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旅游

广东省红色旅游景点

智毙“大炮焰”战斗遗址
  智毙“大炮焰”战斗遗址位于连平县溪山镇软坑村老软坑街(现软坑小学一带)。溪山镇原软坑乡有个小圩场,国民党软坑乡府和联防队就驻设此地。软坑乡联防队队长叶盛焰,绰号“大炮焰”,他仗着国民党匪军的势头和率领有七八十人的-武装,在乡间欺压群众,无恶不作,人民群众对其深恶痛绝。1948年冬,连南游击队飞虎队队长郑俊、指导员张觉率领游击队员在软坑一带活动时,常常听到当地群众对“大炮焰”欺压百姓的血泪控诉,义愤填膺,决意为民除害。1948年12月,郑俊召集游击队员在船洞的一个山庵里开会,研究了捕杀“大炮焰”的行动步骤,准备利用圩日热闹的机会,派人化装混入人群,待机智毙“大炮焰”。12月25日午后,飞虎队员郑班、叶承贵、廖兴、叶长贵等装着买东西的样子,进入了软坑圩。他们镇定自若,拉开一定距离,穿插在人群之中……[详细]
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
  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位于万福路190号二楼,曾于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这一短暂期间作为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军委办公和周恩来、邓颖超居住的地方。1926年,周恩来同志曾在这里领导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的共产党特别支部,派遣共产党员到军校和军队工作。这栋楼房始建于1922年,是地产商嘉南堂的产业,楼下是西华银行,为混凝土结构。二楼由当时的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租赁。进入二楼的铁闸大门后是大厅,这里是会议室,军委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大厅左侧是军委的办公室,至今仍保持原貌的几张办公桌和手摇电话机,让人可以想象当年聂荣臻、黄锦辉等人在此办公的情景。大厅靠马路的一侧,摆设了一套西式的沙发,两旁还有几张靠背酸枝椅和茶几。这是军委的会客室,军委书记周恩来和邓颖超当年经常在此接待客人,向警予、李富春、蔡畅常来此作……[详细]
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
  在新塘竹园村里,有一幢两进的大房子,一棵被当地人称为“富贵子树”的大树长在房子的中央,这就是增城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游击队旧址所在的房子,原是村子里的书院,大概150平方米,至今有200多年时间.当年,房子一带是田地,这里曾经是抗日游击队来来往往的落脚之地,阮海天也曾在这里住过.大房子的旁边是当年游击队旧址的厨房,厨房门上是个小“平台”,因为位置比较高,当年的抗日游击队,就把它当做哨台,哨兵站在上面为游击队放哨,观察日军的动向.增城话中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有女要嫁竹园涌,鲜鱼鲜肉鲜虾公,三月红荔枝大大倾”,说的是增城竹园村的荔枝特别有名,特别好.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这个以荔枝闻名的村子一带,抗战时期曾活跃着一支抗日游击队队伍,也就是由本村的阮海天参与领导的竹园涌抗日游击队.竹园村一带……[详细]
柘陂华南小学党组织活动旧址
  柘陂华南小学党组织活动旧址位于连平县忠信圩镇东南约8公里的柘陂村吴氏四世祖祖祠。该祠建于1930年,1931年在此开办华南小学(现学校已搬迁,仍为吴氏祖祠)。1941年春,中共地下党员钟明(五华县人)到该校任教,并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1943年,共产党员邓基(五华县人)来华南小学接管钟明的工作。邓基在华南小学以教书为掩护,进行地下活动。在与忠信、大湖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之后,主要在柘陂开展了两方面的抗日救亡教育工作。一是举办农民识字夜校和青年救亡读书会。邓基通过举办农民识字夜校的机会,发现和接近进步人士,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宣传唯物辩证法和无神论,还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此基础上,邓基发现了一批进步学生,组织他们成立了青年救亡读书会,向他们宣讲敌后游击战争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革命与前途的教育。……[详细]
塔岭烈士墓园
  塔岭烈士墓园位于连平县绣缎镇塔岭村大地墩山上,距大湖圩镇约3.5公里。大湖、绣缎是连平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在革命斗争中,涌现了许多为人民群众得自由、得解放而甘心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原桂林队钢铁连连长曾坤延同志为了纪念在塔岭、狮脑山等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顺应烈士遗属和老区人民的愿望、要求,提议建立塔岭烈士墓园。他的提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以及原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领导特别是原东二支队司令员郑群的重视和支持。曾坤延、郑群等老同志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纷纷鼎力相助,共筹集资金46万多元。塔岭烈士墓园工程1993年开始动工兴建,1999年竣工。塔岭烈士墓园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墓园分三部,前部是墓园直道,长73米,有仪门,门上有“魂壮九连”4字,两侧书对联“钢铁旌旗红映日,丹心碧……[详细]
