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漳州市旅游

漳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清泉岩摩崖石刻及造像
  漳浦县清泉岩上镌于南宋或明代前期的摩崖石刻甚多,有“渐隔尘寰”、“蓬莱深处”、“九鲤飞跃”、“蟠桃坞”、“茂林修竹”、“登临驻节”等。清泉岩因蔡新而得“御笔”,清泉岩因“御笔”而增辉。有一石壁上刻两字“觉岸”,正中有“乾隆御笔”方形篆印,落款有“臣蔡新”字样与其前方蔡新亲书石刻“登临驻节”,互为印证了乾隆皇帝御笔虽在,皇帝却未曾来到漳浦,而后世产生的“乾隆皇帝来过蔡新家,同游位于福建省漳浦县大南坂清泉岩”的传说属无稽之谈。且不以史论乾隆皇帝“下江南”最南到达杭州,不曾到漳浦之实为据,当凭“驻节”就能断定皇帝未到此处,果真皇帝驾临,清泉岩石刻上之“驻节”应为“驻跸”矣,因前者指行者屯驻、停留,后者特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内容迥异也。“两涧泉声喧佛国,一天秋色散梁岗”。古往今来,辟于宋代的清……[详细]
海月岩摩崖石刻及造像
  海月岩位于漳浦县沙西镇境内,距县城绥安镇约45公里,驱车可直达岩下。海月岩具有悠久历史,寺殿始建年代不详,无从考证。它重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至1274年),明代经再修缮,保存较好。海月岩路旁有一口小潭叫羊角潭,水澈清洌。由于所处位置特殊,每逢中秋之夜子时左右,明月映照潭中,月光恰巧正折射到山上岩寺宝殿中释迦牟尼佛的胸膛上,古人称为“月照禅心”、“月升朗佛”,其余时间则不可见,堪谓奇观,海月岩也因此得名。海月岩的山门别具一格,由两块长形石条斜立互倚构成三角形的山门,名曰:“不二门”。因四周巨石重叠,游人上山入寺,必经此门,没有第二条通道。山门两侧刻有楹联:“青莲布地开三岛,巨藕通天只一门”。游人过了山门,一眼便望见修建于天然大石洞中的海月岩寺。“海月岩好风景,石头盖屋顶”这是当地人传……[详细]
南靖树海中共闽南地委旧址纪念馆
  南靖树海中共闽南地委旧址纪念馆位于南坑镇大岭村,原为中共闽南地委领导革命斗争的前沿指挥部,共6间旧民房及旧学堂,占地120平米。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党史教育基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树海,群山连绵,林涛似海。她以南靖大岭、北坑、象溪为中心,跨越山城、南坑、船场、奎洋、书洋、梅林镇的几十个行政村,方圆数百里,是解放战争时期闽南游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后期,中共闽南特委派卢炎、黎炳光等同志到南靖树海一带隐蔽生产,领导反顽自卫斗争。1945年10月,王涛支队第一大队武装开辟树海,闽粤边临委书记魏金水、王涛支队长刘永生等领导到树海指导工作,环顾延绵(南)靖(平)和边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由魏……[详细]
九侯禅寺
  九侯禅寺,又称九侯岩,位于福建省诏安县,在乌山南麓的九侯山风景区中心,始建于唐代。据《九侯禅寺碑记》载:“古刹有内旧岩,始建于唐代。宋绍兴十年(1140年)始建佛阁大殿……”,即今之九侯禅寺。宋淳祐五年(1245年)曾再次重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和光绪年间也均有重修。2000年广东达濠青云禅寺方丈弘养法师等又集资再次重修。九侯禅寺,在诏安乌山南麓的九侯山中,又称九侯岩,南距县城三十余里。“九侯”名字的来历,一说“九峰列峙,尊若公侯”;一说“大禹后裔子孙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山”。由于九侯岩风光奇美,禅寺深幽,自古就有“仙造九侯岩”和“闽南第一古刹”之美誉。1998年9月,九侯山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名胜风景区。九侯禅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为重檐悬山顶建筑,由门楼、天井、拜亭、大殿……[详细]
漳州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位于福建省漳州芗城区振成巷内。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是漳州七县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宗祖,供奉林氏始祖比干,乃漳邑林氏祭祖之所,漳州林氏还以此年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来生员用。宗祠前后进已废,现存中进四方正殿,面积43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红色筒瓦,下檐不围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迹,可见原规模甚大。宗祠确切建筑年代已无考,经专家据主殿实物与结构分析、鉴定,始建于宋代,因清末曾修葺,故亦带有清式建筑的痕迹。漳州比干庙不仅长期供奉比干,还做为林氏族人赴考往来生员的接待处。文革前比干庙内仍高挂多块明清状元、探花的牌匾,林震、林钎、林士章均高挂其上。正殿两边厢房各有十几间书屋,各区林氏考生均可来此住宿读书作文。资料可查,明、清时期漳州林氏族人进宫殿试揭榜甚……[详细]
乌山革命旧址
