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惠州市旅游

惠州市红色旅游景点

叶挺故居(叶挺将军纪念园)
  叶挺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叶挺故居是其祖父叶沛林所建,有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于1978年被列为惠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7月1日经维修后正式开馆。1989年6月26日,省政府批准叶挺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快叶挺故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2001年9月惠阳成立了叶挺故居修缮领导小组,启动了修缮、扩大绿化叶挺故居工程,并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抓好故居修缮工作和配套道路建设:修通了秋长镇至周田会水楼村的将军路,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叶挺故居广场,在广场中央竖立了1座叶挺铜像;房屋、读书亭等按“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复了破败的木椅、土墙等;还按故居保护范围修筑了围墙,进行了绿化,使故居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整个修……[详细]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丰山公园内。纪念碑建于1984年12月,一说是为了纪念在东江地区的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另一说是为了祭奠阵亡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员而建,并在1990年7月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碑占地1.5万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宽1.8米,底座宽6.4米,碑前有六尊人物雕像,碑后有一面浮雕墙。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占地1.5万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宽1.8米,底座宽6.4米;碑的正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聂荣臻题写的碑名,另外三面有红棉、青松和翠柏的图案。碑座有铜铸的楷书碑文,讲述东江地区人民从-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对革命的贡献。纪念碑前方有一座纪念广场,广场两侧有六尊在1986年设立的花岗岩人物雕像,分别刻划了虎门……[详细]
白芒坑革命旧址
  白芒坑革命旧址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平陵镇山下村委会,距圩镇3公里,三面环山,面积约3公里。白芒坑革命旧址主要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简称红四师)休整旧址、白芒坑党小组与农会成立旧址、白芒坑人民武装成立旧址、白芒坑人民抗击日军遗址、白芒坑反击战遗址组成。2008年10月,中共龙门县委、龙门县人民政府公布白芒坑革命旧址为龙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芒坑革命旧址,保存尚好的建筑为新围(旧称松龄围)红四师休整旧址。新围,GPS地理坐标为北纬23°41′02.8″,东经114°21′28.8″,海拔88.8米。坐东南向西北的新围,是三堂四横一禾塘一池塘的清代客家围屋。1927年12月19日,师长叶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由化县抵达龙门县地派。同月20日,进驻龙门县城活动,27日早上,途径平陵山下白芒坑,受到白……[详细]
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
  惠州市博罗县东江纵队纪念馆,座落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罗浮山朱明洞景区内。三面环山,前面是秀丽的白莲湖,右侧不远处为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冲虚古观。四面环境优雅,景色宜人。“东江纵队纪念馆”馆名,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馆内设4个展示厅及工作服务区,4个展厅分别为“序幕厅”、“陈列厅”、“英烈厅”、“映视厅”,服务区为两条长60多米,宽3米的参观走廊和休息走廊。序幕厅(223㎡)的正面,是一幅大型彩色喷绘图,它以东江为背景,磅礴的气势展示了东江纵队的精神风貌。序幕厅两侧墙上,镶有两首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和《东江纵队之歌》,表达了当年全民族抗战的坚强意志。序幕厅里面的两侧墙上,用红底金字,展示中央6位领导人的题词,这些题词对东江纵队给予了高度评价。序幕厅的顶……[详细]
东湖旅店
  东湖旅店抗战时期香港秘密大营救中转站香港秘密大营救惠州中转站旧址位于惠城区桥东街道上板塘70号东湖旅店。1938年10月,惠州沦陷,桥西和桥东的旅店几乎被烧光,原有酒店和旅店无法复业。于是,部分有钱人家将幸免的房屋改为旅店,翟雨亭也把自己的洋楼改成了东湖旅店。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沿海沦陷,香港成为孤岛。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即占领香港。此前为宣传抗日而聚集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成为日军的搜捕对象。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周恩来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人组织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秘密大营救工作。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以及中共粤南省委、中共香港市委等党组织都投入秘密大营救工……[详细]
高潭苏维埃政府旧址
  高潭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惠东县高潭镇黄洲村黄坑,原为高潭罗氏宗祠。上三间下三间两头横屋的砖瓦结构。祠内8条石柱顶两架梁把上三间连成一体,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位于惠东县高潭镇黄洲村黄坑,原为高潭罗氏宗祠。上三间下三间两头横屋的砖瓦结构。祠内8条石柱顶两架梁把上三间连成一体,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南下进入东江地区后,于10月12日到达中洞,后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与此同时,中共东江特委也在中洞进行组织机构调整,设立党政军领导机关。随后,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东江人民和工农武装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先后推翻了国民党海陆丰等县反动政权。为巩固取得的革命成果,高潭人民在中共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迅速进行苏维埃政权的创建工作。11月11日,高潭圩召开近……[详细]
