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旅游景点介绍
佳县泥河沟村千年枣园位于天下红枣第一村朱家坬镇泥河沟村,总面积36亩,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处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原始枣林,也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株数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千年老枣树群落。目前,该枣园生长有各阶段树龄的枣树1100余株,这些古树虽饱经风霜,仍枝繁叶茂,果实丰盈。其中,一株“枣树王”,其树高8.3米,干周3.03米,冠幅13.4米,至今仍年产枣百余斤,被人们称为枣树的活化石。而在“枣树王”周围,上千年树龄的枣树还有10余株,形成了一个奇丽多姿的古树群。泥河沟,佳县黄河岸边的古村落。三面环山,两岸悬崖峭壁,中间则平野铺展,周围的石山像一个聚集能量的宝盆。这里早春升温快,枣树发芽相对早一些,延长了枣的生长期。到了秋季,枣果成熟的时候,这里温差又大,极其有利于糖分和风……
[详细] 鱼河城隍庙位于榆林南35公里鱼河北城永昶门东侧,据资料记载,明代成化年间,建成了鱼河堡城隍庙,神庭殿宇,展润绚丽,雕龙刻凤,飞檐走拱,其行舒耀,其势巍峨,雄伟壮观。又传康熙十二年(1674),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的康熙皇帝行至鱼河南湾沙头,路遇强盗,是鱼河城隍及时相救,使康熙免于劫难,为表彰城隍救驾之功,康熙赐鱼河城隍半朝銮驾、龙虎月牙旗,正殿五脊六兽阳阳和瓦及红头伞盖,封城隍为“府城隍”、“灵应侯”。作为延绥三十六堡中的一座普通军堡,鱼河堡城中的城隍却位居府城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登基称帝,将家乡米脂县的城隍封为京城隍,又将鱼河堡的城隍封为府城隍。鱼河是明清古镇,明代有“黑土圪垯”等名称,是宋明以来北方重要的堡寨,依托榆林卫,作为……
[详细] 榆林悬空寺石窟位于城南约55公里的镇川镇石崖底村之西夏罗兀城遗址山崖上。西南依群山,东濒无定河,地势险峻,风景秀丽。石窟原系西夏梦兀城前哨关隘,当年西夏和北宋均曾在此屯兵设防。后相继在此石窟造像建庙。至今,尚存石窟庙宇11处,有万佛洞、三霄殿、圣母行宫、观音殿、真武祖师殿等。其中,以万佛洞石窟规模为最大,古迹保存亦较完整。窟中凿有四方形撑顶石柱,柱之正面,彩绘创建寺观之僧人、道人画像2幅,其余三壁均彩绘山水风光,构图精美。窟之四壁彩绘神态各异之佛像万尊。窟之正面有泥塑高约3米许之静态佛、真武祖师及圣母等5尊大像。可见这里已是融佛、道于一体的寺庙。悬空寺曾是当地居民躲避战乱的栖身之地,现万佛洞内仍存有石碾、石盘等用具,石窟外壁还有多处开凿搭建的洞孔。此外,寺院内尚有姿态神奇但未予查明的稀有树种……
[详细] 陕西省府谷县黎元山智通寺坐落在古老的古长城边上,可是,只要人们用心一看,才会发现长城经过这座庙宇时,却绕了一个大弯,像耕地的犁辕一样,故因形得名黎元山智通寺。长城是明朝修建的,所以寺院应该是先于长城,在明朝前建造。杨家峁村的张子秀老人听他家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故事这样说:在唐朝初期,西北部边境地区连年战事迭起。约公元六二二年夏季,唐高祖李渊派一位马将军领着大军,从京城出发,通过古驿道到达这里,平息战乱,在此歇息。马将军突然发现驿道靠北山顶一侧坡上有一个小庙,当时是很简易的,属土木结构建筑。他走到庙前打开庙门一看,里边法台上供奉着关圣帝君,手持月牙大刀为站立塑像,前边供有约30公分左右的三尊古佛铜像。香炉里香烟缭绕,好像有人刚敬过香,马将军顿时心生跪拜求佛保佑之意。他思索片刻后,随手点燃三柱……
[详细] 乏牛山位于瓜园则湾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顾名思义,该山高峻挺拔,耕犁和行走于此山的老黄牛也会困乏。因其山巅设“目连寺”,当地群众亦称之为目连山。据说,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曾在目连寺旁搭过一座高二丈余的木架,观测人员借助望远镜上架远眺,向东可以看到距此200余里的黄河,向南可以看到千里之遥的西安城。可见,此山名曰“目连”,亦实为“目连”。但是,“目连寺”之目连本文是“目犍连延”的略称。目犍连延是古印度一位小伙子的名字,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采菽氏,婆罗门种姓,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称神通第一。《盂兰盆经》说他为救生母脱离饿鬼道而设盂兰盆会,因此中国过去也流行目连救母的故事。南宋、明朝、清朝以及近代的“目连戏”都反映了目连遍历地狱找寻母亲青提夫人,终于依仗佛力救出母亲的经过,歌颂了目连不畏艰……
