部位都用莲花石座相隔,给人以高大壮观之感。1984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定兴县石桥 位于定兴县城东南西石桥村。始建于隋代。据《定兴县志》记载:“石桥村旧有石桥,日久而毁,明时张景芳易木,其孙从古复建以后,康熙五年重修为记。”桥面用8块长方形条石相接平铺而成,桥柱系以圆形柱石并排而立,坚固壮观。2000年10月,西石桥村投资1.5万元重修该桥,在建筑形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桥面用水泥铺就,并做栏杆。1984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定兴县长安城墓群 位于定兴县高里乡长安城村东北,面积约2100平方米。群众用土时发现,台地东部断面残存汉墓5座及大量被挖出的墓砖,采集出土陶罐、陶托盘、五铢铜钱等器物。北京大学考古学家徐天进1987年4月对墓地进行过勘查。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定兴县姚村汉墓 位于定兴县姚村乡姚村村西。面积约500平方米。1984年4月,村民使土时发现墓区,发掘出土陶片,经修复后有灯、盏、盆、豆、漏、碗、仓、酒壶、牌楼、瓶、灶、男俑等10余件。1997年村民挖土时又暴露墓区,经市文保所清理发掘汉墓5座,清理部分车马饰件和画像石门一对、铜镜一面、陶仓一个。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定兴县巽阁遗址 位于定兴县城东南500米处,东西长240米,宽61米,占地14640平方米。巽阁又称文昌阁,据《定兴县志》记载:“巽阁在城东南,奉文昌神,明崇祯年间范文源倡建,邑文士多集其上,会课赋诗。”因其风景秀丽,当时被列为定兴八景之一,后也曾做过定兴县文化活动场所。现仅存高台部分及清代碑刻一通。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定兴县黄金台故址 位于定兴县高里乡金台陈村。黄金台又名金台、燕台,相传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募人才而建。此台原为一方形土台,高10米,面积约6600多平方米。上有寺庙建筑,名为隆兴寺。现存台基已成为村中宅基地,其原土台夯土遗迹皆无。其他建筑已被毁。在未扰动的填土中曾发现绳纹陶片,陶质为灰陶、红陶和夹砂陶。现存明代《重修隆兴寺碑》一通。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定兴县北章建筑台基遗址 位于定兴县高里乡,西距燕下都10公里,西北1.5公里为金台陈村。建筑台基高15米,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面积3500平方米,现存约三分之一,破坏较严重。相传为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在此点将时筑,与黄金台并称姐妹台。昔日台上曾建有城隍庙,设有前殿、正殿和配殿,周围有围墙,规模可观,清末毁于火,台基部断层中曾发现少量战国瓦片,因此定为战国时代遗址。1984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定兴县石柱村建筑遗址 位于定兴县高里乡石柱村,为战国时期遗址,东侧700米是北易水河,西南8公里是燕下都。建筑台基高约7~8米。长30米,宽30米,面积900平方米,为土台,北面基部断层有零星战国残瓦,有夯层10厘米,传说为虚粮冢,与燕下都等地的建筑有一定联系。1984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定兴县大沟遗址 位于定兴县定兴镇大沟村南。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深1米左右,土质为褐土,1987年防洪清障工程中发现,初步鉴定为商代中晚期遗址。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龙门长城:位于金华山北侧,西连马水口,东接小龙门。该段长城共有敌楼7座,战台5座,烽火台4座,城堡1座,经大龙门、蔡树庵、柏林城、岭南台等地,统称大龙门长城。