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文物古迹介绍

徽县吴玠墓及墓碑
  吴玠墓景区徽县城关东北隅横翠一山,古曰钟楼山,今呼吴山。山上翠柏遮天,自然环境幽静,自成人们游览之地。宋故将军吴阶之墓及“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就座落存这里。吴山原有墓葬封土壕两座。一座已没有了墓葬痕迹:另一座在碑之正东约九米处,状呈园形,高1.4米。底径9.3米,底部用石块筑起约40厘米。“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碑”座东朝西,高2.96米,宽I.53米,厚0.3l米碑额下面纂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十个大字,正文楷书共二十行,每行七十余字,大部已剥落不可辩。据碑文自叙:“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荣之地”,又《甘肃新通志》和《静宁县志》载:玠墓在宁州南一百二十里水落城北塬。此述与实际十门悖,当时(绍兴九年三月)宋金和议初成,六月玠卒,原准备归葬故乡就刻了墓碑。但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详细]
皋兰县文庙
  皋兰县文庙又名兴文社,原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中段南侧延寿巷,清康熙时为靖逆侯张勇宅,乾隆五年(1740年)改为皋兰县文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设兴文社。2002年迁至兰州市安宁区九州台前山树木园。 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明伦堂,大成殿,尊经阁,崇圣祠,后门。明伦堂和大成殿之间东西两侧为东西配殿,大成殿和尊经阁之间两侧建有礼、乐亭及曲廊。东围墙向院内悬挑出檐,院墙上嵌有“孔子圣迹图”线雕石刻。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明伦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琉璃悬山顶,前出三间卷棚顶抱厦,前檐柱间及后金柱明间装置隔扇。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柱间装置隔扇,歇山琉璃顶。檐下明、次间各施平身科五彩斗拱两攒,梢……[详细]
香林寺林区
  香林寺林区香林寺林区位于古浪县城南5公里的铁柜山对面,兰新铁路、312国道由此经过。这里气候温凉,景色宜人,春意盎然,夏有艳容,秋有胜景,冬有戎装。200多年前,这里的山梁洼顶到处是寺庙佛殿,香火鼎盛、僧侣众多、气势恢弘。一架独木桥凌空横架于铁柜山与香林寺之间,供众僧往来穿行。远近名流绅士前来避暑旅游,香客拜佛许愿,僧侣诵经讲道……晨昏之时,刹钟声声,余音缭绕,回荡山谷,“香林晨钟”在乾隆年间便被誉为“古浪十景”之一。沿着山坡徒步登上山顶,目所能及的山粱沟壑里,到处是金黄色的山杨,火红的黄刺,紫色的桦树,与苍翠欲滴的松柏交相辉映,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绢。走进茂密的灌木林中,到处是野草毒、山梅子,水搭链,野葡萄,酸酒缸,马奶头,野山杏,沙刺果,白豆豆·····一串串、一颗颗,红得似火燃烧,黄得……[详细]
甘谷姜维墓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冀城(今甘谷县)人。是甘肃早期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据《三国志•蜀书》、《剑阁县续志》等有关史料记载:维少孤,随母局,自幼博览群书,酷爱孙武之学,有胆义,才智超人,心存汉室,志图统一中原,原为魏中郎将,建兴七年(227年)冬,蜀相诸葛亮取天水关时,维归蜀,亮特器重之。建兴12年(234年),亮病故,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延熙19年春(256年)晋升汉大将军。维继亮志,竭忠尽力,欲恢复中原,再兴汉室。维乃挥师陇西沓中(今文县附近)屯田,次年魏伐蜀,汉中失守,姜维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魏将钟会率十万精兵强攻剑门,趔趄难进,向维投书劝降,维坚守不答,列阵守险。11月,魏将邓艾出谋,劝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并召坚守剑门的姜维弃戈降魏。维伪降钟会,伺机恢……[详细]
205、辑宁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辑宁楼
  辑宁楼暨“印象宁县”展馆辑宁楼建于五代后梁龙德二年暨公元922年,为时任宁州刺史的牛知业所建的州衙门楼。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攻破宁州,州衙被大火焚烧。平乱之后,杨大年主政宁州,复修辑宁楼。辑宁楼不仅是宁县的标志性建筑,还是红色革命遗址。1936年12月,为支援“西安事变”,红军主力南下陕西,途径宁县。彭德怀、左权率前敌总指挥部抵达宁县城时,国民党宁县县长王序宾率众欢迎,并在辑宁楼设宴接待,迎接彭德怀等红军将领。1937年2月,国共两党进行“红白划界”谈判,谈判地点就在辑宁楼。1939年4月,国民党在宁县搞摩擦,白方的宁县县长方镇武及其手下遭八路军攻打,曾在辑宁楼躲藏两个月之久。为了回顾历史、传承优秀文化、展示当前建设成就,让更多的人了解宁县,学习宁县人民创造历史的勤劳智慧,发扬革命英雄人……[详细]
成县杜公祠景区
