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旅游景点介绍
九连山游击队总部旧址位于和平县青州镇永丰村斋公背。1947年3月,中共九连工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建立九连游击根据地,组织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开辟新的游击区。接着,九连山游击队总部成立,总部设在青州斋公背,严尚民任书记,魏南金、钟俊贤、曾志云为委员,下辖“连和、和东、河东、河西”四个分工委。总部成立后,游击队与青州人民一起,开展革命斗争,抗击国民党的扫荡,为最后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斋公背,始建于民国初期,当地赖姓房屋,坐北向南。总面宽66米,总进深34米,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五横布局,高二层。砖木石结构,硬山顶,灰瓦面,垒瓦为脊,泥砖墙,屋内搪石灰,屋外不批搪。正面一排三门,正中为上、中、下三厅。三厅都有过道廊通往横屋。门前有前院,两侧各有一排房屋。目前,仍居住着部分农户,保护基本完……
[详细] 连和县人民政府旧址位于和平县青州镇山塘村。1947年3月中旬,中共九连工委严尚民、魏南金、钟俊贤从香港到九连地区传达香港分局关于形势任务和恢复武装斗争的指示后,部队战斗力不断增强,解放区、游击区不断扩大。和西、和东县委按九连工委关于抓紧建立人民政权的指示,建立了一批乡、村人民政权。1949年1月1日,连和县人民政府在青州山塘成立。上属九连地委领导,下辖和西地区及连平忠信、上坪、大湖及惠化等乡镇。县长骆维强,副县长邓基、黄志猷,秘书徐梓材,财政科长叶吉祥,民政科长罗宝萱,文教科长曾宪章,军事科长赖书德。政府办公地点设在刘氏祠堂内,至和平县城解放,才搬迁至和平县政府现办公所在地。该旧址是当地刘姓祠堂,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总面宽9.5米,总进深29米。土木砖瓦结构,坐东向西,硬山顶……
[详细] 和东行政委员会旧址位于和平县古寨镇河东村嶂下。1947年3月中旬,九连工委领导严尚民、魏南金、钟俊贤从香港来到九连地区,组织恢复武装斗争。1948年,按照九连工委关于抓紧建立人民政权的指示,建立了一批乡、村人民政权。同年,和东县行政委员会在古寨嶂下成立,主席林镜秋,上属九连工委领导,下辖和东及川北地区。委员会成立后,对支援部队及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活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房屋建于清代,坐南向北。占地面积245平方米,总面宽六间17米,总深三进13.5米。土木砖瓦结构,硬山顶,灰瓦面,垒瓦为脊,石灰夯筑墙脚,泥砖墙,青砖铺地。三进六间布局,东侧加砌一间伸手廊。正面一排二门,木门框,正门在西边,进门有天井与上厅,东南角建有二层高角楼。在大门两侧还保留有当年国民党围剿时书写的墨字标语“打倒奸匪林……
[详细] 埔前三角岭大会战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莲塘岭村劳白山。1949年9月18日夜,驻守在河源城的国民党196师见大势已去,弃城乘夜沿新灯公路(今205国道的一段)南逃,拟在埔前、石坝一带与国民党154师、保安第5师等残部汇合。我边纵独立第6团、第4支队,按照粤赣湘边纵队司令林平及参谋长严尚民的命令,在进入河源城稍事休整后马不停蹄,跟踪追击。20日,在白田追上了敌军尾部,边追边打。东江第3支队则由平陵地区从侧面追击敌军。我正面追击的边纵第6团及第4支队将196师一直追到埔前,然后占领了三角岭高地,在这里与敌军进行了两天三夜的鏖战。此役击伤击毙敌军300余人,击毙敌副团长1人、营长1人。三角岭战斗结束后,河源全境得以解放。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缅怀在大会战中牺牲的17位革命烈士,经上级批准……
[详细] 城区地下工作队智取国民党196师城防图旧址位于河源市源城区上城北直街116号(上城丘屋)。1949年8月,粤赣湘边纵队领导人为做好解放河源城的准备,命令河源城地下工作队千方百计取得“河源城防卫戍图”。而驻守河源城的国民党196师参谋处就设在清代古建筑上城丘屋。地下工作队派出年仅17岁的马启智担此重任。经过精心准备和几天的侦查,马启智利用其年轻个子小和熟人的关系,骗过哨兵进入参谋处,从侧厅偷取到了挂在墙上的城防图,并在地下工作队配合下迅速将城防图转送至“边纵”情报科。“边纵”司令林平为此高度评价了城工队的功绩,马启智荣获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的嘉奖。根据城防图的标识,我“边纵”驻河源城-炮火准确命中敌工事营地,逼迫196师残部弃城南逃。……
