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景点介绍
黄昭文故居位于桂平市石龙镇永兴村叶村屯七队。为清光绪年间黄昭文所建,建筑坐北向南,二进一院,占地面积332.6平方米,抬梁式砖木结构,硬山顶,盖小青瓦。上座有一座神龛,雕饰精美,题材丰富。该民居对研究当地的建筑形制有价值。……
[详细] 风雨亭位于桂平市大洋镇大洋河上大洋桥南桥面。西南约1公里处是大洋圩,东北面紧邻大洋河。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与大洋桥同时动工兴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竣工,是大洋桥的附属建筑。风雨亭为抬梁式砖木结构,硬山顶。占地面积50.8平方米。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东南与西北各开一门。亭内有募捐题名石碑共110块,墙内外上部均绘有壁画,现已脱落,亭顶盖有板瓦,无脊饰。东南门上有门额“风雨亭”三个大字。门的左右两边有门联。风雨亭由于年久失修,虽然现已残破,但是亭内的石刻碑文是记录大洋桥的历史和研究的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详细] 黄氏宗祠位于桂平市麻垌镇荔城街。据黄氏族人所讲,该建筑建于清朝后期。宗祠坐东向西,建筑占地面积为337平方米,宗祠自东向西分为上、中、下三座,座与座之间有天井相隔,天井两边有横廊,每座右侧均有厢房。整座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无脊饰。祠内存同治四年立的匾额一块,宗祠北面2米有黄氏祖墓一座。该建筑对研究当地的建筑及风土习俗具有相当的价值。……
[详细] 东安桥位于桂平市社坡镇社坡圩的社坡河上,该桥始建无考,原有碑文已散失,1968年扩建,由市公路局黎钦东,刘章年主持重修。现东安桥是在原桥墩基础加高加宽,桥面长36.14米,宽5.1米,高4.8米,桥面两旁设罗汉栏杆,长36.14,宽0.20,高0.60米,桥底分七拱六墩,桥墩分上下两节,下节为原石条建筑墩,墩下水部呈平面长方形,上水部呈斧口形,长4.20,宽1.70,高2.40米,上节为新筑钢筋混凝土墩,长5.10,宽1.80,高0.80米,桥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拱墩凸出桥面0.4米,拱与拱相距3.40米,高3.86米,该桥在建筑布局,技术和传统风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详细] 杨翰华公祠位于桂平市社坡镇新华村村肚屯内,该公祠始建于嘉庆十九年(公元1514年),祠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45.25平方米,祠堂布局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座,座与座之间有天井。下座面宽3间,进深两间,高5.5米,前面中开正门,额书“杨翰华公祠”;上下座之间有天井,两边有回廊,廊脊饰走兽;上座为主体——殿堂,殿堂四柱分间,面宽3间,进深2间,高6.5米,明间上位敬奉杨翰华公神位。上下座皆为硬山顶,正脊鸱吻纹饰,垂脊挑檐起翘,饰纹,周围内外山墙壁饰龙凤花草图案(已模糊)。该建筑具有传统的建筑风格,每年坚持维修,建议可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徐氏宗祠位于桂平市木圭镇北6公里竹社村垌心屯内,始建于清道光元年,原是上中下三座,1958年大跃进时拆了下座,现只存中、上座,都是面阔三间,座与座之间有天井相通,坐西向东,平面布局呈长方形,现存中、上座的东西长11.78米,南北长19.35米,面积226.5平方米,中、上座皆为木梁式砖木结构,硬山顶,屋檐下筑有龙凤浮雕图案,屋脊为“回”纹脊饰,中座正殿内墙壁原嵌有清代碑刻8块,现存6块嵌在墙,有两块破裂遗弃在祠堂侧边,碑文记述徐氏开族之祖事迹及后代分支情况,在上座天井两侧各设一小园门通外面,上座明间设有神龛,供奉徐氏先祖。该祠较为古老,特别是8块石碑,对研究木圭乡竹社村历史有一定价值。……