  甘肃成县杜公祠坐落于成县东南3.5公里的飞龙峡口。是一座纪念唐代诗人杜甫流寓同谷的祠堂式建筑,为国内现存 37处“草堂”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干华州辞官携家西行,流离同谷(今成县)一月有余,创作了《龙门镇》、《泥功山》、《凤凰台》、《同谷七歌》等十余首诗作,记山水,伤乱离,怀亲友。唐咸通时杜甫同谷故居遗迹尚存。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秀才赵惟恭捐地五亩,县令郭造始立饲,使来者诵其诗,怀其人,“礼其像,忠其文”。后经几代增补修葺,遂成今日之规模。饲堂筑于高旷的坡坂之上,背靠仙人崖,俯临青泥河,右倚古栈道,遥对凤凰山。 大门为悬山垂花门,古朴庄重。前院房门两侧有砖刻门联:“一片忠心微寓歌吟咏叹,干秋诗圣独追雅颂-。”入后院,词堂大殿内有诗人的石雕造像。后院原有古……[详细]
西路红军凉州战斗遗址
  1936年10月,陈昌浩、徐先前等同志奉中央军委命令,率红四方面军第5、9、30军2万余名指战员,西渡黄河进军河西,30军为西路军右翼,从一条山出发,沿长城南侧西进,经古浪大靖、土门直达武威四十里堡。为接应9军,掩护主力部队西进,派88师263团驻守四十里堡。红军刚到四十里堡驻守,就遭到敌人5个团的围攻,时任30军政委的李先念和军长程世才同志在四十里堡祖师宫坐镇指挥,红军战士英勇反击,当地群众积极援助,敌人死伤惨重,但由于寡不敌众,陈家烧房和沈家庄“土围子”被敌人攻破,尔后,红军重新组织火力猛攻反击,敌人的轮番进攻均被击退,终于夺回了失去的“土围子”,守住了阵地,经过3天激战,共歼敌2400余人,完成了掩护大军西进的任务,随后撤出阵地向西挺进。中国西路红军凉州战斗遗址旅游景区位于凉州区城西2……[详细]
208、前川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川寺
  前川寺位于定西市岷县中寨镇扎马村。前川寺坐西向东,东西长76米,南北宽38米,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保存完整,为藏传佛教寺院。明代初建,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为一进二院布局,坐西朝东,土木结构。现存大殿面阔五间9米,进深二间8米,歇山顶,外有廊柱14根,斗拱24组,大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南侧为护法殿,硬山顶,门额8.5米,进深 8米,有明显藏族建筑风格的斗拱7组,内供奉藏传佛教护法歇尔多(本寺亦称“歇尔多寺”)。北有硬山顶经堂三间,长8.6米,进深8.5米。大殿与护法殿西南夹角处有一本地凤凰山山神神堂,长3.1米进深4.5米。大殿南侧院内有放置铁制龙树(上挂一百零八盏灯的铁制树形灯架)的灯厅1座和木香树2棵。大殿东侧为钟楼,土木结构,二层,悬山顶。上下六间长7.7米,进深7.1……[详细]
高沟堡古城遗址
  高沟堡古城位于城东25公里的长城乡,西至中沙墩,东临长城月城,南连新地滩,北靠二十里大沙。此城由于被沙漠包围,原貌尚在,是凉州境内唯一辛存的汉代古城遗址。凉州民谚有:先有高沟堡,后有凉州城之说,这里是凉州的东大门,境内又有天然泉水黑木林湖(俗名龙王泉、黑墨湖),水草丰美,可耕可牧。《汉书地理志》称凉州畜牧为天下饶。隋、唐时代凉州的牧马监就设在这里,因而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前营马场、西湖马场等地名。后来由于水源减少,草地沙化,农民被迫弃耕弃牧,因而,古城沉寂在沙漠中。 高沟堡古城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战乱、风沙等灾害后,由于久沉瀚海,使这座汉唐古城保存至今,基本完好,从遗址看,古城里长方形,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35米,西南两面樯垣保存较好,西樯正中有高约4米的土台上留有寺庙遗址,城周围有汉代墓葬,……[详细]
拉稍寺石窟
  介 绍 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中,又名大佛崖,是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山中曲径幽林,百鸟争鸣,空谷回应,与水帘洞隔山相对。《武山县志》载,相传鸠摩罗什运鬼斧神工,拉树梢成山,因有此名。 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秦州刺史尉迟迥初建,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在一块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达四十余米的释加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为壁画,现存部分极其珍贵。 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旁有北周武成元年墨书题记。佛坐莲台上,镌有狮、鹿、象3排,上层6狮,中层9鹿,下层9象,周围诸多佛龛伫立着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凸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檐端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详细]
罗家洞寺(云光寺)
  罗家洞寺是一座藏汉合璧的寺院,该寺院于明朝景泰元年建,至清同治11年因大火尽毁,清光绪年间本地善士罗仲成首倡并四处募资修庙,甘南拉布楞寺嘉木样-委派贡唐罗泽法师率工匠依样雕塑佛像,至光绪6年终于建成,举办了龙华善会开光大典。延至1958年寺院再度被毁,文物遗失、喇嘛还俗,1982年在当地信教僧众的倡议下,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唐夏茸-助资重塑百尊佛像,寺庙得以再建,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更盛。 罗家洞寺还有一个传说,据说该寺的第一任法师名叫潘唐瓦却.吉洛珠,是尼泊尔的一名比丘尼,他潜修密宗,造诣颇深,为求正果,遵其师嘱远涉东土,行程万里来到刘家峡炳灵寺,是夜宿寺中,梦见其师说:“你再向东行,见一处红崖赤壁、剑峰刀削、白土盖头、黄河弯曲似太极图,而且河水向西倒流之地,就是你-之处”。次日,……[详细]
