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文物古迹介绍
蒋介石、张学良题词墓位于文成县百丈漈镇石庄村取基自然村,坐北朝南,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呈椅子形,由碑亭、上、下拜坛与墓室组成,以花岗岩石为主要材料。墓门前安置三块石碑,中间墓碑上 书-八字:“富公松亭/府君之墓”,左碑为著名爱国将领、时任国民革命副总司令的张学良篆书题词:“利其嗣人”,右碑为蒋介石(蒋中正)行楷题词:“既安既固”。2009年1月,列入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刘廌墓位于文成县百丈漈镇镇头村大坟前,坐东南朝西北,为刘廌与夫人合葬墓,因墓前设有七级石阶,当地俗称“七步坟”。全墓由乱石堆土,呈扶椅式,总占地面积146平方米,墓穴由块石封穴,上条石压边。拜坛设一级,长约8米、深约6米,泥土地面,略呈长方形。拜坛前设有多级踏步,花岗岩质,宽约1米。墓室外圈中间立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墓碑一块,上记述着墓主人身份等。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刘濠、刘瑜墓位于西坑镇塘垟村黄坑自然村金钗桥边,原墓地面积有2700多平方米,坐东朝西。据《南田山志•古迹》载:“宋翰林刘濠墓在南田西十里之黄坑水口,十二世孙刘瑜袭封诚意伯附葬墓前,俗称石马坟。”墓神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马、石狮、石羊各1对,残留墓碑2通。此墓为文成县内唯一一处置有石翁仲、石马、石羊的古墓。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白云庵位于文成县大峃镇珊门社区岩庵岭古道上,又称“岩庵”。始建于唐代,明永乐十五年(1417)重建后又历经数次重修,1984年列为文成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双龙桥原建为清康熙元年(1662)木桥楼,清嘉庆十八年(1813)改建为双孔石拱桥。该桥座落于西坑畲族镇西坑村,设计独特,桥身总体呈东西走向,东孔横跨在吴坳溪上,西孔横跨在古洞溪上,桥墩建在两溪交汇处,整体溪流呈“丫”形。桥全长22米,座宽6米,面宽3.5米,每孔拱跨11.40米,矢高6米,外加两端引桥各5米。拱圈由条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缘置串联精雕石栏杆。桥中间北侧又设有十二级踏步。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猫狸擂岭古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屿根社区三叉路口至垟丼村,明清时建造,海拔约为400米。全程从岭脚到垟丼岭头约3590米。路面即有用长1.3米-1.4米不等,宽0.35米-0.36米不等的青石板铺设,又有宽约1米左右的乱石铺设。2009年1月,列入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大峃松龙岭古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下沙垟社区至里阳垟外村猫狸塘,南北走向,始建于明代,全程约2.4公里。古道路面主要以花岗岩条石铺就,多拐。古道两旁遍布多种名木古树,以枫香为主。沿途有竹林、农家乐、高山民居、徐三公庙、龙儿头路亭、金畔相公殿等人文景观,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途中香枫旁设有水井,有条石做成的坐凳,供路人休息。2009年1月,列入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大峃吴垟岭古道位于大峃镇吴岭村靛青山电厂至里阳余山村下余自然村,西南过往东北,始建于明代,全程约2.5公里,总共36拐。古道路面主要以花岗岩条石铺就。两旁植被茂盛,名木古树众多,以古枫树为主。沿途有杨府殿、拐路亭、靛青山路亭、靛青山亭、瀑布崖石拱桥等人文景观,还有自然景观瀑布崖和“望夫石”。2009年1月,列入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龙川五十二岭古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上马村至龙溪村丘口亭,东南、西北走向,明清古道,全程约3.5公里。古时上通百丈漈镇、南田镇,下达黄坦镇、大峃镇,路面早期用不规整毛石,晚期用条石铺就而成。古道两侧遍布枫香、松树等,沿途有五十二岭上、中、下三座单孔石梁桥,有板栗、梨子、葡萄、桃子、柚子、李子等园地,还有供人们假日休闲、吃喝玩乐的场所----农家乐。2019年1月,列入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樟坑岭古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龙川社区樟坑村店基坑自然村至龙马村,东西走向,为明、清古道。全程约2.7公里,路面由单块或多块不规整块石铺砌,局部路段山土铺就,路陡且多拐,宽约0.3米—1米不等。沿途伴有84株枫香树、数棵榅树、杉树,竹林、农田基地等,途经路亭三个,碇步一条,还有建于民国三年(1915)的崇福桥一座,景观丰富。2012年12月,合并列入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五十都岭古道位于玉壶镇龙一村龙坑自然村至二源镇岭头村,东南过往西北,明清古建筑,全程约3公里,平均路宽1.10米,路面前期以毛石铺就为主,中、后期条石修缮。