[详细] 訾家河万佛寺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中鸡镇訾家河黑圪垯山山顶,隔-河与煤都大柳塔矿区相望。据传寺庙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重修,现占地45亩,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分为北、中、南三院。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祖师殿、观音阁等50余座殿宇,另有牌楼、旗杆等80余座附属建筑。寺庙是以佛教为主的佛、道、儒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供奉有释迦牟尼、菩萨等50余尊塑像。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十八、十九、二十为传统庙会时间。万佛寺南北长99米、东西宽33米,坐北朝南,分南院、中院、北院,其中中院位置最高,是主体。东为-河,南、西、北被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形成沟渠,隔沟群山环绕。大柳塔煤矿开发建设时,该山正对井口,作为制高点,设测量点一个,按山形命名为“乳峰”。抬级而上是山门,汉白玉四柱三门七牌楼,上 书金色……
[详细] 子洲县瓜园则湾乡政府东北2公里处有一块山地,名叫芦草坛,其上有一西峰寺,依山而建。北临乏牛山,西北与柏全山相望。芦草坛虽不雄伟壮观,却也峻峭,人若站于其顶眺望,视野倒也开阔,更因其西峰寺而遐迩闻名。西峰寺坐西北面东南,占地约3亩,一个独院。正殿由三孔拱形洞组成,纯砖结构,顶呈硬山式,用黄色琉璃瓦铺顶,飞檐翘角,兽头独尊,遥遥相望,顶上中有三层小0,独特精致,引人注目。正殿走廊四柱支撑,朱柱彩壁,画栋雕梁,十分生动。殿堂主奉三圣母娘娘,粉面金身,端坐莲花坛,背靠火焰山,端庄自然,光彩照人。两侧陪坐催生娘娘、桃花娘娘、豆花娘娘、奶母娘娘、保命娘娘、送生娘娘、皇天后土娘娘、晴天之孙娘娘。造型生动,神态各异,线条流畅,旁有二小童,清秀温和,衣带飘逸,形态悠然。顶壁饰有十分精湛的八卦图,色彩鲜艳,整个……
[详细] 露普山位于瓜园则湾乡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处,因其巅修建兴隆寺而遐迩闻名。兴隆寺创建何时无法考证。从碑文窥测,该寺在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6)便小有名气。经历代扩建,现占地近10亩。相传民国初年,兴隆寺文物陆续遗失,墙壁不时倒塌,几成废墟。民国20年(1931),瓜园则湾方圆瘟疫蔓延,人畜死亡严重,为了消灾免难,乡民纷纷前来兴隆寺祈求神药,瘟疫得到控制。乡民为报答神恩,自原捐款投工修复兴隆寺,寺貌焕然一新。20世纪80年代,兴隆寺再次得到修复扩建,更显堂皇。兴隆寺坐北朝南,建筑多为纯砖结构,殿堂多呈拱形,殿顶多呈硬山式。此寺山门前有百级石阶。寺内中殿之北是正殿,之南是山门楼,东、西为配殿。正殿供奉如来古佛、昊天大帝、真武祖师。中殿内供奉笑佛古佛,观世音菩萨、混源老祖,-韦陀。山门楼由三……
[详细] 柏全山位于瓜园则湾乡政府驻地南3公里处。据传说,此山曾有4株枝叶繁茂的大柏树,故名柏全山。柏全山北高南低,山巅上有一古庙,主奉天皇、地皇、人皇,简称为“三皇庙”。坐北面南,正殿为三孔硬山形顶拱式砖窑,整个寺院虽然面积不大,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有泥塑五十余尊,保持有晚清风格。寺庙始建年代无考,现存乾隆四十二年(1777)、道光元年(1821)、咸丰四年(1855)、光绪八年(1883)等五通清代重修石碑,尤其是同治六年“回匪侵凌,捻居盘恒,崖窑不闻,留二三山寨尚能……”的记载,证实了捻军在本境的活动,非常珍贵。柏全山庙宇梯次面南而居,乐楼的地势最低,与三皇庙遥遥相对。其次是娘娘庙,庙左右分别为地藏王菩萨庙、马王圣君庙。娘娘庙后有石阶百余个,拾阶而上,便是灵山七神庙,设三层亭榭,游人可以凭窗远……
[详细] 神木高家堡石窟是沿山势而开凿的,具体修建的年份不大确定,有人说是北魏时期,这种说法的理由是:北魏时期神木高家堡正好在其统治范围之内,恰好正直西方佛教迅速传播我国北方地区,修建佛洞理所当然,也有人说是最初开凿于北宋时期,北宋时期陕北为北宋和西夏边界,战事频繁,人民经常生活在战争恐怖的阴影之中,为了避免生命财产损失,祈求国泰民安,所以信奉佛教非常流行,因此,当佛教石窟艺术在中原渐趋衰落的时候,在陕北地区就流行起来了,具体的开凿时期没有一个确定说法。无论如何古人开凿这么大规模的佛洞石窟还是另今人感叹的。如今神木县高家堡石窟千佛洞的洞门已经坍塌,佛洞也只留下半截的佛洞,外边的一截已坍塌成了山体,只留下靠里边的半截洞体。但洞内壁上雕刻的佛像依稀可见,千佛洞的左右两侧的墙壁上全是雕刻的石佛,只是因时间的……
