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旅游

赣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上车潘氏宗祠
  上车潘氏宗祠位于寻乌县吉潭镇上车村,年代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寻乌吉潭镇上车村的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1993年第二次重修(第一次重修在乾隆年间),占地面积1233平方米。祠堂前一泓清澈的月池,既纳风水,又是消防水源。祠堂正中是3开间的砖混建筑,设有廊门和抱鼓石,阶前立有一对红石狮。进入宗祠,前后两进,这是赣南宗祠的常见格局。中间的宽大天井,成为孩子们的嬉乐场所。上厅祖龛中,放置着寻乌潘氏开基祖潘任的牌位。维修的祠堂基本保持了旧制。外墙的石窗是通雕图案文字装饰,大梁童柱上端镶作栌斗来承托上面的界梁,承托桁的驼峰也雕成一只活灵活现的卧狮,狮背上驼着一朵盛开的荷莲,三界梁上的脊柱山雾云与四界梁上的驼峰相连,增加界梁的稳定性,成为赣南祠堂建筑的一处地方特色。……[详细]
  下田塘湾围拢屋位于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在下田塘湾,围屋大厅门牌楼堪称是整座建筑的精华。门牌楼用经过打磨的红条石砌成墙裙,其上用青砖砌筑,用大方砖饰面。大厅门框正上方置石刻牌匾,书有含建造者名字或美好心愿的题铭。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牌匾四周所镶的砖雕,人物、花鸟、鱼虫无不匠心独运,栩栩如生。除此之外,门楼也是整座房屋至关重要的部分,按当地人说法,它管着整座房屋的风水,门楼的朝向非常有讲究,一定要请地理先生察看。……[详细]
143、潘任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任墓位于寻乌县吉潭镇上车村西南面小山岗上,200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寻乌县志记载,潘任(?——1279),字肩宏,祖籍河南,随从丞相信国公文天祥抗元,南宋末年,保驾南下,景炎二年(1278)封为扶驾征讨大将军后,晋加为兵部尚书,南宋告亡,隐居寻乌项山,成为寻乌潘姓始祖,其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平方米,红砂岩条石砌成墓碑,其墓属二次葬,因年久剥蚀,字迹模糊,仅显见“兵部”二字,该墓对研究潘氏家族迁徒史及清代墓葬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详细]
上甲古窑址
  上甲古窑址,地属寻乌县文峰乡,共有窑包44处,分布面积约25平方公里,有出产于隋唐至北宋时期的碗、盏、碟、罐、壶四系罐及油灯等器物。上甲古窑址是1981年至1990年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的,地属寻乌县文峰乡,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距县城15公里。上甲古窑址共有窑包44处,分布面积约25平方公里。接地理形势,可分为上甲、圆墩背_圹塔里、高桥头四个区域。上甲窑区以上甲村为中心,周围散缀堆积6处。器物有碗、盏、碟、罐、壶四系罐及油灯等。其中以敞口深腹碗、直口瓜棱腹碗、金鸡纽花系罐及陀螺纽双系罐为多,胎体厚薄适中,质地粗细不一。釉色青中闪白或闪黄,多数不开片。1990年赣州博物馆与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组成联合勘探调查组,试勘探发掘了两个窑包,获得了许多标本,有碗、盘、碟、豆、瓶、壶、罐、盆等。这些标本釉色多……[详细]
洞头朱德旧居
  洞头朱德旧居位于洞头乡洞头畲族村,该建筑始建于明朝后期,系当地畲族的蓝氏宗祠,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是畲族蓝氏在洞头最早的建筑。该宗祠座南朝北,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是蓝氏族人举行各种社仪及信仰的地方,在建筑风格上有它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同时该建筑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根据洞头老人蓝昌启(苏区老干部,已故)、蓝锦长(85岁,曾担任洞头乡乡长)、兰瑞良(79岁)等人的口述,革命家朱德同志曾在蓝氏宗祠住宿,并做诗一首(现未收集到)。此外,苏区红军也多次在蓝氏宗祠内休整、招兵。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从井岗山出击赣南。2月6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由福建省武平县的东留乡进入江西省会昌县洞头乡,经过下东坑村的会武山路(现仍保存有当年朱德走过的会武古桥)到……[详细]
中共西江县委旧址
  中共西江县委旧址位于会昌县西江镇许家祠(西江圩东南边)。为典型的赣南客家建筑风格,坐落于江西会昌西江镇圩上的南面,位于323国道与赣龙铁路之间,始建于清乾丙寅年(1746),系砖木结构,硬山顶,坐西朝东,进深28米,宽39米,一进二厅,主厅面积近400平米。1933年7月下旬,中共西江临时县委成立。县委机关驻西江圩许家祠,梁汇川、马德民、杨志春先后任县委书记。同年10月,西江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西江县委隶属粤赣省委,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等工作机构,下辖庄埠、洛口、城市、南门、小密、高陂、梅坑、黄安、赤鹅、黄龙、宽田、沙心等12个区委。同月为贯彻上级指示精神,部署全县各项工作,西江县委召开了县、区、乡干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名录。中共西江县……[详细]