[详细] 南山杨公祠位于桂平市社坡镇新华村村肚屯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杨家第四房子孙以纪念两代祖名之义创建的。“南”讳杨超华,字焕,杨家第十四祖,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中试第二名武举,候选卫千总,试得武考廉,即封明威将军;“山”讳杨绽金,号友山,杨家第十一世祖,列贡生,乾隆四十七年举荐乡钦大宾。祠因而得名为“南山杨公祠”。该祠坐东北向西南,建筑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面积约600平方米,抬梁式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面。四进三开间,进与进之间设有天井,天井两边有回廊。正背封山筑回纹图案山墙,重脊挑起翘饰夔纹,周围内外檐壁雕龙画凤,花鸟虫鱼。南山杨公祠保存较好,为研究我市的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详细] 枫木河车路桥位于桂平市寻旺乡学中村枫木河中部。始建于清代,由正、副桥组成。桥东边为正桥,长5.7米,宽3米,单拱,拱宽3.5米,高2米;桥西边为副桥,桥长3.8米,宽3米,单拱,拱宽3.05米,高1.5米;正、副桥中段用泥土筑高成桥道,长50.5米,宽3米。全桥总长60米,桥面石灰石条铺设。该桥建工精巧,对研究清代桥梁建筑历史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详细] 枫木桥位于桂平市寻旺乡学中村西300米处的枫木河上,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梁济周倡建。民国十三年(1923)彭啟昌倡议修葺。1975年由先锋公社进行重修,现该桥长15.9米,宽5.2米,高出水面5.5米,石灰石块切成,单拱,拱宽6米,高3.8米,桥面铺碎砂石路,该桥保存较好对研究清代桥梁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详细] 甘公墓位于桂平市寻旺乡大为村塘角屯东面,坐南向北,土堆墓,墓冢呈覆斗状,墓高1.55米,宽3米,进深3.2米,墓前有石碑一通,碑高0.93米,宽0.58米,厚0.12米,正面刻有碑文,左刻“本山坐向亥”,中刻“大明成化海康承事即甘公之墓”,右刻“嘉靖十八岁次丙 孙广源卜吉修立,从碑文分析,该墓始建于明代成化(公元1540年)重修,析碑文“海康”,“承事”,墓主是否属于今广东海康县人,此人于当时奉行职务至此病终。该墓为研究明代墓葬形式提供了实物资料。……
[详细] 清七品孺人程太孺人墓位于桂平市石咀镇平治村侯屋屯屋背岭上,由坟圈,封土堆拜台组成。半圆形坟圈由石灰石条及青砖围砌而成;正中是封土堆,用青砖围砌,清代官帽顶坟珠顶,通高1.6米,直径2.4米。坟前竖墓碑一通,上刻楷书“皇请柬赠七品孺人顯妣梁母程太孺人之墓”及程太孺生卒、简介。东北竖附碑1通,庑殿顶,雕凤立柱;通高2.08米,宽 米,厚0.375米,竖刻楷书字体。该墓为研究桂平清代墓葬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详细] 黄廷勋墓位于桂平市江口镇六宝村下瑶屯罗旺水渠边,是一座清代名人墓葬。黄廷勋,原名世和,号襄甫,生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黄廷勋一生虽然家境清贫,但是家风忠厚,世擅清门,代传素业,良樸庭训,教子有方,他养育的五个儿子均成才,特别是长子黄榜书更为出众,官至广东道台,后调京都任户郡云南司主事加四级,负责管理台湾岛、澎湖列岛等事务。为表彰黄廷勋父子的功绩,光绪皇帝赐封诰碑立于黄廷勋之墓边作为纪念。该墓坐北向南,东西宽7米,南北长9米,分布面积约63平方米。封土堆呈圆形,花岗岩石条围砌,墓前立墓碑三通,墓碑前分别为祭台、拜台,拜台左侧立一根石柱,柱上刻字。此墓保存较为完整,特别是皇帝诰封碑为研究清代的墓葬形制及碑刻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详细] 德崇公元配原孺人之墓位于桂平市社坡镇西安村塘表山屯塘表山上,墓是道光年间修建,墓坐西北向东南,由有拜台、祭台、封土堆、坟圈组成。