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景点介绍

  狮子山土墩墓群位于丹阳司徒镇甸头村,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80米,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山体与四周分界明显,一看就像是人工的杰作。狮子山土墩墓群是个高规格的古代墓葬,狮子山这儿还能看到狮子的两个眼睛和绣球,狮子山的西北面不远处就是两个土墩墓——秦角墩土墩墓,这是狮子山的眼睛;再往前还有窑坟墩土墩墓,这是绣球。现存的秦角墩土墩墓墩体上长满松树,高出地表约6米。秦角墩土墩墓原本有两个墩,几年前修路破坏了一个墩,现在仍然能看到道路……[详细]
  四脚墩土墩墓群位于丹徒镇西南部高低起伏的丘陵岗地上,六座土墩墓,呈半弧形分布在隆起的高岗上。在土墩墓群的东部30多米处有一保存完好的台型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十分丰富,是一处湖熟文化遗址,遗址和土墩墓隔着开阔的洼地遥相呼应。四脚墩土墩墓群原有6个土墩墓构成,大型的高约6米,直径约50米左右;中型的高约5米,直径30米左右。1986年和1991年经历了两次发掘,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先后发掘了其中5个,目前还有1个,位于四脚墩遗址……[详细]
  魏家墩土墩墓取名于它所在的村名,位于镇江市丹徒区魏家墩,属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土墩墓,是镇江沿江地区仅存的未发掘土墩墓。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魏家墩土墩墓直径有60米,高约6米,孤立在一片待开发的杂草丛生的空地上,为传说中的吴国王侯墓地。在魏家墩土墩墓的南面仔细观察,发现土墩墓的底盘应该远比现在看到的要大,南面被削成小小的剖面,纵向生长着大树密密长长的根须,雨水在泥土上冲刷形成的一道道水沟。从它的形制上看,应该是个规格很高的墓葬。文物部门曾经……[详细]
  龙脉团山遗址位于镇江市润州区的团山路,就在“君临南山”的楼盘附近,是镇江市区保存较少的商周时期台形遗址之一。自1959年南京博物院对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湖熟文化”遗址普查时发现后,龙脉团山遗址一直保留至今,是镇江保存较好的“湖熟文化”遗址。龙脉团山长60米,宽50米,高出地面5米,顶部平坦,整个遗址呈椭圆形台地。山顶就是一块平地,当年发现有很多的湖熟文化的碎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黑陶、硬陶、原始瓷等。地里各种形状的陶片很多,三……[详细]
  莲花洞,在白龙岗的北坡之上,是沿三迭青龙石灰岩的裂隙溶蚀而形成的一个石洞。莲花洞,四山环合,石罅多生。昔有僧于洞中得龙骨数斛,号白龙洞。洞前一石,状若莲萼,天然自成,故又得此名。清代诗人汪懋麟有“探奇访古洞,玲珑若天辟”之句。洞内颇宽敞,其主洞有12米长,最宽处6米左右,最窄处不到3米。洞内曲折深邃,渐深渐窄。另有三个支洞,分别向东、西和中间的方向延伸,深不可测。莲花洞有双窦,日夜乳泉,莲花石佛皆天然自成,乃经数万年滴水凝聚而成。莲花之……[详细]
  柳诒徵墓在镇江市官塘乡朱家岗。柳诒徵,字翼谋,镇江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爱国主义者,曾历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文史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长期任江苏省国学图书馆馆长。著有《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东亚各国史》、《中国版本概说》等专著和学术论文130余篇。抗战期间,他将南京图书馆宋、元、明、清善本书悉数运藏,使祖国文化珍品免落敌手。解放前夕,他不顾国民党政府“指令”,把八千卷贵重善本书全……[详细]
  章岷墓,位于镇江市南郊的黄鹤山麓、林隐路东侧。1974年7月发现,由镇江市博物馆发掘整理,为一长方形竖穴砖石墓,墓四壁均以29.5×14×3.8厘米的青砖错缝砌成,墓顶用6块长1.55米、厚O.16米,宽O.61~O.77米的长条石板横盖而成。墓室长3.5米,宽1~1.04米,高1.25米,墓向250度。墓底无铺地砖,在墓的两头均各横置一凸出墓底的长条石,系供停棺之用。惜葬具、尸骨均腐朽无存,仅残存铁棺钉数枚。共出土文物瓷器11件、漆盘……[详细]
  主要分布在丹徒县大港至谏壁一带的低山丘陵和岗地上。据南京博物院1984年普查,在烟墩山、磨盘墩、荞麦山、北山顶、青龙山、王家山、粮山、黄泥山、双墩、魏家墩等地均有分布。自1954年发掘烟墩山“宜侯”墓以来,到目前为止,已发掘整理的还有:烟墩山二号墓(1984)、磨盘墩墓(1982)、荞麦山母子墩墓(1982)、北山顶墓(1984)、双墩一号墓(1984)、王家山墓(1985)、粮山一号墓、二号墓和青龙西山墓(1979)。墓葬一般营建在山……[详细]
