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宿城区旅游

宿城区文物古迹介绍

宿迁耶稣堂
  耶稣堂,始建于1925年,是牧师程彭云筹资所建。为城区所建教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底上两层可容纳600人左右。该教堂建成后,宿迁教会和美国教会开始分治,并成立了“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该教堂的建成在宿迁教会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座建筑是典型的西式教会建筑,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其造型十分别致,顶呈十字形砖木结构,粗看共四个立面完全一致,细看却有细微变化,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专家认为,这种形制的建筑,江苏省内仅有2—3处,具有保护价值。2006年6月5日,宿迁耶稣堂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凤凰墩墓群
  凤凰墩墓群,位于宿迁老城区、马陵公园东面。2011年底,因工程建设,市文广新局联合南京大学历史系对该地块进行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共清理墓葬68座,墓葬分为砖室墓、砖石混筑墓、竖穴土坑墓三种。出土文物有陶器、铁器、铜器、银器、瓷器、画像石等器物200多件。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等判断,该批墓葬的时代跨度较大,从东周一直延续到明清。其中东周26号墓出土的青铜编钟、青铜鼎、青铜缶、陶编磬等遗物在宿迁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详细]
灵杰山汉墓群
  灵杰山汉墓群,位于宿迁市区幸福路以东、鱼市口路以南地块。2010年初,因苏豪银座工程建设,由市文广新局联合南京大学历史系对该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共发现109座墓葬和1条南北走向的明清古河道遗址。墓葬除一座为砖室墓外,其余均为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文物300余件。该墓地初步判断是西南方向2公里处的秦汉时期下相城居民的墓葬区,为研究汉代宿迁丧葬习俗和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详细]
洋河老窖池群
  洋河老窖池群始建于明代,作为中国“江淮派”浓香型白酒酿造技艺最早的物质载体,经历了明、清、民国、新中国四个时期,被誉为“中国白酒窖池活化石”,是国内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微生物种类最丰富的酿酒窖池群之一。老酿酒作坊始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70余年不间断生产,见证了我国传统白酒产业的传承和发展。地下酒窖刚刚获批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唯一的酿酒贮存环节重点保护文物。……[详细]
宿迁明清城墙
  宿迁明清城墙,市级文保单位,位于宿迁市宿城区幸福中路西端,新华书店对面,为原宿城区区府广场。2007年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发现。已经揭露出的城墙长度为60米,残高最高处约1米,墙宽约1.6米,砖筑。做法是先用木桩载入地下做地钉,其上用城砖砌筑。据《宿迁市志》记载:1688年地震,城墙倒塌多处。1767年重建。此段城墙与方志记载相吻合,应是明城墙倒塌后重修的清代新城。……[详细]
26、灶君庙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灶君庙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宿城区财神庙东街,为典型的北方清式建筑,建于清代中期,该庙原有正殿3间,宽11米,进深7.9米,脊高7米,硬山顶。东辅殿4间,面阔13米,进深6米,脊高6米。另有西辅殿2间和山门3间。现仅存正殿和东辅殿。正殿基本完好,但东辅殿因长期失修毁坏严重。2004年秋,市、区两级政府投资维护。……[详细]
洋河地下酒窖
  洋河地下酒窖,位于洋河新区洋河酒厂内,2011年,地下酒窖入选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酒窖中最古老部分建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洋河最古老并且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是洋河真正意义上的镇企之宝。2019年10月7日,洋河地下酒窖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28、前大庵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大庵
