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旅游景点介绍
大观音寺位于元石镇箭台村八组,始建于明代,现存大雄宝殿修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寺庙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452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三座,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其中前两殿破损严重,但古建筑构架尚存。第三殿大雄宝殿保存较好,为时任县令胡之鸿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捐俸助建。殿内存有什邡历史名人胡之鸿的题字和清嘉庆时期纪大奎题“离微不二”匾额。此外,大雄宝殿内还存有民国时期香案两个;天王殿墙上保存有“文革”时期朱色标语三则。该寺庙保存有较多的历史、文化、宗教信息。……
[详细] 什邡关帝庙位于方亭街道办事处回龙街社区,坐北向南。始建于宋代,后历代续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原有建筑包括重檐式山门、关帝殿、后殿,1991年因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将山门拆毁,1999年因学校建设将后殿拆毁。建筑面积187平方米,占地面积276平方米。关帝殿建筑结构精巧,地方特色浓厚。……
[详细] 周氏宅院位于方亭街道办事处蓥峰南路社区,占地面积295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进四合院布局,由门道倒座房、前院、中院、后院及配房和厢房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2145平方米。院内建筑均为民国时期建筑。周氏宅原为什邡士绅周家仓祖上修建。1950年,周氏大院收归国有,农水站、县食品公司、市法院等单位先后使用,现无人居住。方亭周氏宅是什邡城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宅院,完整保留了民国时期当地的民居建筑布局和风格。……
[详细] 佛光寺始建于明代,坐落于什邡红白镇柿子坪村,清嘉庆年重建。寺内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佛光寺座西向东,四合院布局。1968年破“四旧”后,只余正殿(大雄宝殿),面阔15.9米,进深7.8米,建筑面积124平方米。单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屋架,雀替上饰卷云纹、博古纹等,金瓜吊柱,木柱覆盆式柱础。台基两侧踏道30级。具有较为重要的文物价值。……
[详细] 罗汉寺,始建于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龙三年),此时正是玄奘圆寂后,佛都法相宗大行,邑人马道一(即马祖,什邡两路口人)在这里出家修行。该寺毁于元末(1368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邑人曹楷植柏三千株;举人徐应聘捐修大悲阁,铸马祖铜像建马祖殿,明末(1644年),复毁于兵火。到清朝,经禅师暖、月容、礼汀等主持再建,几经修缮、完备如今。寺前照壁有“西川佛都”四个大字。寺门高大庄严,金碧辉煌。山门正悬“罗汉寺”三个金光闪耀的大字为清康熙年前成都知府冀应熊所书。进山门为天王殿,然后是一青石镶成的广场,弥勒佛(高五米,石雕)独坐中央。向前进是弥勒殿,旁有一联曰:“开口便笑,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于人何所不容”。其两廊是五百罗汉殿。再前进是大佛殿。正中悬有“大雄宝殿”匾额,大佛释迦牟居两旁有……
[详细] 师古南华宫位于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师古镇回龙街,修建于1811年,现仅存戏楼和两侧厢房。戏楼坐东向西,南北两侧各有一座厢房,建筑面积773平方米,占地面积990平方米。戏楼和厢房均为两层,通高6米,底层高2米。师古南华宫保留了川西地区清代戏楼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清嘉庆时期当地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南华宫戏楼东厢房东缘外延5米;南至回龙街;西至南华宫戏楼西厢房西缘向西延伸5米;北至南华宫戏楼东、西厢房北缘向北延伸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详细] 川主庙是供奉、祭祀我国秦朝时期伟大的水利家李冰的祠庙。由于李冰在担任蜀守期间,在水利工程上的杰出成就,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打下的根基,造福蜀地至今,历代帝王都对李冰赐有封号,宋朝时敕封的“川主”封号犹被人们所推崇。李冰因治水的丰功伟绩历代帝王都加以封赐,到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封李冰为川主时,洛水地区的人民因李冰在龙神庙内制定了导洛通山蓝图,率先将“龙神庙”匾额换成了“川主庙”,因此,洛水的川主庙可称为“川主第一庙”。什邡市川主庙位于洛水镇中心,建于清嘉庆年间,08年“5·12”地震期间,川主庙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德阳市道教协会钟至兴会长的多方呼吁下,川主庙的恢复重建,得到了当地各级政府及文物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经过数年艰辛努力,各项宗教生活设施得以完善,成为集传统文化、宗教活动、休闲于一体……