  巍巍乌山,屹立于八闽之南;壁立千仞,磨砺铮铮铁骨。乌山位于福建省云霄、诏安、平和三县的交界处,是早期苏区和闽粤赣边区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有“闽南革命摇篮”之称。1928年3月,“平和暴-动-”打响了八闽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先后成立了饶和埔诏县委、云和诏县委等党组织,组建了工农革命武装。1935年9月,卢胜带领红三团40多名指战员挺进乌山,卢胜成立了闽粤边独立营,建立了乌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敌后游击战争,革命斗争从乌山发展到整个闽南地区。巍巍乌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依靠乌山人民,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以不朽的革命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老游击队员之家”暨闽南乌山革命历史陈列厅,坐落在乌山景区前,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内设革命史陈列厅,用照片、文字、实物,介绍乌山革命史,供后……[详细]
平和文庙
  平和文庙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历史文化名镇——九峰镇西街的平和县第二中学校园内。志书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王守仁(王阳明)奉旨在闽粤边境征剿贼寇后,奏疏朝廷,请求在南靖县辖区内的河头大洋陂地方(今平和县九峰镇内)添设县治,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这道奏疏很快就得到朝廷的特批,同意添设县治——平和县,并同意在新建的平和县治中,以府级规格的建筑标准,建立县堂、文庙、武庙、文昌庙和城隍庙等建筑群体。平和文庙是王巡抚亲自规划、设计,并命南靖知县施洋督建。后于明嘉靖、万历、清康熙年间多次重修,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时最为完整。难怪有“庙宇轮奂,甲于他邑”之誉。1985年,平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详细]
一德楼遗址
  “一德楼”是已知年代最久远的土楼,于1558年建造,1943年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废弃。在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马坑村乌潭埔自然村空旷的田野中间,有一座楼体巍巍地伫立着,这就是“一德楼”。根据楼匾上所刻的建筑年代,为闽西南已知最早年代的土楼。“一德楼”的主体建筑为方形楼,平面深27米,宽26米,基本呈正方形。楼墙底部有两层石地基,以上全部用三合土板筑,底厚1.3米,墙内外侧同步收分,二层厚1.0米,三层厚0.82米,夯土以壳灰、粗砂、红糖、糯米浆组成。全楼三层共35间房,中间形成了一个12米见方的天井。大门厚重,备有护门横木,石门框顶埋二道斜陶管,通门框缝隙,二楼注水可防火攻。楼一层全闭无窗,二、三层开设狭长小窗,供通气排污之用。楼外10米处筑有环楼围墙,墙内又依次建造小屋为外楼。墙外有护城河,沿……[详细]
漳州石牌坊
  牌坊又称石坊、牌楼,漳州方言称其为“荷表”,意思为“某人承皇恩受褒表”的纪念建筑。漳州牌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来闻名。清朝年间记载有地点、有名称的牌坊,多达四百多座。虽经历史变迁,至今保留下来还有近50座,分布在漳州各区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牌坊,为位于芗城区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和“两京敭历坊,(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牌坊,和位于新华东路东端岳口启的“闽越雄声”和“勇壮简易”两座清代牌坊。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的石牌坊共有四座,分别位于市区香港路北段双门顶明代石坊,即尚书探花坊和三进宰贰坊,及新华东路岳口街清代石坊,即勇士简易坊和闽越雄声坊。四石坊均为石坊木结构,3间5楼12柱。双门顶明代石坊,南北对跨街矗立,与所处的旧城南门老街,组成了极富特色的古街区景观;岳口街清代石坊系清圣祖赐平……[详细]
30、江东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东桥
  江东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称虎渡桥,又名通济桥,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位于福建漳州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横跨于九龙江北溪下游。这里地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两岸峻山夹峙,江宽流急,地势险要,古称“三省通衢”。相传初建桥时,桥墩屡建不稳,偶有猛虎负子过江,遂依虎道勘得水中礁石,乃就石垒墩,桥墩遂固,故名虎渡桥。而《漳州府志》卷六则说此处“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宋绍熙元年(1190年),这里曾架过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庄夏始建石墩木桥,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毁于火,于是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议下,建成梁式石桥。《龙溪县志》记此石桥“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1970年于古桥上加高架设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今在靠西岸公路桥下,尚存古桥的五座完整桥墩、两跨桥面及……[详细]
