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旅游景点介绍
双塔是由九层的九龙塔和七层的七凤塔构成,两塔隔水相望,又倒影成双,嫣然一副古塔嬉水之貌。双塔取名龙、凤,一是纪念乾隆皇帝“建高塔、镇水患”的勤政;二是寓意富贵吉祥,百姓安居乐业。故塔内陈列之物皆为祥龙瑞凤之物。到双塔祈福,为平安许愿,是游客游览观光的绝佳去处。这两座塔不仅是为了纪念乾隆皇帝勤政为民、镇水患而建,还寓意着富贵吉祥,百姓安居乐业。双塔位于印象黄河西首,其命名源自乾隆的诗句“第一江山春好处”。公园内,花丛簇簇,绿草如茵,两座古塔宛如历经风雨的百岁老人,巍然屹立在边城日新月异的建筑群中。……
[详细] 洪泽湖斗争烈士陵园位于泗阳县裴圩镇三和居委会,年代为1956年。为宿迁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园方形,坐北朝南,四周有砖砌围墙,园中间有一道东西砖墙将墓园分为前后两部分,纪念碑、烈士墓均在后半部分。“洪泽湖斗争烈士纪念碑”立于1986年,砖混结构,碑高10米,宽2.2米。墓地有墓90余座(其中包括一些曾在这个地区工作战斗过的老干部的墓葬)。这些烈士均牺牲于1946年10月25日,在洪泽湖与成子湖交汇处大台口湖面上与国民党反动武装的战斗中。……
[详细] 臧桥烈士公墓位于泗洪县朱湖镇臧桥村,年代为现代。为宿迁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宿豫区宿北大战烈士陵园位于宿豫区来龙镇陵园村,年代为1946年。为宿迁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宿北大战烈士陵园,原名小蔡集烈士陵园。陵园位于老宿沭公路北侧,地处宿豫区来龙镇政府西约6公里处白鹿湖社区(原陵园村),距宿迁城区15公里。陵园占地面积68亩。宿北大战是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首次大规模运动歼灭战,开创了全歼国民党一个整编师的辉煌战绩。该战役胜利后,参战部队2191名将士遗体安葬于现宿北大战烈士陵园。1950年原宿迁县政府为纪念1946年12月在宿北大战中牺牲的烈士而建,1962年—1964年陵园进行了扩建。因其临近原宿北大战主战场的小蔡集附近而命名为小蔡集烈士陵园。2019年,宿豫区人民政府对小蔡集烈士陵园再次进行扩建和整体提升改造,新的陵园占地扩大至230亩。南区(一期工程)于2……
[详细] 潼阳县政府旧址位于沭阳县潼阳镇,年代为1945年。为宿迁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郑集郑家宅位于泗洪县上塘镇郑集居委会,年代为清代。为宿迁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来安五里井位于泗阳县众兴东路五里井村,年代为隋唐。为宿迁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通济渠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唐朝以后改称汴河,泗洪段是通济渠现存通航条件最好的一段。为充分挖掘和利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临淮镇以公共空间融合治理为工作抓手,不断深化创新,立足“自选动作”做出彩,“特色动作”有亮点,多措并举提升河道治理质量,构建绿色生态长效机制,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局面。一是提高生活质量,打造水乡颜值担当。2018年,在县乡两级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疏浚河道、整治住家船、清理河道垃圾、拓宽河面宽度等一系列治水举措,建成龙舟赛道,该赛道全长2700米,水面宽120米,设6条赛道,可举行不同赛程的龙舟、皮划艇及赛艇比赛,2020年被命名为省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二是践行生态理念,彰显水乡生态风貌。在恢复河道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植入古汴河文化元素,配套建设古汴……