分东、中、西三段。东西两段峰峦叠嶂,峭壁悬崖,形成天然屏障。故多以山代墙,只在少数山凹或易行人马处筑墙。中段地处金华山脚下,山势较平缓,故多以筑墙为主,形成一道人工修筑的防御屏障。城墙依山而筑,高低不一,均以不规则的石块砌成,内填石砟和黄土。墙顶用片石铺砌,墙壁内外齐整。墙高一般为5米~10米,墙脚宽4.5米,顶宽4米。城上靠外侧置1.6米高的垛口。每个垛口设有一个瞭望孔和射击孔,内侧筑有高1.1米、厚0.4米的女儿墙。敌楼一般高12米~13米,长宽各11米~12米。多为一楼二门,箭窗12个,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有守望用的垛口,中层有砖……[详细]
  马水口城堡:位于大龙门、金水口两城之间,西距金水口40公里,东距大龙门30公里。明景泰二年(1451)建北门正城,后又建圈城,周长2000余米,垛口840个,边城6处(长1200米,敌台20座),辖定乐安口、道水口、柏莲涧口,带管边城11处,共长1500多米,敌台5座。明、清设马水营都司廨、千总廨、把总廨。先后设参将、守备、都司、千总、把总。……[详细]
  金水口城堡:位于其中口乡金水口村,城墙以条石垒砌,垛口以砖砌,周长800米,边城5处,共长300余米。设金水口把总戍守。辖赭罗沟口、北齐仲口、新龙潭口。管带边城8处,共长350多米,敌台一座。据传金水口城堡始建于战国,北齐天保六年(555)、明万历年间重修。背山面谷,三面为城,周长1公里,有东、西、南3门。东西城门尚在,城内有衙门一座,城西南有校场一处。城东北有10公里峡谷一条,直通涞源箭杆河。峡谷两侧,陡壁险峻,林木茂密。金水口长城自西门沿山谷蜿蜒而上……[详细]
  质庄亲王永瑢墓:位于永阳镇北洛平村北,称北宫。俗称六王坟。永瑢,乾隆第六子。生于乾隆八年(1743),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谥曰“庄”,乾隆二十三年(1758),慎郡王允禧卒后,永瑢奉旨嗣允禧为孙,袭贝勒。三十七年(1772),封质郡王,五十四年(1789),晋封质亲王。曾管理内务府事务,充任四库全书总裁,和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曾兼管钦天监事务。永瑢善诗书画,号西园主人。其陵墓位于柏坡山之龙王坡,占地300亩,建有碑楼、宫门、宫墙、朝房、月台、享殿、宝顶。陵区东临溪水,绿瓦红墙,古柏参天。陵墓由守陵户守护。地表建筑现已平毁。……[详细]
  慎靖郡王允禧园寝:位于永阳镇幸福庄西福地,称西宫。允禧,康熙第二十一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谥曰“靖”。雍正八年(1730),先后封贝子、贝勒。乾隆即位后,封慎郡王。历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宗人府左宗正,正黄旗汉军都统。乾隆三年(1738),擢任议政,授正白旗满洲都统,充玉牒馆总裁。允禧能歌善赋,自署“春浮居士”、“紫琼道人”,多与文人诗酒往还,所交文人有塞尔赫、李锴、郑板桥等。允禧园寝北靠龙宫山,山清水秀,联峰似障,岭抱如城。坐北朝南,东西两侧为大道,南端是月牙河和神桥,过桥百米为碑楼一座,内为6米高的驮龙碑。向北依次为东西朝房,东门三间,宫门以里环以红墙,红墙以内占地五亩,中为月台,月台之上享殿五间,后为宝顶,高6米,地宫为砖券,青石门,地宫内停灵三口,……[详细]
  怡亲王载垣墓:位于福山营村南,称南宫。载垣,怡亲王奕勋次子,载坊异母弟。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道光五年(1825),袭怡亲王爵。历任正蓝旗汉军都统,镶白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阅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总族长,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馆总裁,管理过镶蓝旗觉罗学、太庙祫祭和近支结婚、銮仪卫、崇文门正监督。咸丰十年(1860)七月,任钦差大臣,与英法联军谈判。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咸丰皇帝逃到承德。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皇帝驾崩,载垣、肃顺、端华等八人再受顾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由于阻止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慈禧和恭亲王奕訢发动的“辛酉政变”中,载垣和肃顺、端华一起被革职、夺爵,赐自尽而死。葬于怡亲王府祖茔——涞水福山营村之……[详细]