天一总局
  走进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可以看到一座时隔至今近百年的中西合璧式四合二层“南洋”风格楼房建筑,大门顶上一块“天一总局”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建筑既是侨乡历史的见证,也是考证我国邮政金融和华侨发展史的产物,如今已越来越广泛地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兴趣。“天一总局”全称“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系由旅居菲律宾华侨郭有品于公元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其家乡(时称龙溪县流传社,即现在的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创办的。初办时称“天一批郊”。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扩大为四个局、设总局于流传社,外设厦门、安海(晋江)、吕宋(菲律宾)等三个分局。1896年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1902年改为郭有品“天一汇总银信局”。天一总局的设立,专为海内外华侨和侨属办理书信投递和钱币汇兑接送,提供服务和方便。“天一总局”的……[详细]
东山天后宫
  天后宫坐落在东山岛最南端的渔村---宫前村。从县城西埔驱车沿西陈公路15公里即到。 天后宫坐东朝西,背靠青山,面临宫前湾,是明崇祯年间从湄洲妈祖庙分灵而建的妈祖宫。宫为单进,左旁有配殿护临,为明代建筑风格。宫内供奉妈祖神像,悬挂一块绿底金字御牌匾,《康熙敕封横榜文》,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立。宫内楹上还有三幅对联:“圣德如天万里风波宁海国,母仪称后千秋俎豆奠湄洲”;“系出湄洲吸月吞江靖海宇,祠镇陵岛慈云法雨泽群黎”;“赫赫杨休倪天之妹,穰穰降福在水之湄”,颂扬妈祖“护国庇民”的功德。 庙有灵则名,天后宫这座古老的小寺庙,这所以名闻遐迩,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原因在有传说中妈祖的“灵圣”。据载:清帝康熙二十一年(1687年),为征剿收复统一台湾,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率领水师四万之众,到东……[详细]
黄道周讲学处
  黄道周讲学处,位于漳浦县城东郊石斋村前,为黄道周的故居和讲学处,称东皋书舍,崇祯十七年,明亡,修建并改名“明诚堂”以明志,1646年黄道周殉国,南明隆武帝赐表“文明书院”。黄道周(1585-1646)是明清交替之际一位集易学家、理学家和书画家于一身的理学大师。他曾先后在福州、余杭大涤山和漳浦等地讲学,四方学者云集。漳州境内黄道周讲学处位于漳浦县绥安镇石斋村,原名东皋书舍,又名明诚堂、文明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现建筑重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黄道周在门人和朋友们的资助下,将书舍改建为明诚堂,于当年三月落成。黄道周于三月十日起在明诚堂主持有数百人参加的讲学大会。黄道周讲学处占地1058平方米,正南朝向,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天井,庑廊,正堂。面阔五间,正堂进深三间,抬梁木结……[详细]
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成立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成立旧址位于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马坑村新厝顶自然村。旧址原为该村陈氏祠堂,称“三世总宪”祠堂,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格局为一厅两房两厢两进式院落,但因年久失修坍塌,现仅存残垣。 1932年4月20日,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毛泽东同志听取在漳浦领导开辟革0据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委、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和福建省委书记罗明、省苏执委王海萍等同志汇报后,作出了巩固和发展以漳浦龙溪圩、小山城、龙岭为中心的农村革0据地,向南靖、平和、漳浦、云霄、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的决定,并致电-有关闽南革命斗争决策。4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东路军连以上干部会上所作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及第二次行动问题》报告中,布置了建立以漳浦龙溪圩为中心,扩大南靖、平和、……[详细]
漳州赵家堡
