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区旅游景点介绍
井儿头遗址,位于宿迁市湖滨新区井头文化站所在座下,南侧紧邻井头街道,东侧为别墅区,北侧为小区等。遗址西侧紧邻宿新路(宿迁至新沂)。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原高出四周平地1~2米,文化层厚约1.5米。根据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根据地形地貌等情况测定,该遗址墩高已与周边相平,整体呈长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200米。根据原文物普查资料,该遗址处曾发现泥质夹砂陶鼎、泥质黑陶盆、罐、袋足鬹等陶器残片及石刀、石斧等。属龙山文化遗存。建盖房屋(小区建设等),采取深挖地基、取土平整等行为,对该遗址文化层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现为井头文化站办公及居民小区用地。……
[详细] 十八楞井,清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开发区境内,东距宿迁技师学院西围墙约15米,南距宿豫区外环路约100米,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该井壁为青砖砌筑,井盘和井栏均为石材质雕琢而成。井盘呈玉璧形,直径140厘米米,外壁厚9厘米,内壁厚18厘米,口径42厘米;井栏呈圆柱形,内径37厘米,外径58厘米,高45厘米圆孔;井地径大于口径,呈梯形状,深约10米。因使用时间较长,使井岩有十八道楞,故名十八楞井。该井原位于宿豫区开发区油坊组黄耀中家南约30米处,2013年左右整个村庄拆迁安置到新建小区,井周围杂草丛生,现无人使用管理。……
[详细] 竹城寺井,明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竹城村五组,村民张启-西南约50米农田中,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井栏为一整石凿刻而成,外径0.82米,内径0.55米,厚0.4米,井栏内侧周围有24道楞,栏高0.4米,井内壁为青砖垒砌,口径07米,井深约10米,水面离井口约3米。据当地老人讲述,该井为当时的竹城寺内和尚使用,寺庙位于该井东北约200米处,建筑均无存,井壁长满苔藓,现已无人使用,井东侧地方政府立一标志碑加以保护。井东、北为竹城村落,南为田地,路西侧为农田,西侧约150米处为乡村水泥路直通北面宿兴路(宿迁通往大兴)。……
[详细] 卓圩战场遗址,近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卓圩乡沈庄村小卓村,张家港路西约100米处。该整体呈长方形,东西约300米,南北约300米,面积9万多平方米。1939年旧历正月初三宿城侵华日军沿顺河集向卓圩进犯,新四军五十一军六六八团郭营一连约六十余人,隐蔽圩内,待敌到不足100米处,机枪步枪手-雨点般落到敌人中去,敌指挥官被击中落马,死伤累累,战斗直至下午,新四军伤亡十人,敌人伤亡近百人。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旧址无迹可寻。现该遗址东侧为杨树林,西侧为厂房。……
[详细] 仰化行宫遗址,清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镇复隆镇街道北侧约100米处。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为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林家庄时的临时行宫,亦称林宫。清道光年间大运河决堤,林家庄行宫被毁。后为纪念乾隆皇帝临幸于此,在原址建复隆镇,今复隆镇仅为村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后,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查阅历史资料、走访当地群众的基础上,深入实地,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采集标本、开挖探沟和铲探调查,已初步探明林家庄乾隆行宫遗址,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核心区域约为2万平方米,地表深度最浅约0.5米,最深约1.6米,文化层深度约0.8米。遗址内除发现两口古井外,普查人员还采集到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青砖、石柱础等建筑构件。遗址呈长方形,上面主要为当地居民住宅。遗址东侧部分……
[详细] 马桥烈士墓,近代,位于湖滨新区黄墩镇东北马桥村东约50米处,南侧有一东西长形水塘,东为田地,西侧有村落,北侧有小水塘一个,北约100米处为大堤。该烈士墓为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2010年,为了更好保护该烈士墓,经宿豫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标志碑。墓地共3座大墓和3个墓碑,占地面积1千多平方米。东西两座共埋葬39名烈士,他们在解放新沂窑湾战斗中牺牲,中间一座为烈士姚西川墓他在解放骆马湖陆圩战斗中牺牲。后为纪念这些革命烈士,修建了烈士墓,现此烈士墓为黄墩镇小学德育教育基地。……
