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常德市旅游

常德市旅游景点介绍

81、丝瓜井
丝瓜井
  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丝瓜井位于常德畔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交汇处,因其留下许多故事和传说,充满神奇和灵气,使其闻名遐尔。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冽,冬暖夏凉,久旱不竭。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史书亦无记载,不过从出土的文物看,应该在明代以前或更早。丝瓜井为何以丝瓜命名,还得从少女投井说起。相传很古的时候,常德城内有个纨绔恶少,终日游手好闲,寻花问柳。一天,一个娇美的农家少女到街畔叫卖丝瓜。少女生得身材娇小,貌美如花,十分惹人喜爱。恶少见后馋涎欲滴,百般调戏,被少女拒绝,街坊也痛斥恶少。恶少见众怒难犯,不来硬的来软的,借口收取捐税,将少女骗至屋内-,少女遭此侮辱,痛不欲生,遂投井自尽了。从此以后,那恶少家……[详细]
常德四眼井
  四眼井是湖南常德现存最古老的井,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步行城内。从常德城最热闹的街头拐进小巷,从最时尚的前沿阵地穿行进入四眼井社区,古井静卧路旁,仿佛在守望。古井无言,“四眼古井、西汉开凿、张飞重建、泽润桑梓、饮水思源”五幅浮雕作品便是它的全部介绍。撑着被太阳晒暖的石砌围栏朝井里望去,四眼井仿佛也睁大着眼睛,打量着外面的世界。前来四眼井汲水的人渐已绝迹,井水显得黯淡、浑浊。那一刻,观井的人,望天的井,仿佛都有几许叹息。井早已古波不兴,唯有那年年发芽的蔓草,从井中探头张脑,彰显着生命的新绿与不屈。古井无言,“四眼古井、西汉开凿、张飞重建、泽润桑梓、饮水思源”五幅浮雕作品便是它的全部介绍据历史记载,常德城内最多的时候拥有大小水井100多口。随着历史变迁,城市改造,不少古井被夷为平地,目前仅有四眼井巷……[详细]
83、葵花井
葵花井
  葵花井,系明代荣王府邸唯一原址遗存,在常德市一中内某个角落。葵花井,相传井中常现葵花,舀入瓢中则瓢中有葵,注入桶中则桶中带花。明弘治四年(1491年),朱佑枢被明孝宗封为荣庄王,封地为常德府。同年8月,常德武陵奉命兴建荣王府,但朱佑枢并未奉旨就封常德府,而是仍滞留京城,留在政治中枢。正德三年(1508年),朱佑枢在朝廷压力下,离开京城,到常德就封。直到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10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入常德,代表封建王权的荣王府在劫难逃。王府繁华从此落尽,荣王府最后一任主人朱慈炤携母仓皇出逃,不知所终。葵花井,记录了135年荣王府的盛衰,也留存了无数寻常人家儿时的美好记忆,镌刻着常德前行的历史轨迹。今对古井周围的环境进行了美化,新修了井壁顶部,设葵花叶纹饰,添石质栏杆,上 书篆体井名,栏杆……[详细]
常德城区古井群
  常德城区古井群(含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白龙井、崔婆井)省保常德城区古井群之一,葵花井,系明代荣王府邸唯一原址遗存,在常德市一中内某个角落。葵花井,相传井中常现葵花,舀入瓢中则瓢中有葵,注入桶中则桶中带花。明弘治四年(1491年),朱佑枢被明孝宗封为荣庄王,封地为常德府。同年8月,常德武陵奉命兴建荣王府,但朱佑枢并未奉旨就封常德府,而是仍滞留京城,留在政治中枢。正德三年(1508年),朱佑枢在朝廷压力下,离开京城,到常德就封。直到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10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入常德,代表封建王权的荣王府在劫难逃。王府繁华从此落尽,荣王府最后一任主人朱慈炤携母仓皇出逃,不知所终。葵花井,记录了135年荣王府的盛衰,也留存了无数寻常人家儿时的美好记忆,镌刻着常德前行的历史轨迹。今对古井周……[详细]
85、太和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观
