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区旅游景点介绍
敕赠儒林郎碑刻位于宿迁市宿城区罗圩乡戈罗村,是儒林郎罗维皇之墓碑,清雍正年间立。碑高1.6米,宽0.8米,碑额刻“思荣”二字,碑上部及两侧刻有龙凤纹和云鹤纹。碑正文为“皇清敕赠儒林郎维皇府君罗公安人程氏之墓”,落款为“雍正三年桂月吉日孝男立”。儒林郎,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中位第七,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六阶,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节度、观察掌书记,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二阶;金正七品下;元从六品;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上述记载便知,墓碑的主人是清代雍正时的从六品文官,墓碑虽无详细记载,但短短的碑文可知墓碑主人罗维皇在为官时有功于清政府,死后皇帝赐墓碑一通,所谓“皇清敕赠”……
[详细] 仁济医院旧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基督教徒建立,医院为二层楼,局部三层,其余是平房,一、二楼设有病房、放射室、手术室、图书室等,三楼堆放杂物。……
[详细] 宿城区历史上横穿东西的主要街道为河清街。纵贯南北的主要有富贵街、大平街、关口街、新盛街、东大街等。但是由于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古老街道相继被拆除,现仅剩残留的东大街及新盛街。东大街兴起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晚期,民国年间较为兴盛,建国后一直是城区的商贸中心,保留了许多清代、民国时朝的古建筑。有店面、有楼房、有四合院式组合建筑,鳞次栉比,古色古香。……
[详细] 明清宿迁城墙遗址已经揭露出的城墙长度为60米,残高最高处约1米,墙宽约1.6米,砖筑。做法是先用木桩载入地下做地钉,其上用城砖砌筑。据《宿迁市志》记载:1688年地震,城墙倒塌多处。1767年重修。此段城墙与方志记载相吻合,应是明城墙倒塌后重修的清代新城。……
[详细] 埠子东高山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埠子镇中心,墓葬的中心区原为埠子实验小学,现改为驾考学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教学楼时发现砖室墓的墓门,知情者描述为拱形,估计可能是券顶的砖室墓。地方派出所得知此事后,派人至现场保护,并制止其继续挖掘,责令将其掩埋,现被建在一座教学楼下。另外,大约是上世纪50年代,在东距该校约150米处,群众挖砂子时,在距地表约7米深发现墓葬,出土人骨架、泥质灰、红陶罐、陶磨、宝剑、夹砂灰陶三足鼎等。另据群众介绍学校周边约1华里范围内都发现过墓葬。据此分析,东高山墓群分布面积较大,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1200米。总面积约1800000万平方米。据方志记载,埠子早在明代是个湖泊,东高山是湖泊中的一个岛屿,就是所谓的“山梁之地”。渔民多在此休息、晒渔网、或进行打鱼工具的交易,同时……
[详细] 莲花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中扬镇中扬居委会夏庄组南,原有封土,今已不存,1975年曾发掘过,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出土人骨架、棺木等,随葬品有泥质灰陶壶、罐、瓿、五铢钱、铁剑、玉斧等。后因居民取土,其南部有一个正方形养鱼塘,长宽约46米。此次普查在水塘以北进行勘察,靠近水塘约10米处,表土60公分以下见文化层,层厚约2.5米。但向北继续勘探,其表土不断加厚,文化层渐缓降低。据勘探情况分析,该遗址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残留面积约5000平方米。……