文武坝红四军军部旧址
  文武坝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会昌县文武坝镇东街11号,年代为1930年,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军部旧址(大成殿)始建于北宋晚期宋贞年间(1102-1106),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县令张琯倡议重建,历三年始成。乾道九年(1173年),知赣州府军州洪迈在《赣州会昌重建学记》一文中记述:重建县学之事,由县令张琯深倡其始;继任县令沈玲臣实终之。重建后,其规模还旧贯今、百楹翼如、魁伉阔阔。直到元代至正中(约1353年),县学被大火烧毁。知县常方壶重建,改为州学,明洪武元年(1368年)裁州复县,复称县学。明洪武戊申,知县张桂徒于东北隅,壬申火。永乐癸未,知县王文孜重建;成化壬辰知县梁潜购千户白琼故宅,易城隍庙地、扩而新之。明万历四十三年(1625年),知县冒梦……[详细]
留守苏区中央机关旧址
  留守苏区中央机关旧址群(含留守苏区中央总供给部旧址、留守苏区中央国家银行旧址、留守苏区中央运输连旧址、留守苏区红军供销合作社旧址、留守苏区中央兵工厂旧址、留守苏区中央军区政治部旧址、留守苏区政治保卫局旧址),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留守苏区中央机关旧址群位于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旧址为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土或砖木结构,建于清末、民国时期,各旧址间相距2公里范围内。整个旧址群,建筑面积约为2300平方米。旧址内留有苏区标语,由总供给部、中央国家银行、运输连、供销合作社、兵工厂、政治部、政治保卫局等旧址组成。1934年10月13日,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在瑞金宣布成立,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1934年10月22……[详细]
粤赣省机关旧址群
  粤赣省机关旧址群,由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少共粤赣省委旧址、文武坝毛泽东旧居、苏区防空洞、粤赣军区红军医院旧址、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分区暨粤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等组成,位于会昌县文武坝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经过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区域不断扩大。为了加强南线对敌斗争的领导,更有利开发南方,发展商品贸易等,1933年4月,中革军委决定将江西第三、第五作战分区合并,在筠门岭设立粤赣军区,统一于都、赣县、信丰、南康、会昌、寻乌、安远、武平等县的军事指挥;同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设立粤赣省,9月组建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和少共粤赣省委。统辖于都、会昌、西江、筠门岭、寻乌、安远、信康等七县,由刘晓同志任省委书记,钟世斌同志任省苏主席。自1933年9月陆续搬迁至文武坝邹屋办公,到193……[详细]
祖武克绳门楼与张氏宗祠
  祖武克绳门楼及张氏宗祠位于会昌县周田镇大坑村下新屋组。祖武克绳门楼于清嘉庆年间由张蕴典所建。该门楼坐北朝南,红色条石砌成,6柱5门5楼,通高7米,面阔6.4米,进深2.9米。门楼上石浮雕精美,门额阳刻有“祖武克绳”四个行楷大字。整个门楼保存完整,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具有明确年代的清代门楼,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参照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厉害!会昌新增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你家乡吗?张氏宗祠由张镇公祠和张铉公祠组成,两祠并排而建。张镇公祠于明嘉靖年间由张镇所建,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封火墙,青砖铺地。分上下两厅,中开天井,中厅悬挂毛伯温题赠的“诒谷堂”匾。石柱8根,木柱4根。张铉公祠由张镇的弟弟张铉所建,根据《张氏合修族谱》记载,张铉在壮年时私自创立祠宇,取名“诒经堂”,后世为纪念五世……[详细]
  会昌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置县。这座千年古邑,以它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丰富的人文景观。羊角古堡、龙光宝塔、步云桥、大成殿、联班第……一座座古建筑,为会昌托举起厚重的历史。延续至今的赖公庙会,五百多年一直长盛不衰。摆字龙、踩鼓、搬马灯、斗笠舞……传承至今的非遗,诉说着会昌永不褪色的记忆。具有“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的赖声川,怀揣着家乡情缘,为一年一度的会昌民俗文化旅游节带来了独特的视听盛宴。古今人文之美,在会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绽放出别样的美。会昌城墙,位于江西省会昌县,始建于宋代。现存长度1000余米。2006年,会昌城墙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汉仙岩摩崖石刻