  太和观,又名道德观,是湘西北道教圣地之一。创自唐,兴于明,为湘西北的名胜古迹。曾是中共湘西特委成立地的革命纪念地,也是常德会战的主战场、守城指挥部所在地。太和观及太和观周围所有殿宇堂祠,被日寇扔下的炸弹和燃烧弹付之一炬,毁于一旦。太和观前坪有尊战火中残存的大石龟。龟龄鹤寿,古今人之向往,故乌龟乃吉祥之物也。太和观前石龟,乃元末明初张三中隐居修道河洑山时所为。相传石龟立就后,常偷吃附近的大麦,后太上老君一气之下,用拂尘将石龟右眼打瞎,而神龟却变本加厉。明正年间,住观主持杨老道人便在石龟背上立石碑一块,镇之以法。时至今日,此物尚存。……[详细]
覃氏祖祠
  覃氏祖祠位于所街乡文家村三组。祠堂为二处清式小青瓦结构四合院落,建筑依山而建,坐西朝东稍南,石基呈长形,建筑面积约为550平方米,分三进,一进为厅堂,二进为中堂,次间大部分已毁,仅存青石基脚,三进为拜堂,两侧有耳房,主要供奉覃友仁、覃添顺、覃添秀等覃氏祖先。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建控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30米处。……[详细]
泰和合茶号
  位于壶瓶山市集中心、渫水南岸、略显沧桑的清代晚期两层砖木结构的民间建筑,就是因生产“宜红茶”名扬海外的泰和合茶号,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和合茶号由被誉为晚清湖广第一茶商的卢次伦创建。他生于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广东中山县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他到湘鄂两省交界的石门南北镇附近的九台山开采铜矿,后因发生产权纠纷而停产,一次偶然机会,他品尝到了当地的白毛尖,决定留在这里开办茶厂,还专门从安徽祁门聘请制茶师傅,将白茶改良为红茶,将红茶外销到英美及俄国,赚取外汇振兴民族经济。茶号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春建成。据台湾吴恭亮所著《卢次伦传》记载:卢次伦将厂址选在此,是因这里紧临渫水,便于停船装运。他还专门从安徽祁门请来建筑设计人员,花费几千两银……[详细]
白云屋桥
  白云屋桥白云山海拔394.4米,孤峰矗立,形如旗帜,常有白云缭绕笼罩山顶,故名白云山。山南麓溪沟有一屋桥,即有名的白云桥,或称白云屋桥。该桥是连接皂市至磺厂进入慈利县境的古要道,建于清嘉庆年间。桥上木屋用优质杉木构成,小青瓦屋顶,格调高雅,坚固耐久,美观大方,别具风韵,至今完好无损。桥中间为走道,桥内两边设有木质长凳供行人在此歇脚,避风避雨又遮阳,故又名风雨桥。这桥也是当地人劳作后疲惫的身心彻底放松的天堂。特别是在炎炎夏日里,一天辛苦劳作后,或几人一堆在桥上唠呱着乐事,或躺在桥上的长凳上,让流水蛙声响在耳旁,让小溪的山风凉气吹在身上,让丰收的喜悦融进自己的梦中,莫不惬意。贺龙元帅率领红军曾多次通过此桥,因此又名红军桥,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地也因此得名白云桥,曾一度名叫白云桥乡,现名白云乡。……[详细]
桃源崖墓群
  桃源崖墓群位于常德市桃源县凌津滩、牛车河、钟家铺、龙潭、黄石等乡镇的悬崖峭壁上,以七星洞、棺材岩、汤家溪、商家河、千丈河居多。崖墓最早为汉代,最晚为明代。崖墓分布地点海拔高度79~256米,相对地表高度5~100米不等,崖墓群位于临水的陡直崖壁上,一般成群分布,沿着河流溪水呈线状排列。根据崖墓的立面形态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简单的方形立面,多数为长方形,个别近正方形;第二种带边框的方形立面;第三种墓口上部或附近有“人”字形沟槽及柱洞;第四种仿木结构洞窟状。墓口形状以长方形为主,宽250厘米,高度150厘米左右,进深30~300厘米。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各石室和崖墓为中心四向各至50米。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详细]
荣庄王墓
  荣庄王,名祐枢,明宪宗第十三子,生于明宪宗成化21年(公元1485年),孝宗--4年(1491年)封,武宗正德4年(公元1509年)始就藩常德,世宗嘉靖18年(公元1539年)正月卒,溢曰庄。王妃刘氏墓亦在庄王墓前。荣庄王墓属于古墓葬中的单体墓葬,地面有建筑遗迹及部分石雕,是地方藩王陵墓建筑的代表。墓葬曾遭破坏,曾出土有瓷器、金银器和龙纹大铜镜。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封土堆外缘为起点,四面各向至5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各外扩100米。……[详细]
