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清远市旅游

清远市旅游景点介绍

太平乡祠
  太平乡祠位于清远市清新县龙颈镇龙北村委会大围村。10个形式共居一条村,村民亲如一家,互爱互助,和谐相处200多年,深受四乡八邻的羡慕和颂扬。全村黎、陈、吴、赖、廖、黄、邓、赵、张、梁共10个姓氏。在村里合建一个祠堂叫太平乡祠,俗称“十姓祠”,祠堂大厅两侧立有一副对联“异姓亦同胞溯当日开基互作藩篱团体固,先灵凝共妥起此间就列无分宾主一家亲”。每年十个姓氏的村民都共同恭拜者一个祠堂,村民成了异性兄弟。全村共有农户213户,人口1380人。现在,全村村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成为当地文明村建设的一个典范。……[详细]
清远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清远市高新区龙塘镇定安村委会鳌岗地村。清代初期,鳌岗地郑姓族人为祀奉先人而建。坐南向北,二进一井,总面阔19米,总进深19。2米。麻石门框,上刻“郑氏宗祠”。门前立旗杆夹,上刻“光绪二年丙子科广东乡试中式第三名举人郑兆熊立”。……[详细]
莫朝玉墓
  莫朝玉墓 位于连山县福堂镇班瓦村鳌鱼岭南,墓向南,灰沙夯筑,面积20平方米。明隆庆戊辰(1568年)筑竖墓碑。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设碑门三扇,正中刻“皇明敕封武略将军谥正大忠义显考讳朝玉字翠峰莫公大人墓”。莫朝玉,字翠峰。嘉靖四十年(1567年)敕封为武略将军,兼理连、阳、怀、英、贺、清七属地方。他是明代连山壮族地区比较有声望的土司,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有一定贡献。 1990年连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千二郎墓
  陈千二郎墓位于清新县禾云镇新平村委会境内,明墓,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现保存完好,墓基用灰砂拌贝壳修筑,墓门阴刻三副对联,分别是“山清超俗气,地美现仙灵”,“当朝皆一品,和气是三田”,“万载长流钟秀气,四山环绕毓英奇”。陈千二郎,字贻谋,原籍福建上杭汀洲,元初迁移来广东英德东乡铺、板铺等到地居住,元朝中叶定居清远鱼坝。其后裔分居四会、三水、清新滨江的坝仔、留洞、河洞田心村等地,人数约三万多人。陈千二郎的后裔多为栋梁之材,陈超庄、陈荣广、陈荣杰、陈广珍等四人曾获六品军功。……[详细]
郑拨彰墓
  郑拨彰墓位于清远市高新区龙塘镇安定村鳖岗地长排。郑拨彰,大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文林郎中宪大夫。该墓坐西南向东北,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分坟头、山平、前台等,坟头、山平用青砖砌成,由坟头至前台全长9.15米,宽8.5米,碑石正中刻阴文“大清例赠文林郎六世祖讳拨彰郑府君墓。光绪十九年秋月中浣吉旦重修。”等字,坟面基本保存完好。……[详细]
86、黄损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损墓
  黄损墓位于连南县三江镇。墓有封土堆,坐西朝东,墓前立碑一通,碑高1.5米 、宽0.7米,碑刻“江夏郡桂香堂,梁赐进士第南汉尚书左仆射崇祀贤始祖考黄公讳损字益之老大人墓”。黄损,连州人,字益之,后梁龙德二年(922年)进士。后归至广州,谘以国事,官至南汉国尚书左仆射。著有《桂香堂集》。1986年连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墩岭墓
  石墩岭墓位于英德市浛洸镇石墩岭村。年代为南朝南齐建武四年,墓向270o,为长方形砖室墓,长1.57米、宽0.32米、高0.42米。左右壁用三至四行平放顺砖砌叠,往上则分别稍向内砌,至顶时则一至三行平放横砖叠封,形成叠涩式顶。前壁用平放横砖砌,底铺顺砖。墓砖侧刻叶脉纹和“建武四年大国”(497年)纪年。器物放置墓的东西面,有四耳青釉陶罐、青釉陶碗、银质环饰、银质小珠饰和波斯银币3枚(两枚已残),币面圆形,直径2.7厘米、厚0.1厘米、重2.3克, 出土时装在涂有朱砂的木盒内,木盒已朽,仅剩残片和依稀可辨的朱砂。1995年英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口村墓群
