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长沙市旅游

长沙市旅游景点介绍

121、大有桥
  大有桥位于开慧镇竹山铺,横跨今葛佳山村境内20多米宽的开慧河,3墩4孔。墩由麻石从基岩砌起,高丈余,南侧迎水面呈船头状,以利分流。北侧墩面为方形平台,有供行休息的连体石凳,形似人的大拇指,中间石凳上还饰有蜈蚣状雕刻。桥面由3条丈多长、2尺宽、近2尺厚的麻石板拼成,4孔12条麻石板平铺起东西通途。桥东原有3块青石功德碑,麻石框边、盖顶,庄重美观。所捐钱款以“文”为单位,谷物计石(担)、斗,可见桥为民间募捐所建。碑已失,但其前面“碑坵”名还在,坵内1亩多田仍在耕作。桥西原有麻石砌的三层宝塔,五边,空心,高约丈余。第二层有孔,旁刻“惜字进香亭”。旧时写过的字纸要在“香亭”内焚化,万不能作它用。此俗源于旧对文字的敬重。大有桥地处古道旁,进城、下乡的土车子川流不息。车有半空铁圈箍着木轮,桥面麻石中间被……[详细]
122、芙蓉桥
  芙蓉桥位于金井镇涧山村新河组与新萍组之间,东西走向,横跨金井河,原为宋代吴交、杨初二人出资修建,故本名吴杨桥,历为贯通长、浏、平、三县的交通要道。今桥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建,1914年再修的单孔花岗岩石桥,长27.8米,宽4.7米,离水面高7.2米,占地131平方米。桥为花岗岩垒砌,桥面石块长0.7-0.95米,宽0.3-0.4米,两侧护栏石条长达1.5米,宽0.5米。两端有斜坡石梯。桥北侧嵌6块青石碑,5块为捐资碑,第6块为1923年所立碑志,详叙建造维修史,全文如下: 吴杨桥俗名芙蓉桥,在县东北之尊阳都。乾隆四十年岸屺碑出,乃宋淳祐十二年,吴交杨初二人创建,县志彰彰可考,诚古桥也。民国三年氾于水,是岁山水暴发,周境数十里内桥梁存者一二,不数年,尽复旧观。吴杨桥位尊阳中区,为平浏……[详细]
123、螺岭桥
  螺岭桥位于长沙县高桥镇螺岭村螺岭山侧,故名。在长平公路线上。系四孔五墩花岗岩结构,全长八十五米,宽七米,高十一米,造型美观。为路口地区北通平江,南至长沙的重要桥梁。螺岭桥横跨于金井河上,是一座规模较大的石墩桥。修建于1932年至1934年,即修筑长平公路时所造。后被洪水冲毁,20世纪50年代在原桥基础上重建。现桥为西北-东南走向,长80米,宽7.2米,高11米,占地568平方米,全由花岗岩垒砌而成。除两岸桥墩外,中有3个石墩,共4拱。桥面两侧有0.8米高的栏杆。该桥结构稳固,古朴庄重,大方美观,是建国初期长沙地区桥梁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为长沙县不可移动文物。螺岭桥处暴雨多发带,历来洪灾频发。为积极掌控水情动态,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即筹建螺岭桥水文观察站,是长沙县域最……[详细]
124、郭桥
  郭桥位于今高桥镇金桥村乡道“同仁路”上,横跨金井河,是四墩三孔的花岗岩古桥,长26米、宽4.3米、高6.9米,占地100平方米,两侧各有0.9米高的花岗岩石护栏,东南侧刻有“郭建”二字。2004年当地政府出资对该桥作了大规模维修,现桥面中心为花岗岩轴线,其余部分铺水泥。郭桥是长沙地区保存较好、具典型清代风格的石拱桥,设计独特,工艺精细,桥墩及跨拱部分均由规格一致的方形和长扁形麻石砌成,饱经200多年风霜、洪水,仍傲然屹立,并经受现代熙熙攘攘的车辆考验,成为连接高桥集镇与金桥村的交通咽喉,对研究桥梁发展史、建筑工艺均有重要价值。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睹物思人。行走在这舒适桥面上,对郭灿200多年前的建桥义举,追根溯源,考其担当基因,不胜感概。郭灿曾祖郭金门乃岳麓书院历任55位山长之第23位。……[详细]
