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旅游

宿迁市旅游景点介绍

  鏊子山遗址位于湖滨新区三台山森林公园鏊子山东南的缓坡上,为马陵山余脉嶂山上的一处小山头,高约5米,直径约180米,因形似烙煎饼的鏊子而得名。雨水冲刷等原因使得遗址文化层不断变薄。该遗址为一处汉代聚落遗址,面积约6500平方米,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55米,文化层厚0.1-0.5米。遗址所在地土壤为夹杂大量砂石的黄褐、红褐色粘土,地表植被茂密,地表散布有大量陶片、瓦片,陶质有夹砂、泥质灰陶、泥质黄褐陶等,纹饰以绳纹、弦纹为主。遗址自中部被景区道路破为两半,文化层因水土流失变得极薄,地势较低处可能已是倒装的次生堆积。该遗址对研究东周至汉代嶂山地区的社会状况有一定意义。对于该遗址,民间流传薛仁贵东征时在此做饭的传说。……[详细]
  嶂山汉墓,亦名“罗蛛墩”,位于湖滨新区三台山森林公园东北部竹林内,嶂山汉墓之西不远处即有鏊子山、锅框山、三台山等东周至汉代遗址,它们之间似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所在三台山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墓所在地土壤为黄褐色粘土,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文革破“四旧”对该墓葬的地上部分造成严重破坏,雨水冲刷等其他原因亦有一定影响。目前,墓葬封土保存完好,墓前石人石马已遭破坏。嶂山汉墓为一处汉代墓葬。墓封土呈圆形,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直径约15米,中心顶部高约5米。据当地老人回忆,文革前地表还有石人、石马雕像,现地表遗物稀少。此墓葬与公园内的同期遗址存在一定联系,使其更具历史价值。……[详细]
  山东河地下涵洞位于宿豫区祥和社区光前居委会塘坊组,北临南化路,南为农田,距牛光前墓约20米。由于生产生活、水灾等原因,该建筑闸体混凝土自然老化,现已废弃。山东河地下涵洞是一处修建于文革早期的水利灌溉工程。始建于公元1967年7月,由涵洞和水闸两部分组成。涵洞系为导引山东河河水穿过拦山河而建,其顶部略高过拦山河河床,东西长约85米,南北宽约7.6米。水闸东西宽约2米,南北长约4.3米。闸体西墙刻“山东河地下涵洞、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东墙刻毛泽东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南墙刻林彪语录“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山东河地下涵洞作为一处文革早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包含了较多的文革因素,时代特征鲜明,历史价值突出。……[详细]
  牛光前墓位于湖滨新区祥和社区光前居委会塘坊组。墓东30米为燕山路,南35米为南化路,西为和友集团,距山东河地下涵洞约20米处。由于自然风化和无专人整理周边环境等原因,墓体材料的部分已模糊。墓冢封土直径约2.9米,高1.9米。墓碑在墓正前方2.5米处;碑宽0.7米,高1.48米,厚0.08米。墓碑东0.2米有“青少年德育基地”碑;碑宽0.8米,高1.75米,厚0.15米。墓冢、墓碑皆为水泥包砖。牛光前,1927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44年,牛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兵组织,先后就任郑庙乡乡长等职。1946年,在解放战争中牺牲。1976年2月,为纪念牛光前烈士,原晓店乡政府修建了牛光前墓。该墓是一处较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详细]