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黄沙小学)
  黄沙小学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惠东县安墩镇黄沙村黄沙小学。其建筑物为三合土泥砖瓦木结构,白墙灰瓦硬山顶为主的“上三下三”普通围屋,始建于1939年,1940年落成。当时是黄沙小学的校舍,有教室5间、教师宿舍2间,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为了贯彻在解放战争期间建立巩固的大块根据地,把游击战争推向新的阶段的指示,由粤赣湘边区党委在黄沙小学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由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副书记、粤赣湘边区党委书记尹林平主持。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南方游击战争的重要指示,对1948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军事、经济、民运等项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会议期间,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发来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详细]
龙门县商会旧址
  龙门县商会旧址见证新型革命军队发展壮大红四师师部旧址位于龙门县龙城街道顶新街16号龙门县商会,始建于清代,为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78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1927年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后,由中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和黄埔军校特务营等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共1200多人,突破重围转移到花县县城。12月16日,在花县县立第一小学召开党的联席会议,讨论部队的改编和行动方向。会议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叶镛为师长,宋湘涛为副师长,并选举产生中共第四师委员会,以唐维为书记。12月20日,红四师由王坪进入龙城,师部驻古?口街(今顶新街)县商会,1000多名士兵则宿营在县伯衡小学(现龙城第二小学)。部队领导机关在休整期间还讨论了下一步行动问题,决定部队到海陆丰与红……[详细]
淡水老城墙
  淡水老城墙——东征军淡水之战旧址淡水老城墙位于惠阳淡水街道圩集内,建于清朝咸丰初年,环围淡水城防护的重要工事。东、南、北三处均筑城门,是淡水城内与外界进出的交通要道。1925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广东革命政府出师讨伐陈炯明。同年2月,东征军粤军和黄埔军校教导团横扫广九路之后,向东江方向挺进。陈炯明部3000余人集结惠阳淡水,据城而守。2月15日凌晨,黄埔军教导团挑选200名官兵组成奋勇队,冒着枪林弹雨,扶梯爬过城墙,在陈炯明部队的阵营内部发起攻击,俘敌1000余人,缴获01000余支,为东征首次大捷。如今,淡水老城墙仅东门、南门、北门附近仍残留着断断续续的一小截城墙,每段长度最长不超过300米,最高不超过3米,自然及人为损毁较为严重。……[详细]
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
  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城区桥西北门渡口所左侧的五眼桥。为纪念东征军在攻克惠州城战斗中牺牲的241名官兵而建。纪念碑高约5米,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组成,周围以炮弹模型作围栏,炮弹间用铁链相连。碑身为花岗岩石,长条方形,正面阴刻“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楷书大字系林振雄题;碑座四周嵌四块石碑,前后两块为大理石,前面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亲笔手书“精神不朽”,后面刻黄埔军官学校教育长林振雄题字“气壮西湖”。左右两块墨石均刻有此役牺牲的烈士英名,其中有中将刘尧宸等。该碑解放初被毁,1992年10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在五眼桥东侧依原碑模式复建此碑,以彰先烈之精神。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1984年6月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江游击队罗浮山牺牲烈士纪念碑、纪念亭
  东江游击队罗浮山牺牲烈士纪念碑、纪念亭位于博罗县长宁圩西后背山坡上。碑、亭园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纪念碑座呈四方形,碑身呈锥式。高6.8米,碑的正面镶刻中国共产党广东东江游击队罗浮山牺牲烈士纪念碑22个字。纪念亭位于纪念碑的正前方五六米处。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亭高约5米,底部呈八边形,顶部分两级,如宝塔状耸起,呈八角形。由8根直径约40厘米的水泥红柱作支撑。四周檐口用绿琉璃瓦缵边。1958年,博罗县人民委员会将分葬各处的在罗浮山牺牲的东江游击队烈士遗骸集中安葬在长宁圩西后背山坡上,并立碑、亭纪念。2001年,长宁镇政府对碑、亭园进行修缮。现成为长宁镇中心小学、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惠州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中国惠紫河博地委成立旧址黄氏宗祠位于镇隆镇高田村,为三进两井格局,门匾上写着“循良第一孝友无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四大半围支部、中共惠紫河博地委、中共惠阳县委及路东新五区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在这里成立。中共惠紫河博地委在1927年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和《告国民党战士书》,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政变等十大罪状。同时,根据当时中共广东省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暴-动计划,组织实施暴-动,把武装起义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发动贫苦农民进行武装暴-动。1928年夏,因斗争需要,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撤销。中共惠紫河博地委的建立,为东江地区发动土地革命,开展武装运动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和领导作用。……[详细]
邓仲元故居
