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十堰市旅游

十堰市文物古迹介绍

郧西县革命烈士陵园
  【郧西县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郧西县城以北三公里,这里长眠着陈(赓)谢(富治)兵团4纵12旅的黄君才、付金贵等24位烈士。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现已建成由烈士陵园和传统教育纪念馆组成的红色教育基地。陵园以24座烈士墓为基础,墓前建有雄伟的纪念碑。场地实行层面开发,主层是24座烈士之墓。传统教育纪念馆在材料上,使用了比较流行的KT板和钛金板;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立体和橱窗式;在色调上,革命历史故事以黑白照片为主,新郧西以彩照为主,突现了郧西的特色,选用“郧西之最”和“湖北省十堰地区之最”。展现了红军在郧西、新四军在郧西、郧西的解放、郧西的今天共四个阶段近300幅照片。同时还收集了手榴弹、医药书、战刀等军用实物近百件,同时采用音像投影设备,把历史资料与纪念馆中的内容有机……[详细]
甘氏宗祠
  甘氏宗祠位于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纪念康熙年间鄂陕地方中左守备甘继芳为国捐躯事迹而建。干隆十三年至十九年(1748~1754年),扩建了正殿、后殿。光绪十四至十五年(1888~1889年)扩建了厢房、伙房、围墙、操场、大门楼。甘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由正殿、后殿、厢房、伙房、围墙、大门楼组成,正门东侧有1914年修筑的官厅。主体建筑均面阔五间,21.2米,分别进深6.8米,7.26米,单檐硬山灰瓦顶,穿斗式构架,后堂壁开扇,前有檐廊,屋面用小青瓦。正殿前檐大门上方镶嵌石制匾甘宗祠3字,石门框上部做成混枭形,上置石质平过梁。大门两侧置圆形抱鼓石,上有纹饰。地面铺青石板,墙面有少量壁画和彩绘。甘氏宗祠是鄂西北规模较大的民间宗祠建……[详细]
关防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1935年1月,中共鄂豫陕省委负责人程子华、徐海东等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进入鄂陕边界开辟新苏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月22日,红军主力由郧西湖北口大、小新川进入关防庙川的一、二、三天门,丁家坪等地开展活动,省委及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机关驻关防乡丁家坪村。自1935年1月至1935年7月(红军主力北上),红二十五军主力在郧西境内三进三出,迂回辗转于鄂豫陕边界,通过张贴、刷写标语,散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宗旨,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组建抗捐军和游击队,先后建立两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和13个区、46个乡、314个村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近50万人,为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年,红军在彭祥贵等居民房屋墙上刷写了“没饭吃的穷人快来赶上红军”“苏维埃新中……[详细]
黄龙洞遗址
  黄龙洞遗址位于郧西县西北方向30千米处的香口乡李师关村六组,距香口乡8千米。洞穴处于秦岭东坡南段丘陵山地,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口前有大水河。洞口高出河面约7米。洞穴后部是黄龙山。洞口面向东北,宽约27.8米,高11米,海拔高度为601米。遗址于1984年发现,2002年、2003年湖北省考古所等单位进行了调查和复查。2004~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嵴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进行了三次科学发掘。洞穴内出土有7颗人牙化石、30余件石器、10余件植物果壳、数件疑似火烬物块、10余件骨器,伴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据初步测定,该遗址当属旧石器晚期,距今5~10万年。黄龙洞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表现出了介于中国直立人(较早古人类)和中国现代人之间的特征,体现了两者相关的连续性特征,对研究……[详细]
泉水朱氏祠
  泉水朱氏祠地处房县城关镇泉水村二组,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朱氏祠堂,房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现存建筑由月洞门、前厅、天井、正厅等组成。前厅和后厅均为砖木结构,台梁式和穿斗式梁架,单檐硬山屋顶,小灰瓦屋面,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厅、正厅门窗近年来改动过,主体构架保存较好。月洞门由石质过门石及磨砖拼镶筑成满月状,月洞门门额上挂一灰塑匾额,上有中华民国画家朱稼轩题“惜荫”二字。前厅檐下横枋保留木雕,雕刻内容是民间故事,左右是龙纹和凤纹、宝瓶等图案,前厅左右下槛墙由四块青石砌筑,雕刻“官上加官、喜鹊登梅、独占鳌头、三元及第”等吉祥图案。厅柱间穿枋上方浮雕有龙纹、动物等图案。该建筑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格局严谨;月洞门造型别致;木雕、石刻图案栩栩如生,是房县保存较好的清代……[详细]