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
  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梅州城区剑英公园内。为了纪念梅州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纪念为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先烈,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兴建了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梅州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是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老区。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梅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战,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道路。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周恩来、朱德、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革命活动的足迹;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八一南昌起义军、朱毛红四军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为琉璃瓦面平房,现代园林式建筑。馆内共设5个展室,展线总长252米。分党的创建与大革命时期……[详细]
中山革命烈士陵园
  中山烈士陵园位于南朗镇长沙埔村,依山而建,于1960年3月落成。坐西向东,面临珠江口,总面积166675平方米。陵园门口建有牌坊,上 书-“中山革命烈士陵园”八个大字,为刘田夫题字。沿宽阔的墓道,右方建有光荣亭,左方建有花棚架。顺小径直通革命史迹陈列馆,主道正中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呈四角形,高10米,底周长20米,林锵云题写“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字,还写了碑志;欧初题写“永垂不朽”;谭桂明题写“浩气长存”,陵墓呈大圆顶,直径15米,埋葬365具烈士遗骸,谢立全为陵墓题写“革命烈士之墓”。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中山市“红-旅”的重点。位于伟人孙中山故居纪念博物馆东南面约1千米,从市区出发沿京港澳高速公路和广珠东线可直达,旅程25公里,……[详细]
连南飞虎队成立遗址
  连南飞虎队成立遗址位于连平县田源镇田东村花罗山和尚庵。田源镇(原田源乡)是个边远山区,是我连南地方部队活动的重要据点。1947年6月,叶连鸣、叶少雄以白石湖、河背、梅洞口等地为立足点,逐渐把农民组织起来。1947年8月,在梅洞口率先成立了第一个农会,会员10余人;随后永吉也成立了农会,会员20余人。在成立农会的基础上,田源地下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组织人民武装力量。1948年2月18日晚,在田东村花罗山和尚庵,由叶连鸣、叶少雄主持召开会议,成立连南飞虎队,与此同时成立的还有民兵队。连南飞虎队成立时有20余人,隶属江北人民自卫总队,叶连鸣任飞虎队指导员,叶少雄任队长;民兵队10余人,叶显养任队长,叶显鉴任副队长。飞虎队组成以后,按照当时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对封建地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主要是反对“三……[详细]
车田起义旧址
  车田起义旧址位于龙川县车田镇车田中心小学。1948年冬,在川北坚持斗争的同志,根据九连地委指示,分析了川北斗争形势,决定采取政治攻势,策动“车田起义”,重点攻破-堡垒。川北工委书记骆仰文一度被敌人威胁自首,但有决心改正的原飞虎队指导员邓镇邦,利用他做好车田策反工作,将功补过;同时派共产党员谢子陶、彭万钦协助邓镇邦做好车田乡颇有影响的进步人士邓渠青的工作,并通过他们策动当地有关人员起义。1949年2月,国民党车田乡军政人员迫于形势,接受我党提出的起义计划。我党派彭万钦直接参与,成立车田乡革命委员会,成员由邓镇邦、邓渠青、彭铨标、邓洪恩、陈德中及邓洪源等六人组成。革命委员会在车田第一中心小学举行秘密会议,具体研究部署起义前后的工作。1949年4月13日,东二支司令员郑群,六团团长林镜秋率部分主力……[详细]
攻打“阳隆和”战斗旧址
  攻打“阳隆和”战斗旧址位于连平县三角镇阳江村。“阳隆和”是解放战争时期连平县三角地区最大的官僚地主集团,为首者欧阳达三。欧阳达三在阳江村建有三栋大新屋,后建的一栋四角楼屋,楼高墙厚,异常牢固。国民党三角乡联防队80余人长期驻扎四角楼屋与共产党和游击队为敌,在三角一带捕杀共产党游击队及其家属,配合国民党军队围剿、追击共产党游击队10余次,气焰十分嚣张,是我党在大湖、三角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开展武装斗争的最大障碍。“阳隆和”嚣张的-气焰,激起当地军民极大愤慨,我党在对其劝降不果之后,决心武力铲除“阳隆和”。1947年12月中旬,部队根据侦察得来的情报,派出珠江、九江、鸿雁3个中队200多人直奔大湖;下午4时,部队到达大湖湖西三口塘集中,郑群作了战前动员和战斗部署,随后兵分两路直扑“阳隆和”。敌发现……[详细]
