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旅游

辽宁省旅游景点介绍

  老砬背洞穴墓地位于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马城子村,年代为青铜。2008年6月11日,老砬背洞穴墓地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A、B、C、D四洞洞内及各洞洞口外15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50米以内为五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高丽墓子墓群位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浑江水库东南部,年代为汉-唐。2008年6月11日,高丽墓子墓群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3号墓中心(东经125°28′194″,北纬41°16′338″)为基点,南至水库边缘,东、西、北各10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50米以内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朝阳土城子城址
  土城子城址位于朝阳市朝阳县大庙乡卧佛沟村,年代为汉。2008年6月11日,土城子城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城墙内及城墙外墙基外10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30米以内为二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曲家黑城城址
  曲家黑城城址位于铁岭市昌图县曲家乡黑城子村,年代为辽。2008年6月11日,曲家黑城城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城内及城墙外墙基外1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三面各50米,北10米以内为三类建设控制地带,三类建设控制地带外30米以内为四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小五喇叭城址
  小五喇叭城址位于阜新市彰武县两家子乡小五喇叭村,年代为辽。2008年6月11日,小五喇叭城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城内及城墙外墙基外东、西各20米,南、北各3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50米以内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外50米以内为二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平顶山石城址
  平顶山石城址位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紫都台乡双井子村平顶山屯,年代为青铜。平顶山石城址东距阜新市45公里。这里地处大凌河支流(牛亡)牛河的上游,属低山丘陵地带。城址的东面和南面为低山环绕,西面和北面为平坦开阔的山间谷地。2008年6月11日,平顶山石城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城内及城墙外墙基外东、西各30米,南、北各5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50米以内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外50米以内为二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水手营子遗址位于锦州市松山新区水手营子村,年代为青铜。2008年6月11日,水手营子遗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东经121°13′262″,北纬41°05′270″处为基点,东、西各100米,南、北各20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200米以内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小荒沟遗址位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古城镇小荒沟村,年代为汉。2008年6月11日,小荒沟遗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中心(东经125°26′081″,北纬41°26′510″)为基点,东100米至山顶,南300米至山根平地,西300米至山顶,北200米至山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100米以内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沈阳石佛寺城址
  石佛寺城址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乡石佛寺村,年代为辽。石佛寺始建于辽代,初名为净居院,其规模极为宏大,大殿高耸巍峨,雕梁画栋,极其壮丽。四季香火旺盛,每逢佳节,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数百年来净居院,历尽沧桑,寺院已荡然无存。喜逢盛世,百废俱兴,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石佛寺得到党和政府高度支持。经沈阳市宗教事务局批准,于1992年复建。为了满足广大信众的需要,已于2009年5月29日动工扩建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楼、祖师堂、禅房、牌坊、文化广场、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石佛殿、海汇塔等场所建筑,扩建后的石佛寺将更加辉煌壮观。2008年6月11日,石佛寺城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城内及城墙外墙基外2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至石佛寺灌区干渠,南、北各10……[详细]
  公主屯后山遗址位于沈阳新民市公主屯镇公主屯村,年代为青铜。1979年发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表暴露大量的陶片、器耳、器足,在东南部的断崖上发现有远古时代的房址、灰坑、墓葬。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2米,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以夹砂红陶、红褐陶为主,火候较高,素面无纹饰。器耳一般以板状、桥状耳为多,上面饰网格划纹,器足多见圆锥形和扁状实足,可辨器形有鼎、鬲、壶、甑、罐、钵、碗、纺轮等。此外还发现新石器早期的压印“之”字纹和划纹陶片,数量较少。墓葬为单人土坑竖穴墓,葬式有屈肢、直肢两种,随葬品多为一壶一钵。另一种是青铜时代文化,为郑家洼子类型,出土有陶器、磨制石斧、石剑柄等,多为夹砂褐陶,器形有深腹大口圆沿平底罐,空足鬲、陶盆等。遗址上层还有大量汉代和辽金时期的遗物。该遗……[详细]