上庸古建筑
  上庸古建筑位于竹山县上庸镇集镇西区。清代建筑,包括三盛院及黄州会馆。原位于竹山县田家镇两河村,2009年9月,为配合潘口电站建设,迁至现址。三盛院,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813平方米,抬梁与穿斗混合木结构,二进两天井,由前厅、中堂、后堂、厢房组成,硬山式,前后封檐墙,封檐板砖砌灰塑;墙体为青砖斗砌,清水墙;门窗上雕饰多种花纹。黄州会馆,又称黄州庙,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布局,面阔三间,通面阔15.4米,通进深32米,建筑面积492.8平方米,由前殿、天井厢房、后殿三部分组成;前厅、后殿明间两侧均为抬梁式结构,次间两侧为穿斗式梁架,两侧厢房为双坡屋面,前坡长后坡短,小青瓦覆盖;硬山顶,清水墙,部分砖块上刻有“黄州”字样;门窗装饰精美。该建筑对研究古代堵河流域传统建筑、建筑礼制等有重要的……[详细]
七里河遗址
  七里河遗址位于房县红塔乡七里河村,东距县城3.5千米,西濒七里河,南倚巫山山脉北麓的凤凰山二郎岗,北为宽阔平缓的河谷阶地。遗址地貌为一处不规则圆角方形矮岗,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于1958年发现。1976年、1977年、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146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2~3米。遗存以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主,先后发现石家河文化的房屋、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三房湾文化时期灰坑、墓葬,东周建筑遗迹、墓葬,以及两汉时期墓葬等大量遗迹。七里河遗址,首次揭开了房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填补了武当山南麓至神龙架区这一大片区域内新石器时-古学文化发现的空白。其中关于石家河文化的发现,表明七里河遗址在石家河文化时期是一个等级较高的聚落址,历史文化价值重大。……[详细]
“治世玄岳”牌坊
  明代牌坊。位于湖北省武当山特区玄岳村,是武当山列为明皇家庙观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治世玄岳”石坊,俗称“玄岳门”,耸立在武当山北麓的一豁口处,相传进入此门即为朝山“神道”。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清乾隆二十年(1755)修缮。坐西朝东,四柱三间五楼仿木结构石牌坊。宽14.5米,通高11.9米。柱顶架龙门枋,并以鳌鱼或卷草花牙子雀替支撑,正楼于明间龙门枋上,左右立柱支撑,中嵌矩形横匾,两面均双勾嘉靖皇帝敕额“治世玄岳”4字,楷书,字径0.80米见方。其上置单额枋,枋上置六攒七踩斗拱承楼顶,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枋柱高6.4米,下承磉墩石。额、枋、柱、栏分别采用浮雕、镂雕和圆雕手法刻仙鹤游云、八仙及花鸟图案。玄岳门位于武当山北麓,濒临丹江口水库库区,是游览丹江口市武当山的序幕……[详细]
29、三盛院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盛院
  三盛院建筑群位于竹山县上庸镇境内,堵河与竹溪泗河的终点交汇处,是清末当地的豪门庄园,也是竹山的“大宅门”,三盛院的得名因“王三盛”而来,但是王三盛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亦农亦商的家族总商号,这个总商号源自王应魁一人。王应魁祖籍位于湖北麻城县畔,生于公元1785年(清乾隆50年),家中排行老大,属蛇。王应魁年幼丧母,19岁时,识破后母投毒之计,愤然离家出走。后辗转至竹山县城,居南关街,做起铜活、豆腐小本生意,披星戴月,甚是辛劳,及至一年,小有余财,后迁移到20里外的田家坝(今上庸镇)北坝街落户。落户田家坝后,王应魁不丢铜活、豆腐两业,并着手小笔食盐贩卖生意,家资渐丰。王应魁后来娶竹溪县烂泥湾村翁姓女子为妻,得贤内助。转而开起百货商铺,不出两年,北坝街半数商铺尽为其有。田家坝所处深山,山货物产……[详细]
黄龙古建筑群
  黄龙古建筑群位于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清代建筑。由山陕会馆、黄州会馆、江西会馆、武昌会馆、64号传统民居、64号附2号传统民居、理发店民居、王启华民居等组成。占地面积27640平方米,大部分建筑坐北朝南,少部分建筑为东西向布局。多为硬山形式,梁架结构有抬梁和穿斗及混合式,建筑材料砖、木、石并用,皆为小青瓦屋面。石门、石窗形式多样。墀头形式与檐线装饰丰富。山墙有五花山墙及猫拱背式或如意式等式样。墙体做法有斗砌、青砖错逢顺砌、纵砌等多种做法。厢房、楼阁装修形式多样,各不相同。黄龙镇古建筑群是鄂西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交流融合的产物,规模较大、布局集中、结构合理,是清代十堰地区建筑文化的代表性遗存,对于研究汉江流域古民居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详细]
