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河源市旅游

河源市旅游景点介绍

钟镇鲁墓
  钟镇鲁墓 位于紫金县苏区镇小北村枫树坪。为明代将军墓,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墓为灰沙夯筑,有墓穴、坟框、坟堂、祭坛和墓碑。碑高0.60米、宽0.43米,阴刻墓主人姓名和官职。清代重修,保存尚好。钟镇鲁,字天升,永安(今紫金)县人。明嘉靖年间,在南澳岛开打铁铺。“海倭侵岛”时,钟镇鲁因勇退海倭有功,被委任守备之职,官广东总兵官兼水陆挂印左都督。年老致仕,卒葬于此。1987年紫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孙友松墓
  孙友松墓 位于紫金县中坝镇塔坳村从和塘螳螂山。为明代孙氏南迁的入粤始祖墓,面积30平方米。墓向东,为灰沙夯筑,以坟堂、祭坛、墓碑和坟框组成。墓碑高0.44米、宽0.40米。碑文阴刻“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八月初九重修;始祖友松公孙伯三十三郎墓;四大房嗣孙同立”。据台北出版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传》载:“明永乐年间,友松公者,再迁广东省东江上流紫金县之中坝,是为国父上代入粤始祖……十二世祖孙连昌迁居增城;康熙中叶,复自增城迁居香山县(今中山市)涌口门村”。“乾隆中叶,十四世祖孙殿朝,即国父高祖,由涌口门村迁居翠亨村。” 1987年紫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骆八十娘墓
  骆八十娘墓 位于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墩子上。为明代孙氏南迁的入粤始祖妣墓,面积约30平方米。墓坐北朝南,用花岗石砌筑,由坟堂、祭坛、墓碑构成,墓顶形似铁锅复盖。碑高0.70米、宽1.34米。阴刻碑文: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孙氏祖妣八十娘骆孺人墓,四大房同立。”保存尚好。骆八十娘,原居福建长汀县河田,于明永乐年间随夫孙友松南迁,定居长乐县(即今五华,中坝镇原属长乐县辖地)。 1987年紫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练恕夫妇墓
  练恕夫妇墓 在连平县元善镇城黄泥岭。墓为民国24年(1935年)二次重葬墓,坐西南向东北,面积约12平方米。砖结构。墓碑刻文“十八世祖练公伯颖大府君妣练母刘氏老太君之墓”。练恕(1821~1838年),字辛福,号伯颖。元善镇东昌街练屋人,国学生。11至16岁编著了《后汉公卿表》、《后汉书注刊误》、《明谥法考》、《五代地理考》、《西秦百官表》和《北周公卿表》等著作。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初七日,因肺病卒于其父练廷磺(松江知府)任所。以上数种史学专著后被收入《二十五史补编》。 1986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25、颜检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颜检墓
  颜检墓 位于东源县锡场镇坪山脑山半腰。墓规模宏大而且完整,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墓台分两级。长5.1米、宽3.7米,用条状青石镶嵌而成,穴顶用一块2米直径青石盖住。墓碑高1.2米、宽1.6米,厚0.1米的青石板,上刻“道光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皇清诰授荣禄大夫显考星甫君家藏 男伯焘敬识”等字。距墓穴50米山坡下有一小平台,置龟趺螭首座石碑一通,通高4.75米,碑高2.24、宽0.7米、厚0.1米。碑额刻“诰授”,碑文直书荣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直隶总督……等颜检的官衔。中间楷书大字:“赏戴花翎穿黄马褂皇清颜公墓”;落款:“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兵部尚书通家世侄王宗诚敬识”。平台下面两边设有五级台阶,分别置放石人,石马、石狮、石羊及石墓表各一对。颜检,字星甫,别号岱山,……[详细]
邝愈平墓
  邝愈平墓位于东源县东埔镇和平村。墓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清嘉庆二年(1798年)重修。1983年,其后裔寻回墓碑志。碑志上端已残缺,现存通高0.9米、宽0.69米,碑文残15行,均为楷体直书。墓曾被毁坏,1990年按原状重修。全墓分为三级,其中前级坟堂进深4.7米,面宽7.3米;二级坟堂进深3米,面宽5.4米;两边分别设有一对石麒麟和一对石狮子。墓穴长4.7米,宽5米。墓穴顶上由八块花岗岩石嵌成莲花顶形。全墓表面用花岗岩石条块打制铺成,内不见石灰、水泥等材料。墓碑两边有一副石刻楹联:“愈公垂千古”,“平德著万年”。匾额“邝氏祖墓”。从碑志可知,邝愈平生有三子,长子裔孙世居河源、龙川、紫金等县;次子裔孙世居新会、新宁、香山、高要等县;三子裔孙居南海、番禺、东莞、从化等县。邝愈……[详细]