  龙口村墓群位于连州市镇龙口村下树山。1963年发掘西晋至唐代墓葬13座,出土一批很有价值的文物。多数是砖室墓,形制各异。墓砖多为红色,印有叶脉纹、波浪纹、网纹和 “永嘉四年庚午岁六月卅日立”、“永嘉六年六月立”的纪年铭文等。出土文物有碗、罐、钵、盘、灯盏等陶瓷器和陶屋、灶、仓、井、鸭等冥器,以及犁田耙田等陶制模型,还有铜钵、铜钱、铁剪、铁三脚架等器物,共60多件。西晋墓中的模型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陶质坚硬,多作灰色,拍印细方格纹。陶牛的两角长大弯曲,体肥足短,与水牛形象完全一致。水田模型有陶塑的人在驶牛犁田耙田,为研究两晋时期粤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详细]
九隍庙墓群
  九隍庙墓群位于连南县三江镇城西村,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1963年发掘40多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一般长3米~4米,宽0.9米~1.2米,其中两座墓有铭文砖,一为“隆安四年六月二十日”(隆安是东晋安帝的年号,即公元400年);一为“天监二年□□甲申七月三日”(天监为南朝梁武帝的年号,即公元503年),墓的左右壁各置三个壁龛,墓砖分长方和刀形体两种,边饰叶脉纹。此墓群出土和采集的器物有青釉碗、缸、碟、滑石猪和银饰物等。……[详细]
  马头岗墓位于清新县三坑镇马头岗,1962年、1963年清理两座墓,均为竖穴土坑,人骨与葬具不存。一号墓坑穴被毁,随葬品33件,青铜器有鼎、簋、缶、罍 、钲、甬钟、钺、矛、戚、矛镦、人首柱形器等,陶器有罐的碎片,饰夔纹与方格组合纹;还有砺石。二号墓长2.8米,宽1.1米,深2.35米。墓向30o。随葬器物39件,青铜器有罍、甬钟、斧、钺、矛、匕首、镞等,其中一件匕首以人体形象作柄,颇具特色;其他有砺石、陶罐,罐饰篦点与方格组合纹。这两座墓葬是广东地区最早发现的以青铜器为主要随葬品的墓葬,对探讨岭南地区的青铜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详细]
猪牯墩遗址
  猪牯墩遗址位于佛冈县汤塘镇围镇村西南约500米处的一座山岗。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50年代省考古队发现。1982年文物普查中县文化局文物普查队重新发现,遗址面积4500平方米,出土陶器有罐、钵、碗等,纹饰有曲折纹、云雷纹、绳纹。石器有斧、锛、凿、镞、环、环芯等。环芯的出现说明这里也是制作石器的场所……[详细]
牛鼻岩冶铁遗址
  牛鼻岩冶铁遗址位于阳山县太平镇牛鼻岩村。1984年发现。面积1500米。在木饭冲发现有水渠残迹两段,碓房7处;村前山溪旁等地发现炉渣堆积18处。遗址附近还可见大量铁矿石。并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的更楼1座,重修更楼碑记1方。道光《阳山县志》载:“宋开宝五年同官开银场牛鼻开铁务”。明《太祖洪武实录》载:“洪武七年全国置铁所一十三所广东则唯阳山一所而已广州府阳山冶岁七十万斤“。说明牛鼻岩冶铁业始于宋而盛于明。清以后渐趋衰落。……[详细]
连江口城址
  连江口城址位于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江与北江交汇处的江口嘴山岗上。年代为西汉。1962年发现。在文化层0土许多绳纹板瓦、筒瓦。还有瓮、罐类陶器,饰方格纹、米字纹、水波纹等,铜器类有铜斧、悬刀。据《水经注》载,南越国赵佗曾在此置“洭浦关”,筑“万人城”。……[详细]
青塘遗址
  青塘遗址在英德市青塘镇一组石灰岩孤峰的洞穴中。包括有朱屋岩、仙佛岩、吊珠岩和狮头岩黄岩门4处洞穴。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之初。遗址堆积主要含炭屑、烧骨以及螺壳,有一些动物骨骼,均属现生种属。朱屋岩与黄岩门2号洞还发现了人的骨骼。文化遗物有打制石器、穿孔石器、磨制石器、陶器等。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以朱屋岩遗存为代表,仅见打制石器,器物类型、形制与阳春独石仔等遗址常见的砾石打击石器相同,碳十四测定螺壳的年龄为距今17140年,划属旧石器时代末期。第二期以黄岩门2号洞为代表,砾石打击石器与第一期基本相同,但出现了磨刃切割器、陶器,形态与牛栏洞遗址第三期文化接近,年代当晚于第一期文化,划属新石器时代初期。此外,在仙佛岩、黄岩门3号洞采集的饰长方格纹、编织纹泥质陶片,年代应更晚一些。2019年……[详细]
宝晶宫遗址
  宝晶宫遗址位于英德市南面7公里处北江西岸的燕子山东部洞穴。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在第二层溶洞的古河道堆积中发现14件砾石打制石器。器类有砍砸器、敲砸器、刮削器,其中又有手斧形、双刃、宽刃、凸刃、圆刃等多种形态。没有石片石器。使用锤击法,多数单面打击,个别双面打击,基本不见第二步加工。显示出较为原始粗糙的形态特征,但也有一些略为进步的因素。该洞距当地河水面57米,其高程属第三带洞穴。估计年代与马坝人化石同期,距今约10万年前。……[详细]
高峰村洞穴