[详细] 废黄河北大堤遗址宿城区段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境内,西起洋北镇船行电灌站东至郑楼镇张渡村,总长约48公里。废黄河原为泗水河道。公元1194年,黄河“夺泗入淮”后,泗水河床便被黄水取代。至明代晚期,黄河下游的徐州、宿迁段河道淤塞,河水四溢,造成大面积受灾。水泛历代都有过治理,而治理的主要措施就是“束水攻沙”,也就是修筑黄河两岸的大堤。修筑的大堤在河水的管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55年黄河北徙后,两岸的大堤失去束水的作用后,渐渐被削平,但宿城区段的北大堤确保存较好。现在最高处为6米,最低处约2.5米。经对位于郑楼镇古城村一段的局部解剖。大堤为夯筑而成,夯层为20-35CM不等。从夯土0-土的遗物分析,该堤是从北宋年间开始修筑,至清代均有增筑。底宽约60米。现大堤上为农田、树木及村庄民房,有的地……
[详细] 下相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中居委会(原古城居委会),东距古黄河约700米,遗址上面现为宿迁义乌商贸城。由于缺乏史料记载,下相城的建筑规模和变化情况一直不明。200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勘探和局部试掘,探出两处基建工程范围内存在文化堆积。堆积以北高南低、北厚南薄的趋势分布,厚0.3米-2米,埋藏深度平均在7米以下,7米以上多为黄河泛滥形成的淤积层。两处工程范围内均探出一部分城墙和壕沟遗迹,城墙为土筑,顶部宽约10米。壕沟在城墙外约20米处,宽50米、最深处距地表11.3米。本次勘探发现了秦汉时期下相城及相关遗址,确定了古代文献记载的下相城的地望,发现了城墙、城壕、角楼、灰坑、古井等。第一次揭开了下相城的神秘面纱。发掘过程中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陶片及板瓦、筒瓦残片,经鉴定……
[详细] 后海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陈海村后海组,该墓群见明显包状封土,高约3米。封土面积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封土的南部有一条新修的东西向水泥路和筑路时开挖的一条水沟。调查时据当地知情者介绍,筑路取土时发现大量的砖头和陶片,也发现骨头。普查组实地调查时,在路边的冲沟内仍可采集到许多砖头和陶器残片,且发现筒瓦的残片。砖头有素面和带纹饰的两种。经比对砖头的尺寸和纹饰,以及陶器的残片和筒瓦均具汉代特征,据采集到的标本分析初步判定为汉代墓葬群。这个墓葬群于2014年秋被盗过,经考古人员对被盗掘现场的实地考察,根据墓葬大致形制推测被盗的墓葬为元明以后时期的墓葬,说明这个墓葬群的最高封土是晚期墓葬,所幸早期的汉代墓葬这次没有被盗扰。2010年被公布为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尤庄大墩汉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仓集镇河西村尤庄组,北临青年河约100米南距李夏河约1500米,面积大约6400平方米。大墩墓葬群的现状是:其形状大体呈方形,落高于周边地面。其上遍植杨树。据老百姓介绍这里原来是个圆形大墩,墩高约3米,有许多神秘的传说,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是借盘和借碗的故事。传说周边无论谁家办喜事或丧事,只要前一天晚上在墩子之上烧上一炷香,然后磕头祷告说明来意后,第二天一大早来到墩子上就可以取到所需的盘和碗,但必须如期归还,后因一家借了没有归还,其后就再也借不到了。只因借不到盘和碗这个墩子就开始被挖掘。现有高度不足1米,遗址周边为大面积水稻田,唯墩体遍植杨树,附近的群众在挖坑植树时经常发现墓砖,根据群众描述所出土砖的尺寸,我们初步认定为汉墓群。现已公布为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吴英烈士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徐圩村南约500米,墓封土高约1.7米,底周长约15米,有墓碑一通,碑高1.7米,宽0.64米,厚0.13米,碑文记载了吴英烈士的一生。吴英(1919——1946),安徽省蒙城人,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泗宿县潘山区深桥乡轮训队负责人,杨圩区组织干事、组织部长、区委书记。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11月28日,吴英带领指导员朱须安、通讯员朱须友,从沙岭突围北上,途径杨圩区白庙乡时,因叛徒王永昌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吴英坚贞不屈。12月3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杀害。