  克先墓位于湖滨新区区祥和社区克先居委会克先小学东侧,南近村道,东临晓克路,路东为克先组、王庄组的村舍。墓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墓四周为农田,植有稀疏的树木。墓、碑整体保存完好,但是由于自然风化、雨水等原因,墓冢水泥局部出现崩裂。朱克先墓是原塘湖乡人民为缅怀朱克先烈士而建。墓冢封土直径约3米,高1.9米。墓碑在墓正前方0.55米处;碑宽1.55米,高2.2米,厚0.3米。碑背面铭刻朱克先烈士的生平事迹。墓冢、墓碑皆为水泥包砖。朱克先于1928年10月出生于邵店区付湖乡陆元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8岁参加解放军,1946年年底在解放战争中牺牲。该墓是一处较有意义的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详细]
46、嶂山闸
  嶂山闸位于湖滨新区北端与新沂市交界处,紧邻骆马湖,1959年10月开工建设,1961年4月建成,是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骆马湖的主要排洪出口。嶂山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弧形斜支臂钢闸门,液压启闭机(原为卷扬启闭机),共36孔,没孔净宽10m,闸身总宽428.97m,闸孔净高7.5m,闸地板高程15.5m,闸门顶高程23.0m。嶂山闸为大型水闸,千年一遇设计:泄洪流量8000m3/s;万年一遇校核:泄洪流量10000m3/s。上游历史最高水位25.25m,最大泄量5760m3/s(1974年8月16日)。嶂山闸是沂沭洪水东调南下入海的主要控制口门,可调节骆马湖洪水下泄流量,错开沂河、沭河洪水入新沂河洪峰。骆马湖汛限水位22.5m,汛末蓄水位23m,设计洪水位25m,相应库容……[详细]
  峰山遗址位于湖滨新区晓店镇峰山居委会车管所考训场东侧,西邻井嶂公路,北亦为公路。该遗址为一处东周至汉代的聚落遗址,保存尚完整,文化层的上部因种植苗木遭翻动。遗址上的农业生产和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是对遗址构成危害的主要因素。遗址地处丘陵,土壤为黄褐色粘土,地表种植苗木,植被茂密。峰山高约10米,直径约250米,为一座中部凹陷的土山,遗址即在其东南侧的漫坡上。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文化层厚0.5-1.5米。地表散布泥质、夹砂灰陶、泥质黄褐陶陶片,纹饰以绳纹、弦纹为主,可辨器形有罐、瓿、板瓦等。该遗址对研究东周至汉代骆马湖东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晓店镇李庄井位于湖滨新区周庄居委会李庄组。井东紧邻村路,北临湖滨大道,四周为村庄。据传,该村李姓祖先于清末自安徽大李集迁至此地后即建此井,该井长期作为附近诸村的共用水源。由于80年代洪水、村民生产生活、年久失修等原因,井长期无人使用,后因修路,水脉被断,成为一口枯井。目前,井壁保存完好,井栏被水泥井台覆盖,局部遭破坏。井壁由青砖错逢平置圈砌而成,下大上小,口部直径约1.2米,残深3.5米。井栏为整块紫红色砂岩雕琢而成,大致呈边长2米的方形,现被一圆形水泥井台覆盖。该井为李庄组及周边乡村历史记忆的重要部分,具备一定历史价值。……[详细]
  晓店镇周庄井位于湖滨新区周庄居委会周庄村,为一清代生活用井。井北面为村庄,距青墩西路约300米,东南距周庄泛水站约100米,四周是农田。井檐已损坏,仅剩三分之一。井壁为青砖错缝横置圈砌;井口直径为1.25米,井深7-8米。青砖长0.25米,宽0.11米,厚0.05米。井栏为整块紫红色砂岩石块雕琢而成,现已残;其外直径1.5米,内直径1米,厚0.2米。井内有水,水面距离井口约1.5米。该井曾是附近乡村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80年代,由于农民个体井的普及、年久失修等原因,该井渐渐被废弃,现被当地村民用于灌溉田地。……[详细]
  嶂山民国电话线路遗存位于湖滨新区嶂山居委会二组和三组之间。嶂山民国电话线路遗存地处民国时期宿北县(今新沂市)和宿迁县的交界处,现嶂山老街西侧,周围是民房。该电话线路是民国时期宿北县(今新沂市)和宿迁县之间的重要通信渠道,在沂河以南则沿嶂山老街的西侧架设。由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等原因,电话线路已然无存,现仅存木质电线杆两根,杆体斑驳,其上为附近居民架设的电线。北电线杆在王建章家和张运虎家之间,明显向东倾斜南电线杆在陆新才家之南。两根电线杆均为松木材质,经烘烤加工;外径约0.2米,高约8米。该遗存为民国时期苏北地区通信状况的实物见证。……[详细]
