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旅游

赣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南昌起义军余部大余整编旧址位于大余县城余西街建设路13号县供销社院内南康乡祠。1927年10月26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800多人到达大余县城,司令部设在南康乡祠。为保存这支弱小的革命队伍,朱德、陈毅在大余城用一个星期时间对部队进行组织整顿。首先对部队中的党、团员进行了重新登记,成立了党支部,以加强党的基层工作。为便于行军作战,把仅有的800多人合编成一个纵队,采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朱德化名王楷任司令员,陈毅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为解决给养,部队向大余县商会借款万余元。大余整编为部队上堡整训及进军湘南,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组织基础。南昌起义军余部大余整编旧址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2005年7月7日,八一南昌起义军大余整编旧址被列为赣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详细]
  东山大码头位于江西大余县城东部,章江之滨,距梅关大桥约150米。码头东、南、北三面临水,河面开阔,地形优越。始建于唐代,至宋代臻于完备,其装卸货物场地面积约20亩,可供几艘货船同时装卸,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交通运输埠口、中转码头,在粤汉铁路、余雄公路通车之前发挥过巨大的枢纽作用。现存遗址包括台阶、拴船柱、登船台、牌坊、石柱等,台阶与河流流向大致平行。台阶宽23米,石级斜坡14米,有24级台阶。码头及沿江河堪长约170米,高出水面3—4米。大码头上竖有一座赭红石质(八面体)四柱三门牌坊,上方楷书阳刻“南安东山大码头”七字,每字约一尺见方。中间二柱高5,5米,外侧二柱高4.5米。柱上有人物和动物浮雕。拴船桩是一个从台阶东面一米宽的石砌平台水平伸向河中的龙头。沿江河堪用青砖与片石砌成,并用石灰……[详细]
新溪毛泽东旧居
  新溪毛泽东旧居位于崇义县长龙镇新溪村老街小组,年代为1934年。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尔琢烈士墓位于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思顺村思顺圩外的虎形岭上,1928年8月25日,因追击叛徒,牺牲于思顺圩,时年二十五岁。遗体即葬于虎形山。1969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初创时期的著名战将:王尔琢烈士,由崇义县政府在思顺乡虎形岭上第一次简易修建王尔琢烈士墓,1983年1月重修,2006年再次重修。萧克将军为墓碑题字。……[详细]
上堡整训旧址群
  上堡整训旧址群(含朱德陈毅旧居、水北军营旧址(陇西堂、和乐堂、五福堂、李氏民居)、黄土坳军营旧址、莲塘军营旧址)“八一”起义部队上堡整训旧址位于崇义县上堡乡上堡村。1927年11月上旬,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在大余整编后的南昌起义部队“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纵队部及主力600余人由大余进入崇义上堡进行军事整训,史称“上堡整训”。上堡整训旧址包括上堡朱德陈毅旧居-万和堂(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纵队部旧址)、水北军营旧址-李氏宗祠、黄土坳军营旧址-肖屋司马弟、莲塘湾军营旧址-吴氏宗祠、军事练兵场旧址-柳树坝,总面积5725平方米。上堡整训旧址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军队发展史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革命文物价值。2006年9月,列为赣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2009年5月,列为崇义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铁屎岭冶铅遗址位于崇义县铅厂镇铅厂村小屋及上街小组,年代为宋。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平茶寮碑,是明朝大儒王守仁在平定江西地方武装起义后留下的记功碑。今位于江西赣州市崇义县思顺乡齐云山村,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明朝中叶,江西边远山区地方武装盘踞为患,数十年不得解决。朝廷启用王阳明巡抚南赣和江西。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王阳明率军平定桶冈、横水,剿灭以谢志山(一作谢志珊)为首的地方武装。勒石记功,在桶冈险要之地茶寮(今江西赣州崇义县思顺乡齐云山村)巨石上留下《平茶寮碑》。《平茶寮碑》,当世称《茶寮碑》,位于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巨石岩壁上,高8.4米,宽4米,迄今已超500年,后人来访络绎不绝。碑体西侧有大楷石刻“纪功岩”三字。碑体东侧有王阳明草书诗文碑刻二则。均为王阳明真迹,并可见其书--力非凡。1997年,《平茶寮碑》获选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现今崇义县唯一的省级文物保……[详细]
108、田心围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心围