[详细] 什邡龙居寺位于什邡市区西北23公里的湔氐镇龙居山麓,始建于隋,清康熙续修,至光绪三年。僧人月中、元钟师徒募化续修,全寺告成,规模和格局保留至今。现占地面积2345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什邡龙居寺因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远近闻名。木雕、彩绘题材丰富,手法多样;砖雕、石刻造型生动,技艺精湛;楹联词句富含哲理,耐人寻味。“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为该寺名联。什邡龙居寺历史悠久,《方舆胜览》、《蜀中名胜记》等典籍史书多有记载。因记载“后蜀王孟昶尝于夏日偕爱妃花蕊夫人来寺避暑”,故龙居寺有“蜀王消夏行宫”之美称,是川内少有的与后蜀相关的古遗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雌雄合一的古银杏,树冠如盖,绿荫蔽日,相传为花蕊夫人手植,它见证了龙居寺的千年沧桑。保护范围:东至龙居寺东面围……
[详细] 烟堆子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兴隆镇西林村西南700米白玉河东岸一级台地上,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00米,宽200-500米,总面积约250000平方米。,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汉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采集到与三星堆遗址典型陶器形制相同、时代相若的器物标本如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把等。2001年对其进行考古钻探,探明其文化层堆积厚达1-1.2米,并有成片的红烧土堆积情况。据此分析,烟堆子遗址的文化性质与著名的三星堆遗址一致,属于商周时期的一处重要的古蜀文化遗址。2002年12月,四川省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历史上对烟堆子遗址尚未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其文化特质及与三星堆遗址的关系,尚存疑甚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保护范围:东至天……
[详细] 杜家嘴崖墓群:[连山镇向阳村东南500米·东汉·市(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00平方米。发掘清理32座。墓向西。有单室和双室,室内有壁龛,拱形顶。M7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5米,宽2米,高1.5米,有棺台。出土铜器有釜、剑。陶器有俑、罐、钵、马、圆雕彩绘西王母摇钱树座、彩绘听琴俑、陶房等。2006年6月被公布为德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连川公路,南至周家梁子中段,西至周家梁子山脚外延10米,北至杜家嘴山脚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详细] 益兰祠[和兴镇安平村北·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因传说明末张献忠驻扎过兵营,又名张家后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县人张怀泗(曾任宛平县令)的住宅,后转卖给张家作祠堂。坐北向南。占地3353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石木结构,原祠堂前大门两侧为八字墙和石狮1对,现存门楼、前厅、后厅、两侧东西廊房和西侧厢房,大小石柱48根,厅堂檐柱和内柱上均有石刻抱匾楹联,石柱上方有倒塑石狮和麒麟。2003年1月被公布为德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厢房东缘,南至寝殿南缘,西至西厢房西缘,北至山门北缘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详细] 广汉文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后因兵燹损毁,年久不治逐渐零落荒废。明洪武重建,宣德、天顺年间增修,成化、嘉靖、天启、崇祯年间迭次培修。清康熙元年承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嘉庆三年(1798年)补修,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后规模倍为宏大。整个建筑群布局规范、结构谨严、巍峨秀丽、工艺精湛。戟门前一座五开间的石枋“棂星门”极为壮观,图案丰富、雕刻精细,堪称川西的石刻艺术珍品。广汉文庙大成殿内雕琢细腻的十八扇隔扇门窗和镂空雕刻的六根大型云龙石柱实为罕见。现存的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名宦祠、东西庑殿等古建筑均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广汉文庙1991年4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学宫忠义祠东缘外延10米,南至棂星门南缘外延20米,西至西庑西缘外……
[详细] “汉晋绵竹城”遗址位于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北3公里绵远河西岸台地,北距德阳市区北15公里,属川西平原北部边缘。中心位置在今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龙安村和袁家镇双江村结合部。以龙安村“土将台”为中心的台地上曾发现大量文化层堆积。“汉晋绵竹城”遗址为汉、蜀、西晋时期绵竹县所在地,东晋绵竹城移治今绵竹市所在地。遗址东临绵远河,位于绵远河西岸一级台地上,遗址中心海拔约534米。遗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命名为“土将台”遗址,1990年由德阳市市中区(现旌阳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四川省、德阳市颁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工程、砖厂取土、采沙等过程中发现“绵竹城”砖、石提钱鱼俑、石武士俑、石虎、石狮础、石蛙础、板……