  宿迁前大庵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庵居委会庵西组。据相关史料记载,前大庵始建于1750年,隶属宿迁县极乐律院24个祭庄之一,是当时宿迁县发放和尚戒牒的地方。它占地面积约25亩,建在3米多高的宅子上。庙宇分前后二进院,有大殿、中殿,前面是门楼,前后院两边都有厢房。大殿、中殿、门楼与两边厢房的连接处,都建有小角楼,前后庙宇50余间。整个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总体规划协调。正面大殿、中殿的神台上,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佛像,其中一个是老佛爷端坐中间,约两米多高。现如今,原先院内的50多间建筑只留存三开间正大殿,其它均为后来建筑。现存的这座正大殿为砖木结构,硬山、抬梁式架构,门前有石鼓一对。正大殿长11米,宽6米,总面积66平方米。院内原有两棵高大的皂荚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枯死了一棵,另一棵至今枝繁……[详细]
东大街历史街区
  东大街历史街区位于宿城区幸福路,年代为清,2005年6月,被公布为宿迁市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前海墓葬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前海组。东距屠曹路约200米。墓葬群被包围在村庄的中间。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原来是个大土墩,村子里谁家建新房需要用土都来这里取。目前这个墓葬群本体和周边已经没有明显高差了。经调查,这个墓葬群的面积大约20000平方米,南北长约100米,东西长约200米。其上因多次动土,地表残留较多残损的文物。其中墓砖,既有素面砖,也有花纹砖,是典型的汉砖;陶器残片以灰陶居多,可辨器型有陶罐、陶鼎等;还发现较多的筒瓦和板瓦,调查人员推测当时可能有祭祀类建筑。在走访调查时,一村民反映,他们在墓葬群的东北角挖树坑时挖到过一个铜镜和许多宋代的铜钱,说明这里除汉代墓葬外还有宋代的墓葬。该墓群虽然破坏较为严重,但考虑到时间跨度较大,被破坏的大多是晚期墓葬,而早期墓葬地表一下可能还会……[详细]
  尤庄大墩汉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仓集镇河西村尤庄组,北临青年河约100米南距李夏河约1500米,面积大约6400平方米。大墩墓葬群的现状是:其形状大体呈方形,落高于周边地面。其上遍植杨树。据老百姓介绍这里原来是个圆形大墩,墩高约3米,有许多神秘的传说,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是借盘和借碗的故事。传说周边无论谁家办喜事或丧事,只要前一天晚上在墩子之上烧上一炷香,然后磕头祷告说明来意后,第二天一大早来到墩子上就可以取到所需的盘和碗,但必须如期归还,后因一家借了没有归还,其后就再也借不到了。只因借不到盘和碗这个墩子就开始被挖掘。现有高度不足1米,遗址周边为大面积水稻田,唯墩体遍植杨树,附近的群众在挖坑植树时经常发现墓砖,根据群众描述所出土砖的尺寸,我们初步认定为汉墓群。现已公布为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后海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陈海村后海组,该墓群见明显包状封土,高约3米。封土面积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封土的南部有一条新修的东西向水泥路和筑路时开挖的一条水沟。调查时据当地知情者介绍,筑路取土时发现大量的砖头和陶片,也发现骨头。普查组实地调查时,在路边的冲沟内仍可采集到许多砖头和陶器残片,且发现筒瓦的残片。砖头有素面和带纹饰的两种。经比对砖头的尺寸和纹饰,以及陶器的残片和筒瓦均具汉代特征,据采集到的标本分析初步判定为汉代墓葬群。这个墓葬群于2014年秋被盗过,经考古人员对被盗掘现场的实地考察,根据墓葬大致形制推测被盗的墓葬为元明以后时期的墓葬,说明这个墓葬群的最高封土是晚期墓葬,所幸早期的汉代墓葬这次没有被盗扰。2010年被公布为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圩村烈士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刘圩村,始建於1990年,是为了纪念新四军为保卫刘圩而牺牲的七名烈士而建的墓园,因不知烈士姓名,又叫“无名烈士墓”。这个墓园埋葬新四军两次保卫刘圩战斗中牺牲的7名军人和5匹战马。第一次战斗是1943年,当时的耿车镇以及周边的睢宁凌城等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这年11月18日,从洪泽湖开来一支新四军至刘圩开辟敌后根据地。当天伪保长狗腿子就向维持会报告,说这里来了一批“土八路”。中午,凌城维持会便来这里扫荡。我军在八十一团团长夏义华的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将大部分敌人消灭。在打扫战场时,我军的李班长和一名战士被假装投降的敌人击中身亡。第二次战斗是发生在1944年4月,当时以凌城为中心的日本伪军和被打散的国民党十八团残匪,纠集在一起,向我解放区发起进攻。当时区里只有少……[详细]