  田心围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大坝村,建于明末清初,整体结构前低后高、前方后圆。杨太围是房间最多的客家围屋,达600多间。围屋中心是一栋三堂式祠堂,外有三条围拢屋环抱,正面设有角堡,除正中大门外,两翼各设一侧门,侧门设计成城楼样式,兼作围屋的炮楼,门前有禾坪和半月形池塘。整座围屋高两层,外墙均用鹅卵石和三合土筑成,内墙多用土坯砖砌垒,围内皆用自然卵石铺地。田心围是当地最古老的一座大村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围内最多时住过900多人,是赣南现存年代最早、面积最大、居住人数最多的一座围拢围式围屋。该围对研究赣南围屋的早期建筑形式和围屋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2005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市级不可移动保护名录。2008年被龙南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围内屋面漏雨、……[详细]
109、沙坝围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坝围
  沙坝围坐落在龙关公路旁,距龙南县城12.5公里。是龙南县里仁镇境内的一座小围屋,结构严谨,造型美观。由于围屋四周无村舍屋场,更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此围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均为李姓,围屋始祖从里仁粟园迁入。至2017年,已有14代。围屋的规模较小,只能住十几户,100多人。此围正方形建筑结构。围屋四角有4座三层炮楼,居屋均为二层。纵横约30米。大门左侧,用一间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楼。右侧居屋3间,炮楼1间。左栋、右栋6间居屋,后栋5间。屋中心,只有一间小厅厦。其余皆为院落。围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门前濂江河。正是这样,每年春水、洪水猛涨时,沙坝围的老人、小孩、妇女,可在围屋大门前的坪子里坐着聊天看大水。而男人们守在河岸看濂江河里是否有柴、竹、木淌下来。据老人介绍:先前,他们不……[详细]
渔仔潭围
  渔仔潭围,又称客家酒堡,位于赣州市龙南县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公里。渔仔潭现有李、黎两姓农户28户,人口153人,是一个依山傍水、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村落,渔子潭围是龙南客家围屋中山水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围屋代表。渔仔潭围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近200年历史,系粟园围十八世孙李遇德从事客家酿酒致富后建此围,因此,渔子潭围自古就有客家酒堡之誉。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详细]
大纶祖祠
  大纶祖祠位于龙南县城东面11公里的里仁镇正桂村老屋下围屋内,与左侧大缤祖祠合称“鸳鸯厅”,又名“忠义堂”,由李姓开基祖大纶、大缤兄弟始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大缤祖祠早年已毁,现存大纶祖祠。祠堂坐东南朝西北,分门厅、前厅、中厅和后厅三栋,属四进三井式结构祠堂建筑。整座祠堂面阔12.2米,进深49.9米,建筑面积为608.8平方米。祖祠的梁架为穿梁式和穿斗式结合,中厅气势宏伟,高8.45米。祠堂内悬挂有“大纶祖祠”、“忠义堂”匾。此祠堂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坚固、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详细]
龙南龙头塔
  龙头塔位于龙南县与全南县交界处的龙头山峰顶,传说为现龙南镇龙州村黄姓人牵头于清朝末年所建的一座风水塔,建塔的目的一说是因当年桃江龙头滩河段一带较为复杂,多为暗礁险滩,峡高浪急,有水妖作怪,经常发生翻船覆排的事故。龙南古八景之一---龙头雪浪,即指龙头滩喘急的浪花飞溅在岩礁上如莹白的雪花飘洒。为镇邪辟妖,保佑过往船只的安全当地人们筹资建起了龙头塔。一说是龙头山为龙南县城水口,龙南县城是一个形胜之地,风水非常完美,桃江北边的高山阻隔了北来的阴气,南岸连绵的山峰又没阻挡南来的阳气,从群山间蜿蜒而至的渥江、濂江、桃江三江在县城附近的龙州汇聚,象征上游的河水将财富源源不断地送进龙南的怀抱。为避免江水把财富匆匆带走,于是,在水口处的龙头山巅建造龙头塔犹如一把钥匙,闭锁水口,能锁住当地的人才及财富不外流,……[详细]
龙南文塔
  龙南文塔文塔位于离县城二公里的西南方,在龙南镇金钩村与渡江乡马头岭交界的五公山顶上,处桃江和龙全公路的东侧。古时候,五公山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时有虎豹等猛兽出没伤害人畜。桃江从离龙南县城二百余里的全南冬桃岭发源,至五公山下遇一巨大岩石阻挡、旋涡叠起、水深丈余,常有船排被卷入水底,还有巨蟒潜于河中伤害玩水孩童。为防御虎豹毒蛇进入县城伤害百姓,县人便于清同治年间用龙南扩城后剩余的资金在五公山顶建筑一塔镇邪辟妖,因五公山形如雁阵排空,时名“雁塔”,后“雁塔”被废,县人又于清末依雁塔形状再造“文塔”以保一方平安。光绪二年《龙南县志》载:“五公山离县治四里,一山折为五,又名五马山,形如雁阵排空。山下有旧雁塔,为龙南八景之一,塔今废。”传说雁塔废后,“五公”变成了“五鬼”,故又称为“五鬼山”,县城百姓为……[详细]
114、关西塔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西塔