[详细] 姜公坟是孝泉人念孝子之德修建的建于明朝,一直延续至一九六六年,那之后又就进行了复建。姜孝祠位于德阳孝泉古镇省级,龙护舍利宝塔左侧(现属孝泉师范学校范围内),又有姜诗庙、姜公祠、孝感庙、孝子祠、孝感祠等多种称呼。据史料记载,姜孝祠,飞檐斗拱,雕花木窗格扇,气派庄严,祠堂三门三进,正殿前为过厅,厅前两侧为放生池,再前为石制的高大门坊。门坊上镶有两石碣:一竖书“姜孝祠”,一横书“跃鲤名区”。门坊背面又有“一门三孝”题额。正殿内为姜庞夫妇俩的塑像,神态雍容,栩栩如生。正殿左厢是安安殿,右厢为邻姑殿。正殿后为先代殿,祀姜诗父母,比正殿稍长。两殿间石碑林立,古柏森森。更有殿宇间许多彩塑浮雕,形制各异,金碧辉煌,极为壮观。而如今仅存姜公殿及左右厢房(即原来的邻姑、安安二殿),文物也散布各处了。1.姜孝祠保……
[详细] 上庸长阙,全名“汉故上庸司马孟台神道碑”,是时任上庸长的司马孟台死后,汉绵竹县(旌阳区黄许镇)的百姓为纪念其并教化后人而修建的功德碑。位于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三合村2组,当地人也称为“汉高碑”“司马孟台阙”。此石阙坐东朝西,占地面积54平方米,阳面为阴刻隶书“上庸长”,阴面刻有虎头铺首、斗拱、负重力士等深浮雕。现存该阙,内为汉代石阙,外为清代砖龛,长2.8米,宽1.55米,通高5米,阙顶为庑殿式,顶脊有寿纹,四方翘角花草,具有考古学和艺术史价值。宋代时,这处汉阙就引起过金石学家关注,《隶释》记载,右阙身上有“汉故上庸长司马孟台墓道”十一字,左阙无载,早在宋代左阙就已毁塌了。上庸长阙于1956年和1980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塔梁子崖墓群,位于中国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民主乡桂花村响滩河北岸“塔梁子”山腰上。2002年9月—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塔梁子崖墓群中的9座崖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批崖墓由墓道、墓门、主室、甬道、侧室、棺床、壁龛、灶台等组成,有单室、双室、多室等形制,以多室墓为主。在崖墓中首次发现有壁画和墨书榜题,并发现一批仿木建筑形式的雕刻和珍贵的画像雕刻新题材,大大丰富了崖墓的考古资料。根据这批崖墓的形制、画像题材及出土器物,其时代属东汉中晚期。在3号墓中首次发现了“墨书榜题”。塔梁子3号墓则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壁画墓。2006年“塔梁子崖墓群”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大梁子顶点顺山脊经塔梁子顶顺山脊向下延伸至山脚一线(385.00等……
[详细] 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即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最初是剑南春集团进行棋盘街两侧的平房拆迁工程,由于发现了历史文物,迅即转为“抢救式发掘”。2003年至2004年之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对酒坊遗址进行发掘,最终用科学方法还原了“蜀中美酒”绵竹剑南春的酿酒工艺和昔日风貌,为中国酒文化代代传承又奠定了一块基石。四川绵竹在历史上是一个酿酒大县。据史料记载,宋代中央政府即在绵竹设酒务监官或酒务税丞管理酒税(《宋史·食货志》)。绵竹县志记载,明代绵竹酒业凋蔽,清康熙年间复苏,有酿酒作坊90余家,其中大曲作坊18家,“朱(天益)、杨、白、赵”四大酒坊最为着名。至乾隆年间,“绵竹大曲”已经闻名遐迩。宣统三年(1911年),“绵竹大曲” 获第一次商业劝工会头等银质奖牌,……
[详细] 鹡鸰寺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北十五公里的调元镇,观音场北2公里。始建于康熙,现存主体为嘉庆时所建,主体建筑有大殿、奎星殿、土地庙、吟书亭,1994年维修大殿。新建魁星殿、吟书亭、游览道、厢房、彩绘壁画等,1995年底正式开放。1997年完善了山门和围墙建设。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龙护舍利塔龙护舍利塔又名孝泉舍利塔,位于孝泉镇三孝园内,始建于汉代,隋大业初仅存塔基,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安西府人赵文德发愿修塔,修至七层终止,其第赵文礼续修六层,于至正十三年告竣。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481年)僧宝印改置琉璃宝顶,故又称“龙护舍利琉璃宝塔”,该塔建于两层台座之上,为密檐式四方砖塔,外形十三层,高37米,塔檐四角挂有铜铃,塔内有盘旋阶梯可登至十一层,清乾隆、嘉庆、民国年间均作过大型维修,塔前存有清代建成的藏经楼一幢。孝泉舍利塔是四川省现存唯一的一座元代砖塔,它是研究四川砖塔演变过程的重要实物佐证。保护范围:东至塔基东缘外延9米(三孝园东围墙),南至老德绵公路,西至塔基西缘外延10米(西围墙),北至塔基北缘外延10米(北围墙)。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15米……
[详细] 慧剑寺位于四川省德阳市什邡五公里的回澜镇境内。寺庙占地76亩,坐北向南,呈长方型。采用古代传统建筑的庭院组群布局,运用均衡对称方式。寺庙建筑,全是木、石、土混全,工世精巧。殿宇楼阁的门、窗梁柱、卷檐枋楣,斗拱藻井、天棚壁面,均施彩绘,凌空的房檐屋背上,皆置从龙蛇虬兽,花鸟鱼虫,再衬以参天的栅楠,可谓辉煌。“宋淳熙十六年(1156年)十一月,邑人淳于震,放梦紫衣比丘,来此募化,交日随父入寺,见僧真常,公所披之衣,所出之簿,所化之端(缘),所颂之偈,悉与梦符,你子惊然,以为异事。遂施稻田若干亩,助僧建楼于桥,并亲记其事”。这便是应梦楼的来历。还说,不数年,僧真常圆寂,而淳于震官登显位,任转运使,全应了梦。此事被传得神乎其神。致使数百百以外跋涉至此求神应梦,有人干脆就在这应梦楼住下了,那雕花木炕,……
[详细]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