[详细] 抗日先锋队泥金乡队部旧址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泥金村。1939年初,“抗先队”林耀族、岑冰薇、周匡人、李果、余慧、孔庆余、梁瑜、张子光等前往离河源城不远的泥金乡开展活动。泥金乡位于河源、紫金、博罗三县交界处,有400多户人家,3000多人,人口集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抗先队”以演讲、演剧、写标语、画漫画、贴墙报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吸收黄维初、黄平、刘华、陈影、黄建良、黄林甫、黄金明等多人组建“抗日先锋队泥金乡队”,选出黄维初、黄平、刘华为负责人。“抗先队”队部贴上宣传抗日的对联。泥金乡队部建立起来后,积极发动进步青年农民参加抗日活动,激发了当地民众抗日救国热情。抗先队泥金乡队很快就发展到几百人,活动范围也扩展到紫金水东一带。该旧址为村民旧宅,年久失修,未列入保护单位范畴。……
[详细] 罗焕荣烈士出生地,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楼角下罗氏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面积大约400平方米,有前栋门墙整幅及一栋厅至三栋厅,两天井两横房。罗焕荣烈士生活故居,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楼脚下小组,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T字型建筑,墙高大约10米,墙体大约1米厚,屋长大约20米,屋宽大约20米,楼角面积大约400平方米,现仅保存墙体。罗焕荣,男,1900年10月7日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黄埔军校、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广州农-动讲习所和省港大-工人纠察队教官、惠阳平山起义军事总指挥等职务。是广东省早期的中共党员,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批具有较高军事素养的工农武装军事人才,也是河源市重要的党史人物之一。1919年,罗焕荣受“五四”--的影响,开始阅读一些进……
[详细] 陂头广东六祖燕岩古寺历史悠久,它的建寺时间大约有1700多年。根据该寺现保留的“惠远结连社于庐山”碑文(不完整的碑文),陂头燕岩古寺在公元3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因为,惠远和尚是东晋时期的高僧,他在湖北省鄂州市西山创建了“灵泉寺”。公元384年到庐山,后与全国123名高贤结社,弘扬佛教文化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中,他们云游各大名寺,很有可能正是在这段时间,他来过燕岩寺进行弘法活动,并留下了碑文。清朝雍正八年编写的“连平州志”记载,陂头燕岩古寺是“明月空祖师道场”。月空是明朝初期少林寺的武僧,他武艺高强,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在抗击外来侵略“倭寇”的战争中不怕牺牲,屡建奇功。“道场”是指和尚和道士做法事的场所。它说明月空和尚曾经在燕岩古寺做过法事,即弘法授道,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把燕岩古寺也称之……
[详细] 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位于上城街道办事处南湖居委会,丹霞地貌。具体界址为:西至河浦大道中线100米,北至环城大道。河源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由“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升级为国家级文保单位,该恐龙蛋化石埋藏地近日被国土资源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据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河源市就对境内的恐龙化石进行了初始调查,截至目前,已发掘的馆藏恐龙蛋化石累计为16700多枚,河源馆藏恐龙蛋化石数量至今仍高居全球首位,其中馆藏的恐龙蛋化石多数为成窝被发现挖掘,在河源恐龙博物馆现有馆藏的11具恐龙骨骼化石中,其中包括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窃蛋龙类化石—黄氏河源龙的正型骨骼化石标本、恐龙脚印化石8组共计200多个。此外,河源还是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发现地,这在目……
