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官堡墓地位于陆良县马街镇薛官堡村委会薛官堡村西南部周家坟一带,分布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村民在村西南周家坟一带建房、筑坟、打井以及取土等活动中多次发现青铜器等遗物。2005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对周家坟进行了勘探,发现近百座古墓葬,初步确认此处为一处青铜时代墓地。为推动滇东高原“西南夷”时期的考古学研究,同时加强对墓地的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并会同市、县文物管理部门,于2012年、2013年对薛官堡墓地进行了2次科学考古发掘。
第一次考古发掘从2012年6月开始,至8月中旬结束。共揭露面积555.37平方米,发掘分周家坟和唐家坟两个地点。周家坟发掘揭露面积322.5平方米,清理墓葬76座,其中除4座为明、清墓葬外,其余均为战国、秦、汉时期的西南夷土著文化墓葬。第二次考古发掘从2013年8月开始,至12月结束。发掘点主要在周家坟进行,揭露面积207平方米,清理墓葬49座,均为西南夷土著文化墓葬。此外,为探明墓地分布范围,2013年还在附近的大石头、乱坟岗等几个地点进行了小面积的试掘,发现少数明、清墓葬。周家坟和唐家坟两个发掘地点的发掘按探方进行,探方为5×5米,采用象限法布方。
通过发掘得知,薛官堡墓地发掘区域地层堆积较为简单,除周家坟发现点发现一些早期地层外,大部分都只有厚0.2~0.4米的近现代耕土层和扰土层,其下即见墓葬开口和黄褐色生土。早期地层不太均匀,大致有1层。有墓葬打破此文化层,也有墓葬开口于此文化层下。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以长方形为主,少数略呈梯形,有的四角略显圆润,M168略显特殊,平面呈平行四边形,其中一角还呈刀把状向外凸伸。墓向大多呈西北—东南向,少数近东西向,分布密集,叠压和打破关系复杂。墓葬均带墓道,除M168等个别墓葬发现残存封土外,一般都不见封土痕迹。墓坑壁大多较直,少数带生土二层台。由于遭晚期破坏较为严重,现存墓坑深度超过1米的很少,有的甚至仅剩几厘米或10余厘米。填土一般为红色土或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少数墓坑较大者填土由黄褐色土、红褐色土和白色膏泥土混合而成,十分坚硬致密。
墓葬中大多不见葬具,但也有一小部分墓坑下清理出板灰痕迹或炭化的木材,应与棺椁等木质葬具有关。因土壤腐蚀性强,仅在少数墓葬中发现一些人骨和牙齿。从残存的人骨以及部分随葬品的摆放可以判断,死者大多头向东南,以直肢葬为主。墓地各墓所出随葬品数量多寡不一,多者20件以上,少的仅1件。随葬品主要有铜器、铁器、陶器、玉石器、玻璃器、漆木器等,其中铜器均属青铜制品,数量最多,渐次为陶器、玉石器和铁器等。铜器以兵器、工具、装饰品为主,具体有剑、戈、矛、镞、镖、服饰、、斧、锛、凿、锄、削刀、扣饰、镯、铃、镜、印章和钱币等,其中斧、锛、凿以及镯相对较多。铁器主要有矛、
斧、削刀等,另外还有铜柄铁剑等少量铜铁合制器。陶器主要有罐、高领罐、釜、豆、纺轮等,以罐和高领罐居多。玉石器和玻璃器主要为装饰品,有玦、璜、扣、管饰、珠等。漆木器发现较少,多仅剩漆皮。随葬品的摆放有一定规律,其中铜器和铁器多放在墓坑中部,陶器等多置于死者头部附近,各种装饰品主要位于生前佩带位置。很多墓葬随葬品出土时距墓底有一定的距离,少的几厘米或10余厘米,多的有超过30厘米。随葬品中多件金属器共同随葬时往往成堆摆放在一起,且上、下和周围常发现有一层黑色残留物,有些铜器取出后上面还印有明显的布纹痕迹。
墓地的考古发掘是陆良盆地有史以来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从墓葬排列、形制以及出土器物看,薛官堡墓地与周邻有关文化遗存如滇池地区的滇文化墓地、曲靖盆地的八塔台文化墓地以及泸西石洞村和大逸圃墓地均有一定的联系。另外,部分墓葬还出土有一些年代较为清楚的汉式器物,如铜镜、铜钱、铁器等,结合此墓地有关碳十四测年数据,大体可确定墓地的年代为战国至西汉早期。薛官堡墓地是一处土著部族的公共墓地。墓地展现的文化具有较显著的地方特色,与滇文化及八塔台文化均有一定的联系,但存在一定的具体差异,因此墓地的发掘不仅填补了地域空白,而且对进一步完善西南夷土著青铜文化的谱系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由于随葬品中包含一定数量的外来文化器物尤其是汉式器物,因此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西汉时期汉文化进入西南夷地区及其与土著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对研究当地文化与周边其他土著文化的联系、交往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