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旅游景点介绍
 | 孙晋墓,位于百岭村,面积60平方米。背靠唐洼山,面对枫香岭。孙晋,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至大理寺卿、兵部侍郎,晚年,乞归故里,构椒园于龙眠山,以山水自娱,年68卒,葬于龙头乡梁山堰。乾隆十六年(1827), 因棺木蚁蚀,迁葬于今址。…… [详细] |
 | 张淳墓,位于麻山村黄金村民组“黄金摆尾”山坡上。坐北朝南,墓区面积40平方米。有石碑,高1.1米,上 书-:明正议大夫怀琴张公之墓。张淳,清代名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老宰相)先祖。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永康知县。善断诉讼,人称“张一包”。…… [详细] |
 | 周明月门楼,坐落于缸窑村中心村周庄,修建于清朝年间,为戏剧《乌金记》中周明月故居,黄梅戏《乌金记》是三十六本大戏经典剧目之一。这里人杰地灵。明代进士何唐在此地结社讲学,研读济世文章;明代理学家方学渐在白沙岭上建筑连理亭,彰显孝友美德;明代贵州巡抚赵釴、兵部侍郎孙晋与其弟孙临、清代大学士张英先祖张淳及长子张廷瓒,均在此叶…… [详细] |
 | 倪宪章烈士墓,坐落胡埠村井塘组,面向东南,土坟堂。倪宪章(1892- 1930),少时深受革命思想熏陶。民国十六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桐城北乡农民运动。民国十九年春,任中国工农红军皖中独立团军需处处长。同年秋,参加欧家岭起义,并负责后勤供给及情报联络工作,后在草鞋店被捕,杀害于大关街,年仅39岁。…… [详细] |
 | 大小关伏击战遗址,大关古称北峡关。这里两山相夹,仅一路相通,地势险峻,是兵家设伏理想之地。1938年6月初,侵华日军第6师团分两路进攻安庆,其中一路坂井支队由合肥南下,新组建的新四军4支队在大关、小关伏击日军。战斗共毙伤日军23人,俘日军1人,并缴获一些枪支和军需品。大小关伏击战首战告捷,此战也是新四军首俘日军之战。…… [详细] |
 | 峡石兵戌遗址,亦称南峡戌,古称峡石,又称南峡关,今称小关,海拔142米。山脊为桐舒两县分界线。东西山崖高耸,地势险要。自东汉始,为兵家必争之地,曾留下吕蒙、陆逊、张献忠、史可法、石达开等大将挥戈的身影。…… [详细] |
 | 茅草堰,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是桐城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有“桐城都江堰”之称。礼部尚书、拜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所建。引水堰口位于大关河青龙村胡庄段,建堰之初为无坝引水工程,堰口以上河道来水面积40平方公里,引水堰口底宽2.7米。…… [详细] |
 | 古街位于歧岭村。街道长不足千米,由石板铺成,民房临街而建。两条小河沿街流过。俯瞰如一条小船静泊在群山怀抱,旧称“船行地”。河岸曾长满芭茅,称“芭茅街”。抗日战争时期,为桐舒两县交通要道。商贾来往频繁,街中有茶肆、烟馆、客栈等。街道入口处,曾有青砖拱桥,清朝道光年间,系村民外出募捐所建,故名“广济桥”。小桥、流水、人家,…… [详细] |
 | 寄母山位于青龙村(原梅湾村)境内,北邻抱斗山,南临杨河。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破皖城,据传,横江将军鲁肃携母出征,途中母病,寄养于甑黄山西,战后归来探母,母已谢世,葬于山巅,后人称山顶为“望母岭”,此山为“寄母山”。…… [详细] |
 | 五岭水库位于百岭村,现为大关镇饮用水源地,现存水量85万立方米。曾是镇重要水利设施,东西干渠分别长9.86公里和8.74公里,承担镇区大部分农田的灌溉任务。沿岸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详细] |