封土堆用青砖叠砌塔式形状,上有青石质宝珠坟顶;坟圈用夯土墙围砌,墓长12.9米,宽9.8米,高2.1米,墓口1米,墓口墙厚1.3米,墓墙高1.2米,墓碑高0.64米,宽0.39米,该墓保存较完好,为研究桂平市清代墓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详细] 谢朝杰墓位于桂平市麻垌镇白石村上良屯,葬于清朝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占地约87平方米。由拜台、祭台、墓碑、封堆、山框组成。墓用石灰沙等和青砖砌筑,石阶、墓碑、碑顶两块碑刻均为红砂石。该墓有墓碑对联:“宝树........”,碑刻诗之首:........这些碑刻对研究我市清朝年间的书法和雕刻艺术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详细] 冯三界夫妇墓(又称三界祖坟)在桂平市中沙镇六石村当珫山上。冯三界是广西贵县人,因拒向官府缴纳粮谷而逃到六石村,因在当地为群众做好事而成为有影响的人,死后葬在当珫山上,后人立庙纪念他。该墓是夫妻合葬墓,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107平方米,用石灰砂浆和青砖砌筑而成。右边是冯三界夫人汤氏坟珠,其中拜堂宽10.20米,深4.70米,两墓各有坟圈和祭台,各宽5.10米,深5.80米。均有墓碑,两碑各高0.75米,宽0.50米。……
[详细] 李鸿基是桂平市木根镇木根村西岸屯李姓始祖李扶简之子,生于公元1523年,卒于公元1584年,死后葬于距桂平市木根镇木根村西岸屯的垒山岭上,是木根地区李姓现存年代最远的祖坟。该墓由内、外坟圈、坟珠、祭堂组成,灰砂浆三合土砌筑,占地232.9平方米,其中祭堂深8.20米,宽13.70米,坟珠平面呈圆形,高0.75米,墓碑镶在内坟圈正中,高0.95米,宽0.63米,碑顶盖以庑顶石造屋盖。……
[详细] 李氏一世祖墓位于桂平市罗秀镇植棠村黄牛岭上。该墓为土造,占地面积40平方米。封土堆覆三合土,红砂石拜台,设有祭台,墓圈为夯土矮墙,上铺砌有红砂石条,墓前立碑一通,为青砂石碑,左右立柱,顶有浮雕两龙戏珠。……
[详细] 李氏六世祖润彰公墓位于桂平市罗秀镇植棠村古柴山顶。墓为土造,坐南朝北,平面呈葫芦形,坟高0.4米,直径2米,拜台长4.2米,后土到坟距离10米。封土堆铺青砖,宝珠顶,砖砌坟圈,上铺三合土。坟前立石碑一通,红砂石顶,顶正面饰双龙戏珠云纹,中刻有“奉天勒命”四字。拜台铺青砖,后土立有石碑一通,碑的周围刻有云纹,通高2.02米,宽1.17米,厚0.3米,李润彰生于1732年,卒于1806年2月。……
[详细] 黄公九霄墓位于桂平市西山镇大起村松木岭上,坐西向东,平面呈葫芦形,由拜台、坟圈、坟堆组成,用青砖围砌,两边立有3块(1993年)维修墓的捐款芳名碑。黄公九霄,广西向武州(今天等县向都镇祥龙村)人,壮族祖籍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松栢乡侣水桥村。生于明洪熙年(1425年),卒于弘治庚申年(1500年),享年75岁。曾祖父黄瑛、祖父彦寿,父仲金世袭知州,后传子九霄继任第九任知州,为官一任全心筹谋,平乱安邦,团结民族,开荒造田,为政清廉。九霄晚年辞官,迁徙桂平西山隐居,数年后与世长辞,土葬西山脚下。因生活潦倒,儿黄瑾、琳、珊返回原籍。桂平黃氏宗亲念其为人忠实厚道,积善行义。因而对他非常敬重,替其择地移葬桂平西山镇大起村松木岗岭。……
[详细] 曾玉景、罗氏合葬墓位于桂平市紫荆镇大坪村茶地屯背的山坡上,平面布局呈葫芦形,由拜台、祭台、封土堆组成,坟圈、封土堆由鹅卵石围砌,灰沙批面。墓坐西向东,坟镶石碑3方,中间1方,高0.6米,宽0.4米,主要记载曾玉景生平简介,合葬事项及碑由谁立等内容。两边各立1方,高0.4米,宽0.26米,主要为记载曾玉景遗嘱和罗氏生平简介。曾玉景是跟随洪秀全起义的紫荆人,被清廷杀害后,其亲人无法收回尸骸“以银牌鋕之为纪念”。该墓对研究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有参考价值。……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