  在龙南县城东北面距县城约二十公里的关西镇,有一座清代早期所建的关西塔,关西塔耸立于程口、邹坑两村交界的田螺坑尾山顶上,因为建塔的缘故,当地群众把山称之为“宝塔山”,宝塔山是典型的笔靠山。关西塔是一座六角形、外砖内木结构的风水塔,通体为红褐色,塔高五层,逐层缩小。第一层为封闭式,边宽3米,对边距离约6米,高2.5米,无门无窗;第二层高2.3米;第三层高2米;第四层高1.7米;第五层高1.5米。塔高10.5米,塔顶装有铁制避雷器,成“Ф”形,层与层之间有交错飘出约20公分的双层平卧斜檐角砖。从第二层开始每面都有拱形门,其中有一扇为通透拱门。塔中原来架空有梯,可攀登至高层,今已损毁。此塔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第二层拱门上的有一行阴刻碑文清晰地记载着:首事徐北圣、头人徐洪榜、塔师朱文帮、塔师……[详细]
115、罗坝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坝塔
  罗坝塔位于距龙南县城25公里的汶龙镇罗坝村境内罗坝岽顶,故名,是由汶龙镇罗坝村蔡氏家族集资建造的风水塔。罗坝村地处发源于岿美山的罗溪冲积而成的小盆地里,罗溪自岿美山发源后蜿蜒数十里至罗坝岽山谷口,拐弯流入相邻的里陂村,再流至临塘乡水口汇入渥江。罗坝村里除邱姓、李姓人外,大多数人为蔡氏裔孙。罗坝蔡氏始祖蔡七郎原迁居福建长汀,后移居上杭,三世孙蔡斌、蔡兴随母刘氏于明景泰七年(1456)迁安远徙寻乌又徙龙南罗坝定居,至今传20余代。蔡氏族谱记载蔡氏先祖斌、兴二公相阴阳,观流泉,于罗坝建蔡氏宗祠一座,门朝罗溪水口。为补全风水,蔡氏裔孙逊清等倡议于水口建塔以补蔡氏宗祠大门朝向之缺憾。众人纷纷解囊捐资,不数月而大功告成,罗坝塔像一支尖峰雄踞罗溪水口,塔形峥嵘拱护、祠宇势欲摩空,使罗坝地形风水0-。罗坝塔……[详细]
玉石岩石刻
  玉石岩石刻自从明朝都御史王阳明于1518年在当地亲笔楷书5首七言律诗,摩崖刻字开玉石岩石刻先河起,后人陆续在此刻有43方石刻。内容丰富书法精湛、保存完好被确认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石岩石刻位于龙南县北面龙南镇井冈村,自从明朝都御史王阳明于1518年在当地亲笔楷书5首七言律诗,摩崖刻字开玉石岩石刻先河起,后人陆续在此刻有43方石刻。玉石岩因此也以石刻众多、内容丰富、书法精湛和保存完好而于1987年被确认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老好保卫战旧址
  老好保卫战旧址位于安远县蔡坊乡蔡坊村,时代为1930至1933年。……[详细]
安远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安远县苏维埃临时政府旧址位于车头镇官溪村永兴山庵,永兴山原名“永几山”,海拔高度约800米,永兴山庵为砖木结构,面阔18米,进深9.5米,占地面积117平方米。1933年安远县苏维埃政府在此办公。1983年被列为安远县文物保护单位。永兴山有一个红军书院,曾为县苏维埃政府办公地。书院始建于明朝洪武七年,几度破损,几度修缮,现保存楼房一幢、二层八间,雕檐画栋。在科举制度时代,众多文人雅士汇聚于此,明代举人陈文化、清代秀才刘竞心都在此书院潜心攻读,成就学业。北伐战争和民主革命时期,由于战乱,车头乡办小学曾多次迁到书院。在第四次反“围剿”时期,县苏维埃主席黄火炎同志率领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从县城转移到书院,以书院为临时办公室,并组织了版石战役和车头战役,后由书院出发,经马脑坳、寨公岭、五里场等地向会……[详细]
尊三围保卫战遗址
  尊三围保卫战遗址位于安远县镇岗乡镇岗村,年代为1933年。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围屋是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具有极强的防御性。尊三围是一座方型围屋,由四排围楼构成一个封闭式的正方型,窗户设计得极小,四角还有碉楼,易守难攻,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20世纪30年代,该围是当时的乡苏维埃政府驻地。1933年5月,国民党军陈济棠部对安远一带的苏维埃政权进行“围剿”,敌军用两个团的兵力,对尊三围实施重重包围。当时围内只有赤卫队员和居民200余人,他们依托坚固的围屋,用少量-和土枪土炮,进行顽强抵抗达40天之久。敌人在机枪大炮久攻不克的情况下,又派来飞机助战,也未能奏效。最后,敌军将稻草浸湿后,捆成大草垛,以稻草为盾,并沿着稻草堆爬上屋顶,最终攻入围屋。围内156名乡苏维埃干部、……[详细]
  南昌起义天心圩整军会议旧址位于安远县天心镇天心村,年代为1927年。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10月21日下午,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从广东三河坝向湘赣边“穿山西进”,停歇在安远县天心圩上。此时的部队已经从几万人锐减到千余人,而且部队思想混乱,士气低落,军心不稳,有面临解散的危险。10月22日,部队领导人朱德找到陈毅、王尔琢等,决定召开大会,对部队进行整顿。傍晚,朱德在天心圩北端河滩召开了军人大会。这次会议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他精辟地剖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展示了革命必然要继续向前发展的光明前景,令人信服,感人至深,使同志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增强了胜利的信心。随后,部队被整编成一个纵队,共800多人,由朱德任司令员,陈毅任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后来……[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