  浮山西周土墩墓群,分布在句容县城西南20多公里处的甸岗村浮山果园内。该地为一片岗峦起伏的丘陵地,以浮山为最高,其上古代土墩众多,据调查,仅在果园一带即有32座。浮山土墩墓,70年代以来曾先后有过多次考古发掘,其中以1974年镇江博物馆对Ⅰ号土墩的发掘和1975年南京博物院对Ⅱ号土墩的发掘较为重要。I号土墩南北长24米,东西宽23米,底高出地面2.5米,系一馒头形墩。墩内共发现墓葬16座,尸骨大都腐烂无存,唯在两处发现有人齿七枚,一处发现……[详细]
  晋陵古城墙遗址,在镇江东北郊五里之花山湾,1984年发现。镇江博物馆进行勘查和试掘。古城利用自然山丘,取土夯实建成。现尚可见夯土层剖面及圆木夯打的柱窝痕迹,夯层厚约6~10厘米、夯窝径约4~5厘米。残存的城墙呈门字型,东城墙全长约700米,北城墙全长约1400米,南城墙全长约1200米,西城墙全长约1400米,总长约4700米,现断续残长1700米,城墙顶宽8~15米。底宽30~70米,高10~25米不等。古城海拔高度约30米,在其东北……[详细]
  团山遗址,位于丹徒县高资镇赵家窑村和招甸村之间。1957年发现,1987年发掘。遗址是一处高出地面7米的台形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发掘38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5~6米,分为11层,清理房屋基址1处,灰坑13座。遗址的时代相当于夏代至春秋中期,夏代层内炊器以陶鼎和陶甗为主,还有陶罐,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商代早、中期层内出土遗物主要有陶甗、鼎、鬲、罐、瓮、觚形杯、盆、豆及石刀、锛、凿等,还发现青铜炼渣及浇注时注口溢出的青铜块等。商末……[详细]
  戴家山遗址,位于镇江市东郊丹徒镇长江右岸边,呈长条形岗地,约高出江面20米。面积长约60米,宽约40米,1985年,镇江博物馆进行试掘,发现一座灰坑,内出土一定数量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打制石器原料均为黑色燧石,包括石核尖状器、刮削器,其中尖状器和刮削器种类较多,磨制石器有斧、铲、锛等,陶器有鼎、杯、豆等,遗物明显具有良渚文化特征。遗址内涵与丹徒磨盘墩遗址相同,时代相当于良渚文化时期。……[详细]
  磨盘墩遗址该遗址位于丹徒县大港镇以东港区范围内的黄土岗地上,北距长江550米,磨盘墩为高6米的圆形土墩,面积240平方米,1980年发现,1982年南京博物院发掘,发掘面积88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3米,分上下两层,包括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代遗存。新石器时代层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仅细石器就有5400余件,包括石片、石核、石钻等,其中各种形式的石钻400余件,石器打制而成,原料多为黑燧石,也有少量玛瑙,加工以锤击为主,砸击为次,制作精致,是最……[详细]
  城头山遗址位于句容县大卓乡本湖村,1957年发现,1983年南京博物院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遗址现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高出地面10米左右的土台形,文化层堆积厚5米以上。根据文化遗物的特征,遗址的文化层可分为新石器时代,以及相当于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早期等时期的堆积,发现墓葬57座,房屋基址2处,灰坑14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主要有陶鼎、鬶、豆、杯、壶、罐、石刀、斧、锛,以及玉璜、镯、瑗等。其中有些陶器与崧泽文化晚期器物特征一……[详细]
  丁沙地遗址位于句容县龙潭镇西南3公里,北距长江3.5公里,属江苏省句容县宝华林场。遗址为一高出地面6米的山麓岗地,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8年发现,南部已遭破坏。1988年南京博物院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82平方米。1989年对遗址进行全面钻探。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红烧土居住面遗迹,平面呈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和凸字形,烧土面内夹有植物杆茎印痕,为原始先民建筑遗迹。并发现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灰沟,上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