泾州古城
  泾州古城位于泾川县城附近。据《汉书》、《泾州志》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古城始筑于西汉,北周、唐、宋有所补修,沿袭至元。明初废弃。 古城分内、外两重。外城在大部分川地和兼山后的山平地,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2400米,南北长约1900米。有夯土层城墙(均在兼山后的塬边上),长约500米,高3-10米,其中夹带墙墩15座,均比墙体突出2.5米。内城区主要在川平地,基本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亦有夯土层城墙(均在兼山根下的平川后),长约500米,平均高12米,宽约8米,全被钻成窑洞,当地人称“城墙窑”。 现存遗迹有共池、镇海寺、山门和1座大殿,其他建筑不存。地面遗物有元代镇海寺蒙文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明代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各1通。出土有北周舍利石函、……[详细]
山城堡战役旧址
  山城堡战役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山城乡,距县城45公里。现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城堡战役是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于11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部署,彭德怀前线指挥,一、二、四三个方面军联合作战,在宁夏海原、预旺和环县山城堡一带与国民党军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决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山城堡战役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是红军长征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一战。这次战役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根据地的进攻,改变了红军面临的被动局面,促使了“西安事变”的爆发,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内革命战争,宣告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彻底失败,实现了国内和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详细]
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
  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位于临夏市,是原国民党军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马步青出资修建的私人住宅,建于1938~1947年,是由当地著名工匠精心设计施工,耗资近百万银元修建而成。建筑面积5976平方米。东公馆为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布局,正门为仿西洋式建筑风格的砖砌牌坊门。西院、南院四面均为五开间土木结构建筑。天井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有四个门分别通往东南西北四院,呈田字形布局。东公馆的砖雕尤为著名,槛墙和墀头都有精美砖雕装饰。蝴蝶楼主体结构为H形,南北长74米,东西宽56米,中间主楼面阔七间,歇山顶,左右两廊连接着长方形六角亭式楼阁,状如蝴蝶两翼,故名蝴蝶楼。蝴蝶楼向南30米处,有一迎客厅,呈凸形,正面阔七间,背向阔五间,顶部为缓坡形圆顶无脊,四角挑檐,造型独特,外形优美。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作为民国时期遗留下……[详细]
215、云庄寺
云庄寺
  南坝乡位于金昌市永昌县城东南29公里处,东接凉州区金山乡,西邻永昌县东寨镇,北接永昌县六坝乡,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毗邻,辖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58米,气候温凉干旱,平均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210.5mm,无霜期140天左右。全乡辖5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1290户,4731人,耕地总面积17430亩。201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28元。云庄寺位于永昌县城东南29公里处南坝乡南7公里的祁连山中。云庄寺包括云庄寺石窟、石佛崖石窟人文景观和祁连雪峰、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景点丰富、集中。这里山势高峻秀美,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山松蔽日,翠色尽染;山腰以下,清泉细流,水尤清洌;山颠之上,流云神逸,瑞气氤氲;历史上曾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游人来这里观……[详细]
红西路军永昌战役旧址