[详细] 魏场烈士墓,近代,位于湖滨新区黄墩镇魏场村四组北约200米,魏场米厂西约50米处,东侧为米厂及田地,路南为魏场村村落,西侧有一条土路和小渠,北为农田,南侧为黄墩至古邳(徐州)路。魏场烈士墓为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新发现,该烈士墓面积约900平方米,南北约40米,东西约25米。墓地有石狮子2尊、墓碑一座和烈士坟墓7座,分别为赵景响、赵景德、赵景宽、赵玉洪、宋振啓、王保喜、龚志元等七名抗日解放战争烈士,他们分别在泗阳境内王集战斗、淮海战役等战斗中牺牲,后为纪念这些革命烈士,修建此烈士墓。该烈士墓整体呈长方形,两侧有松树林立,中心有纪念碑,南侧有石狮两尊,保存较好。现烈士墓为黄墩乡小学德育教育基地。……
[详细] 刘庄大墩墓群,宋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关庙村刘庄组,村民刘耀家北约200米处。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墓群面积2万多平方米,墩高约1.5米,现作农业生产用地。据当地村民反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曾出土瓷器、铁器、铜器等。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裸露有青砖,经勘探,发现宋代砖室墓一座。该墓群地表种植旱作物,东、北侧皆为田地,西侧10米处为厂房,厂房西侧有条水泥路,南侧为刘姓村落,西侧约200米为关新路(关庙通往新庄)。……
[详细] 孙庄小墩墓群,汉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关庙村孙庄组(张振俊家北150米),文物保护碑正南侧。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勘探发现墩下有墓葬群,在该墓群北侧最高部分地表0.6米下有砖室墓。该墓群整体呈长方形,面积约1万平方米。2010年左右,老百姓取土垫宅基,改种水稻,使墩子遭到破坏,现墩存高约1米。据当地村民反映,在该墩东侧,生产队挖山芋窖时曾发现大量汉代青砖,并出土了少量铁器、铜器等。墓群处在农田中,西北侧有一面积约2亩方形水塘,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所挖,南150米外为孙庄村落,西北约3公里处为刘墩墓群。……
[详细] 关庙北井,又称后花园井,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永平村大庄组(徐业仓家东)。青石井盘,直径1.7米,圆孔,孔径0.68米,砖券井腹,径约1.2米,井深约10米。经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测定,该井盘已经裂为数段,现外径1.55米,内径0.64米。……
[详细] 关庙南井,又称前花园井,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大王庄南胡春生家东侧约60米处(大王庄东侧南北向土路上东侧)。西侧为水沟,东侧为农田。井圈被水泥覆盖,井圈上被罩一高约0.5米、直径0.6米的水泥管,南侧立一块砂岩材质的石条条石高0.54米,宽0.3米,厚0.12米,据说此石条为原井圈的残件,现主要起到防撞保护古井作用。此井约在20多年前村里通自来水后停用。……
[详细] 黄泥滩遗址,新石器时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长兴村泰山斗西北约500米处。该遗址整体平面呈长方形,据当地村民讲述,原墩高约4米,因取土造田墩高被降低。2009年文物普查时,该墩仅存高约1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米。曾采集到石刀、石斧和夹砂红褐陶钵、釜、鼎等,陶片纹饰有指甲、刻划、附加堆纹等,属青莲岗文化遗存。现遗址作农田使用,上有几座现代坟墓,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南为村落,西、北为农田。……
[详细] 康庄井,唐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安圩村康庄组一处农田里水沟旁(王家来家南200米处)。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该井盘为青石材质,现井圈已出现断裂、坍塌,井口留有打水留下的磨痕。井盘外径1.3米,井口呈圆形,直径0.5米,井壁为青砖砌垒,井深约10米。据当地村民讲述,约20年前,本村有一6-7岁的小女孩,和家人一起去挑水时,不小心掉入井内被淹死,后停用至今。现无人管理,周围杂草丛生。……
[详细] 刘陵墓群,宋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安圩村康庄组北首。根据相关资料和出土文物情况判断,此处多为刘氏墓群。该墓群面积1万多平方米,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80米。原墩高约2米,后因当地村民取土造田,现墩大部分已被夷平,仅西面小部分地表高约0.5米。2008年2月村民因用挖掘机取土改造农田时发现,后经市、区博物馆组织人员对被破坏的裸露部分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共清理墓葬5座,均为砖室墓,有的墓葬为二次葬,出土文物近10件,有瓷器、钱币、陶罐等。……