八面城城址
  八面城城址是我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属辽代韩州州治。坐落于八面城镇五星村南郊,海拔144米左右。经多次测量,城址为一菱形形制,东墙749米,西墙747米,南墙830米,北墙911米,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内辽金时期布纹瓦、瓷器残片随处可见,现馆藏文物八棱石臼就出土于此。现城内有自来水公司等多家企业,其余均为五星村村民蔬菜大棚地,有双八线公路在城址中央南北向穿城而过,南墙紧邻南环城公路,路南为八面城烈士陵园和复建中的青云石佛寺、加油站等,北侧与居民区毗连。1984年,八面城城址被昌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实。当前八面城镇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城址……[详细]
张楼子山城
  张楼子山城位于铁岭县李千户乡张楼子村西南一处山坡上,当地人把这里叫做青龙山,是利用天然的环形山势稍加构筑而成。张楼子山城的“延津州”城名是在高句丽被唐征灭后,唐政府设置的城名。这座山城的建筑年代约在隋唐时期,是高句丽晚期城址,距今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辽北地区现存高句丽城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城墙为土石混筑,城内遗物丰富,山城防御设施特点鲜明,并有许多其它高句丽山城所罕见的格局特征。城墙全长2213米,构筑年代当为东晋至唐初。山城的城门有南北两处,北门为正门,北门外有蓄水池,从北门进城须绕过蓄水池,再经一“S”形曲折山路才能接近城门;南门外的通路两侧是很高的辟山墙,夹道而列,使进城通路非常狭窄而曲折。城内比较平阔,现已大部辟为农田,一些残陶瓦片暴露其间。山城的西半部有一长条松林掩映的小洼地……[详细]
南城子山城
  南城子山城位于晓南镇泉眼沟村,这一带群山的山顶多呈浑圆状,古人正是利用这样的山势来防御敌人来犯。据专家介绍,通过现场考察发现,山城建成后有一个部族曾在此居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后来这支部族却突然消失、不知所终,其中原因没人能给出答案。保护范围:城内及城墙外墙基外5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40米以内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I类建设控制地带外20米以内为Ⅱ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2009年5月在开原市靠山镇西龙湾村西龙湾小学所在的山岗上,发现一座山城遗址,山城建在柴河北岸东西向山脉前伸的岗地之上。城为土筑,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570余米。文化遗物主要有陶、瓷、石器、板瓦、筒瓦残片等。经对文化遗物的研究与分析,山城始建于高句丽时期。高句丽建城之前这里曾是一处青铜时代遗址,辽金以后也有沿用。在山城西北的后井子地、北部的后河沟北地,发现两处高句丽时期的居住遗址,见有大量板瓦和陶器、铁箭头等文化遗物。山城与平地居址的平面布局,应是平战结合的整体。……[详细]
  开原老城城墙开原老城是三国故都(大金、东夏、东辽的开国都城)。明洪武二十一年(一三八八年),开原路治所又移到咸平府(今辽宁开原老城),并改元为原,开原名称由此而来。开原老城是明代兴建最早的古城之一,素有辽北古城之称。……[详细]
  吴俊升出生于昌图县老城镇长青村兴隆沟屯一个贫民家庭,东北军著名抗日将领。民国时期任东北三省保安代总司令,陆军上将,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1928年6月4日,同张作霖从榆关回奉天途中,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分子暗算,与张作霖同车罹难于“皇姑屯事件”。时年65岁。吴俊升被炸后,葬于昌图县东嘎乡五间房村,1958年墓室被破坏,尸体葬于别处。1996年东嘎乡政府重修墓园,并植树于墓园周围。……[详细]
安杖子城址
  安杖子城址位于凌源市城西南八华里的安杖子村。据考证:2000多年前,秦代曾在这里设平刚县,《凌源县志》载: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36郡,在凌源市境内置平刚县。这是凌源历史上设县之始,至西汉时期,移右北平郡治所于平刚,这里成为郡县两级治所。1979年,安杖子古城址发掘,在战国时期的文化堆积中发现铁直口锸、空首斧、锛、镞、带钩等铁器31件,其年代为战国晚期。安杖子古城遗址同时出土大量布钱,其中数量最多者为襄平57枚,有大、小两种,大型平肩平足,长4.2厘米,宽2.3厘米,小布长3.1厘米,宽1.8厘米。安杖子城址还出土了各式饕餮纹半瓦当,如千秋万岁圆形半瓦当、云纹圆形半瓦当、兽面纹圆形半瓦当、方格纹圆形半瓦当、涡纹圆形半瓦当等。……[详细]
  耶律仁先家族墓位于北票市小塔子乡莲花山村。耶律仁先(1013年-1072年),字糺邻,乳名查剌,孟父房后裔,燕王、南府宰相耶律瑰引之子,辽国名臣,官至于越。初任北院林牙,1042年,任北院副枢密使,与刘六符出使宋朝,知南京事。1044年,辽兴宗入侵西夏,耶律仁先劝谏,辽兴宗不听,改任东京留守。在辽兴宗兵败后,进封吴王。辽道宗即位,任南院枢密使,1060年,进封许王,北院大王。1063年,平定耶律重元叛乱,加封尚父、宋王。1063年,加官于越,再平定西北鞑靼的叛乱。1072年,卒于任上,时年六十岁,葬于葛篓母山。……[详细]
  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洞上村西约500米处,有一南北走向山脉,人称长寿山,其东脊半山腰有一天然石洞,石洞外为一平缓山坳,石洞西北约50米的平台上,矗立一座墓碑,座西朝东,为灰砂岩质,龟跃座,碑首已无存,碑高2.1米,宽为1.1米,厚0.2米。碑阳楷书和草书关及,共1918字。此碑即金、元道士康泰真墓碑。该碑立于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记录了康泰真生平及修行得道等内容,由元代白进士李察撰文,张洪礼书丹,白石匠高守贞镌刻。……[详细]
建平汉长城址
  汉长城址(八家子农场小五家子至孤家子乡桃吐村)汉建平县八家子农场、奎德素乡张家营子乡、孤家子乡在朝阳建平县境内的八家子、奎德素、张家营子、榆树林子、朱碌科、喀喇沁等六个乡镇的平野丘陵间,有一条长达近70公里、时断时续且若隐若现的“土棱儿”。这土棱走山过坡、蜿蜒起伏,登高远眺,若一条腾跃的“黑龙”,恣意飘洒地环抱起身后的万里河山!这条汉代长城基本是沿着河川或谷地山坡上的丘顶修建的。沿河谷修建,是以河川为“天然屏障”,“因河而为固”;沿山坡丘顶而建,是为登高望远便于侦察敌情。建平汉代长城的“沿河段”长20多公里,而蜿蜒于山顶的墙体为40余公里,倚山傍河,居高凭险,体现了长城旨在防御的典型特征。……[详细]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