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十堰市旅游

十堰市旅游景点介绍

  梅子园遗址位于郧阳区杨溪镇财神庙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梅子园遗址是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20日郧政发[1995]72号)。……[详细]
  郧阳弥陀寺遗址位于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郧阳弥陀寺遗址是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20日郧政发[1995]72号)。……[详细]
  马家山化石产地位于郧阳区安城乡马家山林场,年代为旧石器时代。马家山化石产地是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20日郧政发[1995]72号)。……[详细]
  红寨子恐龙蛋化石产地位于郧阳区柳陂镇李家沟村,年代为中生代。红寨子恐龙蛋化石产地是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20日郧政发[1995]72号)。……[详细]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产地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产地位于郧阳区柳陂镇贺家沟村,年代为中生代。青龙山恐龙蛋化石产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青龙山、红寨子一带,面积约10平方公里,赋存在晚白垩纪地层的粉红色砂砾岩中,距今约6500—13500万年。经国家和省有关地质专家研究,该区有六个产蛋层位,除个别层位恐龙蛋化石破碎外,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保持较原始的成窝状态。化石的主要形态有卵球形、球形、扁球形等,蛋壳颜色分为浅褐、暗褐、灰白色三种,分别属于五个恐龙蛋科:树枝蛋科、网状蛋科、蜂窝蛋科、棱齿蛋科、圆形蛋科,其中树枝蛋科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约占70%。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具有数量大、埋藏浅、种类多、分布集中、地层剖面完整、保存完好以及地质信息丰富等特点。发现最多的一窝恐龙蛋化石多达61枚,举世罕见。《世界时报》惊叹青龙山恐龙蛋化石……[详细]
  浪河镇革命标语位于丹江口市浪河镇,年代为1931年。浪河镇革命标语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陈世美墓位于丹江口市肖川乡均县镇关门岩管理区,年代为清代。陈世美墓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88、梁王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王墓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管理区,年代为南北朝。梁王墓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关门岩古墓群位于丹江口市肖川乡关门岩管理区,年代为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关门岩古墓群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寨河遗址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乡寨河管理区,年代为新石器。寨河遗址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蒿口遗址位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管理区,年代为汉代。蒿口遗址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薄家湾遗址位于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管理区,年代为新石器。薄家湾遗址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六里坪界碑位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管理区白庙村,年代为明代。六里坪界碑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计学章功德碑位于丹江口市大坝办事处,年代为清代。计学章功德碑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古寺岭石刻位于丹江口市浪河镇黄土凸天门山,年代为南北朝、唐宋明。古寺岭石刻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丹江口山庙位于丹江口市丁家营镇段家河管理区,年代为清代。丹江口山庙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丹江口红庙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芝河管理区,年代为明代。丹江口红庙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六里坪白庙位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管理区,年代为宋、明。六里坪白庙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苏维埃均县官山区吕家河乡政府旧址位于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管理区,年代为1931年。苏维埃均县官山区吕家河乡政府旧址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9日丹政发[1991]79号)。……[详细]
古戏楼及泰山庙
  蒿口泰山庙、古戏楼原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村三组,因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线下,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经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办公室批复,于2017年实施了异地搬迁复建工程,现已搬迁至丹江口市均县镇核桃园村。蒿口泰山庙古戏楼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清嘉庆十年(1805年)和清光绪十二年(1836年)重修。由前殿、后殿、戏楼三座单元建筑组成,现存房屋七间,前、后殿座北朝南,相距3米,其建筑结构与规模一致,均呈中轴线对称排列,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小青瓦顶,山墙屋架为七架,穿斗式,明间屋架为五架,抬梁式。古戏楼平面呈“凸”字形,戏台后面为化妆间,其中戏台台面高出地面2.1米,系单檐歇山与单檐硬山结合的大木小式建筑。该建筑是古均州城至武当山朝觐路线上的重要建筑之一,为……[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