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宣城市旅游

宣城市旅游景点介绍

南湖章氏宗祠
  南湖章氏宗祠位于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南湖村大章自然村。章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现存建筑为清代,分为主祠和副祠,砖木结构。主祠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副祠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主祠为三进三开间,面阔约16米,进深约32米。硬山式顶,马头墙。八字门楼,左右两侧各有一只抱鼓石。内分门厅、敦睦堂和享堂,有前、后天井。副祠略向内缩进,面阔约16.5米,进深约31米。前进为门庑,中进分开,两边为厢房、回廊,后进为享堂。整座建筑石雕、木雕、砖雕随处可见,雕刻精细,绘画精美。章氏宗祠整个建筑既有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又带有本土文化的元素,对研究皖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有着深远的意义。2010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墙外10米,南至南墙外10米,西至西墙外10米,北至黄泥塘。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宁国周氏祠堂
  周氏祠堂(又名敬爱堂)位于宁国市胡乐镇胡乐村下中川。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七月戊子日。这是一座廊院式祠堂,也是一座最能体现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筑。祠堂长37.5米,宽17.2米,共有木柱76根,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对联,建筑面积114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进。该祠堂是在清朝“神童”周赟祖父辈们手中建造的。周赟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他首创的《六声韵学》得到清廷兵部尚书曾国藩赏识,奏请清廷授以二品教官。该建筑是目前宁国市境内规模最大的清代古建筑,于2004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祠堂本体外,东南边外扩2米至水田交接处,西南边外扩35米至祠堂前小河处,东北、西北边至屋檐滴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边75米至……[详细]
223、千秋关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秋关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城东南60公里处。往南为浙江省临安市横路乡境内,16省道即桐千线北端。千秋关现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秋关崇山高耸,隧道幽深,地势险要,系皖浙通道,杭州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秋关古名千秋岭,高398米,是皖南宁国通往浙江余杭的咽喉要道。原有指挥洞、点将台、炮台等设置,关顶置炮九门。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驻守此关,又安装大炮数门,今已废圮。关东边山冈上通往豪圲关的跑马槽依稀可辨。现存千秋关洞门为清咸丰三年(1853)重修,增设外关。内关与外关间隔约30米,因修公路,外关已毁,内关仍存。关基用大块方石迭砌,关残高3.82米,长25.25米,厚7.17米,拱门高2.24米,宽2.05米,关门上嵌石匾,横镌“千秋関”三个大字。《浙江通志.关梁》:“千秋关,即……[详细]
224、上坦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坦桥
  上坦桥位于安徽宣城市宁国市方塘乡上坦村上坦桥呈南北走向,为五孔满肩青石石拱桥。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桥长68.9米,引桥长44米,桥面宽5.6米,五孔从北向南跨径依次为12.4米、13.8米、13.8米、12.7米和12.7米。桥基用条石砌成,每层较上层稍-,桥墩为船型。上坦桥从北向南第四孔的北面距河面约3.3米处拱券上崁有建桥“同仁因果”碑记一通,记载了建桥的捐资者、修建者和年代。护栏用石柱和条石砌筑而成。桥面和引桥原用青石铺砌,引桥为阶梯状,上世纪80年代末修建乡村公路时,改为水泥路面。保护范围:桥整体结构及引桥。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桥南北两端50米,东西两侧150米。……[详细]
山门洞摩崖石刻