  汉仙岩摩崖石刻(汉仙岩”、“壁立万仞”、“天子万年”、“渐入佳境”、“汉钟离得道处”“仙人奕乐”、“月窟”、“天台”、“问天台”、“鞠躬门”、“和掌门”、“狮”、“龟”等),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高田鳌峰书院
  地点:石城县高田镇田心村(现高田中心小学院内)年代:清同治十年(1871)鳌峰书院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由乡绅温和羹等人捐资建造。砖土木结构,悬山顶,面阔27.8米,进深23.6米,占地1500余平方米。书院门楣题额“鳌峰书院”四个大字,院内建有魁星阁、讲堂、书舍等建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设小学堂,民国初年改为鳌峰高等小学,1935年设第五区中心小学。中央苏区时,红军后方医院设于此,1934年赤水县(1933年8月设,辖原石城县驿前、木兰、高田等9个区,1934年6月,赤水、广昌两县苏维埃政府合并成立广赤县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迁此办公。现为高田镇中心小学,仍发挥着教书育人之功效。它的保存对于研究我县教育发展及苏区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18年3月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详细]
古樟毛泽东旧居
  古樟毛泽东旧居地点:石城县琴江镇古樟村事情发生年代:1929年3月旧居为熊氏民居,牌楼大门,砖土木结构,坐北朝南,悬山顶,分前后厅,面阔11.75米,进深21.15米,厢房、横屋共14间,前有庭院,占地面积378.3平方米。1929年3月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从广昌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首次来石城,居住于此。红四军进入石城当天,在古樟村召开了劳苦群众大会,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进行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色根据地,粉碎敌人围剿。为石城红色政权的建立起到重要积极作用。旧居是一代伟人革命实践的历史见证物。它的保存,对于研究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石城人民革命史有着重要意义。2018年3月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屏山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
  屏山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地址:石城县屏山镇屏山村事件发生年代:1934年屏山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位于屏山镇屏山村镜面排组。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天井式客家民居建筑。座西朝东,砖土木结构,悬山顶,面宽69.4米,进深22米,占地面积1526.8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1934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红三军团受命驻守中央苏区北部石城,与进犯中央苏区的敌军进行过英勇顽强的战斗,史称“石城阻击战”。为迟滞敌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地域的进犯,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战略转移,赢得时间,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在石城以北约五十华里的纵深地域内,设置了三道防线,展开了石城阻击战。整个战斗十分惨烈,红军战士英勇奋战,国民党军伤亡惨重,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阻击战于10月7日胜利结束。红三军团为……[详细]
友联红五军团司令部旧址
  友联红五军团司令部旧址地址:石城县友联村虎尾坑事件发生年代:1931年友联红五军团司部旧址位于横江镇友联村虎尾坑赖氏香火堂。建于清中期,座西朝东,砖土木结构,悬山顶,二井三厅,面阔五间,二舍二横屋,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1931年12月宁都起义部队整编后组建红五军团,军团司令部就驻此处。通过整编组建的红五军团全体官兵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显著提高,在中革军委的领导下,以崭新的姿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我工农武装的一支雄师铁军。红五军团在攻打漳州以及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等历次战斗中屡立战功,以勇猛顽强、善打硬仗恶仗著称;长征中,以其顽强的阻击和悲壮的牺牲为自己赢得了“铁流后卫”的称号。1932年1月其钢炮营配合红四军成功攻克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内留下了当年的红军标语、漫画多处。它……[详细]
