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临汾市旅游

临汾市文物古迹介绍

沙女遗址
  沙女遗址沙女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襄汾县城关沙女沟村东1.5公里塔儿山西脉1984年10月发掘。在目前所调查的李沟、青杨岭、六家嘴等地,大约七八平方公里范围内,陆续有石器发现,其中以大崮堆山南坡最为集中和丰富。在长宽大约10O0×300米的范围内,石制品密集叠压,俯拾皆是。石制品分布在由灰黑色角页岩构成的山坡上,厚度一般在数十厘米,最厚可达4米。在文化层中尚未发现任何磨光石器或陶片。文化遗物为石核、石片和石器,均系角页岩质。石核分为规则状和不规则状两大类。石片宽大于长者居多数,台面为劈裂面者约占一半以上,打击点多数清晰。打击石器采用锤击和摔碰法。石器主要有石锤、砍斫器、刮削器、手斧、尖状器和石矛头等类型。沙女遗址石制品,普遍棱角锐利,其中石核石片数以万计,而石器所占比例甚小。该……[详细]
42、千佛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庵
  千佛庵千佛庵(第四批国保)时代:明地址:隰县城西里许凤凰山巅又名小西天。庵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东明禅师主持兴建,清代各朝多次修补。现存建筑多为明末所建。千佛庵坐西朝东,有山门二重,布局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左右为文殊、普贤二配殿,两侧有北极殿、马王祠;下院主要建筑有无量殿、韦陀殿、摩云阁、八卦亭及韦陀殿之上的钟、鼓二楼。无量殿为下院主殿,面宽五间,前檐插廊,殿内供无量寿佛。大雄宝殿是庵内的精华所在,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檐插廊,单檐悬山顶,殿顶筒板布瓦覆盖,琉璃剪边,中设琉璃方心。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六椽七檩前后单步梁用四柱,梁栿彩画沥粉贴金,近似龙凤和玺画法。这是山西明清建筑彩画中高等级装饰,在民间建筑的实物中并不多见,弥足珍贵。殿内悬塑满堂,共有大小泥塑千……[详细]
沟堡玉皇庙
  沟堡玉皇庙位于汾西县团柏乡沟堡村,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占地面积1089.3平方米。坐北面南,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现存戏台、正殿,两侧存东、西配殿,戏台两侧各建砖窑1孔,山门建在院东南。正殿殿身为砖窑5孔,东、西配殿均为砖窑3孔。沟堡玉皇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因与沟堡遗址等8处距离较近,合在一起划定)北以沟堡西遗址、沟堡遗址文物本体为界,向外延伸100米。东以沟堡遗址、沟堡墓地文物本体为界,向外延伸138米及沟堡村东沿,南以沟堡西遗址、沟堡墓地文物本体为界,向外延伸100米,西以沟堡西遗址文物本体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北长约331米,东西长约1360米,面积568016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因与沟堡西遗址距离较近,合在一起划定)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详细]
蒲县真武祠
  真武祠位于蒲县城内昕水河南岩翠屏山山腰,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该祠堂建筑工地为砖雕仿林结构,座南向北,依山势而建。正殿面阔一间,进深9.45米,单檐歇山顶,檐下施砖雕斗拱,五铺作,转角斗拱一攒,后部紧靠黄土山,故大部埋在土中。殿前斗拱下有莲花垂柱四根,普拍枋下为砖雕莲花栏额,垂柱之间砖雕雀替相连。外观整体建筑工地浑厚精巧,庄严宏伟,正殿采用无梁殿结构图,平面图为八角形制,上部为八卦攒角顶,志士墙体高约4米,每角补间铺作一攒,二层无角拱,施补间铺作现攒,三层角拱下有莲花垂柱,补间铺作一攒,一至三层斗拱五铺作,四层至五层均施角拱,四铺作,顶部为八卦藻井。整个建筑结构设计院独具匠心,别有特色。正殿两边各有不同一小窑洞相连,深不足两米,看似应为配殿,下面观看与正殿呈“山”字形,衬托的正殿愈加壮丽、威严。……[详细]
薛关遗址
  薛关遗址薛关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蒲县薛关镇西约1公里的听水河右岸1964年发现,1980年正式发掘,获得石制品4700余件及一部分哺乳动物化石。C14测定为距今13550±150年。薛关遗址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类,以细石器为主。原料有燧石、石英岩、角页岩等。细石器的类型达30余种,有楔状、船底形、半锥状、似锥状、漏斗状等各种类型的典型细石核达30余种,有细石叶和各种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琢背小刀、锥钻等。刮削器占石器的83%。尖状器是薛关遗址的代表性器物。薛关石制品以小型者居多,打片技术兼用直接法和间接法。石制品中的一些大型石器,如似石斧、半月形刮削器和石锤等,与整个石器的加工方法、风格一致,是薛关文化遗存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薛关遗址是一处以楔状石核为特征的典型……[详细]
永凝堡遗址