  山门洞摩崖石刻位于安徽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文脊山下。汇集山、石、泉、潭、瀑、洞,寺等景观于一体。保护区域面积23.06公顷。山门洞古名石门,别称灵岩。在山门镇山门村境内。石灰岩形成的奇峰、怪石、岩洞,千姿百态,独具一格。著名岩洞有朝阳、紫云、涟漪、枇杷、龙潭、灵岩六洞。其中灵岩洞(今名山门洞)最深,民国(宁国县志)称其:“石翌峭立,划然中开,俨若城。”宽约17米,高10米,游人过此,顿觉豁然开朗,别有天地。第一个开发山门的是东晋时期的瞿硎。瞿硎隐居紫云洞,死后葬此,后人更此洞名为“瞿硎石室”,并立“晋隐者瞿硎先生之位”石碑。唐贞元间,于灵岩洞旁建寺(已圮),此后四方僧人云集,香火盛兴,文人雅士接踵而至。北宋科学家沈括知宣州时常游此,并写诗“溪水激激山攒攒,苍岩腹封壁四环。一门中辟伏惊澜,造物为……[详细]
  磨盘山遗址位于安徽省郎溪县幸福乡新法村。磨盘山遗址于1981年发现采集石器和陶片,初步确认为古人类-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采集有长方形和半月形单孔石刀、铲、锛、凿等,石器的大小形状不一,陶片既有鱼尾形、鸭嘴形、柱形鼎足,以及鬶足、豆把、纺轮等,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黑皮陶,多为素面。该遗址还出土有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片以及战国秦、汉时期的原始瓷。根据出土遗物的器形、纹饰推断该遗址年代上至新石器晚期下迄商周时期为延绵数千年的聚落遗址,文化类型主要为良渚文化。磨盘山遗址内涵丰富,对探究水阳江流域古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环郎川河流域乃至皖南地区上古历史有珍贵的价值。保护范围:以磨盘山顶部古榉树为中心,四周延伸10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10米。……[详细]
鸦山岭古道
  鸦山岭古道是徽州历史上相互贸易的必经之道,也是战事通道。东向长15公里,西向长13公里,两道均用块石、石板砌筑,路面宽1-1.5米不等,基本上沿山溪沟壑行进。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这些线路均是历史上商业繁荣的最好见证。鸦山岭古道开凿于清代顺治年间,嘉庆、光绪及民国年间均有维修。刘家冲村位居西向古道,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有500年历史。水榨村位居东向古道,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古道沿途多古村落、古建筑,记录了历史文明的进程。鸦山岭古道,2008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进行了全面考查,2009年8月被郎溪县政府正式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保存最好的是鸦山岭山脚至山顶鸦山庙的一段“九曲十八弯”。2012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28、有斐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斐堂
  有斐堂位于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老街2-505号。该堂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二层跑马楼前后通转,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硬山屋顶,占地367.35平方米,由徽州歙县籍商人吴基永于1884年建造,是郎溪县内极少数保存完好的清代徽派古建筑。该堂正门临街,设叠涩门楼,门楣上方嵌水磨青砖,入门为一狭长庭院,以条石纵向铺路,形成甬道至前进堂屋,前堂南檐墙正中用水磨青砌净缝砌筑大门,门楣上嵌四块精美的戏曲砖雕装饰,前堂明间两侧为厢房,一用作书房,一用作厨房。明堂后为“四水投塘”的天井,天井东西两旁是厢房,厢房及后堂是房主主要活动场所,隔扇、窗栏、撑拱、雀替处浮雕精美的如意、四季花卉等图案。“有斐堂”不仅是弥足珍贵的清代建筑实物,为研究清代建筑法式、衍变及晚清社会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记录了地方乃至苏皖交界地……[详细]
云氏宗祠及《长生殿》戏文砖雕贞节坊
  云氏宗祠及《长生殿》戏文砖雕贞节坊位于广德县邱村镇后岗村祠堂边。云氏家庭,元末兵乱自陕西乔寓广德,在无量溪河畔三溪口建庄兴业,诗书传家,人才辈出。自明弘治以来,以科考出官入仕者甚众,很快成为桐川显姓大族。为扩充、巩固家庭势力,建立了该词。前后二进。清咸同兵乱,后进被焚。现存前厅面阔5间,架构壮硕,广宇轩昂,不乏雕镂,黑漆髹饰,气象威严。明堂前檐两侧立清廷中央机构要员和地方各级官员于嘉庆二十二年为旌表云姓妻陈氏、吕氏所立《长生殿》戏文及神话故事砖雕贞节坊2座,不仅作为封建礼教、宗法制度的象征,而且保存了《长生殿》当年演出的舞台艺术风貌。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外,东至村前道路(2—3号界址),南至祠堂边组空地(4—10号界址),西至祠堂边组空地(10—12号界址),北至周伦华住宅及人行道(12—16……[详细]
