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栖霞区旅游

栖霞区旅游景点介绍

  黄天荡以险要著称,抗金英雄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曾在此围困金兀朮大军。历史上位于栖霞、龙潭及靖安之间的江滩上,为长江下游险要之地,曾有许多船只在这里颠覆,现已为陆地。……[详细]
  该地堡为民国建筑,江防用,从顶部看为八边形,东侧有入口,北侧有枪眼,东西两侧边长1.7米,南北两侧边长1.2米,其余四条略短。地堡为钢筋水泥结构,现大部已埋入土中。……[详细]
  位于龙潭镇南街与湾河街之间,架设在湾河上。龙潭在宋时设巡检司,根据桥名,疑此桥应在巡检司门前或附近。司门桥原为拱形桥,桥长约8米,宽4米,建桥之始全采用青石构筑,其护栏石质风化严重,足见其历史久远。历史上由于江水不断南移,街面始终呈低洼态势,桥两端路面不断抬高,致桥面已看不出拱形。今原桥身石材被水泥桥面覆盖。据当地老人……[详细]
  南街炮楼为一正方形建筑,青砖砌建,相传地基建在杉木桩上,至今墙体未开裂,长宽各4米,北面有2个窗户,西面1个,东、南面不详。传为民国年间龙潭自卫团集资建造,三层,顶凸出,有木栏杆。……[详细]
  王家大村祠堂始建于明代,砖木结构,座北朝南,前后二间共十一间,祠堂面阔18米,进深21米,大门门额上有石匾,上刻“王家宗祠”四字,门两边有石鼓,上雕二龙戏珠图案,天井地面铺设青砖,正屋南面有古典木格屏风式门窗与天井相隔,墙面青砖主要是立砌,屋面为小瓦,未进行过大修。目前房屋产权归村部,非王氏所有。2009年王氏集资将屋……[详细]
  位于栖霞镇南九乡河上,系乾隆皇帝南巡时建造,故名“御龙桥”。民国时,御龙桥是九乡河上最大的石桥,是当时到甘乘乡必经之路。桥西侧原有清同治七年(1868)乡民捐修记事之碑,现无存。新中国成立初,地图注该桥为“玉龙桥”。……[详细]
  中国水泥公司龙潭工厂旧址现仅存化验室楼房一座,四面坡顶,楼上朝北有阳台;高级技工电话楼房一座,两面坡顶,屋脊上带天窗,有排烟烟囱,厂长佣人及理发室楼一座,两面坡顶;另有俗称“三十间”的二楼住宅建筑共三座,两面坡顶,楼上檐下有走廊,楼后有厨房。这些建筑都为木梁架,有的还使用水泥瓦,此外“三十间”之西的部分平房也传为民国时……[详细]
  河西街民国建筑坐北朝南,共有两幢,前幢共有8间,屋顶呈梯形状,梁为木结构,传梁上有日文字,屋面为水泥瓦,房宽5.4米,高约4米,屋内原有榻榻米,建国后被厂职工拆除。后幢为厨房,斜顶,高4米,宽4米,亦为水泥瓦屋面,外墙亦用水泥抹面。……[详细]
  此建筑传为日军侵华期间建造,主要供日军控制龙潭火车站的日方人员居住。面阔20米,进深16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原屋内有榻榻米,墙下部有透气孔,天花为老式木条钉拼而成,主建筑的左后侧延伸出一间,建国后,此屋供龙潭火车站职工居住,榻榻米结构被拆除,东边墙上的一个窗户后被拆成一扇门。……[详细]
  该碉堡位于晓庄卫生学校一在建楼房北侧,系民国期间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门朝西,门顶至碉堡顶约2.1米,碉堡直径约2.5米,有四个枪射击孔,四面分布。……[详细]
  该桥在当地又称鲍(音bao)桥,桥下河俗称东头河,现已淤塞,旧时可通到漳桥,历史上为南京通往龙潭镇的必经之桥,东西向,钢混结构,平桥,桥长13.8米,宽6.4米,桥栏杆上下2米长,其中桥面以上1米,桥栏厚0.30米,从桥水泥结构及制作工艺看,极有可能为民国期间建造。……[详细]