[详细]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即福建会馆,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华新居委会华新路39号。建于清代的福建会馆,坐东南向西北。为清代在龙川县的闽籍商人投资兴建的同乡会会址。三进院落式布局,灰沙夯墙,硬山顶,灰瓦屋面,灰沙地面。面宽15米,深38米,建筑面积570平方米。大门前檐二石柱,青麻石质门框、门槛、门礅,木门页。中厅抬梁式结构屋架,十五架。上厅前部有轩廊和石柱。会馆建筑设计精巧,雕刻精美,古色古香。福建会馆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华新路39号,建于清代,为闽籍商人同乡会会址。土木结构,三进院落式布局,总面宽15米,总进深38米,建筑占地面积570平方米。2011年龙川县委、县政府为打造红色旅游,投入600多万元维修了福建会馆主体、完成了革命史迹陈列布展和会馆周边控制地带内民房的征地拆迁以及兴建了龙川解放广……
[详细] 浰东小筑(徐傅霖故居)位于河源市和平县下车镇石含村蝉溪村。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成于民国十年(1921年),大大小小的房子共有48间。浰东小筑坐东向西,依山傍水,通面宽三门五间42米,每进与进之间都有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和排水,四角建有雕楼,俗称“四角楼”。青砖砌墙,木架梁,硬山顶。斗门和大门均用青石砌成门框,上面嵌有青石匾。方形削角石柱承檩,三架式斗拱抬梁,斗拱和梁架上浮雕浮龙花卉图案,镀金漆。斗门上是时任“国民政府农林总长”的钟秀亲笔所题匾额“浰东小筑”,两侧的对联是“世承高士芳微衍文明种族翕顺家庭永怀旧德;门挹遥天佳气对辉烂星云光华日月丕焕新猷”。正门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所题“高士旧家”,与对联“扩鸿图以迪前光务遵祖敬宗一派渊源溯东海;谋燕羽而治后裔勉积功累千秋世泽衍南……
[详细] 国民革命军六十二军七十五师上岩、岩下军事仓库旧址位于河源市连平县。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广东省龙川县回龙镇的大塘肚村,一九二九年三月在此旧址成立“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领导边区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旧址内,陈列了古柏同志铜像和《古柏同志讲课场景图》、“过好‘五关’”和执行“十条守则”两块石刻,悬挂了精心制作的《革命旗帜大塘红》、《山歌唱红“五兴龙”》、《建章立制廉为公》、《苏区干部好作风》、《中央关怀记心中》、《苏区革命建奇功》和《苏区精神世代颂》共计16块展板、2.3万多字、30多幅图片。通过上述展板,图文并茂地重点再现古柏、刘琴西等革命先辈以及苏区干部的革命情怀,重点介绍毛泽东、彭德怀、古柏、刘琴西等革命先辈在龙川指导革命的史实资料,以及苏区教育劝导、制度建设、监督检查、严惩腐败等方面的措施,阐述了苏区“过好‘五关’”和执行“十条守则”的廉政理……
[详细] 颜氏纪念馆位于连平县城南山公园山脚下。与县博物馆合为一处,整个场馆占地面积2000m2,建筑面积1000m2,基地展厅面积200m2。该馆主要以传承践行“三十六字官箴”史料,集中反映清代连平颜氏祖孙三代为官清廉、亲民爱民、忠贞爱国的品行风范。基地的最大亮点是“三十六字官箴”。“三十六字官箴”是颜氏廉洁文化的精髓。“三十六字官箴”的全文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段短小精悍的文字,以其深刻的内容、丰富的哲理和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成为历史上许多“清官”的座右铭,并受到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力推介。……