 | 欧家岭,位于麻山村,桐舒边境,四周高山坏抱,群峰叠障,山势险峻。1930年6月,中共安徽省委在此成立“皖中工农红军独立团”和“桐舒庐边区苏维埃政府”,组织发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农民武装起义。欧家岭起义遗址,含桐舒庐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和欧家岭革命烈士纪念塔。…… [详细] |
 | 金冲瀑布,位于歧岭村孙楼组虎头山虎脸涧谷。瀑身垂直高度约50米,分上、下两叠,水流充沛,常年不断。上叠水帘宽十几米,高悬于绝壁之上,柔细飘逸。下叠,自三十余米高峭壁滚落,注入幽深的龙井潭中。…… [详细] |
 | 张廷瓒墓,位于大关镇旵冲村叶庄村民组大塘洼右侧,俗称为虾子地。墓地背依公堂山,蜿蜒向东,其一段腋部有一平岗向南延伸400米,隆起的山丘中,张廷瓒墓座落其中,座北向南,前方缓坡7、8米即为田地,面向旵冲大路,远方山峦起伏,恰似五道香案的景象。墓地左侧下方有一口大塘,碧波荡漾。墓地面积170平方米(10×7),坟冢面积12…… [详细] |
 | 双忠墓,位于桐城枫香岭东南麓,今属龙头乡平桥村。明监军副使孙临与兵部右侍郎杨文骢守卫福建仙霞关,清军破关,被执壮死。孙临兄子韦奔走数千里,求得其骨,与文骢骨莫辨,遂皆裹以归,合葬于枫香岭,后人称为“双忠墓”。碑正中阴文大宇:“明孙氏显考兵部职方司主政武公府君”。碑左上方阴刻铭文:“大清康熙元年岁次壬寅仲冬月少司马中丞杨…… [详细] |
 | 天台令方公神道碑,系明天台令方印神道碑,位于龙眠乡双溪村“金交椅”山间,距县城8公里。碑刻原竖立墓前,现平放在地。横额篆书“天台令方公神道碑”。碑文楷书阴刻1034字,主要记叙其生平。此碑由郡人阮自华撰文,邑人张淳篆额,乡人鼎名书丹,曾孙方学渐立石。…… [详细] |
 | 清代学者方宗诚藏书楼,因九开间,故名。位于城西南隅,短垣外障,圆门通达,砖铺回廊,雕花木扇,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风格。西为一列五间楼房,东北厢房各两间,今楼保存完好。…… [详细] |
 | 戴钧衡墓,位于县城东9公里,今红庙乡红庙村丁家冲东南侧小塘边。前后皆立碑,前碑楷书分两行阴刻:“大清举人戴君存庄之墓”,为曾国藩所题。1985年县人民政府公布此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
 |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红庙乡红庙村丁家冲,面积6.6万平方米,剖面文化层厚1至2米。遗址表层现出灰坑、红烧土多处。采集遗物有石、箭簇、单孔石矛头,以及鼎足、鬲足和陶片。1983年县人民政府公布此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
 | 鲁谼革命暴-动-旧址,位于县城西北9公里,今鲁谼乡倪店村倪氏祠堂。该祠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砖木结构。原为三进,每进五间另加东侧脚屋11间,总面积399.6平方米。1930年6月中共鲁谼区委书记黄少庭,在鲁谼山策划农民革命暴-动-。7月初,县委书记吴克正来倪氏祠堂召开动员大会。事泄,遭桐城自卫团袭击,吴克正在掩…… [详细] |
 | 椒子崖摩崖石刻,位于龙眠乡双溪村椒子崖山中,距县城西北10公里,峭壁上有石刻多处;其中有篆体横刻“品泉隈”三字,崖岭溪流岩石间有楷书阴刻“兰亭”二字,前崖瀑流处石壁上有隶书阴刻“喷玉泉”三字,缘崖行5米处有阴刻“雪栏”二字,峡口处有阴刻隶书“游龙峪”三字。据清徐璈《桐旧集》桐城人苏惇元推断,此石刻殆北宋以后所刻。…… [详细] |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