  徐圩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徐圩村八组。是朱敦云、朱本生二位烈士的墓园。朱敦云:1909年七月出生,1933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地下党组织,1940年党组织派他在耿车梨园落户,从事地下工作,开辟杨集区根据地,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力量。1942年任埠子区委副书记。1944年于杨圩村被日军抓捕,在狱中坚贞不屈,日军无奈放狼狗撕咬,慷慨就义。朱本生:朱敦云的侄子。出生于1925年4月,卒于1942年,耿车梨园村人,受其叔父朱敦云的影响,10多岁就参加了革命。1940年叔父朱敦云将其派往洪泽湖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2年毕业后任某部连队指战员、党支部书记。同年领兵参加铁路西抗击日伪的阻击战。当接到命令撤离阵地后,发现受伤的师长仍在阵地,于是又一次冲回阵地,背着师长后撤时受到敌人袭击,不幸……[详细]
  仓王沈土塘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陈集镇仓王村六组。仓王是陈集镇的一个自然行政村,北距古黄河约6公里,是黄河泛滥的重灾区。这个遗址和其附近的仓王遗址一样,其中心被早期积肥造肥挖成了一个勺形大坑。现积水较深,南北约50米,东西约80米。据这里群众介绍,早年取土的时候发现许多遗物。有大城砖、灰瓦片、白瓷片等。经简单勘探,遗址面积约160000平方米,南北长约400米,东西长约400米,基本呈圆形。地表黄泛土约1米深,黄泛土的下层约有1米深的文化层,包含物不是很丰富。水塘的面积占遗址总面积约五分之一。据采集的标本分析,该遗址上至汉代,下至唐宋。现已公布为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尤庄黄泥滩汉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仓集镇河西村尤庄组,北距徐淮盐高速公路约30米,南距尤庄约50米,东为杨树林,西为农田,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地表平整,无明显凸起。据当地老百姓介绍,这里原来是高出地面约2米的大土墩,土墩之上的土质和周边的土质明显不同,周边是大面积沙土,墩子之上是黄褐色淤土,故名黄泥滩。这种现象符合黄泛区遗址或墓葬群的特征。形成的原因是高滩以外的低洼地带被黄河泛滥所携带的泥沙所覆盖,未被覆盖的高滩之上黄褐色淤土便是本地的原生土。大约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沙土碱性大不长庄稼,这里开展了造肥运动,又因凡是凸起的墩子都是肥沃的黄褐色淤土,因此大多数的墩子都被铲平,有的被挖成数米的大坑。这是黄泛区遗址或墓葬的突出特征。当年挖土时发现许多青砖砌筑的墙,砖头被村民运回家建房或建猪圈,根据砖……[详细]
  郑庄南毛墩墓葬群位于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新路村郑庄组。南距毛集墓葬群约4公里。据传这里在一公里范围内有九个大土墩,称九座连环墩。经调查,目前仅存五座,较为明显的只有2座,其中南毛墩较大,东西长约400米,南北长约300米,郑庄组约100余户群众散居在这个墩子之上。村子的西南角有一片树林,面积约8000平方米,地面最高点比周边高出约1米,由于地势较高无法种植水稻,长期抛荒,其上虽栽植树木,但杂草丛生,南毛墩大概就是由此而得名。东距这片树林大约50米的地方有一处高大的封土,相传为明代墓葬;墩子的北部有一个长方形鱼塘,面积约3000平方米,另有一条与鱼塘相通的东西走向的排水沟,沟内被水冲刷过的壁上发现多处墓砖暴露在外。行走在村庄的小路上不时发现水池旁、垃圾堆上丢弃的汉代墓砖。还发现许多群众家建厕所用……[详细]
  矿山水塔始建于1958年。从底部至地面以上约2米用大城砖砌筑,上部用普通青砖砌筑,共三层,楼梯内置。通高约16米,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5米。塔的中间有一眼深水井,用水泵将井水提至塔顶以增加水压,以供周边大约300户居民生活用水。矿山水塔所在的位置原为矿山村,后改为矿山居委会,属宿迁城的北部郊区。宿迁城素有山城之称,因为他是明代万历年间为躲避洪水的侵袭而迁建在山脊之上的古城,整个地势呈南低北高,而矿山又位于古城的北部,加之山体都是红色的石头,打井非常困难,匮乏的水资源一直困扰着这一带的居民。建国后,尤其是“人定胜天”的大跃进开始后,矿山村举全村之力,从旧城墙上拆掉一部分城砖,从老建筑上拆掉一部分普通青砖,又从砖瓦窑上买回部分新砖,建成了这样一座水塔。这个水塔虽然是建国后的作品,但留下了特殊年……[详细]
39、通运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运桥坐落在史称为“文曲沟”的中段,文曲沟原为马陵山脉所形成的天然水系,依山势向东南流入现在的马陵河。河宽不足4米,为便于通行,此河上建有通运桥,平桥等多座小桥。其他桥或拆除或坍塌,仅通运桥幸存。该桥全长约6米,宽约2.5米。桥的出水口为砖券拱形,护栏用砖石混筑,北护栏阳面用一长方形块石镶嵌,上雕“通运桥”三字。迎水面和背水面为“八”字形雁翅。2005年6月,被公布为宿迁市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仁济医院旧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基督教徒建立,医院为二层楼,局部三层,其余是平房,一、二楼设有病房、放射室、手术室、图书室等,三楼堆放杂物。……[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