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沭阳县旅游

沭阳县文物古迹介绍

  张宅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镇郭圩村张宅组,是一处新石器、西周聚落遗址。遗址西部高东部低,形状不规则,南北长约150米,东西长约12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地表遗物有夹砂红陶缀足鼎,绳纹夹砂红褐陶鬲、罐、泥质红陶鬶等残片,属青莲岗文化遗存。本次调查仅采集少量夹砂、泥质红陶陶片。张宅遗址与北面的程宅遗址、西北面的马厂遗址、西面的南宅遗址和郭圩遗址距离都在500米之内,呈群聚之态势。……[详细]
  袁枚手植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紫藤花园小区内,距今近300年历史。苍劲虬曲的主干,胸径52.4厘米,瘤纹嶙峋,表同虬龙,弯弯曲曲的侧生枝,伸条舒叶,漫天飞舞,盘附于一株胸径45.2厘米、古朴肃穆、甘当俯首孺子牛的古槐。古槐高达11.9米,绿荫蒙茸,给若大一个庭院绣装成一幅绿的天幕。暮春三月,紫藤花开,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挂满在“天幕”间。满院淡淡的清香,逗得蝶舞蜂飞,让人为之陶醉。这棵紫藤,就是清代沭阳知县,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诗人袁枚亲手栽植。清诗人王诩诗曰:“花种河阳簿领余,上清曾此待銮舆。齿芬麦倘徵其秀,手植藤疑学草书”。袁枚(公元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幼有异禀,聪明好学”,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分发……[详细]
23、虞姬沟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虞姬沟位于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颜集街,因为虞姬生长而得名,河边风景秀丽。虞姬沟发源于新沂县获邱山(蹋球山),位于时集乡东南部,流经沭阳县颜集、庙头、贤官等乡镇,接蔷稚河入海,全长一百多公里。虞姬为秦末人,史称名虞,一说姓虞,今沭阳县颜集镇人,此沟因虞姬而得名虞姬沟。虞姬沟南临虞姬镇街道,自颜集镇穿镇而流向东,北为农田,河道被雨水长期冲刷,水土流失严重。虞姬沟因虞姬生长而得名,成为颜集镇重要景观。沟畔至今仍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和人文典故。……[详细]
  沭城仲氏家族墓地,明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城北体育场东南角,墓地面积约约15000平方米。沭阳仲氏始祖仲由沭阳仲氏系仲氏南宗,元末明初时迁入沭阳。仲氏家族墓地“文革”期间地面遗迹被毁,地面已无明显标志。2008年,沭城仲氏研究会聘请文物专家对该墓地进行勘探,并确认了墓葬的具体位置。该墓地南临公园路,北距青岛路,西临北京北路,东距上海路,交通便利。地表现为体育场跑道所覆盖。……[详细]
  官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官墩乡官墩村六组,原官墩乡供销社院内南距324省道约80米,村民周新家屋后。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处汉唐聚落遗址,面积1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上部覆盖着1米多厚的黄泥沙,保存情况一般。地表可采集到汉代云纹瓦当、板瓦等残片;唐代的青瓷罐、碗、盘口壶、灰陶罐等残件。现该遗址地面较平整,见有零星器物残件,上建有村民住房以及遗留部分危房,遗址破坏很大,保存状况一般。……[详细]
  小宅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镇小宅村北,沂河之滨的东西向高阜地。1987年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为一处汉代墓群。在长达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近百座封土墩,系人工堆筑而成,墩高1-3米,以西北部较为密集。曾发现画像石墓3座,长2.4米、宽1.6米、高1.4米左右。画像石有“宴饮”、“出行”、“奇禽”等。地表常见泥质灰陶片、灰砖等。该墓葬群是研究沂河流域汉文化的重要资料。……[详细]
  谢墩遗址位于陇集镇谢墩村谢桥村谢北组,是一处汉代聚落遗址。遗址南北长约90米,东西宽约6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保存情况较好,文化层厚约1.5米。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曾采集到云纹瓦当残片,铜镜残片,泥质红、灰陶片,可辨器形有钵、罐、瓮、盆等。遗址上是谢墩村村庄,房屋多为单层砖瓦房,交通不太便利。由于村民取土,文化层破坏严重。……[详细]
