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旅游景点介绍
“普莫”在藏语里意为“小姑娘”,“雍措”意为像碧玉一样的湖泊。普莫雍措是喜马拉雅山脉间的一个咸水湖,传说曾被莲花生大师所加持。•”普莫雍错“意为像少女一样的清澈湖泊,湖四周被雪山环绕,十分美丽。景点介绍普莫雍错是喜马拉雅山脉间的一个咸水湖,地处浪卡子县羊卓雍错南面,海拔5010米。湖泊为东西走向,面积290.0平方千米,湖岸线长94.0千米,为藏南最高的大湖。湖中东北部有3个石质小岛,湖滨水草较丰茂,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连绵的雪山,置身其中,有人间天堂之美感。关于普莫雍措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传说:一位仙女受观世音菩萨指示,下凡等待对她有恩的放牧人。仙女苦苦等了半世纪,但放牧人还是没有出现。待她绝望的返回天庭时,突然听见一阵忧伤的歌声,放牧人出现了,仙女便转身返回人间,两人从此过上……
[详细] 西藏琼结琼果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位于西藏自治区琼结县,总面积1302.71公顷.……
[详细] 山南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1965年迁于泽当镇现址,1966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陵园占地面积55000平方米,是西藏烈士陵园中规模最大,资料最完整的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1989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自治区宣传部命名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列为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10年4月28日被中纪委授予“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荣誉称号。陵园由烈士事迹瞻仰区、风景观赏区、纪念碑广场、墓群区四个部分组成。陵园大门有朱德委员长题“烈士陵园”四个大字,纪念馆有邓小平总书记题:“烈士纪念馆”馆名,墓区照壁上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题“浩气长存”四个大字。陵园内有南北两座纪念馆……
[详细] 唐古拉山脉两侧山麓平原海拔4,600至4,800公尺,因而相对高差仅为1,300至1,500公尺。雪线海拔5,400至5,500公尺。山峰上发育有小型冰川。为长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的源地。气温低,年平均气温零下4.4度,有多年冻土分布,冻土厚度70至88公尺。青藏公路经此。植被以高寒草原为主,混生有垫状植物。地理位置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边境处,东段为西藏与青海的界山,东南部延伸接横断山脉的云岭和怒山。唐古拉山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高。它与喀拉昆仑山脉相连,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山西段为藏北内陆水系与外流水系的分水岭,东段则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怒江、澜沧江和长江都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北两麓。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举世闻名的念青唐古拉……
[详细] 康松桑卡林位于西藏扎囊县桑耶乡桑耶寺南约1.5公里处。康松桑卡林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一位王妃按照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式样修建的。由此可知康松桑卡林创建于八世纪晚期,比桑耶寺稍晚一些。在本世纪初,曾进行过一次较全面的维修。康松桑卡林是一座坐东向西、建筑规模仅次于桑耶乌孜大殿的建筑,总占地为4000平方米,主殿居中,共四层,高18米,周围是两层楼的僧舍形成的大院,大院四面各设一门,西门为正门。西门宽2.2米,高2.3米,门内有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廊,门廊共十二根方柱。康松桑卡林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其结构简单轻巧,具有一定的汉式建筑风格,但在柱头等局部却具有藏式建筑特点,如此藏汉结合的建筑风格,在西藏还不多见。康松桑卡林是桑耶寺修建后,赞普的四位王妃分别在桑耶寺四周所建的外四洲之一,是桑耶寺的……