  永凝堡遗址永凝堡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西周地址:洪洞县城东北5公里永凝堡村1957年3月,该村村民取土时发现了重要铜器300余件,其中在一件鼎器内壁有铭文2行8字:“□□乍(作)父丁宝鼎□□”。簋一器内底有铭文:“乍(作)永商彝殴。”从器物形制和纹饰来看,该墓及其所出青铜器当属西周早期。1980年6月及10月,考古工作者对永凝堡进行考古钻探、发掘。钻探面积1300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20个,墓葬56座。有22座墓经过发掘清理。这些墓多为西周时期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是铜器、陶器、玉石器、骨、蚌贝器等。青铜器800余件,陶器43件。依据对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的分忻,这批墓葬的年代当为西周,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其文化特征与天马--曲村遗址西周时期的文……[详细]
霍州州署大堂
  霍州州署大堂(第四批国保)时代:宋至元地址:霍州市城内东大街北侧霍州署创建年代不详,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版《霍州志》记载,元代州署已具一定规模,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建筑全部塌毁。次年重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火灾,唯大堂幸存。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后代又屡有增补修葺。现存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仪门、戒石亭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霍州署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谯楼、仪门、甬道、戒石亭、大堂等建筑。大堂为衙署主体建筑,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月台宽21.20米、深18米。前置面宽三间、进深一间的卷棚悬山式抱厦。大堂面宽三间,进深八椽,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前檐开敞,后檐明间辟板门,两山辟低矮板门通左右厢房。柱头上施大额……[详细]
薛家庄关帝庙
  薛家庄关帝庙位于汾西县僧念镇薛家庄村,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坐北面南,一进院布局,占地面积816.5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两侧存东西配殿、东西耳殿(砖窑各1孔)、西窑(4孔)、南窑(1孔)。山门建在庙院东南部,庙院东南角设有二门。薛家庄关帝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因与薛家庄节孝祠等9处距离较近,合在一起划定)以薛家庄冶铁窑址文物本体为界,北向外延伸100米,东以薛家庄冶铁窑址、薛家庄北遗址文物本体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以薛家庄北遗址、薛家庄遗址文物本体为界,向外延伸100米,西以薛家庄遗址文物本体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北长约654米,东西长约994米,面积为597807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200米,南北长约1052米,……[详细]
49、普净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净寺
   介 绍: 普净寺在山西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遗物。 山门三间,天王殿五间,悬山式。菩萨殿五间内柱设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墙一道,墙前为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丰润娴雅,两隅十八罗汉各具神态。墙后地藏、道敏、冥化端庄肃穆,十殿阎凝神对坐两侧。最后为大雄殿,五开间六架椽,原为悬山式,后改为硬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龛,柱上用蝉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内额直达两山,次间大爬梁由檐头直承平梁以下,结架纯系元构。龛内塑释迦、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其中二菩萨身式修长,衣饰合体,面形上方下圆,神态娴静慈祥,塑工颇为精巧。山西临汾市……[详细]
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