白云楼战斗旧址
  白云楼位于连平县大湖镇盘石村,解放战争时期为大湖区盘石乡地主曾启瑞三兄弟的宅院,座落于大湖圩镇西北向约3公里处,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1948年3月,国民党重兵进剿大湖后,国民党连平县政府派遣谢岳臣率县警队、伍桂芳率联防队近百人驻防于此。他们依仗白云楼独特的地理位置、坚固的楼阁和精良的装备,顽固与人民为敌,对九连、大湖地区的人民武装队伍构成了严重威胁。1949年1月中旬,根据中共九连地委的指示,连和县人民政府决定围歼白云楼残敌。27日晚,连和县人民政府县长骆维强、副县长邓基集合东江第二支队三团的桂林队、火花队连同大湖、忠信柘陂武工队及中共大湖工作委员会的全体人员约200多人,星夜进发,直逼白云楼。次日拂晓,四面包围了白云楼,各队战士占据了有利地形,架起-炮对准白云楼6个楼阁,爆破班战士抱……[详细]
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原址
  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原址位于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原址以“解放战争时期高要武装革命斗争和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的成立历程”为主题,通过图文、实物等展示了在解放战争时期,高要人民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以及人民政府成立之初,开展借粮渡荒、救灾解困、接管肇庆等工作,谱写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原址,原名“朝客伍公祠”。始建年代不祥,为砖木瓦结构,硬山顶,三开间三进深、建筑面积355平方米。三进为2层楼房。1949年5月25日,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在此成立,并召开了“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任命冯光同志为高要县人民政府县长,任命高要县工委委员陈普初同志为副县长。2005年8月9日,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原址被高要区列为高要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高要区政府对“鳌头……[详细]
中共广东省委驻地旧址
  瑶坑旧址位于南雄市黎口镇瑶坑村。1938年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为了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于1939年冬由韶关迁到南雄县承庆乡第六保瑶坑村(即现址),省委书记张文彬、组织部长李大林、宣传部长涂振农(后叛变)都先后到过瑶坑开展工作。中共广东省委在这里领导全省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南雄成为当时广东人民抗日的大后方。1940年7月,省委机关迁往始兴红围。旧址由大小共5间房屋组成,均属土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房屋高4米左右。从道路侧进入第一间房就是原来的办公室,面积约50多平方米;其余四间是休息、秘密会客室。近10多年来,当地人民为保护这一革命旧址,原居住在这些房屋的人家相继迁出这几间房子,一直空着让人参观。房屋已损坏严重。2009年1月,省委书记汪洋在韶关市进行专题调研时指……[详细]
大田战斗遗址
  大田战斗旧址位于连平县绣缎镇塔岭村大田屋,该址曾在1948年两次被国民党兵放火烧毁,解放后重修。1948年夏天,连平县“剿匪”大队大队长谢岳臣率部驻防白云楼,每逢绣缎墟日都派一个排到街上征收苛捐杂税,欺压群众,大湖人民对其恨之入骨。从白云楼到绣缎圩,须经过大田屋,从屋门前或屋后塔山都有经过道路。针对这个情势,6月18日桂林队在邓基、曾坤宜主持下,召开了中队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在大田屋附近伏击敌人。6月29日,桂林队在五果村作过动员后,于当晚9时由曾坤宜率领约100人奔赴大田;邓基于6月30日凌晨从五果村出发到绣缎塔山,以防敌人冲出重围占领塔山。6月30日拂晓,桂林队全体队员进入阵地,准备迎击来犯之敌。9时左右,敌人扛着一挺机-、10多支-,大摇大摆地从合溪桥迎面而来。这时,曾坤宜带领的一个排从……[详细]
苏兆征故居
  苏兆征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杰出领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香港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苏兆征故居为青砖瓦平房一座两间,带一小厨房。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唐家镇淇澳村,距市中心十七公里。是苏兆征出生和少年时期的旧居。原屋濒临崩塌,1983年按原貌重修。旧居内陈列苏兆征生平简介和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照片及省港大罢工的一些文物如苏兆征曾用过的写字台、磨米机等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十二件,苏兆征与妻子、子女及革命志士历史照片29张,文物、遗物等一批。197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故居又进行维修后对外开放,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详细]