  峰山泵站及渡槽,俗称“空中渠”,位于湖滨新区晓店镇峰山居委会,是一处建于文革末期的水利灌溉工程,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该工程位于井嶂公路之东约100米,离村庄较远,周围是旱作农田和落叶树树林。整个工程由泵站和渡槽组成。渡槽为西北-东南走向,长约340米,现仅存两处混凝土柱础。泵站坐北朝南,由主塔和两侧的配房组成。整个建筑东西长14.6米,南北宽6.7米;主塔高约15米,配房高约6米。底部均为红石垒砌,上部为红砖平砌。主塔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由两条抽水管道抽取地下水输送至顶层渡槽。由于附近居民拆墙取砖和长年无人维护等原因,峰山泵站及渡槽现已废弃。峰山泵站及渡槽遗存是峰山人民创造性地利用自然条件改造农田的见证,是“农业学大寨”这一历史事件的产物。……[详细]
  老营遗址,俗称老营口,位于湖滨新区林西居委会黄马组,西傍井嶂公路,东南距三台山森林公园约500米,是一处宋代军营遗址。地处城乡结合部,以农业为主,兼有少量工业。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至宋宁宗开喜二年(公元1206年)间,韩世忠等宋将数与金兵战于邳宿间,此为宋将屯兵处。遗址因山为垒,四面壁立,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9万平方米。第二次文物普查时采集较多陶器及兵器残片,由于村民取土、雨水冲刷等原因导致遗址 “四面壁立”之地势已不明显,文化层遭到破坏。现遗址上为农田和树林。……[详细]
  张庄遗址位于湖滨新区晓店镇晓店居委会八组,为一处汉代聚落遗址。该遗址为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当时存高约2米,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出土泥质灰陶罐、瓿、壶等残片及箭镞、戈、铁刀等兵器,地表散布大量泥质灰陶陶片和少量泥质黄褐陶陶片,陶质较硬,多为素面,未发现金属器。1990年代,遗址附近窑厂在此取土直接破坏了遗址的大部分文化堆积遗址。目前,该遗址南侧大部分被达利园集团厂房覆盖,遗址西侧道路得到改善,遗址地貌特征已经改变,文化层主体已被破坏。……[详细]
  井儿头遗址,位于宿迁市湖滨新区井头文化站所在座下,南侧紧邻井头街道,东侧为别墅区,北侧为小区等。遗址西侧紧邻宿新路(宿迁至新沂)。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原高出四周平地1~2米,文化层厚约1.5米。根据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根据地形地貌等情况测定,该遗址墩高已与周边相平,整体呈长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200米。根据原文物普查资料,该遗址处曾发现泥质夹砂陶鼎、泥质黑陶盆、罐、袋足鬹等陶器残片及石刀、石斧等。属龙山文化遗存。建盖房屋(小区建设等),采取深挖地基、取土平整等行为,对该遗址文化层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现为井头文化站办公及居民小区用地。……[详细]
  十八楞井,清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开发区境内,东距宿迁技师学院西围墙约15米,南距宿豫区外环路约100米,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该井壁为青砖砌筑,井盘和井栏均为石材质雕琢而成。井盘呈玉璧形,直径140厘米米,外壁厚9厘米,内壁厚18厘米,口径42厘米;井栏呈圆柱形,内径37厘米,外径58厘米,高45厘米圆孔;井地径大于口径,呈梯形状,深约10米。因使用时间较长,使井岩有十八道楞,故名十八楞井。该井原位于宿豫区开发区油坊组黄耀中家南约30米处,2013年左右整个村庄拆迁安置到新建小区,井周围杂草丛生,现无人使用管理。……[详细]