  太岳行署小李村旧址时代:1942年地址:临汾市安泽县杜村乡小李村太岳巷1942年9月,太岳行署由沁源迁往安泽杜村小李村,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丽生在此主持工作,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当时薄一波同志经常来此主持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胡服(刘少奇)曾在此做过有关“群众运动与建设根据地”重要报告。太岳行署小李村旧址现存院落4处,分别为正院、东西跨院及原行政干校所在院,院内建筑皆为清代所建。正院为四合院,院内分布北房、东西厢房及南房、影壁,南房主体已坍塌,仅存台明及局部墙体。北房为正房,二层建筑,面阔五间,为当时行署办公室;西跨院内现存西厢房及南房;东跨院坐北朝南,现存建筑6座。原行政干校院坐东朝西,现存建筑7座。2019年10月7日,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神符真武庙
  神符真武庙位于汾西县永安镇神符村,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占地面积888.75平方米。坐北面南,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两侧存东西耳殿(砖窑各1孔)、东西配殿;山门建于院东南。正殿一层为砖窑3孔,二层为木构,面阔三间硬山顶,既(玉皇楼)。戏台面阔三间,东西配殿均为二层,一层砖窑3孔,二层面阔五间。神符真武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因与神符战斗遗址、神符任家宅院距离较近,合在一起划定)以神符战斗遗址文物本体为界,东、北各向外延伸100米,南向外延伸104米及道路中心。以神符真武庙文物本体外墙为界,西向外延伸45米,南北长约397米,东西长约550米,面积199193平方米。建控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200米,南北长约792米,东西宽约1053米……[详细]
赵康古城遗址
  赵康古城遗址赵康古城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春秋地址:襄汾县城南30公里赵康镇古城址东距汾河5公里余,西距九原山4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古绛都”和汉的“临汾城”,当地人称“古晋城”。古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南部较宽,周长约8480米,城内地形北高南低,形成层层台地,高差约在10米上下。有一条明显路迹自北墙城门外向南延伸千余米。城外周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至城的右下角处向南汇成巨川,今称泰山沟。古城墙址大体保存完好,南墙西段破坏较甚,北墙保存较好。东西二墙皆无城门痕迹。墙土呈红褐色,夯层厚约5--6厘米,夯窝圆而平,直径约7厘米。夯土中含有东周时代瓦片,有板瓦、筒瓦。南城墙全长约1650米,东城墙全长约2600米。古城北部正中有一座小城的残址,平面正方形,约1平方公里。……[详细]
汉峪三圣庙
  汉峪三圣庙位于汾西县对竹镇汉峪村,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坐北面南,占地面积526.7平方米。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两侧存东西配殿(砖窑各3孔),山门建在院西南。汉峪三圣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因与汉峪娘娘庙距离较近,合在一起划定)北以汉峪三圣庙文物本体外墙为界向外延伸20米,南以汉峪娘娘庙文物本体外墙为界向外延伸20米,东以汉峪娘娘庙和汉峪三圣庙文物本体外墙为界向外延伸20米,西以汉峪三圣庙文物本体外墙为界向外延伸25米至道路西沿。南北长约81米,东西长约60米,面积为4567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北向外延伸100米至道路北沿,东、南各向外延伸130米,西向外延伸100米至道路西沿。南北长约247米,东西宽约286米,面积为67829平方米。……[详细]
枣园——南撖遗址
  枣园——南撖遗址枣园——南撖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翼城县城东约10公里处遗址位于隆化镇(原北撖乡)的浍河及其支流史伯河、浇底河、海子沟、石门河两岸,地处太岳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山前地带。包括南撖、北撖、南卫、枣园四个村庄之间的部分区域,重点为四个遗址区,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1957、1982、1986年进行过三次调查,1991年复查了北撖、南撖、殿儿垣等遗址,新发现了枣园、南撖遗址。90年代清理发掘了北撖、枣园等遗址。1999年秋进行了小规模发掘,揭露面积约190平方米。发现的主要遗迹有房址和窑穴,主要遗物为陶器,以钵、盆、壶、尖砂罐等器物为主要组合,是庙底沟文化早期的遗存。为重新认识晋南地区仰韶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及其渊源和归属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详细]
高堆遗址