耿村明代耿姓民居
  耿村明代耿姓民居位于广德县四合乡耿村。耿村以姓氏而名,位于境内马鞍山西北,是个已有七、八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耿村明代耿姓民居位于广德县四合乡耿村。耿村以姓氏而名,位于境内马鞍山西北,是个已有七、八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一世祖耿南保原为北宋陕西某地节度使,靖康之难后,举家护驾高宗南迁,择地居于此。也因其忠君护驾有功,宋明两朝,后世多人受朝廷封赠,入仕做官,颇具势力,子孙繁衍,成为当地豪门巨族。明清时号为“万丁之村”,而无一杂姓。在绿树掩映,竹影摇曵之中,一座座古朴典雅的楼房纵横交错,鳞次栉比;深巷高院红杏出头,兰桂飘香,一切都显得和谐自然。历经岁月沧桑,世事变迁,戈刘宅是村中保存较为集中且完整的2座。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外,东2米至人行道外沿,南8米至居民小区及小竹林内,西5米至竹林内,北从刘宅向……[详细]
万孺人墓
  万孺人墓位于安徽省广德县誓节镇。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坐北朝南,占地61.6平方米,分为拜台、祭坛、墓冢三层台阶式的典型墓葬。万孺人墓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万孺人墓,坐北朝南,占地61.6平方米,分为拜台、祭坛、墓冢三层台阶式的典型墓葬。拜台前立一石坊,上 书--“万孺人佳成”,墓冢前有碑。保护范围:墓葬本体外,东、西各50米,南56米,北3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20米,南延伸到乡村公路内沿。……[详细]
下阳祠山庙
  为奉西汉末年治水英雄张渤的庙宇。张渤,故鄣人,志在开凿从吴兴之西苕溪贯通广德无量溪、桐汭河,连接南漪湖、太湖的内河水系,以利灌溉和舟楫。因王莽乱世工程未遂,在广德横山忧愤而死。为纪念他的功德,遂广德横山建庙以祀。此庙明初始建,清顺治、嘉庆多次重修,青砖灰瓦,单檐硬山,庙内16根方体抹角花岗岩石柱,组成四组抬梁架,木构横梁,气势雄浑。面阔三间13.3米,进深11米。祠山庙充分利用当地的石材资源,采取木、石组合结构,克服了江南雨水多,空气潮湿,木材易于朽烂的弊端,也减少了火灾危害,是建筑材料使用的一大突破。保护范围:庙墙体外,东9.4米至杨世清宅,南9.5米至水田,北11米至山坎。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向东西延伸,东38米,西36米。……[详细]
  张光藻墓位于广德县桃州镇南塘社区姚家湾村附近此墓规模较大,墓外正面系花岗石造三门六柱门厅式建筑,内为砖砌五室合墓,五墓室共宽7.2米,连同封土外沿总宽12.8米,冢高约2.5至3米。下部为雕有几何纹样的石台基,中部三门嵌立墓碑和两块墓志铭,六根石柱镌刻三幅墓联,顶部置瓦楞形的石檐和中部雕刻火焰、两侧雕刻犬牙状的石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遭盗掘,其后在农业合作化初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墓葬建筑石构件全部被搬运至打鼓凼,做了砌筑水库坝底下水涵道的材料。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了张光藻墓,已掘开坝涵,全力抢救被埋在塘垆中的所有墓葬构件。残存墓葬为一高约3米的土冢,隐蔽在高深密集的竹棵、荆棘林中,是一墩三室,系与前后两位夫人吴氏、唐氏的合葬墓,灰砖并列砌筑,宽4米左右。在离墓冢不远处还……[详细]
广德603探空火箭发射场旧址
  广德603探空火箭发射场旧址位于安徽省广德县誓节镇。1960年建成,是我国首个生物试验探空火箭发射场,又称“六O三”基地。包括发射控制室、发动机测试室、发射场坪发射架等十余个配套设施建筑。自1960年到1966年在603基地用T-7火箭发射共11次,T-7M发射4次。文革-爆发后火箭发射基地陆续转移到酒泉、西昌。仅剩一个发射架和部分房屋,原1200多亩用地被改造成项目林。高52米的笼式钢骨发射架依旧巍然耸立在1256平米的发射坪中央。该遗址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和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爱国科技工作者勇于攀登的攀登的革命精神的见证。是全国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儿女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动力。保护范围:以发射架为圆心,以卷扬机最大距离75米为半径圆面积。建……[详细]
新四军抗日殉国烈士墓
  新四军抗日殉国烈士墓位于泾县城西北25公里、云岭乡南堡村后黄龙岗。该墓葬有新四军蔡启等131位指战员的遗骨。该地是一条高10余米、长约1公里的黄土岗,南北绵亘,远看像一条卧龙,故名黄龙岗。岗上有一条人行小道,是旧时云岭至泾县的必经之路。小道右侧约7米处的土岗上,有一座土墩,墓高2米、长3米,墓前有碑,碑高1米、宽0.78米,于1952年闰五月二十日,楷书,落款为柳松林、章志明等51人。皖南事变后,烈士坟莹散布在云岭的山山岭岭,不能公开祭扫。当地农抗会的会员自发组织起了“孤坟会”,将烈士遗骨集中在一起,筑起一座坟墓,每年清明以挑孤坟为名,对烈士的坟莹进行培土和祭扫。这种自发胜的扫祭活动,直至1964年抗日殉国烈士墓由云岭纪念馆接管才告结束。抗日殉国烈士墓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11月公布……[详细]