丹溪少共国际师石城阻击战指挥部旧址
  丹溪少共国际师石城阻击战指挥部旧址(含李氏家庙、许氏宗祠、许氏家庙)地址:小松镇丹溪村事件发生年代:1934年旧址位于小松镇丹溪村祠堂坪。由李氏家庙、许氏宗祠、许氏家庙组成,均为清代建筑,客家祠堂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占地3000多平方米。1934年8月底,奉命参加石城阻击战的少共国际师(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在小松桐江、丹溪一带布防,以配合红三军团阻击国民党北路军进军步伐。少共国际师司令部驻扎于此地并设立指挥所,1934年9月26日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10月6日胜利结束。少共国际师从石城北部撤至石城南部的珠坑、横江一带集结休整,9日、10日从驻地出发,于16日到达于都段屋、宽田地域。该旧址的保存对于研究红军长征及其苏区革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8年3月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赣府发……[详细]
梅福红一军团医院旧址
  梅福红一军团医院旧址地点:石城县琴江镇梅福村年代:1930年-1933年旧址位于琴江镇梅福村,俗称“紫荆山房”。该旧址中间是黄姓香火堂,两边为厢房,砖木结构,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典型的赣南传统客家民居。占地面积2086平方米,建筑面积3577.39平方米。1931年冬,红四军奉命在石城拔除白色据点,参与拔除白色据点的有红四军十师、十一师和十二师,同时宁都起义部队开赴石城进行整训。为配合部队作战和整训,红一军团医院驻扎于此,期间先后收治了伤病员近2000名,救治当地民众近千人。同时配合石城县苏维埃政府为群众开展医疗救助和卫生宣传工作。旧址内保存了大量的红军标语,该旧址对于研究红一军团及苏区革命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2018年3月被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梅福红十二军军部旧址
  梅福红十二军军部旧址(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地点:石城县琴江镇梅福村事情发生年代:1930年-1933年旧址位于琴江镇梅福村,俗称“红麻条屋”。该旧址中间是黄姓香火堂,两边为厢房,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331.48平方米。1930年6月22日,根据毛泽东“红军要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地方革命武装,建立革命政权”的指示,红十二军在代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率领下,从长汀来到石城。6月25日,抵达石城龙岗,接着向石城县城挺进。27日凌晨,进占石城县城,军部驻于该旧址内。6月28日,红十二军与石城地方革命武装在县城西门庙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石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赣南革命委员会,谢学明任主席。7月6日,红十二军离开石城后……[详细]
陈联民居
  陈联围屋位于石城县木兰乡陈联村,是典型的客家古民居。该围屋为当地一温氏富户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该围屋独具特色,结合了方围、天井式民居、府弟式民居、苏杭园林风格四大特色,共99间半房间,为砖木结构,一楼通道为鹅卵石式青石板铺设,二楼为木质走马楼,回廊曲经通幽。布局设置极为合理,整个屋宇呈回字型格局。墙壁用石灰涮面,并绘有栩栩如生的各类彩画。所有屋檐为观音斗拱状,木质结构上有许多极为精致的彩绘和雕刻图案。内墙窗户有十余种不同图案的花格窗,窗棂雕刻精细,建筑工艺极为精湛。最外墙为土墙,将内墙围在里面,外观上形成一栋方围。陈联民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温姓大户人家所建。整个建筑占地21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内有大小房间百余间,只有三道门进……[详细]

缂傚倷绶¢崳顔嘉涚粙顢跺┑鐘灱椤旀劙骞忛敓锟�13001937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 缂傚倷绶¢崰鎾诲磹閺囥垹鐭楅柡鍥╁Х绾鹃箖鏌熺€涙ḿ绠橀柡鍡樻煥椤法鎷嬬憴鍕伓 44010602000422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

闂備胶枪缁绘劙宕㈤弽顐ュС妞ゆ帒瀚粻锝夋煙鐎涙ḿ鐭嬬紒顕嗘嫹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濡﹢鏌i悢绋款棆缁绢厸鍋� 闂備胶枪缁绘劗绮旈悜鑺ュ剹婵°倓鑳堕悵鍫曟煟濡も偓閻楀﹪锝為敓锟�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瑜版帗鍋熸い鏍仜鐟欙箓鏌涢锝囩煂缂佸鎷� 闂備胶鎳撻悺銊╁垂婵傛悶鈧懘鏁傞悾宀€鎳濆┑鐐村灦椤曆囨晸閿燂拷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缁狅綁鏌熺€涙ḿ鐭嬬紒顕嗙畵閺屻劌鈽夐搹顐㈩伓 QQ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