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旅游景点介绍
七十七烈士纪念碑位于长阳县资丘镇桃山,年代为1968年。类别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为第一批宜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中共湘鄂边区五县党代表会旧址位于五峰县采花乡长茂司村,年代为1931年。类别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为第一批宜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下湾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兴山县高桥乡洛坪村,年代为1930年。类别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为第一批宜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五峰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五峰县湾潭乡鹿耳庄村,年代为1930年。类别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为第一批宜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安化桥位于五峰镇天池河上,建成一百九十八年之时,于1981年11月修缮完工,费时10个月。11月15日,因原桥名系“改土归流”后取其“安顺王道,归化土民”之意,带有歧视土家族人民含义,故以天池河县城河段而名为“城河桥”。此后,县委、县政府根据群众建议,将桥名再改为“宗禹桥”,以此纪念1927年进五峰传播马列主义,建立我县第一个党组织的中共党员——在桥头英勇就义的革命英烈邓宗禹。但人们习惯上仍将这座桥称为城河桥。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日,宜昌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怀龙桥位于石梁司村三组,天池河的支流上,1953年杂木搭建,上盖土瓦,下铺木板,两边有休息平台。因年久失修,后建为单孔石拱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一军团,在贺龙、卢东生、王炳南等同志的率领下,以卓越的革命斗争精神,创建了五峰苏区,在红四军和红六军政治部的帮助下,一九三〇年五月至一九三一年五月,建起了石梁司党支部、农民协会,石梁司乡苏维埃政权,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贺龙取名为怀龙桥。……
[详细] 烈士纪念广场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汉马池村十组,占地面积为5028.31平方米,其中广场面积为1100平方米,烈士墓区面积1400平方米,绿化面积2528.31平方米。广场一侧建有五峰革命史浮雕墙,长30米、宽4米,面积为120平方米。一侧立有汪沛然、邓宗禹、刘美树、李凤春4尊革命烈士铸铜半身像,花岗岩底座,高1.6米。烈士墓区安葬唐清和、邓先胜等5位革命烈士。五峰地处鄂西边区,1925年至1951年,经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清匪反霸共二十六年革命斗争历程。五峰作为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萧克、廖汉生、向光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英烈。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 11:30 下午14:00-……
[详细] 采花乡白鹤村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白鹤村三组,始建于1984年,2013年11月进行修缮,为纪念第一任采花区委书记刘美树同志。刘美树同志是解放初期随军的南下干部,1949年11月,先后任渔洋关第一任区委书记、第一任采花区委书记。1950年4月7日,在白鹤村沙坝子遭遇土匪围攻时,他带领财粮助理员张官波拼死反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7岁。采花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英烈,激励后人,在白鹤村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为三级阶梯状,主体为四方柱体,碑高6.9米,碑身坐东朝西,碑体用青条石砌成,白底红字,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有“刘美树、张官波、周启金烈士纪念碑”金色大字,碑正面用大理石镶嵌,镌刻有革命烈士事迹简介。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 11:30 下午……
[详细] 五峰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东门坡,纪念碑为石材砌筑,高10米,占地面积240平方米,1987年建成,2021年11月进行修缮,由县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管理。1987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为纪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清匪反霸时期,在五峰境内浴血奋战、献身革命的烈士,在五峰镇东门坡修建“五峰革命烈士纪念碑”。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写碑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肖克题写碑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五峰各个革命时期,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觉走上为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奋斗征程,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数以千计的党员干部献出生命。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 11:30……