吴英遗体原掩埋在秦圩东北隅,1966年5月24日原宿迁县耿车公社徐圩大队群众将其遗骨移葬于徐圩村六组。现公布为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耿车赵家古民宅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耿车居委会东三组,耿车镇中心偏南,北距徐淮路约200米,以西为新修筑的南北大街。建筑面积约45平方米。坐西朝东,硬山顶,“人”字梁。据现在的主人赵新水介绍,其祖上是开槽坊酿酒的。早在清朝晚期,赵氏槽坊是耿车镇最大的酿酒槽坊,占地面积近10亩,分生产区和住宅区。生产区有发酵池十余个,大型蒸锅两个,仓储房近10间。长期使用的工人(称长工)5人,季节性用工10余个,每天可出酒500斤,酒的质量可与洋河生产的酒相媲美。周边的双庄、蔡集、王官集,包括睢宁的高作、沙集等地都来这里买酒。住宅区是两组四合院近30间建筑。现存的建筑是民国时期所建的一组四合院中的西偏房,记载了这个酒坊的历史,同时也为耿车的历史留下了记忆。现已公布为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刘圩村烈士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刘圩村,始建於1990年,是为了纪念新四军为保卫刘圩而牺牲的七名烈士而建的墓园,因不知烈士姓名,又叫“无名烈士墓”。这个墓园埋葬新四军两次保卫刘圩战斗中牺牲的7名军人和5匹战马。第一次战斗是1943年,当时的耿车镇以及周边的睢宁凌城等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这年11月18日,从洪泽湖开来一支新四军至刘圩开辟敌后根据地。当天伪保长狗腿子就向维持会报告,说这里来了一批“土八路”。中午,凌城维持会便来这里扫荡。我军在八十一团团长夏义华的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将大部分敌人消灭。在打扫战场时,我军的李班长和一名战士被假装投降的敌人击中身亡。第二次战斗是发生在1944年4月,当时以凌城为中心的日本伪军和被打散的国民党十八团残匪,纠集在一起,向我解放区发起进攻。当时区里只有少……
[详细] 徐圩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徐圩村八组。是朱敦云、朱本生二位烈士的墓园。朱敦云:1909年七月出生,1933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地下党组织,1940年党组织派他在耿车梨园落户,从事地下工作,开辟杨集区根据地,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力量。1942年任埠子区委副书记。1944年于杨圩村被日军抓捕,在狱中坚贞不屈,日军无奈放狼狗撕咬,慷慨就义。朱本生:朱敦云的侄子。出生于1925年4月,卒于1942年,耿车梨园村人,受其叔父朱敦云的影响,10多岁就参加了革命。1940年叔父朱敦云将其派往洪泽湖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2年毕业后任某部连队指战员、党支部书记。同年领兵参加铁路西抗击日伪的阻击战。当接到命令撤离阵地后,发现受伤的师长仍在阵地,于是又一次冲回阵地,背着师长后撤时受到敌人袭击,不幸……
[详细] 前海墓葬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前海组。东距屠曹路约200米。墓葬群被包围在村庄的中间。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原来是个大土墩,村子里谁家建新房需要用土都来这里取。目前这个墓葬群本体和周边已经没有明显高差了。经调查,这个墓葬群的面积大约20000平方米,南北长约100米,东西长约200米。其上因多次动土,地表残留较多残损的文物。其中墓砖,既有素面砖,也有花纹砖,是典型的汉砖;陶器残片以灰陶居多,可辨器型有陶罐、陶鼎等;还发现较多的筒瓦和板瓦,调查人员推测当时可能有祭祀类建筑。在走访调查时,一村民反映,他们在墓葬群的东北角挖树坑时挖到过一个铜镜和许多宋代的铜钱,说明这里除汉代墓葬外还有宋代的墓葬。该墓群虽然破坏较为严重,但考虑到时间跨度较大,被破坏的大多是晚期墓葬,而早期墓葬地表一下可能还会……
