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竹园遗址位于小店乡凌小庄村竹园自然村西侧。古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中部横贯一条小路,东部可见2米多深的断崖。从断崖剖面看,0.15米以上为耕土,0.15-1.5米为黄灰土,1.5-2米处为深灰土,灰层中可见烧过的炭屑,2米以下为黄色生土。断崖上可见大量瓮棺葬,地表散落大批陶器碎片。省、市、县文物工作者于1962、1976、1981年三次调查和复查中,挖掘陶器器型有鼎、罐、钵、盆、甑、尖底器、纺轮、糙型磨具等,均手制。泥质黑陶极少,彩陶占一定比例,纹饰有红宽带纹、色叶圆点纹等,其它纹饰还有弦纹、指窝纹、附加堆纹等。是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存。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小关清真寺位于云阳镇小关居委会。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关清真寺南北长64米,东西宽56米,总面积3584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20年(1931年)10月,除前排大门和男女水房及北讲堂外,其余全被毁。民国22年由郑州、洛阳、漯河等地回民筹资支援又重建大礼堂;民国28年,重建南讲堂;民国34年,重修望月楼。全寺建筑现有大门1间,水房8间,南北讲堂各5间,卷棚3间,拜殿3间,望月楼1间。各房檐木雕饰均保存完好,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美观别致,富有民族特色,著称于豫西南。其中望月楼为重椽歇山式建筑,高约11米,楼顶的撑架斗拱及整体造型设计巍峨壮观,风格奇异。……
[详细] 火烧庙位于宛城区金华镇西谢营村火烧庙村,年代为清,为第三批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火烧庙初名白岗山院,后称崇先寺,初建于南北朝,清代重修。现存建筑四座十二间,分别为:佛爷殿面阔三间10.5米、进深7米;祖师殿面阔三间9.9米、进深5.5米;圣母殿面阔三间12.3米、进深7.8米;关公殿面阔三间9.8米、进深5.9米。整个建筑群保存较完整。火烧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作为一座传承千年的古寺,是历史文化的记载和传承。庙院目前虽仅存四座建筑,但布局清晰,空间得当。现存建筑的梁架结构形式、室内空间布局、精美的外檐装修式样和脊饰雕花图案均体现了豫西南区域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详细] 陕西会馆陕西会馆位于唐河县城北20公里源潭镇,陕西会馆亦称关帝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雍正九年,为陕西客商集资修建。陕西会馆座北朝南,二进院,占地5000平方米。现存大殿、东西配殿、东廊房和铁旗杆一对。大殿座于2米的石基上,为二层建筑,面阔3间34米,进深2间11.2米,高16米,殿内面积128.52平方米,大殿两侧各建配殿塔。配殿亦为两层楼房,略低于大殿,总面积158.26平方米。大殿左右建东西廊房,现仅存东廊房两幢,硬山灰瓦顶,面积117.7平方米。铁旗杆位于大殿南中轴线两侧,系生铁铸成六棱柱形,直径0.20米,高17.5米,共7节,分别插于雄雌铁狮之背。……
[详细] 时代:夏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1994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发掘队对八里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清理灰坑14座。出土遗物中的陶器有夹砂灰陶、黑陶、红褐陶及泥质陶,一些陶片上还发现有刻划符号或文字,制法为轮制、手制。器形有大口尊、罐、鼎、豆、爵、器盖等。石器多为残断生产工具,磨制粗糙。可辨类有:石钺、石斧、石铲等。这些为研究豫西南地区夏商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据考证,八里桥遗址属夏代,文化层堆积较薄,内涵单一,但灰坑分布相当密集,遗物遗迹丰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佛沟摩崖造像位于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8公里的香山山腰。是河南省西部发现的唯一一处石雕造像。雕凿于唐宋之际。造像分别镌刻在南北两块自然巨石上。北石高约3.10米,宽约3.30米,南石高约2.60米,宽约2.70米。总计雕像32龛138躯,最高1.4米,最低0.2米。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等。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强。雕刻细腻,技法娴熟。其风格与龙门石窟相近,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原建有香山寺。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佛沟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交通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8公里的香山山腰……