  位于清远市阳山县青莲镇高峰村深山中。此地交通闭塞,十分隐蔽。洞口向南,没有其它洞口可连通,洞口宽约5米,高约8米,已用三合土封死,三合土的材料明显辨识的有沙、石和黄泥,其余的可能是黄糖和糯米等。调查时,据县退休七十六岁的老干部黎旭日口述,其三十多岁在此地区工作时,询问当地七十多岁的老人,山洞口何时封死?该老人说其孩童时已是现在的样子,由此可推断此山洞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已被封死。山洞处于众山中的一座石山内,该石山的形状极象一座坟墓,从风水角度观察,石山的座标极佳。阳山县在战国时为现广东境内三个小国之一的阳禺国,秦设阳山、湟溪二关而得名,是广东省最悠久的古县之一。……[详细]
南山摩崖石刻
  唐—民国 英德 南山摩崖石刻位于英德县英城镇南郊一公里的南山。南山由大小十八个山峰组成。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在山脚建有“万寿寺”,寄寓寿比南山之吉祥而得名。唐宋时期南山建有亭台楼阁等32个景点,吸引着历代游人赋诗题刻留念。唐元和六年(811年)贞阳县令侯著为南山景点“涵晖洞”题名石刻,是南山第一题摩崖石刻。从唐代至民国,南山摩崖石刻原有140多题,现存106题。其中唐代5题,宋代59题,明代11题,清代9题,民国2题,年代不明的20题。内容有题名、题记、题字与诗刻,以诗刻为最多。书体有篆、楷、行草等。著名的有唐代元杰的《浈阳果业寺开东岭洞谷铭并序》,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被贬英州时,带着幼子苏过游览南山景点后的题名石刻,有宋代英州知州刘仲堪的《南山十咏并序》、石汝励的《英州南山圣寿寺水车记……[详细]
碧落洞摩崖石刻
  唐—民国英德碧落洞摩崖石刻位于英德县英城镇桥下管理区燕子岩山。碧落洞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山水秀丽,从唐代起便有人游览,赏景赋诗,刻石留念。洞口上方峭壁上,分别以横行及竖行镌刻“碧落洞”三个大字。唐代自称唐末秩臣的周夔偕贞阳县(英德县前称)令侯著游此洞后,写有《到难篇》,并刻于洞壁上,成为最早的题诗。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主刘晟出巡英州时曾游此洞,并命侍臣钟允章写下《盘龙御室记》,勒于石上。以上2题摩崖,大部剥落,字迹难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于元符三年(1100年)授命北归,带着幼子路过英州游碧落洞,题有《碧落洞》诗二首,其中一首刻在洞中石壁上,至今犹存。碧落洞摩崖石刻原有102题,现存99题,其中唐代两题,宋代57题,明代4题,清代8题,民国2题,年代不明和字迹不清的20题。碧落洞石刻自唐代……[详细]
史老墩遗址
  史老墩遗址位于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北江东岸的一级阶地上。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1996年发现。1996~1998年发掘200平方米。文化层最厚达3米多。文化内涵分两期。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有遗迹32处,少数为祭祀遗迹,将两件石器摆放成“八”字形;多数是石器制作遗迹,以砧石或砺石为中心,周围多见砾石、石片、石器制作工具、石器胚件、成品或半成品石器,器类包括有尖状器、穿孔器、矛、雕刻器、锤、球、棒、砧、砺石、斧、锛、刀、凿等,其中仅一件双肩石锛。多数石器器身尚留有打制疤痕,属半成品,少数为基本磨制加工完成之石器,说明这里是一处石器制作场。出土少量陶片,有绳纹夹砂陶、曲折纹泥质陶,可辨器形为釜。第二期有灰坑3个及墓葬3座。出土遗物有石器斧、锛、切割器、穿孔器、环、砺石等,陶器有釜、罐、盆、钵、纺……[详细]
观音岩摩崖石刻
  清—民国英德观音岩摩崖石刻观音岩是英德市城北二十里处北江边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因洞中供养观音大士像而得名。洞高40多米,宽30多米,深125米。石壁上分布着63题摩崖石刻,其中字迹不清或残缺的19题,无纪年的11题,清代31题,民国2题。据史书记载,最早描写观音岩的题诗是宋代马伦的《摸鱼儿·游观音岩》。现发现有纪年的最早一题石刻是顺治15年(1658年)周的题刻,最晚一题石刻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无署名“俨然”二字题刻。最大一题石刻长4.65米,宽1.60米,最小一题石刻长0.29米,宽0.20米。观音岩摩崖石刻以数字的题刻为多,此外还有题记和题诗。较著名的有平南王尚可喜、李调元等人的题刻。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