[详细] 神木臭柏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天然臭柏灌丛及其生存环境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位于神木县西北部风沙区,东临瑶镇乡,西至大保当乡,北连尔林兔乡,南接高家堡镇,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总面积7666公顷。保护区跨4个乡镇。该区属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南缘,东临秃尾河,境内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地表起伏不大,多在海拔1200米上下。气候为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6℃,年平均降雨量440毫米,年蒸发量达1420毫米,冬春干旱多大风。在这样的条件下,地带性草原治污群落很少进入,而发育了一组适应于沙地特点的半隐域性植被类型,由沙生治污臭柏组成了这里的沙地植被。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受樵采、放牧等人为破坏,当地区的臭柏灌丛林已由原来的2660公顷减少到2200公顷,且断续分布在秃尾河西岸……
[详细] 金山寺位于佳县西北的朱官寨乡朱官寨村,因其既不在国道又不在省道上,所以知者甚少。嘉庆十四年(1809)《葭州志》载,该寺初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至民国末有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殿0台20多座。“文革”初期,该寺首当其冲,被毁殆尽,20多处单体古建筑物被拆毁,精美的工艺品等颇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失落,60多通石碑全部捣毁。留存的建筑物,仅有清代修建的戏台一座。1992年7月23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投资12万元修复了正殿。金山寺依山而建,公路在寺后穿过,寺下五女河缓缓流淌,四围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果然是形胜之地。寺下有会窑一排,其间一孔为上寺的通道,有古石匾一块嵌于窑面上,上 书金山寺三字,登台阶而上,有一只古朴但面目残缺的石狮立于右侧,旁边还有一个硕大的……
[详细] 西老爷庙位于榆林市镇北台遗址西,西老爷庙建于明代。南北72米,东西38.3米,占地2756平方米。原设一大院,中为关公殿,北侧有过厅宫殿,东西南三侧有配殿。关公殿为歇山单檐砖木结构,阔21.9米,深18.4米,高11米,殿前卷棚高6.5米,顶覆琉璃瓦兽,内有彩绘壁画。原庙内建有琉璃九龙壁,“文革”中被毁。明清时期,陕北榆林民间信仰的类型主要包括地形地象信仰、动植物信仰、行业保护神信仰、神化名人信仰等。其中关帝信仰就是神化名人信仰的一种。尽管与其他地方的关帝信仰有相似之处,但又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明朝对于关羽的信仰和崇拜可以说是承前启后,明朝之前关羽为王,明朝后期为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南京敕建关庙。建文三年(1401),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上承“天意”,并宣称是关公“……
[详细] 路遥纪念馆位于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开馆,该馆占地5332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平方米。展厅分为“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和“永远的怀念”6部分,共展出和收藏路遥生前的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音视频等珍贵实物及资料600余件,真实再现了路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路遥原名王卫国,出生于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因病辞世,享年42岁。7岁时因家庭贫困,路遥被过继给远在延川县的大伯。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编辑,1982年加入中国作协。其最重要的作品是198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人生》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影响了整整一……
[详细] 绥德城西五公里处(五里湾村)的大理河西侧,有一座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山,名曰合龙山。有龙伏欲腾,虎踞将扑之势。自古以来以上就有庙,相传庙约建于汉朝宣帝年间,供奉北极玄天上帝,时至明朝万历年间,村民大兴修建,称“接引寺”。1930年陕北特委先后两次在寺庙中举行会议,决定武功暴-动,又为此山坡上了红色革命的圣装。山自下而上有石牌坊,五百台阶的石神磴、灵官庙、头天门(上有乐楼)、二天门(上有钟鼓楼)、关帝庙、观音庙、三天门、玄天大帝殿(正殿)、两旁有五祖殿、七真人殿、圣母殿、小殿、九级宝塔、佛庙、玉皇阁等,共计全寺庙堂十五座,神像九十七尊。合龙山有一肚子锦绣文章。上古,山上供奉颛顼。西汉宣帝梦见金木水火土五龙化成兄弟五人,镇守北方的万里疆域。他派人北巡千里,选中此山,修起五龙仙人祠,这山便成了五龙山……