  怡僖亲王弘晓墓:位于娄村满族乡福山营村南侧,称东宫。弘晓,允祥第七子,第二代怡亲王,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卒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谥为“僖”,曾管理理藩院事务,任正白旗汉军都统。号冰玉主人、道人,善诗文,尤喜通俗小说,弘晓曾与家人抄录过曹雪芹《石头记》。其陵墓坐西朝东。由东向西,依次为月河、神桥、碑楼、宫门、朝房、守护班房,红墙内为五间享殿,享殿后边为琉璃门和紫墙,里边是红宝顶。清朝时设护卫章京、副章京和守陵户守护,朝房住护卫人员看守。地表建筑现已平毁。……[详细]
  怡贤亲王允祥园寝:位于石亭镇东营房村西南,为清代最大王爷墓之一。怡贤亲王爱新觉罗·允祥,康熙十三子,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于雍正八年(1730)。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雍正即位后,封怡亲王,管理宗人府事务,总理户部,总管圆明园八旗兵丁,管理四译馆和汉军侍卫。雍正三年(1725),擢任议政,总理京畿水利,办理西北两路军机。雍正八年(1730),任统领军机大臣。允祥精于骑射,擅长诗文。其园寝处于丘陵地带,三面环山,依山近水,地称云溪水峪,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园寝坐西面东,周长20公里,自东向西建有神道碑、火焰牌坊、五孔石桥、四柱七楼石牌坊、石平桥、华表、罗佝桥、三孔石桥、神厨库、功德碑楼、朝房、仪门、焚帛炉、太庙、明楼、宝顶等,这些建筑由一条宽10米、长1.5公里的神道贯穿起来……[详细]
  岭南台古民居岭南台村位于九龙镇西北15公里左右,黄潭岭南山腰的高台上。全村160余户,600余人。据该村吴家坟古墓碑考(碑立于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十一月十三日),该村应建于金末元初以前。村内现存几处明清宅院,虽有残损,但风格犹存。以四合院为主,由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等几部分构成。垂花门楼大门两侧的墙中央设有奉祀土地的小龛。进门后,有靠山影壁,影壁中心镶磨砖对缝的方砖,四面饰有精美的砖雕。四合院内的柱石、樨头、门楣都有木、石、砖雕艺术品,做装饰和点缀,使整座院落古朴雅典,绚丽多姿。雕饰作品分布有以下特点:以门楼和正房门楣为主,主要作品有福禄寿门楣,牡丹、荷、菊、梅四季花卉门楣,及牛马年好种田、三羊开泰、鹤鹿同春等。砖雕以樨头、飞檐斗拱、中脊平草、影壁檐为主,主要作品有西牛望月、天马……[详细]
  聂村戏楼位于义安镇聂村西部,坐东朝西,面对药王庙三间,楼分前后两台,前台面阔三间,明间宽3.4米,次间宽1.85米,台高1.86米,前台面宽8.16米,进深5米,有明柱4根,下有腹盆式石柱础,上置三幅云雀替支撑额枋,额承大梁(梁头伸出阑额以外)和一斗三升斗拱六朵(其中明间4朵,次间各一朵),再上撑以檐枋和檐檩。后台面宽10.22米,进深3.35米,用暗柱14根,撑以梁架。前台大梁承6檩,后台小梁承3檩,并低于大梁之下约40厘米。屋脊呈圆山卷棚式(即在正脊的位置上只用瓦连接成过垄脊),屋顶布筒瓦,檐饰兽面勾头和花纹滴子,两山各饰“银锭”玲珑垂脊。两山墙各辟砖券圆窗(直径80厘米)一个,作采光用,后檐墙中间开一后门,前台两侧置南北二门可出入后台,通高约7.8米。建筑造型结构合理对称,雕工精细,始……[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