[详细] 裴新章烈士故居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王家坪村五组,采用复建木结构搭建房屋,共有1栋3间,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故居始建于解放前,2022年进行修缮,由县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管理。裴新章,1897年4月出生于渔洋关镇王家坪村五组,1931年1月参加革命,任蒿坪区游击大队分队长,同年3月在田家湾召开群众大会,被团防包围,不幸被俘。敌人用梭标刺他的脸,逼他交出游击队员名单,他血流满面却一言不发,最后英勇就义。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 11:30 下午14:00-- 17:00预约电话:0717--5829003……
[详细] 李凤春烈士就义广场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王家坪村四组,占地面积667平方米,建有纪念广场、英烈墙、烈士塑像、烈士墓等设施。2022年建成,由县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管理。位于。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李凤春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凤春,又名李逢春、黄春子,1902年生于渔洋关镇王家坪村白果园一个农民家庭,土地革命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五峰唯一的游击大队女党代表、红军营女党代表、区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女审判长。她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参加大小革命战斗20多次,被五峰苏区军民誉为“红色侦探”、“独胆女杰”。1931年,李凤春率部突围时不幸被捕,惨遭敌人杀害,年仅29岁。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预约电话:0717--5829003……
[详细] 江南游击纵队成立纪念碑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红渔坪村。1947年2月24日,纵队司令张才千率鄂西北军区第4团和警卫团1部共1200余人进入红渔坪,与纵队副司令员兼副政委李人林率领的江南游击支队1支队会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活动于五峰、长阳、宜都、枝江等湘鄂边17个县,先后与敌作战200余次,歼敌3000余人,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兵力,有力支援了各解放区作战。198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建立40周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采花乡红渔坪修建了江南游击纵队成立纪念碑。碑高7米,占地面积240平方米,正面镌刻张才千题写的“江南游击纵队成立纪念”10个朱红大字,背面镌刻李人林亲笔题写的“红渔坪会师纪念碑”。附属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部旧址”始建于1930年,202……
[详细] 川汉铁路是晚清政府兴建的连接湖北、四川两省,贯通长江上中游地区的重要动脉工程。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该段自宜昌沿长江北岸,经小溪塔、雾渡河、大峡口、香溪至秭归,全长160公里。 发掘遗迹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夷陵区、西陵区、兴山县、秭归县等地,包含涵洞、隧道、桥墩、车站、桥梁、路基和挡土墙等共有26处之多。这些遗址不仅是宜昌近代史上的骄傲,步入现代化征程的见证,弘扬特色文化的教材,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更是近代史上中国的一处有形的工业技术遗址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线路。保护范围:(1)黄花场川汉铁路桥墩。以鑫源宾馆广场上的两个桥墩中心为基准,向东延伸至4号桥墩以东3米,向西延伸10米,向南、北各延伸1米。(2)新坪川汉铁路涵洞。以涵洞中心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8米。(3)清江坪川汉铁……
[详细] 宜都红茶厂是宜都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东风社区滨江大道47号,地处长江南岸。本体建筑由生产车间1栋、仓库3栋、桥河码头集散仓库2栋构成。总占地面积34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85平方米。生产车间及3栋仓库建于1951年,均为红(青)砖砌筑机瓦覆顶。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在宜红茶区设立“宜红区收购处”,征用桥河巷9号、11号为毛红茶码头集散仓库。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宜都红茶厂”成立,由国家贸易部基建处中南分处主持设计,建设生产车间及仓库,并继续征用桥河码头集散仓库。宜都红茶厂生产车间内到目前还保留着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宜红茶精制设备生产线,形制完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鄂西地区的重要茶叶工业遗存,宜都红茶厂现存厂房、设备、档案都保存完好,是研究茶叶工业生……