计家咀遗址
  计家咀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红塔乡塘溪村四组,文化层堆积厚2米,保存较好,遗址现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2012年6月至9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计家咀遗址发掘1100平方米,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西周、战国至秦汉等时期的遗存。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西周、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遗物400余件和大量诸如猪、鹿、牛、狗之类的动物骨骼。计家咀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遗迹、遗物以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主。其中发现的半坡文化遗迹、遗物在鄂西北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填补了区域空白。初步建立房县盆地乃至整个鄂西北地区的先秦文化序列。从这类遗存的文化面貌与分布来看,代表了我省西周文化一个小的地域类型或方国文化。保护范围:西南以军店一级路为界,东南以遗址台地自然土坎为界,东北以遗址台……[详细]
红二十五军小阳坡干训点旧址
  小阳坡位于湖北口回族乡虎头岩村四村的柳池。1935年,红25军为了贯彻鄂豫陕省委第二十次常委会的决议,在鄂陕边区共举办了三期干部训练班,其中,小阳坡干训班为首期。1935年3月13日,首期干部训练班开班,为期3天。参加训练的有各路游击师和各级苏维埃政府干部、游击队长、“五抗”队长和积极分子等近百人,鄂陕游击军总司令部司令员陈先瑞、政委郭述申分别作动员、总结报告,主要内容是红军的宗旨、游击斗争策略、土地分配等。培训班的举行,培训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地方武装队伍干部,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为深入开展对敌斗争,巩固革命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联系方式:张约平 15586969906地 址:湖北口回族乡虎头岩村四组……[详细]
学堂梁子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汉水左岸的四级阶地,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先后发现两具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是以当地砾石为原料制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还发现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20余种。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绝对年代可能要早于距今80万年。保存完好的人类头骨化石,既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也有与早期智人相近之处,反映了远古人类进化过程的复杂性。学堂梁子遗址丰富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及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提供非常重要材料。……[详细]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位于竹溪县鄂坪乡慈丰村慈孝沟石壁西壁,镌刻于明代嘉靖十七年(1558年),石壁上镌诗三章,字径三寸,面积约为0.8米,记述了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营建北京故宫时在该地采伐楠木的史实。摩崖诗文为:“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未得,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村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图巩矣。嘉靖戊午蒲月七日,光化县知县廖希夔撰,典史华亭瞿华笔。”慈孝沟“采皇木”摩崖保存了历史原貌,对于研究北京故宫修造历史、材料来源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是由于楠木处于濒危,摩崖对于楠木原始生长情况和区域提供了难得史料。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彭家祠堂