迫降谢岳臣战斗旧址
  迫降谢岳臣战斗旧址位于连平县陂头镇金中村麻竹头下屋。连平县城解放后,连平县国民党政府县长黄伯强、“剿匪”大队长谢岳臣等率300余人逃到陂头,准备随国民党败军逃往台湾、香港。1949年9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第十三兵团一部和由杨克率领的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独立第二大队、曾坤宜率领的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第五团第一营进军陂头。黄伯强见势不妙,便撇下随行的军政人员,仅带亲信10余人逃往香港。而谢岳臣则率残部300余人窜上其屋后的胡庵山,负隅顽抗。当时,解放广州、海南岛的任务很重,十三兵团不能在陂头久留,决定留下1个炮排,配合边纵部队围歼谢岳臣部。我军迅速将胡庵山一带进行包围。9月15日,我东二支五团一营曾坤宜率领的部队跟踪追歼残匪,在陂头官岭村黄梅斜与谢岳臣残部相遇,战斗从上午打到黄……[详细]
梅洞口战斗旧址
  梅洞口战斗旧址位于连平县田源镇田西村梅洞口。1948年3月9日,叶连鸣、叶少雄等率我军民100余人在茅布山等地击退谢岳臣匪部后,于当日夜晚返回白石湖、河背等地,总结战斗经验。就在这个时候,江北人民自卫总队领导人郑大东从半江赶来,在河背楼阁召开了部队干部、民兵和农会骨干会议。会议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分析,认为隆街、连平、新丰等地敌人重兵驻扎,必然要卷土重来,号召军民要作好充分准备,迎击敌人的再次进攻。果然不出所料,3月9日受挫的敌人,又于3月11日组织了第二次进攻。这次敌人调动的兵力多,规模大,连平、新丰、马头、隆街等地的保安团、联防队、地主武装等共1300多人倾巢而出。当时江北人民自卫总队领导郑大东已于10日晚奉命到河源半江执行新的任务,九连部队来不及支援,弹药亦得不到补充,部队因此被迫撤到花罗……[详细]
解放老隆寨顶战斗旧址
  解放老隆寨顶战斗旧址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寨顶。老隆地处粤东北,是东江上游的重镇,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向全国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全国胜利形势以及九连地区“五战五捷”鼓舞与影响下,根据地逐渐由山区向城区发展。1949年5月13日夜,保十三团起义军进入老隆,将驻隆国民党保四师师部包围。边纵东江第二支队和起义部队通牒驻守老隆城寨顶的保四师副师长彭健龙,限令他于中午以前率部放下武器投降。彭凭寨顶的防御工事顽抗,同时向驻和平东水的副师长列应佳、驻河源城的196师以及国民党广东当局紧急救援。14日12时正,保十三团起义部队用一个营的兵力,向保四师师部发起猛烈的攻击,用多门迫击炮、平射炮向寨顶守敌轰击,在重机-、轻机-的配合下,起义部队团团围攻寨顶,激……[详细]
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
  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位于肇庆市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以“抗日烽火”为主题,通过图文、实物等展示高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顽强的抗日武装斗争的事迹。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原名“世德堂”(又叫德刚伍公祠),建于1938年,建筑面积260平方米,二进三开间加一条青云巷和厢房。1944年,日寇在西太平洋军事失利后,企图通过高明、高要西进,打通粤桂战线。为了阻击日军的西进,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安排,活动在要南地区的人民抗日游击队于同年7月在高要活道鳌头村世德堂成立了抗日自卫队,并任命鳌头村的游击队员伍鉴衡担任队长,队员有30多人。2005年8月9日,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被列为高要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高要区政府对“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原址”进……[详细]
中共九连地委、粤赣边支队司令部旧址
  中共九连地委及粤赣边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东源县上莞镇新南村六角楼。1947年2月,中共九连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九连工委)在香港成立,严尚民任书记,同年3月,严尚民等九连工委成员进入九连地区,领导恢复武装斗争。1948年6月,中共粤赣湘边临委派黄松坚、梁威林到船塘,在白竹坑召开九连工委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五项决议,将九连地区划分河东、河西、连和、和东四个战区。改九连工委为中共九连地方委员会(简称九连地委),由魏南金、钟俊贤、郑群、黄中强、吴毅、卓扬、张华基、林镜秋、骆维强等组成,魏南金为书记,钟俊贤为副书记。将九连地区武装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钟俊贤为司令员,魏南金为政委,郑群为副司令员,黄中强为政治部主任,吴毅为参谋长。下辖第三、四、六、七个团,及两个独立大队。1948年8月7日,……[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