[详细] 仓王沈土塘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陈集镇仓王村六组。仓王是陈集镇的一个自然行政村,北距古黄河约6公里,是黄河泛滥的重灾区。这个遗址和其附近的仓王遗址一样,其中心被早期积肥造肥挖成了一个勺形大坑。现积水较深,南北约50米,东西约80米。据这里群众介绍,早年取土的时候发现许多遗物。有大城砖、灰瓦片、白瓷片等。经简单勘探,遗址面积约160000平方米,南北长约400米,东西长约400米,基本呈圆形。地表黄泛土约1米深,黄泛土的下层约有1米深的文化层,包含物不是很丰富。水塘的面积占遗址总面积约五分之一。据采集的标本分析,该遗址上至汉代,下至唐宋。现已公布为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罗圩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89年,是为了纪念罗圩乡在抗日战争至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76位烈士,其中抗日战争30位、解放战争39位、抗美援朝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7 位。陵园南北长约30米,东西长约30米。四周有围墙,内建纪念堂一座,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及“革命烈士曹殿虎同志之墓”纪念碑各一通。……
[详细] 仓王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陈集镇仓王村九组。原先为大土墩,墩子之上的土和周边的土不一样,周边都是沙土,而土墩则是黑黄色黏土,种庄稼不下肥料也比周边长得好,产量高。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掀起了全国性积肥造肥运动,提出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口号,这里成为积肥造肥的基地。这个遗址在这次积肥造肥运动中被挖成两个近万平方米的大水塘,遗址大部分遭到破坏。曾挖出的文物有陶罐、钱币、铁剑、铜镜等。大约在2004年左右这里为扩大水域面积养鱼,遗址又一次被大面积挖掘,这次挖掘发现一座用片石筑的墓,石头有的被打碎,有的被老百姓拉回家建猪圈。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征集到两块已经残破的片石,发现都有纹饰,其中一块是龙纹和鱼纹。为了弄清这个遗址的性质,普查中对两个鱼塘中间的小岛和四周进行勘探,发现遗……
[详细] 后宅花墩墓群面积约2500 平方米。原来是个墩子,后被取土削平,取土时发现许多排列有规则的青砖。据采集到的标本分析,应为唐宋时期的墓葬。该墓葬群西距庙墩遗址不足1 公里,庙墩为唐宋遗址,估计可能是唐宋时庙墩人的墓地。……
[详细] 汪西庙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周力村汪西组,南距苗郑河约500米,西距屠园乡政府约1.1公里。遗址呈长方形,南北约300米,东西约250米。南部和东部遗址的边缘有一条冲沟,且相连绕遗址半周,初步判断,这个冲沟和遗址是同时期的,是这个聚落的防御设施,当初具有壕沟的功能。遗址的南部和东部因土壤流失呈缓坡状。遗址中部略高,汪西组约有几十户村民居住在遗址之上。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发现路边的沟坡上,水池旁,村庄的屋前屋后,村民的菜园内,都有零星陶瓷片和碎砖块。村民还介绍在旱改水(旱作物改为水作物)之前,这里的村民以种山芋为主,这里因地势较高,村民都选择在这里挖坑储藏山芋,称山芋窖,山芋窖深度一般都在1.5米左右,但挖出的土仍然是黑褐色,且有陶瓷片,估计文化层的厚度在2米以上。根据村民的介……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柣鎴eГ閸ゅ嫰鏌ら崫銉︽毄濞寸姵姘ㄧ槐鎾诲磼濞嗘劗銈板銈嗘肠閸ャ劌浜遍梺瑙勫劤绾绢參寮抽敂鐣岀瘈闂傚牊绋撴晶鏃€绻涘畝濠侀偗闁哄矉缍侀、妯款槻濞存粎鍋ら弻鐔兼惞椤愶絽纾╅梺璇茬箰閸熸潙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姳鑳剁换渚€姊洪崨濞楃懓螞閸曨垱鍋╅梻鍫熶緱閸氬顭跨捄渚剬闁归攱妞藉娲川婵犲嫮鐣甸柣搴㈣壘閸㈡彃宓勯悷婊呭鐢宕愰悽鐢电<婵°倓鑳堕埥澶嬬箾鐏炲倸鈧绔熼弴掳浜归柟鐑樻尵閸樼敻姊虹拠鈥崇仭婵犮垺枪椤e潡姊绘担铏瑰笡闁圭ǹ顭烽幃鐑藉煛閸涱叀鎽曞┑鐐村灦缁酣鎮块埀顒€鈹戦鏂や緵闁稿繑绋戞晥婵°倕鎳忛埛鎴炵箾閼奸鍤欐鐐寸墵閺岋綁顢橀悙娴嬪亾閸噮鍤曢悹鍥ㄧゴ濡插牊淇婇姘倯婵炲牊娲熼弻锝嗘償椤栨粎校闂佺ǹ顑呯€氫即銆侀弮鍫熸櫢闁跨噦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