  彭家祠堂位于房县门鼓寺镇彭家湾村。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当地望族彭氏的家祠。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合院式布局,由前厅、正堂,左右配屋等组成。前厅也为其祠堂的门厅,大门有贴面式牌楼,四柱三间三楼,牌楼高出前厅檐口,门额嵌石匾,阴刻楷书“圣宗祠”。正堂与前厅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硬山灰布瓦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前厅嵴檩彩绘有八卦、如意、蝙蝠图案,墨书题。天井院中间用鹅卵石铺成“人”字形地幔,地域特征明显。该祠堂保存较好,木结构形式与屋面嵴饰都很有特点,在鄂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湖北省内保存较完整清代祠堂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详细]
中共鄂豫陕省委旧址—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位于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六组。1935年1月9日,红25军主力由陕西洛南进入郧西境内大、小新川一带,军部和鄂豫陕省委驻扎在小新川何家大院,成立大、小新川苏维埃政府。1935年2月14日,大、小新川苏维埃政府划归镇安县地方苏维埃政府管辖。1935年2月,鄂陕游击军总司令部整编大、小新川的抗捐队、游击队和地方武装组织,组建鄂陕第七路游击师,师长阮士春,副师长毛全秀,政委张祖祥,在大、小新川及相邻的山阳、镇安一带,开展革命斗争,打土豪,分田地,镇压恶霸地主,保卫根据地。联系方式:张衍梅18772935677地 址: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六组……[详细]
丹江口饶氏庄园
  饶氏庄园位于丹江口市浪河镇水田畈村。光绪六年(1880)由当地富户饶宗义所建。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平面呈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垂花门廊、前厅、中厅、正屋及左右配房和哨楼、花园等组成。前、中厅、正屋均面阔三间12.2米,进深分别为5.6、7.24、8.3米,均为单檐硬山顶,明间为抬梁式构架,两山由砖墙承搁椽檩。前、中厅为猫拱背式山墙。天井院有回廊相通,多设格扇。梁、柱、枋、门、窗施多种图案的木雕构件。哨楼建于高3.5米的砖砌台基上,单檐四角攒尖顶,分上下两层,砖墙上檐,四角立柱。面阔5.6米,进深4.2米。(第三批)2019年10月7日,饶氏庄园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竹山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双台乡北星河上游茅塔寺村,为秦巴山区著名古刹,始建于光绪八年,由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会同竹山居士建造,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2000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竹山境内的佛家居士集资重新修复,并聘请襄阳鹿门寺主持释(上)本(下)觉法师为主持。恢复工作初具规模,寺内殿堂金碧辉煌,三尊大佛(如来佛、阿弥佗佛、药师佛)栩栩如生,金光灿烂,殿外设有钟鼓楼、念佛堂,居士楼,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距竹山县城45公里,距十堰市120公里,是十堰境内唯一的一处佛教活动场所,每逢佛家活动纪念日,前来观光、上香拜佛的游客不下万人,香火旺盛。……[详细]
下河庙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位于郧西县马安镇下河庙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一进带厢房天井院式。通宽14.5米,总长18米,建筑面积261平方米。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梁架穿斗式,人字坡屋面,布小青瓦,屋嵴青瓦干摆,天井用青石板铺墁。前厅及后堂面阔均三间,天井两侧厢房面阔一间。前厅、后堂之间围墙正中各开有一个券顶小门。山墙均为人字封火山墙,用有“汪氏宗祠”铭文的薄砖清水斗砌。该宗祠是极具地方特色,也是我省现存祠堂类建筑不可多得的一个实例,是研究古代公共建筑形式的实物资料。……[详细]
羊鼻岭遗址
  羊鼻岭遗址位于房县白窝乡长龙村西南,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铲、刀、镞和陶片。新石器时代仰韶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陶和彩陶,彩陶纹饰有草叶纹、花瓣纹,器形有盆、钵、碗、锉等;屈家岭文化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细绳纹及彩绘;器形有鼎、杯等;石家河文化陶片以泥质黑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篮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鼎、杯、罐、研磨盆等。商周陶片有夹砂红陶绳纹鬲足及泥质灰陶板瓦等残片。(第二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