  从北山大道由南往北,过梅岭山庄往右约500米,便见后山一宝塔凌空屹立,这就是洞泉冲塔。这里海拔104米,距石仙庵800米、天鹅塘500米、九门洞500米。洞泉冲塔位于北山镇洞泉村洞泉冲组洋鼓岭,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塔,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塔底部直径2.3米,占地30平方米,全用麻石砌成,通高11米,7层,层高1.5米。从塔基到第6层,为5边6角棱形,每边宽1.2米,塔顶呈锥形。原第5层六角上,分别挂铜钟一个,现仅存6个挂钟钩。第3层刻有“同治六年丁卯年”字样。2003年,发现塔底外露,塔身轻度倾斜,上级拨款对其加固维修,在第5层加挂6个铜钟,但现又风化无几了。当地相传,此域古来异石奇山,万木葱茏,陡壁飞泉,云飘雾绕,修行者不少。如有未成正果者兴风作浪,骚扰百姓,就由土地公公禀报,请玉皇……[详细]
  天华镇山塔 天华山位于长沙县青山铺镇,呈南北走向,山脉源于影珠山,周长约12公里。其主峰海拨二百七十多米。山上怪石嵯峨,林壑幽深,天华古寺掩映于山坡绿荫之中,七级浮屠耸立于高山之巅。原塔于20世纪后期倒塌,今塔为2010年重建。塔为花岗石构筑,造型精致雄伟,通高约9米,七层六面,下大上小,每层有石檐翘角,葫芦状塔顶,顶层石檐上吊有风铃。底层一面开塔门,门前有石扶栏。其他五面基座饰有金色祥云飞龙浮雕。第2层正面竖额楷书“天华塔”金色大字。第3层正面开一小窗,佛像端坐其中,庄严肃穆。据《天华村志》记载,天华古刹正殿前曾有一个大水潭(今被水库淹没),传该水潭有地下暗河连通南海,其水清如明镜,深不见底,永不枯竭。大凡称潭之处,多为龙穴,相传龙王三太子因贪恋该山景色,遂栖居潭中。据徐应秋相《王芝堂谈荟……[详细]
127、飘峰塔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飘峰塔为九级麻石浮屠,位于开慧镇飘峰山南麓的峡谷口,依山傍水,古朴典雅。相传晚清时,当地缪氏名门议论,飘峰山下的缪家洞于山川“气脉”所在,属风水宝地。为“保气脉、保财富”,遂有“缪十万”带头捐资,于清光绪元年(1875)建成此塔,为糯米饭搅砂灌浆砌成的九级六面椎体麻石建筑,通高25米。塔基高1米,直径3米,基座有雕刻,其中一幅为云龙图案,上有“点画同珍”4字。2—8层均高3米,皆六角出檐,檐角短而微翘。每层每边有3块麻石,其中转角处一块为两边共用。第2层为“化纸炉”,半圆形炉门,周围刻浮雕人物故事,神态风采栩栩如生,门上端刻“珍同画点”4字。第3层为捐资修塔碑记。第4层镌刻“飘峰塔”3字。第5层镌“敬惜字纸”4字。第6层有门,饰花草虫鱼,门上横披书“笔阵凌云”4字,两侧书对联“山河并秀,日月……[详细]
陈琮英故居
  陈琮英故居位于北山镇牌楼村玉林塘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老宅”三多堂”建于1891年(陈琮英出生前10年),上下两栋,大小房屋28间,占地6亩,含杂屋、菜园、禾场等,是当地的富贵家宅。20世纪50年代该宅分6家居住,先后被改造,仅留陈琮英父母老屋6间。后因年久失修,木损瓦塌,1975年由陈琮英侄孙陈平安修缮了部分墙体、屋面。2015年又进行了维修加固。现存修缮后的堂屋、正房、厨房、杂屋等6间,建筑面积187平方米,内有陈琮英和父、母亲睡过的床,用过的大柜、书桌、箱子、洗脸架等,睹物思人,令人思绪万千。陈琮英(1902—2003),原中国共产党七大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夫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任弼时同志处机要秘书、中央机要局机要处处长。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离……[详细]
李默庵故居
