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马上乡 | 隶属:内黄县 |
区划代码:410527201 | 代码前6位:4105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豫E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辖区面积:约7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36万人 |
人口密度:约55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6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善宜店村 | ~201 | 村庄 | 善宜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董庄村 | ~202 | 村庄 | 传明初董姓从山西洪洞迁民在此建村,得名董家庄、董庄。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董家庄。…[详细] |
流庄村 | ~203 | 村庄 | 传此村位于黄河故道一侧,河水沿村庄流过,故名流庄,沿用至今。…[详细] |
赵信村 | ~204 | 乡中心区 | 传赵信被汉武帝封为翕侯,封地于期(今吉村)。赵信死后,葬于古黄河大堤的一块高地上,其后代在这里修宗祠,守庙成村,便以赵信之名命其村。1949年,赵信村…[详细] |
谭头村 | ~205 | 村庄 | 据隋代就有此村,因地处大水潭边沿,故取名谭头,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王伯当故里,在县西北七里谭头村”。…[详细] |
七里井村 | ~206 | 村庄 | 传七里井原村址在现村东的半里处高岗上。历史上,从内黄县城到楚旺的一条官道由此通过,人们便在路东打一水井,供行人牲畜饮用,逐渐在路旁开起客店,自东南向西…[详细] |
八里庄村 | ~207 | 村庄 | 传清初,八里庄村为一片盐碱不毛之地,当时,西马上村一户姓袁的人家,搬到此处熬碱淋盐,用茅草搭起一座草庵,人们称之为南庵,以后发展成十几户人家,取名为南…[详细] |
葛庄村 | ~208 | 村庄 | 据内黄县城南街黄吉士,加官监察御史,死后葬于葛庄村沙岗中,并在葬墓一侧建黄公祠。黄家后裔为了保护其墓莹,雇用南丈保葛氏同胞兄弟二人看管坟墓。年深日久,…[详细] |
西四牌村 | ~209 | 村庄 | 传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而来,宛、杨、赵、李四姓氏同住一村,故有“同住”之称。后因每一个姓氏为一个牌,故称“四牌”,以方位得名西四牌,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详细] |
五间房村 | ~210 | 村庄 | 明初段姓从山西洪洞迁来在此建房五间定居,繁衍生息,人口增多,故称五间房。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五间房。…[详细] |
东四牌村 | ~211 | 村庄 | 据明初迁民而来,尹、许、康、申四姓氏同住一村,故有“同住”之称,后因每一姓氏为一牌,故称:“四牌”,以方位得东四牌,沿用至今。…[详细] |
东庄头村 | ~212 | 村庄 | 传明初安、袁等姓先祖在此建村,因比临近几个村较大,故名庄头。1980年分设东、西庄头两个行政村,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
西庄头村 | ~213 | 村庄 | 传明初安、袁等姓先祖在此建村,因比临近几个村较大,故名庄头。1980年分设东、西庄头两个行政村,名称沿用至今。明嘉靖《内黄县志》载有庄头。…[详细] |
店集村 | ~214 | 村庄 | 传明初何姓先祖迁此建村,在村旁东西大道边开设一小店,后商铺日多,故名小店集,1949年后改为店集,沿用至今。…[详细] |
同柱四村 | ~215 | 村庄 | 同柱四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吉村西街村 | ~216 | 村庄 | 据吉村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村落。汉武帝元光四年(137),封大将赵信为翕侯,其封地就在吉村,原为翕村,后改为期村,又演变为吉村。1983年底…[详细] |
燕庄村 | ~217 | 村庄 | 传明初燕姓先祖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村名为燕家庄,后简称为燕庄。…[详细] |
南菜村 | ~218 | 村庄 | 南菜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吉村南街村 | ~219 | 村庄 | 据吉村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村落。汉武帝元光四年(137),封大将赵信为翕侯,其封地就在吉村,原为翕村,后改为期村,又演变为吉村。1983年底…[详细] |
善宜阁村 | ~220 | 村庄 | 善宜阁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善宜庄村 | ~221 | 村庄 | 善宜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顾庄村 | ~222 | 村庄 | 明初顾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顾家庄,后演变为顾庄,沿用至今。…[详细] |
李善宜村 | ~223 | 村庄 | 李善宜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南善村 | ~224 | 村庄 | 原为单村,因单雄信曾驻兵于此,并筑土为城,号为单雄信营,后演化为善村,南善村是以方位得名,沿用至今。…[详细] |
张固村 | ~225 | 村庄 | 据明初张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居住于黄河故道残堤上,故张堌,后演变为张固,沿用至今。…[详细] |
同柱三村 | ~226 | 村庄 | 同柱三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东同柱一村 | ~227 | 村庄 | 东同柱一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同柱二村 | ~228 | 村庄 | 同柱二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北菜村 | ~229 | 村庄 | 北菜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西马上村 | ~230 | 村庄 | 明清年间为官府牧马之地,称马生、马场。后居民渐多,形成村落,故有马生村之称,后又清代有个叫张彪的人,爱打抱不平,隐藏了皇家要犯,人们为了掩护他,将村名…[详细] |
小黄滩村 | ~231 | 村庄 | 传此村位于古黄河滩上,南宋庆元元年(1195)黄河改道南迁之后,原黄河故道留下绵延数百里的黄沙丘、沙岗。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在这里居住,故取名黄滩村,大…[详细] |
李石村 | ~232 | 村庄 | 传是从山西洪洞迁民建村,因李姓居多,故名李氏村,后演变为李石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李石村。…[详细] |
大黄滩村 | ~233 | 村庄 | 传此村位于古黄河滩上,南宋庆元元年(1195)黄河改道南迁之后,原黄河故道留下绵延数百里的黄沙丘、沙岗,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民在这里居住,故取名黄滩村,大…[详细] |
东马上村 | ~234 | 乡中心区 | 明清年间为官府牧马之地,称马生、马场。后居民渐多,形成村落,故有马生村之称,1949年后演变为马上,东、西马上是以方位得名,东马上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
吉村东街村 | ~235 | 村庄 | 据吉村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村落,汉武帝元光四年(137),封大将赵信为翕侯,其封地就在吉村,原为翕村,后改为期村,又演变为吉村。1983年底…[详细] |
潭善宜村 | ~236 | 村庄 | 潭善宜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地名由来:
明清为官府牧马之地,称马场,后改马生。清末演为马上,分为东、西马上村。
基本介绍:
马上乡位于内黄县城北6公里,东临清丰县境,西临张龙乡,南临城关镇,北临卫河与楚旺镇和河北省魏县境相望。面积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辖36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176个村民小组,10670户,433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0人。耕地7.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6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7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28210万元。
马上乡明清间为官府牧马之地,所以称马生、马盛或马场,土地称军地,居民称军户。相传,清代有个叫张彪的人,爱打抱不平,隐藏了皇家要犯,官府悬赏捉拿在案,村民们为了掩护,把东、西牧场改名为东兴善、西兴善,后又演变为东马上、西马上。民国时期为第五区,
荣誉排行:
2022年2月,马上乡被评选为安阳市2021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内黄县第一区。
1957年撤区并乡成立区级建制马上乡。
1958年改马上人民公社。
1984年复称马上乡,沿用至今。
区划: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 |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