[详细] 位于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松卡村,距离西-史上第一座寺庙桑耶寺9公里的雅鲁藏布江边,这里共有大小不同五座石塔,均为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的。据说这五座石塔是印度密宗高僧寂护主持雕刻的。这五座石塔自西向东第一座最大,为多边形底座方塔,其他四座大小形状均相同,在5座石塔附近有许多摩崖造像,其中以无量寿佛为主题。自西向东在第一座石塔下处有一无量寿佛像有椭圆形背光,在第二座石塔东面有一莲花生造像,有椭圆形背光,在第四座塔东面有一处三尊相并的释迦佛造像,都有圆形背光,三尊像服饰均为相同。松卡石塔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寺以西15公里的雅隆藏布江边一座岩石山脚下,海拔3650米。这里共有大小不同五座石塔雕刻而成,通体白色,均为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高度均为2米左右,建筑年代不详。据说这五座石塔是藏传佛教最早的教派宁……
[详细] 从姐德秀镇沿公路顺雅鲁藏布江南岸继续东行24公里,到达扎唐,这里是扎囊县城所在地,海拔3556米。扎囊县面积不大,只有0.2万平方公里。是在西藏享有盛名的“氆氇之乡”,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台氆氇织机,年产氆氇30万余米。境内更有名闻遐迩的桑耶寺,还有敏珠林寺、青浦风景区、昔日贵族豪宅朗赛岭庄园等,都值得一游。雅鲁藏布江横穿扎囊县境,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江北地区已被辟为桑耶风景区。桑耶风景区包括地处雅鲁藏布江以北的扎囊县桑伊、松卡、阿扎三乡境内的多处人文自然景观。主要有桑耶寺、哈布日山、聂玛隆圣洞、青朴修行洞、扎羊宗溶洞等。前往该地区需渡雅鲁藏布江,扎囊至泽当一线有松卡、娘果竹卡等古老渡口,以前大江南北只能靠牛皮船摆渡人畜,如今设有渡轮,可渡汽车,大为便捷。桑耶风景区属高山谷地气候区,平均……
[详细] 穷果杰寺也称却柯杰寺、琼杰果寺。位于加查县崔久乡。当初的建筑仅是祖拉康(主殿)。高5层,经堂58柱,并饰有金顶。至五世0-时,第悉桑杰嘉错对该寺进行扩建,形成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建筑群。寺外立有“穷果杰寺志”碑,是三世0-时所立。在寺后山坡上的玛尼石佛龛中,供有三世0-的脚印石;寺后门外的草地上,埋有一块石板,极受香客崇拜,说是凝望此石可以看见使自己如愿的图像。穷果杰寺地处前往圣湖的必经之路,可供借宿。前往圣湖的游客一般在此住一宿,翌日清早上路,徒步或骑马约4—5小时,即可到达闻名遐迩的圣湖拉姆拉错。……
[详细] 玉如寺此寺位于曲松县境内香卡拉山北麓。依山崖而建,原为三层,下面两层各通修行洞,可接纳来寺修行僧;第三层为莫吉派创始人莫吉洛吉卓玛的修行洞。现存二层。楼前有一株古柏,传说一印度高僧来朝拜时,将随身携带的柏木拐杖插在该处,日后竟长成这棵蓊郁繁茂的大树。朝拜的僧众将经幡、哈达挂满枝头。 ……
[详细] 狐皮帽藏族同胞戴狐皮帽由来已久。据传,古代藏胞戴狐皮帽与今日的观念截然不同。古代曾有过一条法律,谁在战争中临阵脱逃而被抓获者,令其戴上拖着尾巴的狐皮帽,让他在大庭广众下亮相出丑,并接受同伴们的斥责。无疑,谁戴上狐皮帽,将是一种耻辱。17世纪左右,藏王废除了这一条法律。然而戴狐皮帽防寒却流传下来了。如今,狐皮帽依然用整只狐皮加工制作,其头尾、四脚均完整保留,并改进了做帽的工艺技术。几乎每个藏胞都有一顶心爱的狐皮帽,他们头戴狐皮帽,身骑高头大马,肩背五响叉子枪,腰携金边三龙碗,这是西藏山区藏胞一生不离的四件护身宝。狐皮帽不仅用于防寒,而且是藏胞头上的一件美丽的装饰品。藏胞戴上一顶狐皮帽,给人以粗犷英俊、威武雄壮之感。……
[详细] 普莫雍措位于西藏山南市洛扎县境内,湖面海拔5000米左右,是西藏南部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这里地广人稀,水草丰茂,巨大的湖面被海拔六千米以上的群山环抱,气势磅礴,景色优美。……