泾县吴氏大宗祠
  吴氏是皖南名门望族自北宋迁居以来,人文蔚起,堪称泾县第一家,茂林吴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宗祠主体五楹三进,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吴氏宗谱记载,明崇桢已卯年(1639)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建。1941年新四军撤离皖南时,在此祠召开告别大会,又为革命遗址。是现存宗祠当中,唯一称“大宗祠”的,是茂林吴姓的祠堂。祠堂大门上的横额“吴氏大宗祠”五字,为明邑庠生吴国抡所书,书法苍古奇逸,如老树枯藤,互为撑柱;天梯石栈,自相钩连。大门两边还有一副镏金字的楹联,是明万历进士、泾县知县李邦华所撰,其联文为“延陵世泽传江左,泾里名家著水西”。吴氏大宗祠的整体布局,依中轴线建门厅、享堂……[详细]
琴溪古窑址
  琴溪古窑址位于泾县城东北14公里处的陶窑村。村西有凤凰山,北为虎容山,南有龙山,东有白云山,东北有青龙山,西南有窑笔山,均为不太高的丘陵。村西3公里处,琴溪河由南向北流入青戈江。陶窑村及村南的径县陶瓷厂,至今还在用龙窑烧造缸瓦陶器。村内及四周到处散落着陶片,村西南200米处的龙山脚下,一大片陶器堆积尤为瞩目,面积达数百平方米,厚度达6米以上,村北的虎容山南坡山脚,也有面积很大、堆积很厚的陶窑址堆积,较村西的时代要早。从这些窑堆积往上到虎容山坡腰部,遍地分布着古代青瓷片。从虎容山向东,也有一片范围很大的青瓷窑址堆积,主要分布在青龙山的西南坡及山脚下,当地称之为碗冲。虎容山与青龙山之间的山嘴下,有一方名为长塘的古水塘,可能是当时窑工为烧窑和制瓷用水开挖的。青龙山东侧与窑笔山东南侧,有瓷土矿,至今……[详细]
琴高山摩崖石刻
  琴高山摩崖石刻位于泾县琴溪镇。琴高山又名狮子山,位于琴溪镇琴溪村境内,北东走向,琴溪河自东向西环绕山体流淌。相传汉处士琴高曾在此山炼丹,后得道成仙,“控鲤升天”,山因此而得名。唐宋以来名流学者游踪不绝,并留下众多诗篇或题刻。摩崖石刻位于琴高山西北部的悬崖峭壁上,共有自唐至清的历代石刻25方,其中字迹清晰可辨者尚有13方。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滨,又名琴高峰,旧时亦称琴高台。相传汉处士琴高公炼丹于此山,得遵成仙,而后在此“控鲤升天”.此山此水也就因是而得名。清代赵青藜作《琴高曲》云:“泾川城北琴溪峰,下有一洞开玲珑,道是琴高--处,丹成御鲤培天风”。其山独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狮,故本地人亦称狮子山。山上有隐雨岩、炼丹洞等古迹。炼丹洞中还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说成是神仙琴高炼丹的遗物,……[详细]
太平军攻城图壁画
  太平军攻城图壁画位于安徽省绩溪县旺川。位于安徽省绩溪县旺川太平天国壁画的一个支祠内,这座名“九思堂”的曹氏支祠内曹立恒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据有关资料分析,“九思堂”竣工不久,就成为太平天国将士的宿营地。“九思堂”内的壁画就是当时太平天国将士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写照。这组壁画,其中主要的是“攻城图”据有关专家的考证和有关资料表明,“攻城图”是太平天国将士攻克旌德的真实记录。是太平军战士宿营九思堂时的真实笔迹。除攻城图外,其他几壁绘画,也从不同侧面讴歌了太平天国这场伟大的农民战争,高高擎起、迎风飘扬的旗帜,声势浩大,威震天下的炮队等,无不强烈地再现出革命战争的正义和战斗力。旺川太平天国壁画,发现于1951年2月。196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缮保护。现馆内存有太平天国……[详细]
郎溪明代城墙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明代城墙位于郎溪县建平镇,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原城周长780丈(近6华里),城基宽2丈2尺,上广1丈,筑东、西、南、北四门和城楼。历经多年沧桑,古城墙曾有过不同程度的损坏。明朝虽历有修葺,然史载多语焉不详。有清一代,于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卅七年(1689年),雍正六年(1728年)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维修。现仅保持建平镇原东门至南门渡口约800米一段。1982年,明代城墙由县政府拨款进行局部修复。作为宣城市境内绝无仅有的明代城墙,其原始建墙碑记至今清晰可辨,碑刻长2.6尺,宽1.6尺,记载……[详细]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