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摩崖石刻景观称为“秦时明月汉时关”。早有“旱码头”之称的绥德,地理位置特殊,商贸业繁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引得历代骚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而绥德的石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经秦汉唐宋,于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不胜枚举。诸如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详细] |
![]() | 位于县城二十五公里赵家砭乡赵家砭村,据传西汉惠帝丙午年龙凤山初建紫云宫,唐中兴时修真武祖师庙,明洪武年重新修葺。清代曾大兴土木工程,不断完善,扩大规模,才有如今的占地五十多庙,建筑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的陕北道观圣地。龙凤山海拔966米,山势陡峭。沿公路而上由神路至山门,一对镇山石狮威武立于两旁,魁星楼建于门洞之上,院内……[详细] |
![]() | 1943年3月初,总校在副校长何长工率领下,从河北邢台浆水镇经过山西兴县到达绥德继续办学,校址设在绥德西山寺,各大队分布于我县落雁砭、延家岔等地。在抗战期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5年10月抗大全部撤离,与绥德军民共同渡过了2年零10个月时间,与地方军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详细] |
![]() | 绥德师范的前身是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4年在李子洲等0人的争取下,由国民政府在原绥德雕山书院的基础上创立。四师的创建,成为绥德乃至整个陕北地区革命的领导中心,同时也为陕北革命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大革命失败后,四师几经反动派洗劫,但始终是绥德地方党组织活动和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主要阵地之一。1940年绥德解放,边区人……[详细] |
![]() | 义合镇位于绥德县城东30公里,自古以来为秦、晋两地之间的交通要地,昔日是绥德县第一大镇,素有“雕阴首镇”之美称。北宋时在义合设寨,金大正三年(1220)设义合县,因为军事地位的降低,元、明改设义合镇,清降为驿。义合古镇如今尚留存昔日古城残迹,城墙为土石结构,镇背后的山脊上还保留着城墙遗迹,而古镇四门中的南北两城门已废,……[详细] |
![]() | 合龙山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的五里湾村,据碑文记载,祖师庙建于明•万历年前后,清代曾维修扩建。合龙山古庙系本县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有祖师庙、北极玄武庙、三圣母庙、释迦牟尼佛庙、关帝庙、天王庙等18座庙宇,还有明•万历年间修建的砖塔1座。“0”期间,除保留砖塔之外,其余古建筑多遭破坏,庙内壁画、雕……[详细] |
![]() | 龙凤桥,原名永定桥,坐落在县城东,为银川—太原公路横跨无定河通道,建于1936年,长636米,宽6米,为石拱桥,有19洞。1991年改建,宽度加至6.6米,并在墩柱及栏杆上雕有千姿百态精雕细刻的龙凤图案,晚霞辉映,犹如龙凤飞戏彩虹,亦称龙凤矫。与千狮桥遥遥相望,交相辉映。在有“桥城”之称的绥德县城,此二桥最为壮观。当时……[详细] |
![]() | 龙泉洞,位于绥德县城东2里之辛店乡龙湾村。相传,汉景帝时,“飞将军”李广率兵驻守上郡,抗击匈奴。在一个炎热的盛夏之夜,依稀梦中率兵行军,部下士卒口干舌燥,饥渴难忍,不时昏厥倒地。李广心急如焚,一筹莫展。忽然,只见高祖帝冉冉凌空而至,口谕曰:“将军速与士卒去那边石岩下饮水!”李广十分惊异,急忙叩头拜谢而醒,原是南柯一梦。……[详细] |
![]() | 灵宝山位于县城东满堂川乡高家洼村。此山高耸挺拔,巍然屹立。庙宇建于山巅,四周青松翠柏环绕,浑然一体,气势雄宏,为本县著名道观胜景之一。正殿塑真武祖师像,殿前两边有黑虎灵官阁,再前有山门,外有钟楼;正殿后有玉皇阁、药王、关帝、娘娘等庙。周围群众坚持义务自育松柏苗木,使灵宝山四季松柏吐翠,郁郁葱葱,与巍峨庄严的神庙两相辉映……[详细] |
![]() | 民谣唱道“财东房上有兽头,楼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子搁炕头”。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绥德的石狮就出现在农家的炕头上,谁家生小孩了,就打造一个,作为孩子的保护神,拴住孩子不要从炕上掉下来。石狮是吉祥的象征。德县城的无定河上有一座大桥,始建于1987年,长300米,宽14米,桥的两头各有两个凉亭、两对一人多高……[详细] |