官亭楚墓群
  官亭楚墓群地址:临澧县官亭乡时代:战国……[详细]
望夫台楚墓群
  望夫台楚墓群地址:临澧县杉板乡时代:战国……[详细]
七星堆、峰堆古墓群
  七星堆、峰堆古墓群位于安乡县黄山头镇长峰村,峰堆墓群在高出周围12米的台地上。南靠盘山公路,西抵长峰村村民住宅区,保护范围1.5万平方千米,系战国至宋代墓群。发现墓葬9座,其中1号墓封土底径为36米,顶径21米,高6米,现有盗洞,封土断面可见五花土夯筑而成,宋墓内有宋瓷残片。七星峰堆墓群在长山山坡上,墓群共有墓葬封土堆7座,故名七星堆。墓群北距采石场1公里,南距安乡县政府30千米,紧靠围山公路,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为春秋战国时期墓群,其中最大一座高10米,底径22米,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采集有绳纹鬲、高领罐等陶器残片。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村民席道兵宅东北角东50米,南达围山沟,西以采石场南北向公路为界,北至峰堆北5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中……[详细]
余家屋场墓群
  墓葬位于安乡县安障乡沙湖口村余家屋场台地上,为典型的岗地地貌,四周农田环绕,地势开阔。南北长240米,东西宽21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一个以汉、晋氏族砖墓葬群为主体,辅以墓葬区西部汉至宋砖墓和土坑墓形成十分密集的古墓群落。1980年初,县考古工作者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墓区东南部东汉墓群中四座砖墓进行了清理。墓中所出有青铜器、汉五铢、货泉钱、印章、长刀、圆壶和鐎壶各1件,铁器有灯2件,陶器47件,所出鐎壶造型精巧,印章玲珑剔透,均为珍品。墓群出土器物为研究汉晋时期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东临蔡家溪,西邻岳庙岗,南距县城7公里,北抵黄沙公路南侧。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详细]
青山崖墓群
  临澧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青山崖墓群被国务院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山崖墓群位于临澧县城以北35公里处的澧水河南岸,规模宏大,十分壮观。离青山大坝船闸100米,面临澧水河,对面是澧阳平原,东距澧县城20公里,西距石门县城15公里,此处是澧水河进入平原的最后一段山头,当地人称“洞子眼”。青山崖墓群建立在一个松散的红石崖壁上。属人工开凿,构造基本一致,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墓顶与墓底宽度一致。整个崖壁的坡度在80度至90度之间,全部分布在高50米、宽180米的崖壁上。共有大小洞穴104个,分两类:一类是两室,后室比前一室高出一个台面40公分左右;另一类是单室。其中M66号墓比较独特,有四室,约有10.4米深,往里每一室比前一室高出一个台面。左右M65号墓、M67号墓的前室与M66……[详细]
宋玉城城址
  宋玉城在离临澧县城3.5公里的望城乡宋玉村,为屈原弟子楚辞赋家宋玉在此居住而得名。面积约6平方公里,考古证实这是一座先秦古城。四周残留城墙高约4米,宽约5米,南北城门处发现有绳纹板瓦、简瓦,城区内可见遗物有战国晚期的泥质缸罐等。城址四周有护城河环绕,水面最宽处20米。城址临近道水,四周约10公里间,有多处大型楚墓群。城内西北角有《九辩书院》遗址,为清代中叶临澧大财主蒋明试捐建。城东门外100米处有宋玉庙遗址,再往东1000米处有宋玉在此观花的看花山,在1500米处的浴溪河边有宋玉墓,往西500米处有宋玉放舟的放舟湖。宋玉城兴建于战国,项羽曾在此驻兵多日。宋玉城是古安福县(今临澧县)外八景之一,自汉代起不少游人来此寻古探幽。并有古诗咏赞:“落日下荒城,残霞散文绮。行人访遗踪,独立斜阳里”。……[详细]
申鸣城遗址