[详细] 邓缵先故居位于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建于清代1780年,距今有230年。邓缵先是百年广东援疆第一人,他戍边新疆18载,历任乌苏、叶城、疏附、墨玉、巴楚五县知事,胸怀高远,爱国、爱民、爱疆,为官清廉勤政,兢兢业业为新疆人民服务,尤其多年在南疆为当地维吾尔群众造福。他以文载史,保境安民,先后编纂了两部县志开新疆地方史志先河。邓缵先死于-,为戍边壮烈捐躯。邓缵先故居爱国廉政教育基地由邓缵先故居、邓缵先纪念馆、邓缵先雕像广场、清风廊等多个廉政文化景观组成,让前来参观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自觉增强廉洁意识。2011年11月,邓缵先故居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2月,邓缵先故居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河源市邓缵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源市邓缵先反……
[详细] 连平县上坪镇小水村有座桥,吸引了很多游客去游览。这是全市唯一一座古廊桥,是河源市古代建筑景观设计史上的瑰宝。它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身,对研究古代建筑、地方交通史等有着重要作用。从连平县城沿105国道,进小水村道,跨越石狗坳,再走3公里的路程,即可踏上这座百年风雨桥。2015年12月10日,小水村风雨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所谓考棚,即贡院,也就是科举考试的地方,一般重要州府才设置。龙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它位于龙川县佗城镇西门,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砖木梁架结构,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佗城考棚现仅存考场两栋、办公场所及宅舍各一栋。据当地史料记载,位于龙川县佗城镇西门的龙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历史。在全国可查考的204座学宫和14处考棚中,目前只有河北定州、广东龙川、云南建水、安徽绩溪、台湾台北等地还有学宫和考棚并存。目前,广东考棚只遗存龙川佗城一座,它也是粤东北地区现仅存较为完好的一个科考场所。清朝光绪年间自从新建龙川考棚后,龙川每年的科考乡试均在此举行,场面热闹非凡。当时河源、和平、连平、紫金、兴宁、五华等县的不少文人都到此赴考。有专家考证,龙川考棚是……
[详细] 龙川新塔,也称胜利村塔,位于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胜利村,矗立在一个小山坡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新塔建设于明天启二年(1622)。为八角七级楼阁式,青砖砌成,每层有重檐,且设塔门。塔身底部有一面有一个大洞,可能是坍塌所至。塔身内部有两层,内层为空心直筒式,可能原有木构,顶部看到一些残存木料,摇摇欲坠;外层和内层之间设有螺旋式砖砌阶梯,可通到塔顶,但破坏严重。龙川新塔先後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河源龙川新塔被列为第八批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紫金县苏区镇炮子村湖子仓。1927年12月,紫金县苏维埃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的大力帮助下成立,钟一强任主席。这是第三次东江大暴-动-的胜利成果,是全国第一批苏维埃政权之一。该旧址建于清代,原是黄布大地主黄振云的粮仓。人民公社化时,曾作为公社林场场址,进行了拆改,“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1977年,由县政府收回产权,进行维修复原,并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重新在原址按原貌进行了全面维修。该旧址坐西向东,五间二进,左路横屋,总面阔19.5米,总进深16米,檩条山墙结构;硬山顶,灰瓦,砖墙,石基脚,地面铺青砖,余坪铺河石,四周围墙,右前方开斗门。第一进左次间是原周恩来卧室,第二进右次间是原彭湃卧室。卧室内保留有他们当年的生活用具……
[详细] 长沙大夫第位于连平县隆街镇长沙村的长沙大夫第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是赖家先祖赖运昭公获诰命连封三代“大夫第”所建,整体坐南朝北,三面环绕丘陵,大门(北面)前有半月型的池塘,池水四季充盈。大夫第建筑内部格局分布层次分明,房屋方正。前厅和中堂之间、中堂与主堂之间,修建的天井十分精美,天井内壁有形状完整的石刻花纹,天井地面由条石铺成,据说每一块条石对应了大夫第的一个房间。用作装饰的石雕木雕和彩绘,或花草,或动物,或人物故事,造型奇特,栩栩如生,精妙绝伦。……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