[详细] 陈墩北井,唐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陈墩村墩北组东南侧,南与陈墩南井距离约100米。据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介绍,该井盘为花岗岩材质,呈圆形,部分已断裂,外径2.1米,井口直径50厘米,井壁为青砖砌垒,井口下1米处,井壁北侧青砖已坍塌,井盘及井壁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井深约10米,井内宽约2米。2017年8月再次调查时发现该井盘改为水泥材质,据了解,以前井圈不知去向,现存井盖为村民在9年前后用水泥新筑,呈圆形,已断裂塌陷。据当地村民讲,此井与陈墩南井合称为“龙眼井”,因两井之间曾有一南北向水渠,整体呈龙形而得名。据说此井大旱时也未曾干涸过,并留有人掉入水中不沉的传说。东南西北皆为村落,南侧约100米处为陈墩南井,西北约100米处为时济泉井,西北约200米处为陈墩遗址。该井现仍被部……
[详细] 陈墩南井,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陈墩村南水泥路中间略偏北处。该井井盘为米黄色花岗岩材质,呈不规则圆形,开裂为三段,外径1.1米,内径32厘米,井圈厚约11-13厘米,井栏高出路面约50厘米,井深约10米,井壁为扁砖圈砌。井内水面离井沿约2米,井底直径约2米。该井南、北侧皆为村落,其中北侧约100处为陈墩北井。据当地村民讲述,此井与陈墩北井合称为龙眼井。西北距离陈墩遗址约500米。……
[详细] 陈墩遗址,时代为新石器、西周,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陈墩村墩北组(村民陈法力、赵永广家后约50米),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因区划调整,资料记录上与来龙镇的陈墩遗址实属一处。该遗址整体呈圆形,高出地表约3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米,下层曾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红陶钵、鼎、夹砂红陶釜,深腹圜底罐等残片,纹饰有仿编织纹、斜方格纹等,属青莲岗文化遗存。上层为周代文化的堆积,暴露夹砂或泥质灰、红陶残片、器形有鬲、鬹、盉、簋、罐等,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还发现有红烧土、灰坑等。2016年3月曾在墩顶部发现一处盗洞,后经当地派出所立案调查无果。遗址上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旱作物。2009年12月,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大坡墩遗址,又名双墩遗址,汉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保安乡黄泥村双墩组。墩残高约2米,文化层厚约0.8米。根据资料记载,该遗址处曾发现过陶井、泥质灰陶罐等,面积约1万平方米,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100米。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根据地形地貌及文化层分布情况,测定该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200米。现遗址几乎全部被双墩组约20户人家院落覆盖,东为田地,南为村落,西侧有一条小路,路西为村落和农田,路北为小路、农田地和村落,西侧为南北乡村小路。因村民建造房屋,深挖地基,该遗址造成文化层不同程度破坏。……
[详细] 后场遗址,又称南墩,新石器时代、西周时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保安乡张圩村后场庄张长远家南100米处。该遗址原高出地表约1米,南北宽250米、东西长150米,面积约3.75万平方米。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根据其地形和文化层分布情况,测定该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南北宽约250米、东西长约200米。根据原来文物普查资料,该遗址表层为1米厚左右的黄泥土,下层约有1米左右的文化层。曾采集到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片,可辩器型有鬲、甗、罐、豆等。遗址被村民取土造田,2009年3月被当地村民开挖了数条相交壕沟,作养泥鳅用,文化层遭到不同程度大面积破坏。现遗址作农田使用,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东部为保安乡公墓地,南有水渠和水泥路,直通保安镇街道,西为田地,北100处为后场庄村落……
[详细] 陆圩岛遗址,原为陆圩乡政府所在地和集市场所,位于宿迁市湖滨新区区骆马湖皂河段南侧(离南岸约4公里),四周皆为水域,西侧有养殖域,西侧有皂河船闸、皂河抽水站、黄墩湖泄洪闸。该岛南侧约3公里处为骆马湖防洪大堤和骆马湖环湖大道(通往湖滨新区、宿迁等地)。该遗址为明清时期的遗址,因50年代骆马湖季节性湖泊改为常年蓄水,岛上村民移民,岛屿面积大范围被水长期淹没,岛屿的文化层被破坏。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该岛屿整体成椭圆形,面积仅存约1万多平方米,岛上树木林立,有约5户渔民居住,现存岛墩高于周边水面约1-4米,据反映,岛屿四周水内存留部分石雕、石刻、石碑等建筑构件,岛上散落有青砖、石质等建筑材料。……
[详细]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