327、林田墓
林田墓
  林田墓位于紫金县附城镇林田咀头村。1976年清理。墓室呈长方形,长3.88米、宽0.9米,券顶、封门已塌。左右两壁和后壁分二级,用长方形砖平铺错缝叠砌成台阶状,墓底横放错缝平铺单层砖。出土有石雕、陶瓷器、铁棺钉等共26件。其中石浮雕有龙、虎、凤、鸡,石圆雕有生肖俑、伏地俑、仰首俑和石狗等。均用红褐色沙岩雕成,置墓室前端。棺木和骨架已朽,铁棺钉散布在墓室中部。瓷碗2件,通体施青白釉,有花瓣口,为北宋景德镇窑产品。生肖俑,面形方正,头戴冠,着斜领宽袖袍服,腰束宽带下垂至足,足着方头靴,拱手持笏板而立,鼠、牛、虎、猴等生肖动物刻在冠顶上,为广东北宋小型圆雕中的优秀艺术品。……[详细]
大丘面墓群
  大丘面墓群位于和平县彭寨大丘面山上。自1984年至1989年,发掘南朝墓12座,唐墓1座。 南朝墓有两种形制,一种是长方形单券顶砖室墓,有两座,墓底铺砖“人”字纹。分前室和后室,后室比前室高18厘米,两室之间有三级台阶,后壁设方形壁龛。封门砖侧放叠砌。墓砖侧面拍印方格纹、钱纹和鱼纹。五号墓封门中发现1个长方形图案砖,平面拍印6个连续规则的“王”字和“匣”形纹,侧面拍印双鱼纹。十三号墓出土大量拍印有“建元四年”的反文纪年砖。“建元四年”是南朝齐高帝年号(482年)。另一种是长方形单券顶砖室墓,有10座。不分室,无壁龛,墓底铺“人”字砖。墓砖拍印方格纹,钱纹和菱格纹。出土器物97件,有青瓷碗、杯、鸡首壶、盘口壶、四系罐,银钗、银镯、银杯,铁剑,铁剪等。六号墓为长方形单券顶砖室墓。用素面青色砖砌筑……[详细]
龙子山墓
  龙子山墓位于和平县阳明镇东北4公里处的丰道村龙子山东坡。1986年发掘。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坑窄长,长2.8米,宽0.7米~0.85米,残深0.32米。墓向281°。人骨与葬具均已朽。随葬品主要置于墓坑的前后两端,共21 件,有铜鼎、戈、钺、刮刀,其中鼎铸饰窃曲纹和圆圈纹;陶器有罐、盉,罐饰弦纹、篦点、方格组合纹,盉饰重圈纹与大方格纹组合;原始瓷豆,施黄绿色釉;还有一组11件玉玦,大小相递,最大的外径6.2厘米,最小的外径1.9厘米,磨制精美。1995年河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在光顶遗址
  在光顶遗址位于紫金县紫城镇东南较场村。考古年代为青铜时代。1956年发现,1956年发掘40平方米。文化层厚0.7米。文化内涵可分两大期。第一期陶器有釜、罐、鼎、器座、豆、碗、壶、器盖等,纹饰有绳纹、条纹、方格纹、篮纹、编织纹等。石器有凿、刀、有肩锛、镞、环。属夏商时期。第二期有陶器瓮、罐,纹饰有夔纹、云雷纹、圆圈纹、方格纹(多作组合纹)及米字纹、三角纹等,应属周代。……[详细]
上洋遗址
  上洋遗址位于连平县陂头镇莲光村基头岩下。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4年发现。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陶器有釜、鼎、罐、豆、纺轮等,鼎足造型丰富多样,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曲折纹等。石器有锛、镢、斧、镞、铲、刀、纺轮等。从遗物特征看,应属石峡文化。1986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卢屋嘴遗址
  卢屋嘴遗址位于和平县附城新社村一座较平缓的山岗。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1985年发现。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1986年试掘。文化层厚0.35米~0.45米,含红烧土块、炭屑。出土陶器有釜、罐、豆等,纹饰多见几何印纹,以曲折纹为主,其次是方格纹、长方格纹、叶脉纹、梯格纹、篮纹、重圈纹等。石器有梯形锛、有肩锛、凿、镞、砺石等。1986年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羊公寨遗址
  羊公寨遗址位于和平县大坝镇高发村东北面山岗上。年代为商周至汉。1983年发现。面积约3000平方米。陶器有凹底罐、圈足罐、瓮、豆,还有原始瓷豆,纹饰有方格纹、篦点纹、云雷纹、夔纹、水波纹、米字纹、方格戳印纹等。石器有锛、镞。青铜器有斧。遗物丰富,所属的年代跨度较大,是一处较重要的遗存。1986年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牛栏坑遗址
  牛栏坑遗址位于连平县忠信镇小拓村下排牛栏坑西南坡。年代为战国时期。遗物分布面积1000平方米。陶器主要有瓮、罐,纹饰有方格纹、方格凸点纹、圆窝纹、篦点与水波纹、夔纹、米字纹等。石器有铲、杵等。1986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朝山遗址