  太平军营垒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新河镇大营村大营组,该遗址为淸代土城遗址,残存的土垣仍然可见,土垣底宽10米,残高2米左右,据传说,该城是太平天国黑旗军征伐时所驻的军营。2017年10月实地调查时,发现仅存长约80米,高约1.5米的南城垣,北距应朋瑶家约80米,该处现为花木基地。据当地老人介绍,整个城垣为近方形,占地面积约120亩,东西南北四面各有门。目前除南城垣残存一段,其他城垣已无明显痕迹可寻。遗址内为街道和部分居民。……[详细]
29、贾庄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贾庄桥位于江苏省沭阳县悦来镇澎湖村东北老宿沭公路,跨柴沂河之上。桥建于公元1952年,桥面宽6.5米,长21米,厚度1.15米.主体为砖结构,所用砖规格为长24、宽12、厚5厘米;单拱形桥,拱高5.46米。该桥是沭阳桥梁的代表建筑,现已废弃不用,但仍不失为一处风景。桥下为柴沂河,南边新建一坐桥,北边为农田,处于苏北平原地带。……[详细]
  红墩墓群属汉代墓葬群。为一大土墩,处于农田之中,最高处高出地表约3 米,半径为25 米,面积约1500 平方米。墩南发现有石墓一处,已被盗。……[详细]
  项树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周项村东北,遗址西距小官庄300米,东距大官庄200米,为一处新石器、汉代聚落遗址。遗址处在一座高出地表约3米的土墩上;东西长约200米,西北长约150米,面积约2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地表遗物以泥质及夹砂灰陶为主,少量的泥质红褐陶残片,可辨器型有罐、盆、豆、瓮、钵等,具有青莲岗文化特征。汉代遗物有绳纹板瓦、筒瓦、泥质灰陶瓿、钫、茧形壶残片等。该遗址遗存丰富,保存较好,对研究汉代沂沭河一代中小型聚落有重要意义。遗址地势自四周向中间渐高,其上种植苗木、玉米、小麦等旱地作物。据当地群众讲述,遗址墩子上原有蔡氏家族墓地,有七八座小坟,中间有三座大坟,七十年代中期平坟之后找不到踪迹。……[详细]
  张寒墩遗址为一处商周聚落遗址。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高出地表约1 米,南北长约100 米,东西宽约30 米,面积约3000 平方米。文化层0.8米左右。地表有少许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片。……[详细]
33、驻丘井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驻丘井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贤官镇驻邱村二组,北距一组村民姜经通家约50米。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井是一座宋代生活用井。当时井栏为砂岩,圆柱形,内径0.65米,高0.55米,井身用楔形灰砖券砌,中腹径1.1米,深5米左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停止使用。现在该井坐落在四面环水,面积约20平方米的地块上,井周围种植杨树。2017年10月现场测量井外径为0.7米,内径为0.42米,近圆形。由于以前村民经常在井沿上磨刀导致井沿高低不平,井内水位较高,距井口约0.2米,整个井圈东南向西北倾斜。长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无人问津。……[详细]
  鲍洪漠烈士墓位于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周项村,西距周项路约150米,位于公墓区内,中间有一条南北向便道纵穿而过,四周为苗木基地。墓前纪念碑高2.2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底座长120厘米,宽70厘米,背面是碑文。碑文如下:“鲍洪漠同志,沭阳县颜集乡周圩村人,一九二三年生。青少年时,日寇入侵,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洪漠同志忧国忧民,寻求抗日救亡之路。一九三九年参加革命,一九四零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组织科长,区委书记等职。在艰苦复杂斗争激烈的环境下,洪漠同志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忠于职守,能征善战,热爱人民,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大公无私。一九四七年在东海县安峰山和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四岁。鲍洪漠同志为人民献出了一切,人民永远怀念他,鲍洪漠同志永垂不朽。——中共颜集乡委……[详细]