[详细] 桑顶寺位于浪卡子县浪卡子镇,地处羊卓雍湖畔一东西向山脉的南坡上。寺庙东南方向约200米处即为羊湖,距浪卡子县数公里。坐北朝南,海拔4450米。桑顶寺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由噶举派香巴噶举支派创始人琼波南交后辈传人旬奴珠兴建,为西藏现存的少数香巴噶举寺院之一。桑顶寺是西藏唯一由女-主持的僧人寺庙。从第一世多杰帕姆-布顿·却烈那杰到现在,共传了十二代-,-为灵童转世制度。周边景点-桑顶寺位于羊卓雍错湖西南一座险要陡峭的山顶上,属藏传佛教噶举派香巴噶举支派,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寺庙。据《宗教源流镜史》记载,由香巴噶举创始人琼波南觉的四传弟子克尊·旬所建;另一说为15世纪初由博东巴·乔列南杰(1375-1451)所建,为僧尼合住寺院,由西藏唯一的女-多吉帕姆住持,多吉帕姆(意译为“金刚亥母……
[详细] 扎同寺 扎同寺,在山南地区之错那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北、扎同乡扎同村北隅。寺庙建在洛曲岸的高阶地,海拔3700米。扎同寺,全称“扎西通麦寺”,始建于1489年,创寺人为曲吉扎瓜-,至1959年共传承九代,即:曲吉扎瓜-、衮钦·白玛嘎布-、甲瓦·巴桑旺布-、米帕旺布-、赤烈辛达-、曲杰拉瓦-、晋美明久-、米崩·曲杰拉瓦-、丹增克洛-。属主巴噶举派寺庙。历史上较为独立,与不丹朱不拉嘎寺(勒布乡西南)有一定联系,这种关系保持到1959年。原有僧侣80~120人。1951年(-铁马年)大地震使寺庙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文革”中亦被毁,仅存杜康大殿幸免.扎同寺主体建筑位于围墙内中部偏南,由庭院、殿堂等组成。庭院面积约600平方米,为寺庙举行重大宗教仪式或宗教节日跳神活动的场所。殿堂主要由门廊、杜康、佛……
[详细] 扎热景区位于山南地区隆子县东南部,距隆子县城220公里。扎热景区主要为原始生态景区,整个景区森林覆盖,空气湿润,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据说景区内有108中树木,108眼圣泉,108种名贵药材,108座修行洞,历来是善男信女,游人骚客向往的地方。景区内还有6座(噶举派)白教寺庙。这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山中云雾萦绕,云蒸霞蔚。有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成群嬉闹的猴子、小熊猫、马熊、野猪等,玉带般的流泉飞瀑,还有那鬼斧神工的悬崖峭壁,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都将带给您无限的遐思。这里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氧吧。难怪有人说这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扎日景区内,不够用的永远是您的眼睛。峰回路转之间不觉又是一景,特别是扎日神山,是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耆那教……
[详细] 觉拉寺觉拉寺,在山南地区之错那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北、觉拉乡政府所在地南侧约400米处的山坡上,海拔3800米。觉拉寺,全称“觉拉土丹曲果尔列谢达吉林寺”。始建于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由甲央·丹增扎巴-(卡达乡人)和游占赤列朗杰(博溪卡人)创建。信奉“博东噶举”,其教派融合了宁玛、萨迦、格鲁等派的教义,流行于山南地区。寺规严格,禁止僧侣从事生产,亦不准娶妻生子。下属分寺有西吾寺、卡达寺和一座尼姑庙、一处修行洞。兴盛时有僧侣106人,最少也在40人左右。其-转世系统有三支:其一为甲央·丹增扎巴系统,其传承八代,分别为:甲央·丹增扎巴-、赤烈嘉措-、吕坚·热布杰-、德里坚赞-、赤烈伦珠-、罗追班丹-、崔增嘉措-、阿旺晋美-;其二为游占赤烈朗杰系统,共传承八代,分别为:游占赤烈朗杰-、明珠·……