  李默庵故居位于北山镇北山村,建于1928年,是一座中西合璧园林式的公馆院落,坐北朝南,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巧,环境优美。李默庵自题故居门额云“北山书屋”。前门为牌楼式建筑,高10米,花岗石门框,须弥大门,中额“北山书屋”四字,由4根方柱承重,左右门房为硬歇山屋顶,重檐翘角,橙瓦素脊。宅院由粉墙包围,环庄渠道的自然流水绕墙而过。前廊为花岗岩石平面,两边为客房,有前后两厅。前厅两层,后厅四层。正厅西附六角亭式两层客房。六角亭后有两间卧室,辟有走廊及丹墀组成的小型院落,与正厅相通。丹墀内堆砌假山,两旁墙上绘有壁画,西向墙上开镂花方框,装塑喜鹊衔梅、松鹤延年图案。主楼三层,建筑面积1796.5平方米,整体为西洋风格,部件透出中式韵味:青砖清水墙,雕花窗棂,琉璃盖瓦,灰砖素脊,回纹……[详细]
  杨玉科墓位于果园镇今古井社区(原高楼村),东邻新明村,南界春华镇,西与黄花镇、田汉社区、杨泗庙社区相通,北与浔龙河村相邻。杨玉科在云南抗法战争中牺牲后,谥武愍,光绪帝下旨在杨玉科长沙故土造墓园,规模达五亩。石人、石马、石龟分列坟墓两侧。20世纪50年代后,附近修筑河坝、水塘,用了碑石、石人、石马、台阶等部分构建,今仍能见到。杨玉科(1838—1885),清朝著名爱国将领。字云阶,祖籍长沙县东乡高楼村。其祖父杨纯修从长沙到云南兰坪,开采矿藏,攒了一些钱。受“士农工商”排名影响,杨纯修觉得还是种地、读书是正道,便在兰坪买了些地,做起了农民,杨玉科便出生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营盘镇沧东村委会西营村的一个农村家庭。后家境逐渐破落,其父曾请先生给他,因厌学没有学成,却在村里劫富济贫,至当地富人厌恶,便……[详细]
  彭寿松家族墓包括彭定太、彭寿松、彭荫祥三人的墓,位于黄兴镇今干杉社区北西组屋后山头,呈点状分布。墓园较简约,墓周苍松翠柏,墓冢经彭氏后人修缮。圆顶形墓冢由花岗石砌成,腰椎形墓围亦由花岗石构建。墓围正中嵌下方上圆的墓碑三通。墓围前敞口处竖石柱横以石栏。墓前立碑介绍墓主人生平。今为不可移动文物。彭定太、彭寿松、彭荫祥系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湘籍爱国将领。彭定太因战功卓箸历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花翎记名提督简放福建总镇,诰授建威将军。于光绪二十二年(1897)在福州去世。彭寿松,光绪三十四年(1908),加入哥老会。宣统三年(1911)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彭寿松加入同盟会,另组军警特别同盟会,被推为会长。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彭寿松一度出任福建都督府总参议长兼警务总监,彭寿松被张敬尧诱捕。6月14……[详细]
  孙开华墓位于开慧镇白沙村张家嘴,荒草中麻石横七竖八,一块残缺石碑上,“甲午六月初九日 男道仁义礼智信 孙克修义立石”等字赫然入目。村民回忆,墓地原有几亩大,全由砖石砌成。坟前是八字形的石墙,刻满古画,中有“清孙壮武公墓”等刻字,周围是石门、石栏杆。墓基有一对6米高的华表,还有石马、石虎、石羊等。墓多次被盗。石料多用于修白沙坝。孙开华(1840—1893),湖南省慈利县人。咸丰中从军,镇压太平军、捻军。转战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广东诸省间,赐号“擢勇巴图鲁”,累官至提督。光绪初,历任福建漳州镇总兵,署陆路提督。募勇成捷胜军,治厦门、台北防务,曾用兵后山地区。中法战争时,驻守台湾沪尾,大败法国侵略军,歼敌二千余。封世职,帮办台湾军务。清光绪十年(1884),法国军队大举侵略中国,台湾成为主战场……[详细]