  朝山遗址位于连平县隆街镇西边的朝山。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面积1万平方米。出土陶器有瓮、罐、盅等,纹饰有夔纹、方格纹、叶脉纹、编织纹、篦点纹、方格凸点纹等,其中不少是组合纹。有的陶器上可见刻划符号。还有两件青铜剑,有剑格及喇叭形剑首。是否墓葬遗物,未能确定。1986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杨村坳遗址
  杨村坳遗址位于和平县大坝镇岭下村背后山岗,又名石林坪。属周代遗存。1983年发现。可分两期。第一期有陶器罐、钵,纹饰有夔纹、细方格纹、弦纹、篦点纹。有原始瓷豆、鼎,鼎有双耳,圆柱形足,内外施黄釉,腹、底印细方格纹,底部还见一组刻划符号,是少见之器。第二期有陶器瓮、罐,饰米字纹。原始瓷器瓿、盅、盂、三足盒等。还有青铜器斧、镞。可能是墓葬遗存。1986年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源鸡公山遗址
  鸡公山遗址位于东源县船塘镇船塘中学后背。山下是流石河与石角河交汇处。属周代遗存。1984年发现。遗址面积1200平方米。出土陶器火候很高,器种有瓮、罐、釜等,纹饰有绳纹、曲折纹、方格纹、夔纹、水波纹等。石器有斧、锛、刀、镞等。……[详细]
338、正相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相塔
  唐—宋龙川正相塔位于龙川县佗城镇塔西村小山丘上。本地人称“老塔”。因塔下古寺称“正相寺”,故以寺名名塔。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人徐琛偶拾塔的坠砖一块,砖上印有“开元三年”四个字,故又名为“开元塔”。传说是神仙一夜建成,因而又称“仙塔”。据砖铭推断该塔始建于唐开元三年(715年)。此塔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高32米。塔阶梯为壁内折上式。各层塔身以砖砌出倚柱、角柱、阑额、斗拱等,以菱角牙砖和线砖相间叠涩出腰檐平座。全塔用青砖砌成,黄泥浆粘合。各层收分做法不明显。1959年、1980年和1985年分别进行过修葺。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坑仔里遗址
  坑子仔里遗址位于龙川县佗城镇西南坑子里山。年代为商时期。1956年发现。其后多次复查。文化层厚0.6米。出土较多陶器和石器。陶器有折肩凹底罐、浅盘细把豆、杯、圈足鸡形壶、纺轮等,纹饰以方格纹为主,还有曲折纹、双线方格纹等。石器有梯形锛、有肩锛、镞、戈、环等。据考察,部分遗物似为墓葬所出。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40、华表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表塔
  华表塔,原名黄猄社塔,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古时,因坐落在华表自然村,世人为了方便称呼,故更名为华表塔。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由当地村民集资建造,清乾隆6年重修,民国26年续修。华表塔是和平县最古老的建筑之一。1955年被列入和平县第一个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华表塔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塔的兴建,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200多户人家在彭寨这里休养生息。可是天不照应,这里连年遭-袭击,好端端的山镇,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在废墟上叹息着,只好打起背包,准备到外地去讨饭过日子。这时,一位自称“华表”的老和尚路过此地,他察看了地形,就对乡亲们说:“乡亲们甭怕,彭寨的地形是个船形,如果在寨里……[详细]

缂傚倷绶¢崳顔嘉涚粙顢跺┑鐘灱椤旀劙骞忛敓锟�13001937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 缂傚倷绶¢崰鎾诲磹閺囥垹鐭楅柡鍥╁Х绾鹃箖鏌熺€涙ḿ绠橀柡鍡樻煥椤法鎷嬬憴鍕伓 44010602000422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

闂備胶枪缁绘劙宕㈤弽顐ュС妞ゆ帒瀚粻锝夋煙鐎涙ḿ鐭嬬紒顕嗘嫹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濡﹢鏌i悢绋款棆缁绢厸鍋� 闂備胶枪缁绘劗绮旈悜鑺ュ剹婵°倓鑳堕悵鍫曟煟濡も偓閻楀﹪锝為敓锟�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瑜版帗鍋熸い鏍仜鐟欙箓鏌涢锝囩煂缂佸鎷� 闂備胶鎳撻悺銊╁垂婵傛悶鈧懘鏁傞悾宀€鎳濆┑鐐村灦椤曆囨晸閿燂拷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缁狅綁鏌熺€涙ḿ鐭嬬紒顕嗙畵閺屻劌鈽夐搹顐㈩伓 QQ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