[详细] 查乌寺 查乌寺,亦称“扎果寺”。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西、新巴乡吞玛村北面的冲积台地上,距县城约8公里。其南1000米处为隆子河,寺庙南侧紧邻通往县的公路海拔3910米。查乌寺是隆子地区历史悠久的一座寺庙。早在“前弘期”间就有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拉瓦布在此修行,并建有曲俄康;西藏“后弘期”时,该寺成为噶当派和希解派的宏化之处。由噶当派高僧博多瓦(1031~1105)的弟子涅·扎果瓦创建,史称“涅·查乌寺”或“涅·扎果寺”。之后另一高僧约·琼巴尔亦曾在此住锡;第五世0阿旺·罗桑嘉措时期(17世纪初),查乌寺在错那巴-主持下改宗格鲁派。此后,错那巴转世-曲觉巴又在该寺原建筑规模上新建了祖布拉康、贡康、却热等,由此形成新的建筑格局。曲觉巴之后还先后有五代-传承转世(即更堆嘉措、扎哇·崔真……
[详细] 卡定寺卡定寺,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境内,位于县驻地西北的俗坡乡坡努村。寺庙建在泽当至错公路西侧(距公路150米),海拔4250米。卡定寺是古涅地(今隆子一带)一座历史较为久远的寺庙。在西藏佛教复兴的“后弘期”时曾是一座噶当派寺庙,至15世纪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后又改宗格鲁派,由吉绒布·多杰坚赞-主持当时的寺务。因为卡定寺曾先于其东南的促嘎尔曲地寺改宗格鲁派,所以这一地区格鲁派寺庙中便将卡定寺定为“主寺”(西寺),而仲嘎尔曲地寺则成为分寺(东寺),形成了涅地一支势力强大的格鲁派宗教力量。“文革”期间寺庙幸免于难,1983年重新开放,现有僧侣25人,辖有尼姑庙1座。卡定寺建筑以杜康大殿为中心,北侧有一座0神殿。杜康大殿是噶当派时期的建筑,后期曾对顶部横梁进行过局部构件替换修整,基本保持了原有形制。杜康……
[详细] 色切寺色切寺,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境仙,位于县驻地以西、新巴乡龙坪村南侧,距县城5公里。寺庙建在一高台地上,南临陡坎,每拔3850米。色切寺始建年代约当佛教“前弘期”后期(约为9世纪后半叶),是隆子地区格鲁派六大著名寺庙之一,由查乌寺统辖。现有僧侣十余人。色切寺面积为30000平方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原建筑多为废墟,仅存杜康大殿。色切寺历史悠久,其始建年代约当佛教“前弘期”后期(约为9世纪后半叶),到“后弘期”时由强珍·多杰坚赞-重建,信奉宁玛派;至第九世0-隆我多嘉措(1805~1815)时期,该寺改宗格鲁派。由坎·觉切仁钦-主持寺务,由此传承六辈-(即坎·觉切仁钦、崔真旺杰、珠巴旺布、强巴·赤列朗杰、亚美、珠巴旺布、强巴·赤列朗杰、亚美·赤列朗杰、罗桑坚赞·丹边旺久),直至……
[详细] 日当寺日当寺,全称“甲措日当寺”。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西的日当乡驻地。其北500米处即为隆子河(涅曲),海拔4000米。日当寺是隆子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吐蕃时期为苯教寺庙,11世纪后由坎哲·日吾坚赞创建为噶当派寺庙,15世纪后又改为格鲁派寺庙,先后有12代-转世传承,寺内僧侣人数在一百人左右,至1959年民主改勒前尚有七十余人。辖有香达寺、贝宁拉康、思日拉康等分寺。日当寺主体建筑由杜康大殿、德吉拉康、日吾坚赞灵塔等组成,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长120米、宽70米)。其建筑分布早、晚上两期,早期建筑包括寺墙、杜康大殿、日吾坚赞灵塔等。寺墙:平面呈椭椭圆形,南北长而东西窄,墙体用土分层夯筑而成,高5米、厚1.3米,夯土内夹有较多的沙砾。杜康大殿:由门廊有柱4根,面积约50平方……
[详细] 加里王府宫殿位于县城南侧的高台地北缘,建筑群所在地属下江乡,海拔3880米。宫殿现存建筑遗存根据其始建年代大致可分为三期:早期建筑——旧宫“扎西群宗”中期建筑——新宫“甘丹拉孜”(亦称拉加里颇章)晚期建筑——夏官一、旧宫“扎西群宗”该建筑位于新宫甘丹拉孜西侧约180米处,位置稍低于新宫,占地范围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总面积7000平方米。宫殿由石砌围墙环绕,现仅存东、南墙体及西墙残段。西墙残长16米,残高5——8米;东墙基本完整,走向有转折,其内墙尚存一段,内、外墙分别长40、70米;南墙与南宫门相连,其西端已颓毁。宫墙所用石块较规整,石块同以黄泥浆为粘合剂,外壁修抹整齐,最高处15米。该建筑原在南、北两面辟有门道,北门已完全坍颓不存,南门尚存遗迹。南门共有两重,第一重设在宫墙外的东……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