[详细]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这里曾流传着“榆林三迁”的故事。今非昔比,现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毛乌素沙地海拔多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入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岩层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顶面平坦。各种第四系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平原高滩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
[详细] 杏花滩又名单家滩,在神木县城南5公里的单家滩村,旧有摩岩石刻,古岫岩寺等明代建筑。因村多杏花,从清初开始称杏花滩。据称每当杏雨时节,花红叶翠,满眼烂漫,是为神木八景之一“杏花濯雨”。相传清康熙帝进兵西夏时曾专访此处,并留诗一首。杏花滩之杏花在建国后农田基建中逐年毁损,已无旧前景象。幸有神木中学退休教师武绍文先生矢志于县域文化传统之发扬光大,从1994年开始,将由清至今游客诗文题留尽数搜求,刻成石碑数十尊,建成杏花滩碑廊摩崖,新修杏花别墅,内建文宗堂、文渊亭、文源池、文渊塔等,并广植杏树、桃树、梨树和各类花草,形成了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高品位、有潜力、幽雅清净、独具特色的旅游场所。清康熙年间,神木道张衡因村多红杏,起名杏花村。内有岫寺(亦名白龙寺),旁筑八角亭,四面围栏,名日:“浩然亭”。亭跨清……
[详细] 府谷县的长城,据史籍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最初是魏国为了保障边境的安全曾在县境东部修筑长城。公元前355年,魏国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割让上郡15县(即今陕北榆林一带)给秦国。于是秦国也在上郡沿边修筑长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迫使匈奴向北退却150多公里占领河套地区,并在黄河北岸把燕、赵、秦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陕北遂为内地,称为“新秦”。到了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突厥大举入境,发兵40万,突破了长城线,纵兵在上郡掠杀,于是隋王朝开始重新修筑陕北长城,先后5次用民工148万人,历时23年。这些魏长城、秦长城和隋长城,至今已很难寻找,只是在某些段落偶尔可以看到痕迹。府谷现有长城是明代所筑,当时称为“边墙”。据史籍记载,明成化年间,蒙古贵族首领毛里孩入境,……
[详细] 南丰寨又称南丰山位于子洲县城东南十里地的苗家坪镇,蜿蜒的大理河从南丰寨山下流淌而过。南丰山奇峰独秀,三面环水;峭壁玲珑,风景奇特;晨钟暮鼓,庄严肃穆,远远望去它就像静静地卧于群山之间一个熟睡的婴儿;或者说犹如一只正在饮水的仙鹤。当地人传说,该寨最初仅有一座古庙,后来周边村民为了避战乱、防盗贼和土匪,便在山的四周修筑了石窑、土窑百余孔,城墙1200余米,久而久之,便形成寨堡城池,故称南丰寨。这里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更因为他在陕北革命史上重要的地位而成为融历史文化与红色旅游为一体的观光胜地。旧时,南丰寨上建有许多古庙,有祖师、关帝、文昌、娘娘庙等。当年的南丰寨香火十分鼎盛,引来周边各县区百姓竞相膜拜。此处的庙宇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初建时期,根据一些残碑断碣的记载,应在汉初之前。而祖师庙最为壮观……
[详细] 子洲城西五里大理河北岸有大洪寺。“据庙内碑记载,明景泰初年,信士诸公创修庙于底石崖,延及成化年间乃修葺于中峰之巅,后世多次重修,1917年——1920年再重修葺”。(1958年文物普查记录)其寺据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了。大洪寺面南而建,与大理河南岸之青龙山、克戎寨(今张家寨)遥遥相对。其下,吴定公路贯通东西,大理河水奔流不息,南北两川平展开阔。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庙会,进香求神者、看戏听书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寺内人头攒动,挪移无间;戏楼前,看戏之群众或坐或站,秩序井然。公路上下商贩云集,摊点连片,交通为之堵塞。其盛况年胜一年。寺管人员说:“文革”前,大洪寺规模远胜于今。石阶神路从现在吴定公路下边的老路滩起,穿过险峻之石砭,达于寺前山门。山门洞两边,哼哈二将仗剑威立。月台上建有钟鼓二楼,楼……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