  申鸣城城址位于临澧县新安镇古城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约500米,南北残宽约300米。夯土城垣残存7段,高约3米、宽4米。城址内出土战国时期的泥质灰陶鼎、豆及绳纹板瓦、筒瓦等建筑残片。申鸣城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当时以为规模不大。在古城北面、东北面、西面寻找到一些古河道,可能是从前的护城河,并且可能有水门,遗址最晚是东周时期。古城周围的九里墓群不仅有数量众多的大中型墓群,还有许多成片的小墓。由此推测,申鸣城不是一个小城,应该是楚国南方的一个中心城市。楚国士子申鸣以孝闻名天下,楚王想请他做宰相,他回答要做父亲的孝子,不做王的忠臣。他的父亲劝勉他说:造福于国家,在朝廷里有地位,你很愉快我也高兴,你应该出去做官。于是申鸣辞别父母入朝为官。三年之后,楚国王子白公作乱,申鸣准备率军出征平叛。他的父……[详细]
新洲古城遗址
  新洲古城遗址位于津市市区以南约5公里的新洲镇,城址东濒澧水、南临嘉山及豹鸣山。新洲设治据史载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直隶澧州志》引《世说新语》曰:东晋南平守王胡之避司马无忌之难,置郡澧阴,见允于幼童中。《澧志》谓:“澧阴当即今新城,(车)允产于新城,新城旧隶南平,今治于澧。”而新洲有城的最早记载为唐大历年间,“新城在州治东四十里,车胤读书处。唐大历间,李泌筑。”元末明初,澧州治所曾一度移于此,明以后城遂废弃。新洲古城平面呈三角形,分布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墙西南段及向西北拐角、东段及向北拐角尚保存较好,西、南两面护城河也保存较好,北面局部尚可辨护城河形迹。现城址东南部仍为新洲镇政府所在地集镇,有人口近5000人,城址内其它面积为农田和水塘,城墙残垣上居民住宅,城内包含着万寿宫及孟姜女两个社……[详细]
鲁家山遗址
  鲁家山遗址系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位于澧县涔南乡文家村十组一高出四周约1——1.5米的台地上,西南距澧县县城约9公里。西北约0.8公里处为鸡叫城遗址,西南200米处郭家油榨遗址。遗址分布范围呈椭圆形,全为棉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8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东、南、北三面被宽约10米的鲁家山堰环绕,西部有一宽约25米豁口与外相连。灰白色文化层,厚约1米,土质松软,距地表深约0.5米,并采集有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等石家河时期的陶片。该遗址保存完整,晚期人类破坏较少,遗址对了解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期序列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探索早期人类原始社会文明及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实物证据。……[详细]
澧县多安桥
  多安桥位于澧县澧阳镇东侧。桥为石质连拱结构,建在澹水河上,始建于雍正年间。乾隆49年(1784年)绅士彭宗粮等倡议修石桥,因多次被洪水冲毁,桥未建成。后至嘉庆24年(1819年)州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就其址建石拱桥,并于次年竣工。当时澧州人民为了纪念多赉和安佩莲两位大人,将此石拱桥命名为多安桥。多安桥全长198米(包括引桥),宽8.7米,共11孔。中间石拱跨径约15米,高约10米,其余两边孔跨直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礅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原桥面两侧置有石检坪,中部建有亭阁,两端各有石牌房一座。1935年,贺龙率部攻打澧州城,为了堵绝敌军退路,将桥中炸毁一孔,1950年按原桥进行修复。该桥规模雄伟,古朴,建筑风格特别,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2019年10月7日,多安桥入……[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