133、彭劢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劢墓位于开慧镇报母村塔(原属白沙乡)的一小包上,四周为连绵山丘。墓坐北朝南,由土冢、土围、墓碑组成。墓围长5.2米,墓宽3.6米,占地10平方米。主碑为麻石,高1.2米、宽0.5米,上刻抗日名将宋希濂所题“抗日将领彭劢之墓”。耳碑高0.9米、宽0.44米,为青石墓志铭,左边耳碑上刻“德高望重、光照后人”8个大字及立碑人、立碑时间,右边耳碑载彭劢将军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墓后另立大型青石碑,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腾冲县委员会所撰《彭劢将军碑记》。铭曰:横暴倭寇,陷我腾越,人民涂炭,两年四月。彭劢将军,挥师腾北,战略远筹,交飞雨雪。联合土司,军民团结,敌后游击,犁庭扫穴。马面关前,伏尸洒血,迂回包围,顽敌胆裂。攻克来凤,寸土寸血,盟军赞颂,哀鸣夷贼。战功卓著,史料详列,今昭公理,还我清白。……[详细]
  杨开慧陵园位于开慧镇杨开慧故居右侧300米的棉花坡。1930年11月,杨开慧家的佃户、农会骨干缪佩秋等,到长沙策划劫法场、解救开慧,无奈军阀防守森严,无法施救。眼见开慧背部左右各中一枪,尚有气息;又向心脏开枪,再砍头。他们冒雪偷出烈士遗体,连夜运回板仓,葬于故居右侧的棉花坡。毛泽东后寄30块银元,以他们3个儿子的名义立碑三通。1959年修建纪念亭、纪念塔于墓前。1967年4月建陵园。1969年杨母向振熙与开慧合穴,新建合葬墓。从山脚至墓区约150米,有3级梯形平台,每级石阶百余级。墓冢位于最上层正方形平台之中,平台边长18米,石砌,混凝土结构,大理石贴面,墓长6.6米、宽5.8米、高0.4米。墓碑横置斜放,长2.7米、宽2.3米,汉白玉石质。其下镌刻毛泽东所撰“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题记。……[详细]
  郑啸沧墓位于长沙县双江镇石井村影迹组老屋场后山中坡嘴上,是一座清代的石质抄手墓。据考证:该墓建造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墓主人郑啸沧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板桥后人。墓方向南偏东50度,占地面积38平方米,下方原华表及诰封碑皆不存,仅剩墓冢、墓围和三通石碑。抄手麻石质,圆形,径长3.2米,末端用石灰砂砖垒砌。墓冢用水泥保护,做成覆碗状。墓碑青石材质,碑帽为笔架形制,花岗岩质。主碑通高1.9米,宽0.52米,耳碑通高1.4米,宽0.42米。碑文为清代书法家黄观虞(黄自元)手书正楷。主碑上 书-“郑君啸沧墓”,右耳碑略纪逝者生平,文曰:光绪丁酉冬公自营□□属安化黄观虞太守题碑工竣归遂患左体偏枯巳亥仲春考终莲花湾私宅春秋六十有二业大敬遵遗命择三月廿五日未时安葬于斯。落款为:光绪巳亥暮春男业大……[详细]
  黄自元墓位于高桥镇桐仁桥村横冲组梅树坡,坐东南向西北(北偏西50度)。传说黄自元生前就选好眠穴。1916年寿终时,家人遵嘱,真假三棺齐出殡,分别葬于长沙、浏阳、湘阴三地。直到1971年,此地修水利时,棺木被掘出,揭盖仍栩栩如生,方知真墓在此,改葬于20多米外。原墓规模较大,前有华表、香炉、案桌等,下有墓庐及田地。今墓由其后人重修,占地约10平方米,由墓碑、墓围、香炉等构成。中心呈圆拱状,直径2.1米,外有圆形墓围,直径2.9米;后立三块青石碑,中间一块高1.22米、宽0.5米,书“黄公自元老大人墓”,侧碑介绍其生卒年月及后裔立碑概况。黄自元(1873—1916),清末大书法家、实业家,字善长,号敬舆,长沙府安化县龙塘乡人,夫人郑氏为长沙县高桥人。黄自元出生于名门望族,不仅家有良田万顷,更藏有……[详细]