[详细] 敕赠儒林郎碑刻位于宿迁市宿城区罗圩乡戈罗村,是儒林郎罗维皇之墓碑,清雍正年间立。碑高1.6米,宽0.8米,碑额刻“思荣”二字,碑上部及两侧刻有龙凤纹和云鹤纹。碑正文为“皇清敕赠儒林郎维皇府君罗公安人程氏之墓”,落款为“雍正三年桂月吉日孝男立”。儒林郎,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中位第七,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六阶,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节度、观察掌书记,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二阶;金正七品下;元从六品;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上述记载便知,墓碑的主人是清代雍正时的从六品文官,墓碑虽无详细记载,但短短的碑文可知墓碑主人罗维皇在为官时有功于清政府,死后皇帝赐墓碑一通,所谓“皇清敕赠”……
[详细] 顺河顺堤石桥,明代,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顺河集西侧金沙江路边。该桥约建于1690年,为平板桥,桥体由8块条型石板铺设而成,条型石板厚约0.34米,宽约0.2米,最长2.2米,通长2.2米,宽3.6米,桥墩高约1米。该桥现已荒废,仅作居民便道使用,沟宽约2米,沟内渠水干枯。部分条石因损坏更换过,石板规格参差不齐。……
[详细] 明庄井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扎下镇明庄村六组,是一口清代生活用井。井圈为整石雕琢而成,内径0.56米,外径0.8米,高0.3米。井壁系青砖错缝平砌而成,直径0.65米。井圈移位,井已废弃。在明庄村村尾,周围是杂草和树林。北面是村庄,南面有条小河,西面即将开通一条通往宿迁的高等级公路。……
[详细] 陈集墓群南北长约2000 米,东西宽约1500 米。墓葬分布广泛密集,现因水土流失严重,表面难以确认。墓凿岩石而成穴,深2-4 米不等。曾出土汉代陶俑、陶壶、铜镜等;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盘口壶,鸡首壶;唐代的陶俑、青瓷碗以及“开元通宝”铜钱等。……
[详细] 陈嘴遗址地处岗岭,中部微隆起,四周低缓。遗址南北长约190 米,东西宽160 米,面积约3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 米。地表可采集到汉代板瓦、泥质灰陶罐、豆残片,唐代的壶及青瓷残片等。……
[详细] 老宅嘴遗址地处丘陵,中部隆起,呈漫坡状向四周缓慢降低。遗址呈不规则形,面积约2.5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 米。地表散布砖块、瓦砾,更多的是唐代盆、杯、碗、陶瓷残片及宋代白瓷注子、瓜棱形壶残片。……
[详细] 獾獤遗址地处丘陵岗地,为滨河台形,中部隆起,形成龟盖形浅丘漫岗,东至陈集500 米,西北至汤庄1.2 公里,遗址南北长约150 米,宽70 米,面积约1 万多平方米,呈不规则椭圆形,四周环以古河道,文化层厚1.5 米以上,土色呈灰黑色。地表文化遗存以夹砂泥质灰陶为主,可辨器形有鬲,甗、豆 、盆等。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
[详细] 李庄遗址地处岗岭为台形遗址,中部隆起,形成龟盖形浅丘漫岗。东西长、南北宽,面积约6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 米。曾经出土的文物有唐代陶壶、瓷碗及宋代的陶狮、铜符、钱币窖藏等。……
[详细] 瓦庙遗址地处平原台地,中部隆起,四周低缓。北抵现代村落,东、南、西三方向为大面积农田。遗址中部高约1 米,南北长,东西宽,面积约1.3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 米。地表可见文化遗存,采集标本有灰陶、红陶残片。可辨器形有盆、罐等。纹饰有弦纹、绳纹。……
[详细] 红圩墓群位于悦来镇红圩村2组,北临沂河,该墓群高出地表4米,现上种植玉米,由数十个墓组成,2003年被盗过,残留墓砖,结构严谨,规模较大,墓群处于红圩村北,现上为基本农田。遗址北面100米处为新沂河河道。……
[详细] 桃源故城城址略呈委角方形,城垣周长2350 米,宽4—6 米,存高1 米;护城河长2410 米,宽4-10 米,深2-3 米。城内历史文化遗存有南宋刘世勋墓,韩公祠遗址,古代桥梁1 座,涵洞1 座,水井1 面。桃源县始置于元至元十四年(1227)。明正德六年(1511)因旧址修筑,万历十年(1582)重浚城壕及城门。清康熙七年(1668)地震城圮,雍正十一年(1733)兴工重修。民国三年(1914)改桃源县为泗阳县,1939 年,毁于战火。……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氱紓鍌欐祰椤曆囨偋閹惧磭鏆︽繝闈涚墔濞岊亪鏌i褍浜為柟铏崄閻忓啴姊洪崨濠佺繁闁告ǹ妫勯悾闈涱吋婢跺鎷洪梺鍛婄箓鐎氬嘲危瑜版帗鍊电紒妤佺☉濞层倗澹曡ぐ鎺撶厵闁诡垱婢樿闂佺粯鎸婚悷鈺呭蓟濞戞粎鐤€婵﹩鍏涘Ч妤呮⒑濞茶骞栭柣顓炲€垮璇测槈濡吋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