  赵家堡位于漳浦湖西乡,是一座赵宋皇族后裔-后避难隐居、具有防御功能的皇宫花园式古城堡。距漳浦县城37公里,距厦门70公里,交通便捷。公元1279年,元军攻陷南宋最后行都广东崖山(今新会县),丞相陆秀夫抱着九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殉国。宋魏王的第十代孙闽冲郡王赵若和率皇眷乘船欲逃往福州另立朝廷抗争,途遇飓风,无奈弃船在漳浦登陆,匿姓为黄,辗转隐居于此,繁衍成村落。赵若和的十世孙赵范中进士,官至知州、浙江按察副使等职,归休后构思筑堡防倭患,遂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祖上故居处建造了完璧楼,后又续筑内城和四座五进并列的赵范府第。其子赵义亦中进士,官至文华殿中书舍人,为承父业,根据两宋京都皇宫布局与格调,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扩建了外城和园林景观配套设施,形成现在的规模。赵家堡是世界上独有的一……[详细]
闽南雨霁顶三官大帝庙
  闽南雨霁顶三官大帝庙,雨霁顶三官大帝庙又名三界公庙,位于漳浦县赤岭佘族乡山坪村雨霁顶山坡上。始建于明宣德年间( 1 4 3 0年)重修于清康熙中期。至今保存有明清8块石碑。占地总面积近6 0亩,总建筑面积约5 0 0多平方米。然而主庙建筑奇特,国内外罕见,为圆顶凉亭,面积不及4 0平方米,神癨占位不及2平方米。据说雨霁三官大帝神位地处覆鼎金穴,庙址神点,堪称灵异。不能构筑土木庙宇,一建起就会遭回禄焚烧,屡试不爽。神卜只允石砌神坛,盖顶空墙。形成惯例,流传至今。 神庙建筑奇特,卜杯神妙,众人顶拜,香火旺盛。较为传奇是“一代虎将,征台先锋”蓝理(赤岭石椅畲族人)的故事。蓝理从军时曾到三界公神庙卜杯许愿,并取香灰入袋,佩戴胸前。澎湖一役,伤及腹部,肚肠流出,忙取出香灰袋,及神木“伽楠香”的粉末一齐……[详细]
漳浦文庙
  漳浦文庙(孔子庙)位于漳浦县城内,始建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为重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结构。大成殿内存有明、清的五方碑。1964年维修时,把木柱换为石柱,余基本上保留原貌。 漳浦文庙是1937年“漳浦事件”的旧址之一。 1937年2月起,0闽粤边特委和闽粤边红军为了国家存亡、民族大义,主动向-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合作抗日主张。并于6月26达成政治协定,闽粤边红军改编为“保安独立大队”。1937年7月13日,闽粤边抗日红军下山接受点编,驻扎漳浦县城孔子庙(即文庙)。7月16日,-军157师背信弃义,在体育场埋伏重兵,借操练为名,将在体育场集中的近千名闽粤边红军强行缴械,后该处成为关押地点。当晚,百余名红军伺机脱离魔掌,……[详细]
白礁潘氏民居群
  白礁潘氏民居群位于漳州市白礁潘厝然村,年代为明—清。简介:由潘氏祖祠、马寮前落大厝、马寮中落大厝、马寮尾落大厝、潘厝小宗祠、大祖巷西厝等六座建筑,皆坐北朝南,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潘氏祖祠又称花果堂,始建于明代,由前埕、前厅、天井、主堂、过水廊道等组成,建筑面积296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柱,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皆抬梁式梁架,山墙承檩,悬山顶。马寮前落大厝由前埕、前厅、天井、主堂、过水廊房、右护厝、后天井、后堂等组成,建筑面积870平方米。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二柱,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后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均墙体承檩,悬山顶。马寮中落大厝由前埕、前厅、天井、过水廊房、主堂、后天井、后堂、带右侧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870平方米。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墙体承檩,硬山顶。马寮尾落大厝……[详细]
漳浦县委成立旧址
  0漳浦县委成立旧址位于漳浦县马坪镇后康村庵仔自然村马坪中心校。 大革命失败后,漳浦一批0人李联星(时任0闽南特委委员、0福建临委执委)、陈元宰等在马坪镇后康村的马坪育才学校以教学为掩护,宣传革命道理,整顿农会组织,发展农民入党,成立党支部。农民参与革命斗争热情迅速高涨,出现了被福建省委称之为“漳浦农民黑夜成群寻找0,要求加入”的景象。1928年1月10日,在0人领导下,马坪农会向-军第11军实行武装-抗捐,揭开福建农民武装--新军阀斗争帷幕。-农民遭到-,死伤数人。“一·十”惨案发生后,0福建临委特委致函漳浦党组织,接到省委指示信后,大坑、丹井、马坪、官浔相继成立了党支部。在这个基础上,于1928年春,在0福建临委派人指导下,在马坪中心校成立0漳浦临时县委。3月,正式成立0漳浦县委,领导漳浦……[详细]
车本乡苏区消费合作社旧址
  车本乡苏区消费合作社旧址位于漳浦县石榴镇车本村。 车本村位于靖和浦三县交界,只有20多户人家的山村,是漳浦县建立最早的革命据点村之一。1932年,中央红军攻克漳州之后,以车本、龙岭、小山城为中心的靖和浦革0据地初步形成,并得到巩固和发展。1934年,车本村正式成为闽粤边特委和靖和浦中心县委机关驻地,后方机关看守所、军医院、军机处、枪械修配厂、兵站均设在车本大山,车本村成为闽南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其时,靖和浦苏区从闽南革0据地中心区域发展成为领导闽粤边革命斗争中心区域,-军连续以一个师以上兵力长期对靖和浦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给苏区的军需民用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打破敌人的军事和经济-,在0闽粤边特委的领导下,靖和浦苏区一方面集中红军游击队,消灭反动武装力量,开辟新的革0据地,一方面仿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