  位于栖霞寺明征君碑前,已干涸。朱洁轩《栖霞山志》载:“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军战败,国民政府将日俘一部集中栖霞寺,听候遣送。日俘自凿井,专供俘食用。井在寺前二十码,因名受降井。”井栏为当年从栖霞山上移来的古井井栏。……[详细]
  天开岩是栖霞山历史上重要的摩崖题刻地,根据记载,这里有众多名人题刻,岁月沧桑,一些题刻今已难寻,尚存题刻从南朝到清,历史跨度大,保存较好。郑孝胥摩崖题刻:楷书,清,1889年,78乘73厘米;迎贤石摩崖题刻:楷书,北宋1065年,38乘21厘米;明西林庵主题刻:明;唐界章题刻:楷书,清,1748年,74乘56厘米;醒石……[详细]
  墓南北向,为一打开书之造型,用混凝土浇铸,北侧立一长方形黑色大理石,上 书-:黄质夫、徐宜耘之墓。楷体阴刻帖金。墓南侧的混凝土上镶嵌一长方形黑色大理石,内容为黄质夫生平事迹介绍,由江苏界首师范、浙江湘湖师范、江苏栖霞乡师、国立贵州师范勒石敬立。碑文即生平介绍皆为南京书法家刘浚川书写。……[详细]
  该处为金陵驿旧址,据记载,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深秋,此时南宋政权已覆亡,金陵(今南京)也被元朝军队攻破,南宋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押送往元朝首都燕京(今北京)时,在建康金陵驿(现栖霞区马群街道附近驿道上所设的驿站,宋元之际的金陵驿建有华丽楼舍)羁留了两个多月,曾在此抚今思昨、触景生情,写下了沉郁、苍凉、……[详细]
  据志书记载,清初即有此庵,供南来北往僧众挂单之用,庵附近原有一块道光六年石碑,因长年被人坐卧,字已全部磨灭。该遗存由来已久,清《宝华山志.华山定水庵记》中提到此石,石上有摩崖题刻,民间称为“定水石”,相传洪水上涨到此石时便不再上涨,实为一自然地理现象,赋予人民群众对战胜洪水的希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结……[详细]
  乌龙山炮台属于江宁要塞炮台,建于清代,民国时期,炮台继续使用,且用德制炮,炮台用混凝土浇铸,山下有一块空场地,为炮兵训练的场地。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炮台官兵为保卫南京,坚守乌龙山炮台,抵御日舰西上,英勇顽强,乌龙山炮台发挥了重要作用。……[详细]
  该遗址至今未进行过考古发掘,目前可见3张窑址,根据专家勘测,有2张为明早期窑(土框窑),1张为明晚期窑(砖窑)。窑址附近有古井1个,通便民河的小河一条,当地百姓相传历史上这里有72张窑。……[详细]
  在二台洞西一公里处。较头台、二台两洞更为深广。洞分下洞、中洞和上洞三台,三台洞之名因此而来。下洞较大,高出江面仅十米,中供唐代“画圣”吴道子手绘“童子拜观音”碑,洞中还有观音泉一眼。中洞虽小于下洞,但较曲折多变,洞左有两个坚洞,地质学称之为“落水洞”。从洞底往上看,犹似坐井观天,仅露碟子大的天一片,故俗称“一线”。洞右……[详细]
  在燕子矶西约一公里处岩山临江一侧,因其为沿山十二洞之首,故称头台洞,又称上台洞。头台洞属石灰岩溶洞,海拔仅10米,洞蟠山基,内翕外侈。洞口正中为佛殿,殿后有挺拔之石笋。头台洞中又有一洞,窍穴通幽,石达岩顶。洞内有明清碑刻四方,犀牛望月石像一尊。洞外有摩崖石刻“寿”,笔力雄健,传为明太祖朱元璋手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