[详细] 五峰红二军团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正街 39 号。旧址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内设天井、回廊连通,为悬山顶穿斗结构木质板装瓦房。占地面积 150.27 平方米,建筑面积171.72 平方米。为了扩大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红六军决定收复渔洋关、资丘以及长阳县城。2 月 10 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总指挥部与红六军主力从湾谭进驻五峰县城。军团总指挥部和军团政治部设在五峰镇街杜笑-,贺龙、柳克明随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总指挥部同住,汤慕禹和红六军军部住对面汤家面馆。红军第二军团总指挥部旧址是见证我军历史重要的实体记录载体,保护好该旧址对于研究我党党史、军史、组织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详细] 乐园公社旧址位于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乐园村三组。该旧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覃祥官被誉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1966年,村医覃祥官依托集体经济的力量和毛泽东时代强大的合作文化氛围,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率先在长阳乐园公社三大队实行合作医疗,《人民时报》头版报道,得到毛主席亲笔批示,“乐园经验”迅即在全国推广。此后,长阳坚持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从未间断。这种由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不仅是伟大的创举,而且对构筑农村卫生防御体系发挥保障作用,对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现存建筑为干打垒式两层土木结构,在解放初期民间房屋建设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反映出村镇的历史原貌,作为留存较为完……
[详细] 兴山抗战碉堡群由蔡家垭抗日碉堡及战壕、石板坡抗战碉堡及战壕、黑松林抗战碉堡及战壕、工作包抗战碉堡、泥耳垭抗战碉堡等组成,保存较好。1940年6月宜昌沦陷后,国民党军队为堵截日军进军川东而修筑了大量碉堡、战壕等军事设施,部分被毁,现存的设施主要分布在昭君镇青华村、金乐村、陈家湾村香溪河两岸地势险要的山上,扼守着日军由兴山进入四川的通道。为1943年至1944年期间国民政府第二十六军工兵营为防御日本军进攻重庆陪都而修建的防御工事。这固若金汤的军事设施虽然没有经历战火的洗礼,隐没于荆棘丛中大半个世纪,但可以让人们记住那段民族危亡的历史,见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实物,有极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保护范围:(1)蔡家垭抗战碉堡及战壕。以碉堡及战壕建筑边缘为基准向外延伸10米。(2)工作包抗战碉……
[详细] 南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宜昌市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黄茶院。1932~1933年间南安县苏维埃政府设于此。旧址原为曾积寨老屋,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坐西南朝东北,砖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95平方米,建筑面积282.99平方米。1932年7月,红三军独立师一部由政委卢冬生率领进入远安黄茶院一带驻扎。同年10月,师党委决定以原荆当远独立团活动地区为基础,实行跨地区联合,在南(漳)(远)安边界的黄茶院组建“中共南安县委”和“南安县苏维埃工农政府”及其相应的群团组织,县政府机关设在黄茶院的曾积寨老屋中。在红三军独立师的支持下,县政府领导苏区人民进行反“围剿”斗争,在南漳、远安、当阳边界纵横出击,打击了反动势力和土豪劣绅,形成了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的革命根据地,为湘鄂西革命根……
[详细] 新改荒路记摩崖石刻位于宜昌市五峰湾潭镇茅庄村五组,石刻为清康熙癸酉年(1693)田舜年撰文刊刻。通高3.8米,宽2.4米,碑文方形外框为1.5*1.5米,石刻主题为“新改荒路记”。该石刻记载新改荒路的艰辛过程,并藉此阐述容阳(容美)肇宗起源及田舜年承绪以来擒叛、营建、料理、著说等业绩,系由容美司大小官员九十余人同立,1800余字。刻文所记对于研究容美土司历史具有文献史料价值。石刻方框凸陷明显,右侧落款中的“康熙”二字难于辨认,“新改荒路记”主题字迹清晰,其它记事小字较为漫漶。保护范围:新改荒路记摩崖石刻及周围一定范围。以石刻主体边缘为基准,向南延伸5米,向东、西、北各延伸3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准,向南延伸10米,向东、西、北各延伸5米。……
[详细] 旧县岩屋群位于远安县境内沮河流域两岸丹霞地貌的悬崖峭壁上,上游北起南襄城,下游南止石头店,绵延63公里的陆相红层陡壁上散布着众多规模宏大的人工开凿洞穴和岩屋,主要由远安县旧县镇观东岩屋、泥水岩屋、洪家岩屋、董家岩屋、鹿苑寺岩屋、红岩村岩屋、鸣凤镇九子溪岩屋、花林寺镇片石山岩屋、三孔村三孔岩屋等9处岩屋群和一些零散岩屋共同组成,已探明188间。合称为旧县岩屋群。该岩屋群始凿于明末清初,为先民避难栖身和疏财屯粮之所。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为避白莲教滋扰,曾扩建增修达今规模。岩屋外壁现存1通“咸丰四年修”碑刻,4处岩刻铭文和内壁2处“咸丰二年”、“光绪买据”白灰题记等铭文题记为研究岩屋历史沿革、功能用途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该岩屋群开凿在临沮河两岸悬崖峭壁山腰,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空间布局1~4……
[详细]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