  竹城寺井,明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竹城村五组,村民张启-西南约50米农田中,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井栏为一整石凿刻而成,外径0.82米,内径0.55米,厚0.4米,井栏内侧周围有24道楞,栏高0.4米,井内壁为青砖垒砌,口径07米,井深约10米,水面离井口约3米。据当地老人讲述,该井为当时的竹城寺内和尚使用,寺庙位于该井东北约200米处,建筑均无存,井壁长满苔藓,现已无人使用,井东侧地方政府立一标志碑加以保护。井东、北为竹城村落,南为田地,路西侧为农田,西侧约150米处为乡村水泥路直通北面宿兴路(宿迁通往大兴)。……[详细]
  卓圩战场遗址,近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卓圩乡沈庄村小卓村,张家港路西约100米处。该整体呈长方形,东西约300米,南北约300米,面积9万多平方米。1939年旧历正月初三宿城侵华日军沿顺河集向卓圩进犯,新四军五十一军六六八团郭营一连约六十余人,隐蔽圩内,待敌到不足100米处,机枪步枪手-雨点般落到敌人中去,敌指挥官被击中落马,死伤累累,战斗直至下午,新四军伤亡十人,敌人伤亡近百人。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旧址无迹可寻。现该遗址东侧为杨树林,西侧为厂房。……[详细]
  仰化行宫遗址,清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镇复隆镇街道北侧约100米处。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为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林家庄时的临时行宫,亦称林宫。清道光年间大运河决堤,林家庄行宫被毁。后为纪念乾隆皇帝临幸于此,在原址建复隆镇,今复隆镇仅为村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后,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查阅历史资料、走访当地群众的基础上,深入实地,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采集标本、开挖探沟和铲探调查,已初步探明林家庄乾隆行宫遗址,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核心区域约为2万平方米,地表深度最浅约0.5米,最深约1.6米,文化层深度约0.8米。遗址内除发现两口古井外,普查人员还采集到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青砖、石柱础等建筑构件。遗址呈长方形,上面主要为当地居民住宅。遗址东侧部分……[详细]
  马桥烈士墓,近代,位于湖滨新区黄墩镇东北马桥村东约50米处,南侧有一东西长形水塘,东为田地,西侧有村落,北侧有小水塘一个,北约100米处为大堤。该烈士墓为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2010年,为了更好保护该烈士墓,经宿豫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标志碑。墓地共3座大墓和3个墓碑,占地面积1千多平方米。东西两座共埋葬39名烈士,他们在解放新沂窑湾战斗中牺牲,中间一座为烈士姚西川墓他在解放骆马湖陆圩战斗中牺牲。后为纪念这些革命烈士,修建了烈士墓,现此烈士墓为黄墩镇小学德育教育基地。……[详细]
  魏场烈士墓,近代,位于湖滨新区黄墩镇魏场村四组北约200米,魏场米厂西约50米处,东侧为米厂及田地,路南为魏场村村落,西侧有一条土路和小渠,北为农田,南侧为黄墩至古邳(徐州)路。魏场烈士墓为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新发现,该烈士墓面积约900平方米,南北约40米,东西约25米。墓地有石狮子2尊、墓碑一座和烈士坟墓7座,分别为赵景响、赵景德、赵景宽、赵玉洪、宋振啓、王保喜、龚志元等七名抗日解放战争烈士,他们分别在泗阳境内王集战斗、淮海战役等战斗中牺牲,后为纪念这些革命烈士,修建此烈士墓。该烈士墓整体呈长方形,两侧有松树林立,中心有纪念碑,南侧有石狮两尊,保存较好。现烈士墓为黄墩乡小学德育教育基地。……[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