35、古栗林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栗林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西部,主要沿虞姬沟一线呈带状分布,以新河和颜集两镇最为集中。新河镇周圈村的古栗林占地120亩,有百年以上的古栗树566课,古银杏172棵,植于清朝中后期,按易经八卦布局,虽经百年风雨,依旧生机盎然。颜集镇花晏村的古栗林约有80多亩,圩口村共有板栗树约千余棵,分布在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200米条形地块上,晏下村也有占地50-60亩的古栗百余棵,最大树龄的板栗栽种于明末清初时期。有的树径达约1米。板栗属落叶乔木,寿命可达300年以上,果实性味甘寒,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功用。当时沭阳盛产板栗,因其个大、肉甜香脆,且外壳鲜红光亮,被命名为“大红袍”,成为地方有名的“贡果”。沭阳县古栗林由于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地方特色鲜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人为种植的“古树群”景观……[详细]
36、后扬井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杨井,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镇汪圩村(原大周村)后杨组之东北约50米的农田中,现该地块已承包给李明搞花卉大棚,是一处清代生活用井。井盘为整石雕琢而成,素面而光滑,外径1.3米,内径0.3米,厚0.1米,由于地势原因整个井盘呈北高南低略有倾斜。井壁为青砖错缝平砌,上窄下宽,深约10米,无水。据当地村民介绍,原先该井水很多,人蹲在井口用水瓢就能舀到井内水,水质甘甜,前杨和后杨两组村民都用此井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压水井出现后,水位下降,该井逐渐干渴停止使用。……[详细]
37、吴万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万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吴集镇吴集村六组,集镇西侧,东据泰和路约80米,北距324省道约150米,是一处明代名人墓。吴万,沭阳人,明代抗倭将领,生卒年月不详。墓葬封土直径约25米,中心高出地表约1米。1996年,吴万后人于此立碑一块,墓碑面向南,已段为两截,上半部分已掉在地上。该墓曾被盗,盗洞内有青砖,推断为一砖室室墓。据了解,该墓冢周围还有几座小型墓葬,推测应为吴氏家族墓群。……[详细]
  虞西遗址位于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虞西村7组、8组交界处,南距前刘路200米,西侧为农田,北有小水渠,东侧为虞中生产路,为一处东周至汉代的聚落遗址。遗址地势自四周向中心渐高,中心高出地表约3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表遗物丰富,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夹砂红、灰陶;纹饰有绳纹、弦纹、篮纹等;可辨器型有瓿、盆、罐等。另有灰砖、筒瓦残片等建筑遗物。该遗址对研究东周至汉代沂沭河一代中小型聚落遗址有重要意义。遗址现为农田,种植玉米小麦和苗木。据当地百姓反映遗址东南原有一口池塘,面积约300平方米,当地人称为老井,土地承包后被农民埋平,上世纪70年代农民在墩子顶部耕地时发现过一罐铜钱。……[详细]
  举人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新河镇沙河村举人圩组,遗址北面是新堰路,南边是村落,上面作为花木基地遍植花木。是一处唐代村落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高1.2米,文化层厚约1.5米。据说是清代举人仲成武住在此处而得名。1985年调查时地表遗物可采集到瓷片,可辨器形有壁形底碗,饼形底钵、瓜棱形壶等。由于移木取土对遗址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此次调查未发现典型唐代遗物。……[详细]
  郭圩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镇郭圩村四组南约300米处,遗址西侧紧邻丁郭路,路宽约5米。当地村民称此处遗址为“大墩”。该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15000平方米,略高于四周,一条半弧形小径从遗址中穿过。据当地群众讲述,原墩很高,因耕种、取土、雨水冲刷等原因,现存高约1.3米。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生产队在墩顶部建一小土窑,后由于土质不好杂质大仅试烧一次以失败而告终。遗址西半部分还留有当年建窑厂取土时的方坑,面积约80平方米。遗址地表种植旱作物,现场可采集标本有石斧、石锛、夹砂陶片、泥质红陶片、红烧土等。……[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