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刚墓位于贵阳市红边门外大营坡,修建于1951年,是为纪念革命人士平刚而建的。现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平刚(1878年—1951年),字绍璜,贵阳府贵筑县青岩人,同盟会员,清末、民国贵州政坛重要人物。民主革命斗士。平刚八岁入私塾读书,十五岁学作八股文,二十岁考取秀才。
“戊戌变法”后,平刚不断的受到新思潮言论的影响,决心“投身于时代潮流之中”。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平刚与张忞、彭述文创办贵阳寻常小学堂(即后之乐群小学堂)。是年冬,慈禧70寿辰全国大肆庆祝,平刚目睹国势危急,而朝廷却--,愤怒之余将发辫剪去以示-,平刚即成为贵州剪发第一人。他又作联讽刺慈禧寿辰,联云:“东望日本西望义,三十年人皆进化。北惩俄罗南戒党,七旬后我也维新。”(义指意大利,俄罗指帝俄。)平刚的此次行动,触怒了在贵州当局,幸有人说情才免于牢狱之灾。为了躲避恶劣的处境次年愤而东游日本,加入同盟会任干事兼贵州支部长。
宣统二年(1910年),在贵州的革命酝酿成熟即将爆发之时,平刚由日本回到贵阳,以办学为名,进行革命活动,贵州辛亥革命的胜利促成,与平刚激发青年同志的宣传工作密不可分。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推选平刚为众议院秘书长。
民国6年(1917年)平刚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
民国33年(1944年)秋,平刚痛斥反动当局欲焚贵阳城退守之举,由于平刚直言相向,贵阳才免于焚毁之中。
平刚积有多年的资望,对国民党中央身居高位的-,他不想向上攀附,少有信件往来,但对牺牲、病故的同志,尤其对贵州人,时常思念不已,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平刚一手写成《贵州革命先烈事略》,并予刊行,传播广远。
解放后,平刚被任命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在土地改革中,平刚能依据文件,督促亲友中剥削者尽力赔偿,拒绝一切利用他的声望而说情减免。
平刚晚年生活安定,但因年老患病,多方医治无效,在贵阳逝世,终年74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