古道东南上通往二源镇、南田镇,西北下可达玉壶镇、周壤镇。沿途人文景观有增福桥、安定桥、五十都岭石板桥、岭头村观音殿、岭头路亭、茶垟坑路亭、坳门亭、天然瀑布两处,还有榅树、竹林等,其中还有古枫香树105株。古道边有茶垟坑,发源于谈阳岭头,经茶叶山、枫树龙、上村流入玉泉溪。2012年12月,合并列入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武阳岭根岭古道位于南田镇武阳村至青田岭根滩坑水库埠头,南北走向,原为山间小道,明洪武年间刘基之子刘仲璟与侄仕端集资造岭,民国二十二年,刘耀东等集资重修,为旧时南田出山之岭,全程10.1公里。路面早期大多由毛石铺就,平均路宽1.2米,途中有古枫香树86株和明刘仲璟造岭时种植的古松数十株。此岭也是明时刘基到青田石门洞读书的必经之路。2009年1月,列入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渡渎口粮仓旧址位于峃口镇渡渎村渡渎口自然村,建于1960年,坐北朝南,由粮仓、粮管所组成。粮仓高6米,内直径6.4米,外直径7.1米,呈圆锥形,由青砖砌成,小青瓦攒尖顶,顶端立一铁质五角星,檐口砖砌层层外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斜风细雨,仓上方设二小窗户,底层设门。粮管所四大间均为块石垒砌而成,总长29米。粮仓与粮管所之间设有水泥踏步,可通往粮仓侧门,供人站在上面往粮仓里倒粮食用。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底园省干部训练团旧址位于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底园自然村,坐西北朝东南,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由正厅、东北厢房、门台组成。正厅三开间带两披,明间进深四柱九檩,抬梁式结构,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悬山顶。东北厢房为砖木结构简易房。门台由规整块石砌筑,三山造,为后期重修,与天然毛石紧密砌筑的围墙相连。抗日战争期间(1942~1945)省干部训练团100多人在这里工作、训练。 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西坑八都岭古道位于文成县西坑镇塘垟村洪桥自然村桥头至南田镇横山村横山底,南北走向,明代古建筑,全程约3.6公里,平均路宽0.9米,路面以毛石铺就为主,台阶用条石。古道南上通往南田镇,北下可达西坑镇,是旧时南田镇与西坑镇的交通要道。沿途有古枫香树38株,大松树8株,其中有腰围0.7米的大松树,人文景观有官锺桥(水泥铺面,现代建),八都岭石板桥、洪桥、八都岭凉亭、塘塆水井、养猪场、茶叶基地等。2009年1月,列入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三官亭位于文成县大峃镇龙南村季宅路。民国癸亥年(1921)建,坐南朝北,系三层六边亭阁式木结构建筑。平面呈正六边形,台基边长5.3米,亭设六檐柱和六金柱,东西两侧檐柱之间用坐凳连接。屋面六坡相交成六条脊,顶部的攒尖处安装葫芦顶。雀替、牛腿、斗拱等雕刻精美。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岙底文昌阁位于文成县周壤镇岙底村村口,坐北朝南,清同治十年(1871)建造,由门台、正殿、围墙组成合院式结构。门台屋面双落翼式悬山顶,脊首吻兽为龙,用单柱三檩,穿斗式结构,两侧用莲花状悬柱,设坐凳,前檐柱下雕刻栩栩如生的松鼠、小鹿牛腿。正殿两层,屋面歇山顶式,面阔三开间,一楼明间设藻井,出三跳,施令拱,前廊用平棋天花,后部置神龛,供奉龙王、土地爷等塑像。二楼明间设五环八角藻井,前廊设美人靠,明间后部神龛供奉三港文帝,正殿屋脊正中塑“三星”,两首设吻龙。……
[详细] 夏时光墓道坊位于文成县黄坦镇上坪三村,坐东朝西偏北,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青石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式,面阔6米,高5.5米,柱子方形,落于长方形底座石上,前后皆用抱鼓石支撑,明间过道宽1.3米,方形额枋两面楷书阴刻“清修职郎峰城粹齐公墓道”字样,牌坊石梁上阴刻“嘉庆八年”,抱鼓石为水波纹,雀替为卷草纹,屋脊龙头鸱尾。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周冕墓位于文成县黄坦镇驮岙村石亭自然村坟亭山南麓,坐南朝北,建于清光绪壬午年(1882),为西坑镇岙底村人周冕夫妻合葬墓。扶椅式,青石构筑,占地面积95平方米。分上中下三级拜坛,墓室为规整块石铺面,中有龟背状隆起封堆。墓穴青石门上阴刻篆体“周公墓”三字。圈椅立面用青石质条石砌筑,小青瓦屋面,石仿木建筑,悬山顶,脊顶中央堆塑革龙,两头饰卷草纹。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三滩省立温州中学分部旧址位于文成县南田镇新南村三滩自然村,坐东北朝西南,清代建筑,由头门、戏台、正殿、厢房组成合院式建筑。头门五开间,明间进深四柱九檩,穿斗式结构,双落翼式歇山顶,明间后建四柱戏台,戏台施藻井。正殿五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十檩,抬梁式结构,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再带后单步梁,屋面歇山顶,盖阴阳合瓦。两侧厢廊均三间、单层。围墙为不规则块石砌筑。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