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云南省 > 保山市 > 隆阳区 > 蒲缥镇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

[移动版]
地名:蒲缥镇隶属隆阳区
区划代码:530502104代码前6位:530502
行政区域:云南省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云M
长途区号:0875 邮政编码:678000
辖区面积:约317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127755万人
人口密度:约4030126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5个社区、19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蒲缥社区~201镇中心区
据南津桥碑志载,蒲人、缥人驻此;明末清初,中原汉人南迁至此,以两族名称取名蒲缥,故名。…[详细]
王头寨社区~202村庄
村委会驻王头寨村,因相传百年前,该村雨水较少,多数稻田栽不成秧,大部分土地种黄豆,产量较高,故称黄豆寨。民国末期演变为王头寨,故名。…[详细]
双河社区~203村庄
村民委员会驻上仁河村。双河,原叫烂坝塘,解放后,觉得此名不佳,后因东有一条箐家河,村西有一条蒲缥河,该村座落在两河间。村委会以此得名。…[详细]
杨三寨村~204村庄
因该村原来潘姓首居于此并繁有后代,称老潘寨。后以居民杨三发迹,改称杨三寨,故名。…[详细]
马家寨村~205村庄
因相传此村有回族姓马人氏在此居住,清咸丰辛西(1861)年间回族迁走,故名。…[详细]
塘子沟村~206镇乡结合区
因村子座落在澡塘热水沟边,故名。1958年得名沿用至今。民国初期属保山县七区兴华镇,为三里四保;1950年属蒲缥行政村;1952年属方家寨乡;1958…[详细]
山门口村~207镇乡结合区
因地处山麓平地,坐落在孔家山前,又接大路,故名。…[详细]
水井村~208村庄
水井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双桥村~209村庄
因相传原村边有两道桥,故名。1984年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永兴寨属保山县七区第二保;1950年属八区永兴寨行政村,1952年属永兴乡;1958年属…[详细]
马街社区~210村庄
因原为马帮食宿地名马厂,后赶集,通称马街,故名。…[详细]
石亩河村~211村庄
石亩河,因相传,原有人在此丈量田、刚量得十亩,后因事走了,后落得名字叫十亩河,后来因村周围石头较多,后改变为石亩河。村委会以此得名。…[详细]
罗板村~212村庄
板罗,因古时村中有一个落洞,经多年泥沙淤积形成板结,得名落板,后演变为罗板。村委会以此得名。…[详细]
平沟村~213村庄
平沟,因此村位于山沟里的一块平地上,故名。村委会以此得名。…[详细]
冷水箐村~214村庄
村委会驻冷水箐村,此地建村时,山上箐深林密,山箐中有泉水,得名冷水箐,故名。…[详细]
两眼井村~215村庄
1962年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七区中正乡第四付保;解放后1950年属第七区杨三寨行政村;1952年属第七区杨三寨乡;1958年属蒲缥公社西…[详细]
菖蒲塘村~216村庄
相传此地原有一个塘子,塘子内生长菖蒲植物,故名。…[详细]
黄泥村~217村庄
黄泥,因本地区黄色土壤见多。村委会以此得名。…[详细]
茨菇塘村~218村庄
因村旁有一个水塘,生长有茨菇植物,取名茨菇塘,故名。…[详细]
大田村~219村庄
因此地有块较大的田,故名。1984年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四区、兴华镇九保;1950年属兴华行政村;1952的属兴华乡;1958年属蒲缥公社核…[详细]
桤木林村~220村庄
此地原是一片桤木树林,故名。1958年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四区,分别属田旺镇、永保镇、兴平镇;1950年属四区核桃乡行政村;1952年属四…[详细]
红岩脚村~221村庄
因村后有座红色石岩,故名。1978年得名沿用至今。据载属由旺镇3保营辖,后又沿变为1952年核桃公社仑新大队;居址仑新寺10年,后迁址于红岩脚老屋铺处…[详细]
核桃村~222村庄
相传此地原核桃树较多,故名。1952年得名沿用至今。民国属保山县西区由旺镇二保;1950年属保山县第四区核桃乡上高村;1952年属三区核桃乡;1956…[详细]
秉塞村~223村庄
因此地曾是驻兵要塞防守之地,简称兵塞,后演变为秉塞,故名。…[详细]
九峰社区~224村庄
九峰社区1958年得名沿用至今。民国初期属保山县七区兴华镇,为三里四保;1950年属蒲缥行政村;1952年属方家寨乡;1958年属蒲缥公社塘子沟管理区…[详细]

地名由来:

8000年前就有“蒲人”与“缥人”在此繁衍生息,故得名蒲缥。

基本介绍:

"位于保山市境南部,距保山市区32公里。是古代“南方丝路”上的重要驿站,现320国道穿镇而过,使蒲缥更显交通要镇之特点,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蒲缥镇现辖蒲缥、罗板、石亩河、双桥、平沟、水井、马街、黄泥、塘子沟、山门口、冷水箐、马家寨 、王头寨 、双河、杨三寨、菖蒲塘、两眼井、茨菇塘、大田、红岩、杞木林、核桃、秉塞等23个村民委员会。168个自然村,23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2775户,49961人。全镇有彝、白、壮、傣、苗、傈僳、回、佤、纳西、景颇等10种少数民族。

全镇地势东南高而窄,西北低而宽。南北长约29千米,东西宽约23千米,总面积317平方公里。

+查看详细蒲缥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22年2月,云南省爱卫办命名蒲缥镇为2021年度云南省卫生乡镇

文化旅游:

茶马古道(南方丝路永昌道隆阳段)

茶马古道(双虹桥、惠人桥遗址在此段内):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板桥镇、潞江镇、汉庄镇、蒲缥镇、杨柳乡和芒宽乡官坡古道石板路(官坡石砌古驿道):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官坡村委会官坡自然村

梁金山故居

梁金山故居,坐落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塘子沟社区方家寨,修建于1938年。故居为横向排列的三个封闭式四合院,总占地面积2101平方米,分南院、中院、北院,是徽派建筑风格的院落,三院相连,

塘子沟遗址

塘子沟遗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塘子沟村村旁台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0-90厘米。1987年进行试掘,出土大量打制石器、骨器和动物骨骸,并发现柱洞、

塘子沟侯家祠堂(侯家祠堂)

塘子沟侯家祠堂(侯家祠堂)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塘子沟村委会塘子沟村,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塘子沟侯家祠堂(侯家祠堂)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双虹桥、惠人桥遗址在此段内)

茶马古道(双虹桥、惠人桥遗址在此段内)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板桥镇、潞江镇、汉庄镇、蒲缥镇、杨柳乡和芒宽乡,年代为汉。类别为古遗址。茶马古道(双虹桥、惠人桥遗址在此段内)为全国重点文

+查看更多蒲缥镇文化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分为九里。

明万历、天启年间(1573年—1627年),分为十里。

清末时期,属保山县为罗明、罗板、罗古三约地及六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两乡两镇。

1950年,为第七区。

1958年,为蒲缥公社。

1984年,为蒲缥区。

1988年,撤区改蒲缥乡。

1996年,蒲缥乡撤乡改镇。


以下地名与蒲缥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