[详细] 安国城遗址位于镇平县城郊乡尧庄村北侧,安国城遗址为河南A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出土大量汉代器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安国城遗址为河南A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出土大量汉代器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今位于镇平县城郊乡尧庄村北侧,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80米,文化层厚3~5米。内含仰韶、龙山、夏商文化遗物。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主要有斧、铲、凿、镰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鼎、钵、盆、豆、杯、尖底瓶等。其他有房基、烧土、柱洞、灶坑、灰坑、水井、墙垣及大量石料等。另外还出土有战国弩机、新莽货泉、汉代铁范、宋代瓷器等。对于研究南阳西部新石器时代文化及申吕古诸侯国有重要学术价值。……
[详细] 湍河老桥,俗称“洋桥”,位于内乡县城东菊潭公园的高台之下东南侧约20米处。该桥由民国时期宛西民团司令别廷芳筹资,河南省建设厅资助,天津大幸公司承包修筑,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1月25日动工,1937年7月建成通车。东西全长308.60米,宽4.10米,高5米,28孔,系钢筋混凝土式桥梁,特别是下部结构采用排桩式中墩,美观大方,雄壮有力,可载重汽车13吨,为当时河南省3座永久式大桥之一。内乡湍河老桥是近代建筑史迹,它不但是我省当时罕见的公路大桥,也是我省引进西方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先例。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徐万年是辛亥革命首义中的不朽的功臣,他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伟大民主革命事业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尤其是他那种不图个人名利,不居功自骄,功成告退的高尚品德,值得后人敬仰。1985年,原南阳县人民政府,特为辛亥革命首义将领徐万年筑园修墓,树碑勒传。其墓地坐落在瓦店镇西南,滨临白河,周边良畴碧野,红砖围墙。园内墓碑矗立,墓塚高大(直径5米,高2米)。墓碑正中是:“辛亥革命首义将领徐公讳万年字寿亭之墓”,碑阴铭刻徐公传略,约800余字。1986年,家乡人民将瓦店镇内的主要街命名为“万年街”,2001年,徐万年墓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茅草寺遗址 位于河南省社旗县兴隆镇东4公里处。因原茅寺庙坐落在遗址上,故称“茅草寺遗址”。该遗址三面环河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7.5万平方米。高出地面10米而呈小丘形。该遗址遗物较为丰富,陶片到处可见。该遗址为仰韶中晚期,相当于汉水上游二三期屈家岭、河南龙山文化。该遗址三面环河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7.5万平方米。高出地面10米而呈小丘形。遗址遗物较为丰富,陶片到处可见。该遗址为仰韶中晚期,相当于汉水上游二三期屈家岭、河南龙山文化。 1982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2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房山秦汉墓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市东南11.5公里,腰店房营村房山组北侧。墓地为砂丘,长1500米,宽800米,高出地面8米左右。文物部门初步查明,有战国到汉代墓葬余座出土文物很多,常见的有铜蒜头壶,铜鼎、灰陶茧形壶、陶狗、陶鸡、陶鸭等。1979年当地群众发现一座残空心画像砖墓,为东汉早期墓葬。出土两块大型空心画像砖。一块长工1.32米,宽0.25米,另一块长1.30米,宽0.24米,厚0.15米。两块均陶制、模印、中空、正面上刻朱 ,下刻门吏画像、模印技法为剔底浅浮雕。构图新颖、线条流畅,制作工艺较高,为研究汉代美术史及汉代葬俗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详细] 石桥孙云宅院位于卧龙区石桥镇当铺后街,年代为清,为第三批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孙云宅院座北面南,现存建筑三座,由一进东厢房、过厅、二进西厢房构成。一进东厢房面阔三间11.05米、进深6.4米;过厅面阔三间11米、进深5.75米;二进西厢房面阔五间13.5米、进深7.5米。均为单檐硬山式结构。该宅院为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布局,虽仅遗存三座建筑,但原布局和功能清晰:前方大门出入,通过中间过厅连通前后院落,最后的正房为主体建筑。这种布局的院落也是当地传统民居布局的代表。保护、展示该宅院,使其与石桥中山街古建筑群连成一片,能很好地彰显古石桥深厚的文化底蕴。……
[详细] 时代:新石器时代位于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一般高出地面约30米,文化层厚1~3米。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发掘时,发现房基础3处,不同时期的房屋10间,有的独成一室,有的两间相通,以隔墙分开,室中间有烧灶。另发现墓葬57座,大多数为仰身直肢葬。随葬陶器有鼎、钵、壶、盆、罐、豆、碗、盘、杯、器座、环、纺轮,骨器有针、锥、簪、镞、匕及猪、牛、鹿骨等。陶器以泥质红陶、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器表多素面,有少量彩衣,还出土一件罕见的独玉铲。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陡坡嘴遗址属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南阳市桐柏县新集西北9公里王寨村南1公里陡坡嘴村。南靠洛河,东北依信(阳)南(阳)312国道。一般高出地面10米,文化层厚1~4米,面积6万平方米。经调查,地表及断层暴露有大量遗物,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多磨制,器形有斧、铲、镞。