  高堆遗址高堆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尧都区刘村镇高堆村西北约150米处遗址东临汾河,西靠吕梁山,属于吕梁山东麓的山前坡地,地势西高东低,地层断面较多。50年代调查时发现。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2001年春,为了配合大运高速公路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了主要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和陶寺文化的遗存,精致的房子、陶窑和规模较大的窑穴,说明这里在上述两个阶段是当时的中心区域和重要聚落,对解读临汾盆地史前时期的兴盛情况和原因具有重要意义。高堆遗址的文化面貌由其红褐色筒状罐与庙底沟二期接近,釜灶和釜形斝又具有陶寺类型早期特征,而单把鬲则属陶寺类型晚期的典型器物。高堆遗存的发现为解决临汾盆地陶寺文化的来源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详细]
苇沟——北寿城遗址
  苇沟——北寿城遗址时代:商、汉地址:翼城县西北包括南寿城、北寿城、东寿城、苇沟、老君沟、后苇沟、营里、曹家坡、凤架坡之间的一大片古代遗址,以苇沟——北寿城晋文化城址为代表。遗址地形大体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指后苇沟村与苇沟村之间,包括凤架坡村在内,地处绵山(覆釜山)东南,属于由西北而东南,高差50米的坡地。主要遗存为龙山和东下冯类型文化,凤架坡村中和村北坡地上为墓葬区,村民居住的院落内和窑洞中以及冲沟断崖上,到处可见土坑坚穴墓葬的痕迹。南部指苇沟村以南、老君沟村以东,包括南寿城在内,与翼城县城连成一片,以晋文化为主的遗迹,遗物丰富,战国至汉代的遗存较集中在东半部。东西长约2900米,南北宽约3000米,总面积近九百万平方米。2019年,苇沟——北寿城遗址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薛家庄贞节牌坊
  薛家庄贞节牌坊位于汾西县僧念镇薛家庄村,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坐北面南,东西长3.38米,南北宽1.89米,占地面积4.2平方米,沙石质,二柱一楼。薛家庄贞节牌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因与薛家庄节孝祠等9处距离较近,合在一起划定)以薛家庄冶铁窑址文物本体为界,北向外延伸100米,东以薛家庄冶铁窑址、薛家庄北遗址文物本体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以薛家庄北遗址、薛家庄遗址文物本体为界,向外延伸100米,西以薛家庄遗址文物本体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北长约654米,东西长约994米,面积为597807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200米,南北长约1052米,东西长约1404米,面积为1346751平方米。……[详细]
东羊后土庙
  东羊后土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现存大殿、献亭、戏台等,其中戏台仍保持元代风格。戏台坐南朝北,平面正方形,面宽7.47米,进深7.55米。正面敞廊,三面封闭,十字歇山顶。台阶高1.75米,台宽7.75米,深3.5米,台前竖有二根园形抹角石柱,下有覆莲柱础,柱上浮雕莲花和牡丹花生童子的图案,内檐梁架斗栱三层,叠成八卦形藻井,结构别致精巧,故戏台又称八卦亭。戏台后墙壁画栩栩如生,东羊元代戏台是全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是研究元杂剧在平阳一带发展历史和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详细]
挂甲山摩崖造像
  (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挂甲山摩崖造像(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时代:隋、唐、元地址:吉县城南0.5公里挂甲山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它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谢悉坤柔圣母庙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仅存圣母殿,为元代遗构。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减柱造,前檐施大额枋两层。2019年10月7日,挂甲山摩崖造像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隰县七里脚千佛洞石窟
  千佛洞千佛洞(第二批省保)时代:明地址:隰县城北7公里七里脚村的城川河东岸洞窟开凿于南北走向的山坡崖壁下部,石窟共有两个洞窟,南北并列,窟口均西向,窟内存雕像约70余尊。第一窟位于崖下南侧,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面宽2.72米,进深2.35米,高8米。内雕一佛二菩萨像。第二窟,位于崖下北侧,洞窟平面呈长方形,素面平顶,面宽2·9米,深2.3米,高2·76米,正壁前置高坛基,高0·6米、深0·63米。左右壁壁面高浮雕有佛像24身,上下四排,每排六身。前壁窟门上方雕五身佛像,形象、服饰、手势均同左右壁。以上二窟均无确切的创建题记,第一窟从洞窟的形制、佛及菩萨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北魏特征,第二窟造像风格具有唐代特征。2013年5月,隰县七里脚千佛洞石窟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