![]() | 祥云山位于绥德赵家砭乡崔家焉村,山高海拔1049米。传说此山上空常有红云、白雀缥缈盘旋,故名祥云山。据考证,西汉文帝辛酉年,山间始建庙宇,后逐年完善,呈阶梯状式古建群,建筑巍峨壮观,气垫宏伟,为陕北著名道观胜地。祥云山高耸挺拔,巍然屹立。从山腰开阔地开始建乐楼,对面中间为祖师卷棚正殿,左右有窑洞式龙王、火神、关帝、三官……[详细] |
![]() | (1)高西沟是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面旗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高西沟人就开始了征山治水运动,并在有限的土地上,搞起了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经过四届支部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把一个荒山穷沟治理成为一个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建设典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二十世纪高西沟的发展……[详细] |
![]() | 白云观位于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白云山因终年白云缭绕而得名,白云观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称。白云观几百年来都是道教胜地,也是整个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大小庙宇殿堂鳞次栉比,大处看雄伟壮观,小处看精美绝伦。在白云观上还可以望见不远处的黄河大峡谷,苍劲的陕北黄土风光一览无遗。用时参考1小时交通在榆林坐班车前往佳……[详细] |
![]() | “西津寺”古称“宝峰寺”,座落在神木县马镇镇南沿黄河之滨七里处的石山上、占地五亩,始建年代不详,据府谷县志和碑记载,曾于元代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多次扩建维修。清末此寺庙达到鼎盛时期,有数位僧人主持佛事,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与佳……[详细] |
![]() | 新明楼,位于榆林城内南大街。建于明嘉靖年间。也称新鼓楼、南鼓楼。据《延绥镇志》记载,“嘉靖中,南城初辟,一刀斗不及更漏稀闻,众议创楼一座,以为传警打更之所。”历经清嘉庆、光绪年间及1957年、1983年多次修聋,1986年彩绘。 新明楼为方形木结构,楼阁占地216平方米,周长180米,总高20米,其中一层高6.27米……[详细] |
![]() | 凯歌楼,俗称大楼、中楼,位于神木县城旧街中心,是神木县仅存的一座三层楼阁式古建筑。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驻守神木参将高天吉御敌凯旋,为纪念胜利并报答“神恩”而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被焚于战乱继又在原台基上重修。楼为砖木结构,通高18.375米,座北向南,一层为台基,略呈方形,南北长20.65米,东西宽……[详细] |
![]() | 青云寺位于榆阳区东南6公里的青云乡青云山上,是合道、佛教于一体的寺观。寺依山傍水,绿树环绕,楼台殿阁,此起彼伏,朱柱彩棚,泥塑砖雕,堪称“榆溪胜境”。寺始建于明代,三迁而至今址。民国17年(公元1919年)重修扩建,总占地面积40余亩,是陕北最大的仿古建筑群。寺内大小殿院十四处,牌楼二座,楼台殿阁,此起彼伏布局谨严,铺……[详细] |
![]() | 榆林建城历史已有五百多载。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现将榆林古城的由来、古城池的沿革与古城墙的建构分述如次:(一)榆林古城之由来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选择。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其城东依驼峰山……[详细] |
![]() | 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位于城内疏属山扶苏墓侧。1998年建成对外开放,为仿汉悬山式四阿顶式建筑风格,由门屋、展廓、展厅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89平方米,气势恢弘,古朴典雅。展馆描述展馆两侧为砖石围墙,居中为铁栅式大门,上为巨型横额石雕“陕西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大门两侧则是石雕楹联“贞石今留汉文化,精雕长忆古工师”。横……[详细] |
![]() | 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出巡,因病重无治,……[详细] |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