  邓仲元故居位于淡水街道红星社区猪行街,建于清朝末年,为二进四合院粘土结构瓦房,是惠阳区文物保护单位。他先后在崇雅学堂、广州将弁学堂学习。1910年筹划广州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与陈炯明等在东江举事攻占惠州城,并任东江第一参谋长,后改编为陆军第一混成协,任协统。1914年,邓仲元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副部长,广东讨袁军总司令。1921年,邓仲元任广州军政府第一师师长兼总司令部,随孙中山率兵北伐。1922年3月21日,在广九车站下车时遭枪击,伤重不治,于23日去世,24日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上将。在追随孙中山期间,他积极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叶挺将军故居的左后侧。1938年10月,日军在惠阳县大亚湾登陆后,中共中央致电中共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指示要在东江敌占区后方开辟游击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中共东南特委书记梁广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在香港多次召开中共香港市委、海员工委和东南特委领导干部会议,决定由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带队到惠阳组织人民抗日武装。10月24日,曾生、谢鹤筹、周伯明等带领由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组成的临时工作团到达惠阳坪山。30日,在坪山羊母嶂,由曾生主持召开了有香港惠阳青年回乡救亡工作团和坪山、淡水、盐田、沙鱼涌等12个党支部代表参加的干部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同时决定成立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队,由曾……[详细]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解放战争中建立起来的一支人民武装部队,是粤赣湘边区人民的子弟兵。他自1949年1月安墩成立以后和三年的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在0中央和0中央香港分局、华南分局的领导下,在粤赣湘边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粉碎了-军队的多次进攻和大规模“清剿”,经受了残酷斗争的严峻考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重大胜利,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解放了边区的大片乡村和许多城镇。作战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解放战争初期的400多人发展到3.8万多人。粤赣湘边纵队在安墩成立后,与闽粤赣边纵队一起,解放了闽西南和粤东广大地区,建立了纵横千里的解放区,胜利完成了建立解放广东战略基地的任务。接着,配合南下的……[详细]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东江纵队纪念馆的位置位于冲虚古观的东侧,纪念馆于2003年12月1日东江纵队成立60年之际建成开馆,向世人展示了这只英雄队伍可歌可泣的动人历史。东江纵队全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东江纵队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东江纵队的司令部曾设在冲虚观内。纪念馆广场的右侧,竖有一组人物雕像,主题是“东江纵队将士,前仆后继,永远向前”。纪念馆共设四个展示厅,五大展示部分,以大量的文献资料、真实的历史照片,以及珍贵的革命文物向我们展示了东江纵队抗日救国的宏伟历程,同时也侧面……[详细]
革命五烈士墓碑
  革命五烈士墓碑位于安墩镇宝安村营田埔,占地面积676平方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碑高4.3米(其中碑座1.5米),碑形为五角锥形,碑身座西北向东南,碑体正面提写了“革命烈士李水、李慈、李荣、李远、李荫墓碑”,东西两面分别提写了“生为革命”、“死重泰山”等字样。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以上五位烈士是活动在惠东山区一带的地下组织人员,为配合海丰彭湃部队开展地下工作,一次在参加多祝召开的地下组织人员秘密会议时,因内0叛徒告密,后被-反动派围攻,展开了一场激战,由于敌众我寡、火力悬殊,突围时中弹牺牲,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现出了宝贵的生命。八十年代初期,为缅怀这五位革命烈士,告慰烈士的英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原安墩公社革委会(现安墩镇人民政府)发动群众集资约1万多元兴建了该墓碑,成为0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纪……[详细]
18、梅花馆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馆
  梅花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部旧址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部旧址位于惠城区桥西街道金带街3巷7号梅花馆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8月,香港、澳门同胞和海外华侨组织的回乡服务团体开始回到东江地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入侵华南,东江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12月中旬,在中共东南特委的主持下,南洋惠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和海陆丰同乡会代表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动员和组织爱国青年回乡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1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惠阳淡水正式成立,先后组建惠阳、海陆丰、博罗、紫金、河源、龙川、和平7个分团(后分团改为队)和东(莞)、宝(安)、增(城)、龙(门)、两才、文森、吉隆坡等8个队以及一个东江流动歌……[详细]
江厦村碉楼
  江厦村碉楼村民打死打伤日军30余人江厦人民抗日斗争旧址位于龙门县龙城街道江厦村。旧址为一座四层明清时期青水砖墙碉楼,砖、木结构,高16米,宽6米,长12米。青砖墙身每层外置有大、小不同的枪眼。1944年7月2日下午,一队日军由增城开往龙门县城,行至城郊周田村时,日本侦察兵发现龙门县城已人去城空,大部分居民已撤离到县城附近的江厦村等地,日军因此改变计划,转向江厦村进军。黄昏时分,行至江厦村谭仙公庙的日军被村民发现,江厦村组织青壮年成立了一支自卫队伏击日军,分为两队,一队埋伏在谭仙公庙正面田坎上,一队埋伏在新庄坳小山侧面,同时阻击日军。在这次战斗中,村民使用了土枪、土炮等武器,由于日军不熟悉地形而不敢进村,只占领近处山头进行反击。自卫队员们奋起抵抗,从傍晚一直打到晚上8时,阻击日军近3个小时,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