  柳聘农墓位于果园镇大河村(今并入果园镇田汉社区)徐家组一山冈的平地上,墓后树木茐茏。原墓规模较大,占地约30平方米,前有华表、香炉、案桌等,由墓碑、墓围、香炉等构成。墓冢圆拱状,外腰椎形石砌墓围。原墓毁于“文革”时期,并曾被盗。40多年后,柳氏后人及文物管理部门踏勘墓地时,虽荆棘丛生,但墓园轮廓犹存。2016年得到修复,焕然一新。柳聘农(1882—1948),名大任,又名扬谷,以字行,也作病农,善化县榔梨(今长沙县㮾梨街道)斑竹塘人。大排行第八,后来他从日本留学回来,剪掉了辫子,经常身着洋服学生装,因此乡人戏呼他为“柳八洋人”1903年随黄兴筹建华兴会,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机要秘书 。柳聘农的父亲柳靖阶,为前清进士,官至武昌知府,……[详细]
  郑家溉墓位于开慧镇上华山村(原属白沙乡)塘冲里。墓冢呈圆顶形,墓顶有半圆石球,墓围前低后高,墓后正中竖青石墓碑,刻“清翰林郑公家溉大人之墓”及夫人合墓字样。墓前有八字型墓道和石砌香炉。郑家溉(1873—1944),今开慧镇上华山村塘冲里人,字从耘,号筠园,清翰林,生于官宦、私塾世家。曾祖父郑敦谨为晚清刑部尚书,有“郑青天”之称。父郑业楷,是位老秀才。郑家溉少时家贫,常将笋壳叶捶膜、留筋、扎成笔,用破瓦盆调黄泥水代墨砚,石板当纸,临帖习字。在封建科举应试中,郑家溉亦坎坷而不气馁。14岁开始,一连15次不第,直到29岁才中秀才、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取进士,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定居北京。辛亥革命后,郑家溉不满军阀割踞、政府腐败,辞官不做,以卖字为生。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详细]
139、黄冕墓
  黄冕墓位于长沙县福临镇孙家桥,墓地今已残败不堪,荆棘丛生,墓冢前方蹋了一小半,露出大洞,明显被盗过。所幸墓碑、墓围尚完整。墓冢呈圆顶形,三合土所筑,墓围前低后高,墓围正中竖石碑三通,中碑高于两侧碑。黄冕(1795—1870),字服周,号南坡,长沙县白沙乡梁家塅人。《清史稿·黄冕传》载“冕仕宦初为陶澍、林则徐所知,晚在籍为骆秉章所倚任。时称其干济,被谤亦甚云。”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而黄冕,则因先后与这三人有不解之缘,书写出他独特的人生传奇。1974年以前,长沙县福临镇孙家桥村菜水塘组饗堂湾有一“汀龙黄氏”祠堂,为光绪年间汀龙黄氏第17世黄冕所建,其大门两侧悬挂有门匾,是林则徐亲笔所提: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对联两侧写满一些小字,大意是:南坡仁弟……[详细]
  余肇康墓位于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咸嘉冲组洋泥坟山腰处,系余肇康及其夫人左氏合葬墓。该墓建造于1930年,占地90平方米。墓葬坐北朝南,分别由墓冢、墓围、墓碑、墓栏、前坪、香炉、拜台、望柱等9部分组成。其中,墓冢、墓围、墓栏等主体部分为钢混结构,所用水泥系从德国进口的水泥。这是长沙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钢筋水泥材质的近代高级官员墓。墓葬前坪为三合土铺地。墓碑为汉白玉材质,共三通。主碑阴刻竖书楷体“清授荣禄大夫(封一品夫人)余公尧衢府君(母左太夫人)墓”,左侧次碑阴刻竖书楷体“辰山戌向壬申冬十一月同穴合葬”,右侧次碑阴刻竖书楷体“男襄(善)传孙泽(浦、淞、澥)敬刊”字样。整座墓葬造型古朴,庄重肃穆,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使人增添怀古追思之情。余肇康(1854—1930),字尧衢,号敏斋,晚年号倦痴老……[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