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陶、棕陶为主,黑陶、灰陶次之。器形有鼎、钵、壶、盆、罐、杯、豆、缸、器座、纺轮等,均手制。纹饰有指甲纹、指窝纹、弦纹、附加堆纹等。该遗址是一处内含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性质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详细] 南阳天妃庙位于南关新街小铁路家属院内,南距三皇庙不足百米,是我市重要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根据现有史料及碑刻记载,南阳天妃庙始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嘉四年(1799)、光绪十年(1899)曾两次重修。天妃庙原有规模较大,有戟戏楼、左右两庑、天后宫、奶奶庙等建筑,是历史上航运从业者、商人、船民活动中心。天妃庙现在保存有建筑七座,其中奶奶庙三间、天后宫及卷棚各三间、东廊间、戏楼三间、戏楼东西配房个三间,其中东配房门额为河清。基本保留了原有布局,雕梁画栋、气氛森严,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详细] 王庄李成河宅院位于南阳市示范区新店乡张楼村王庄李成河宅院,年代为清,为第三批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宅院现存建筑两座,由正房和东厢房构成。正房面阔五间19.32米、进深5.7米;东厢房面阔四间14.2米、进深5.45米。该宅院原为典型的四合院布局,现虽仅遗存两座建筑,但原布局和功能清晰,正房为主体建筑。现存建筑的梁架结构形式、室内空间布局、屋面风格以及挑檐石使用等均体现了地方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保护、展示该宅院,使其与新店熊氏宅院古建筑群连成一片,能很好地彰显新店深厚的文化底蕴。……
[详细] 方城县裕州文庙,位于城关镇和平街第一小学院内,座北向南,1963年确立为县保,1986年确立为省保。 文庙始建时间无考,据《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建,明清两代虽多次维修,建筑群仍比较完整。文革期间拆除文庙部分建筑,后又因年久失修,再次损失部分建筑,现仅存大成殿和戟门。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五踩重昂斗栱,抬梁式结构。台基长29.27米,宽15.40米,高1米;月台长21.87米,残宽7米,高0.86米。戟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
[详细] 桐柏县楚长城遗址(含烽火台):战国时期,位于桐柏县朱庄乡、大河镇、城郊乡、安棚镇、平氏镇。据史料记载,桐柏在战国时归属于楚国,该县现存楚长城遗址散落于大河镇、城郊乡、淮源镇、安棚镇一带,多由不规则石块堆砌而成,楚长城依自然山势而建,所处地形易守难攻,现仍存有部分城门、关隘、城寨及古道等遗迹,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据悉,该县文物部门曾在楚长城附近发掘出战国时期文物,当地村民在放牛时也曾发现过石斧和铜剑等冷兵器,在国内革命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古长城也发挥过重要的军事作用。……
[详细] 娘娘庙遗址位于南河店镇漆树园村娘娘庙自然村东。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125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5-3.5米,遗址上暴露大量战国筒瓦、板瓦片,陶壶口沿、陶片和宋代扒村窑白底黑花釉瓷片、青瓷片等,内含丰富,形成文化层叠压。1976年5月,该村群众马连山、苏文全、马连德等在此掘得铁釜1个、窑瓷碗6个(破碎两个)。1976年,地区文物工作队收回陶瓷碗4个(其中一个残破),根据出土器物残片判断,此遗址为战国—宋代文化遗址……
[详细] 南阳府文庙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老城区新华东路北侧,面对和平街,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称为“南阳国学讲堂”。南阳府文庙曾于2005年荣登台湾明信片。南阳府文庙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据《新修南阳县志》记载,府文庙旧在延曦门东(先农坛),明末毁于战火,清顺治十年(1653年)移建县治东北故唐王府,即现在的南阳市老城区新华东路北侧。南阳府文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孔子的庙堂和讲学之所,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屡经毁建,如今已面目全非,仅存大成殿。南阳府文庙于2000年被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为旧时人们祭孔之地,也是讲学的场所,故亦称“黉学”、“府学”、“儒学”。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南阳设学起于汉,其为庙专祀孔子盖自唐开元始。“南阳府文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鍤勯柤鍝ユ暩娴犳氨绱撻崒娆愮グ妞ゆ泦鍥ㄥ亱闁规儳纾弳锔界節闂堟稓澧旀繛宀婁邯閺岋綁顢樿娴滅偤鏌熼搹顐e磩闁诲繐鍟村娲川婵犱胶绻侀梺鍛娗瑰Λ鍕偩闂堟侗鍚嬪璺侯儌閹锋椽姊洪崨濠勭畵閻庢艾鍢插嵄鐟滅増甯楅崐鐢电磼濡や胶鈽夋繛灞傚€楁竟鏇°亹閹烘挾鍘甸梺璇″灡濠㈡ǹ顣块梻浣虹帛閹稿鎮烽埡鍛摕婵炴垶绮庨悿鈧┑顔斤供閸忔稑效濡ゅ懏鈷戞繛鑼额嚙楠炴牠鏌i鐐测偓鍨嚕鐠囨祴妲堟俊顖氬悑濞堟洟鏌f惔顖滅У闁稿瀚伴、鏃堟晸閿燂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