  红西路军永昌战役旧址(遗址)分别由位于金昌市永昌县城南街十字东侧的红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土木结构,坐南朝北,南北长37米,东西宽32米,15间房屋,占地面积1184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位于新城子镇西湾村宦家庄的大沽政治部旧址(清代木结构建筑,堂屋坐西朝东,东西长45米,南北宽40米,房屋6间)和位于六坝乡南庄村柴家老庄的八坝阻击战遗址(1935年建成,坐北朝南,黄土夯筑,墙高11米,厚3.3米,墩厚5.5米,四角有角墩,占地面积5390平方米)三处旧址(遗址)组成,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期间为有效配合河东主力红军行动和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坚持鏖战40余天、在河西走廊建立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以及永昌人民支援和帮助红西路军的重要历史见证。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详细]
旱滩坡墓群
  旱滩坡墓群位于武威市凉州区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台地上,跨柏树、松树、西营3乡镇,面积2000万平方米。 1972年发现,1975年、1984年武威地区文物部门先后进行了发掘、清理。198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墓葬时代分别为东汉、魏晋、十六国前凉等。汉墓部分地表无封土,部分有圆形小土堆。大部分为带有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砖墓较少。汉墓中1972年曾出土医药汉简92枚(即“武威医简”),1988年在东汉土洞墓0土了完整的鸠杖一根,同时出土17枚王杖律令汉简及其他文物;魏晋和前凉墓地表均有封土,而且墓道部分亦有封土,圆形封土顶部和墓道口均埋有石块,标志明显;结构有土洞和砖室两种,均带斜坡墓道。有单室墓,也有双室墓,规模普遍比汉墓较大。随葬器物以灰陶为主,木器次之。画像砖墓少见。其中一座前……[详细]
松山古城
  苍苍茫茫的松山滩黑马圈河口不远的地方,峙落着一座古老而苍凉的城池,尽管斗转星移,日蚀风吹,其基本完好的墙体依然挺拔而立,不失当年之雄姿,这就是有名的明代松山古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松山城。古城坐北向南,分内外线。外城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20米,墙高10米,开南门;四角有墩,墩长9米,宽8米。四周有护城河,宽8米。内城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0米。民国22年,军政部在山丹设军马牧场,并于松山设立分场,场部设在城内。松山城经历了4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基本完整,仍雄立在辽阔的松山滩草原。祁连林海和布尔智滩祁连,史书曰:匈奴语,天山之意。境内为祁连山冷龙岭山系,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山脉纵横,奇峰峥嵘,森林密布,草原广袤,流水潺潺,牛羊如云,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景色。天祝境内最高的山……[详细]
定西西岩寺
  定西西岩寺位于甘肃安定区西岩山,始建于明代。后屡遭灾创,多次重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月庵大师先后建成大雄宝殿3间,藏经楼3间,后殿5间,山门一座及僧房10余间。历10年除左右钟鼓楼外,基本恢复清同治7年(1868)及民国19年(1930年)两度被拆毁的五院规模。为弘扬佛法,函请苏州报国寺印光法师(净土13代宗师)绘制释迦、弥陀诸佛象及观世音、文殊、地藏等菩萨形象。报国寺妙真法师亲赴宁波坡购置丈二宣纸。精工绘制18尊佛像,悬挂于金刚诸殿。气宇轩昂,栩栩如生,色调绚丽,五彩缤纷。请甘肃省大书法家何鸿基、金翼乾、邓宝珊、裴建准、贵薰及前翰林院编修范之杰等人为各殿书写扁额、楹联。前翰林院检讨护理甘肃省省长杨思亦书楹联。1948年4月8日,西岩寺竣工,邑之贤达康屏候郭杰山及诸坤士为心印大师赠……[详细]
220、西大寺
西大寺
  介 绍西道堂是清末民初产生于临潭县的一个伊斯兰教教派,创始人马启西。 他全力发展西道堂的各项事业,农牧商并举,致力于壮大经济和发展教育,使该教派发展很快。教民财产及收入归西道堂所有,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同时扶持教民经商生产,赈济贫困教民,使西道堂成为教民的大家庭。 西大寺最初建于1904年,之后屡毁屡建。第三次建成于1947年,大殿建筑模仿兰州桥门大寺形式,屋顶为重檐歇山绿琉璃瓦,上有三个宝瓶,殿前有石栏杆,大殿内外不用彩色装饰,系纯木面本色,素雅庄重。大殿前后左右各7间对厅,带有出廊,并有配房数间,使庭院更显严肃整齐,布局宏伟大方。当时-军政要员蒋介石、陈立夫、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为之题词书匾。 这座富丽堂皇的西北名寺,规模宏大,构造精美,1965年被中央文物局列为一类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缂備緡鍣Λ绋婵犮垼顔愰幏锟�13001937闂佸憡鐟遍幏锟� 缂備緡鍠撻崐鏇㈠矗閺囩姷纾鹃柟瀛樼箘閺嗘柨顭跨拋瑙勫 44010602000422闂佸憡鐟遍幏锟�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佺懓鐡ㄩ崹濂搞€呴敂鐣岀懝婵炴垶顕ч敓锟�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