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文物古迹介绍
东汉 佛山 澜石墓群位于佛山澜石大松岗、八仙岗。1961年、1962年发掘了9座墓。1972~1979年间经多次发掘,清理东汉墓100多座。墓室分土坑、砖室墓两种,以砖室墓居多, 其形制多样,有长方形、中字形、“卜”字形、十字形等,墓室由封门、甬道、前室、后室、侧室组成,墓砖红色或灰色,长方形、锲形,少数砖有纹饰,墓壁砌法为错缝平铺,券顶,墓底铺砖或垫砂。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器类繁多,纹饰多样,多薄施青釉或青黄釉。墓0土的陶制模型器物丰富,有陶屋、井、灶、六畜、女舞俑及水田附船模型。铜器有镜、剑、五铢钱等,饰物有玛瑙珠、琉璃珠等,还有铁器及漆器的残迹。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三山三眼桥位于南海区桂城平洲禾仰村。位于南海平洲三山禾仰村平东水道支流上,始建于明代。长32.2米,宽3.4米,高5.5米,两墩三孔,由红砂岩、灰砂岩和少量花岗石壁拱砌成。东西走向,东砌17级,西砌18级步级。两侧雕饰图案花纹的栏杆,花岗岩柱与红砂岩柱相间排列。从桥头墩上刻的“不许船扌闸桥眼埠肆尺”和桥面栏杆刻的“不许在此交易”的警示语来看足见一直以来人们对它的保护。……
[详细] 古岗桥位于南海区狮山官窑游鱼古岗。位于南海狮山镇官窑大榄古岗,明代建造,是一座四桥墩的红砂岩结构的石拱桥梁,全桥长30米,高4米,桥宽2.85米。曾是明清南海古道重要的桥梁之一,为研究南海的交通史提供实证。……
[详细] 集贤坊古民居群位于禅城区升平红风大街。集贤坊古民居群为清末民初大型庄宅式建筑,前有闸门楼,保留“集贤坊”石刻街额。内部为走马楼式,通风采光极好,室内装饰中外合壁、十分考究精美,具有典型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含红风大街3、5、7、9、21号,勤俭街21、23、25、27号。……
[详细] 大沙杨氏大宗祠位于禅城区张槎大沙东西村。大沙杨氏大宗祠,清代祠堂建筑,祀明崇祯年间进士杨邦瀚,现仅存头进。该建筑头进采用五开间形式,门前一对石狮高大威猛。……
[详细] 联星江氏宗祠位于南海区罗村联星。位于南海罗村联星上三村。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2001年重修。三进三间硬山顶建筑、抬梁式木构架,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保留有早期人物石雕及清晚期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
[详细] 佛山 区家庄 位于佛山市城区福贤路居仁里。是清乾隆年间经营洋杂货的区氏富商所建的庄宅建筑群,名区巷,又称区家庄。最初只建住宅四座,同治年间增建祠堂“资政家庙”,面宽进深各三间,中为四柱大厅。以后又不断增建住宅、书楼、花园等,共十座建筑物,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庄宅平面布局规整,建筑形式相同,采用井字形排列,形同矩阵。小巷全以条石铺砌,兼有防火通道的功能,下水道网的设置科学合理。198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任围 位于佛山市城区燎原路。是佛山经营丝织业的巨富任氏兄弟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的大型庄宅。庄宅原建有围墙,故称围。原包括乐安里的任伟庄宅和任应坊的任应庄宅,有祠堂、住宅、花园和池塘等,占地数千平方米。现乐安里的建筑保存较好。祠堂面宽三间,三进院落,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现仅余头门和二进。任伟庄宅原是25座大小样式相同的单体建筑,纵横各5座,硬山顶搁檩式结构,今余10座。任应庄宅现存9座,纵横各3座排列,均为镬耳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平面布局。花园、池塘已不存。198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叶家庄 位于佛山市城区东上路宝善坊。是经营中西成药的叶氏富商在清代光绪年间所建的一组大型庄宅建筑群,故名。叶家庄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街首的叶大夫祠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祠为硬山顶,面阔三间,二进院落式平面布局,中座是四柱大厅。庄宅与祠堂均集中建在宝善坊的北侧,以单座毗连排列,坐北朝南,形成一条长79.7米的巷道,全以花岗石铺砌。屋宇高大宽敞,室内装修讲究,檐板多用木雕。始建时,东、西均有门楼,今西侧门楼已不存,现存东侧门楼外表是水磨青砖,石额刻“南阳”二字。198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梁廷楠故居位于顺德区伦教聚星里4号,年代为清。梁廷楠故居总面阔15米,总进深9.5米,清代民居建筑。青砖墙体,红石块墙基。梁廷楠(1796-1861年)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顺德伦教人。道光甲午(1834)获选副贡生、官澄海教谕。梁廷楠性聪颖,博学多才,精研史学、擅诗文戏曲、精通音律、工书善画,一生著作颇多,有《南汉书》、《南汉考异》、《南越五主传》、《耶稣难入中土说》、《合众国说》、《粤东贡国说》等几十种书籍,是广东省著书立说最多的一位学者、名人。……
[详细] 张槎仙槎书院建筑群位于禅城区张槎张槎村。该组建筑群由水月宫、仙槎书院、财神庙组成,清代建筑。水月宫,又名观音庙,供奉水月观音;仙槎书院,又名宝砚堂,祀北宋吏部尚书陈世卿;财神庙,供奉财神的庙宇。该组古建筑群为佛、儒、道三教并立,体现了当地人包融、开放的社会观念,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含水月宫、仙槎书院、财神庙。……
[详细] 永新社学位于禅城区张槎弼唐乡。永新社学位于张槎弼唐乡,清代建筑。该建筑原为祠庙,明嘉靖元年(1522年),广东提学副使魏校推行“毁淫祠,建社学”时改建为社学。(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止)明代大理学家庞嵩在此处接受教育而步入仕途。现该建筑内仍保留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碑记二通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时的石匾额。是研究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详细] 石梁梁氏家庙位于禅城区澜石石梁村。石梁梁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403—1415年),面积约936平方米。该建筑装饰精美,保存较好,是研究明、清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含榕庄梁公祠、梅-塾。……
[详细] 平兰陈公祠位于禅城区澜石湾华。平兰陈公祠,清末祠堂建筑,保留有大量的民国时期的壁画等建筑装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清末民初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详细] 佛山石路巷 位于佛山市城区福贤路纪纲街,是一条长达100米的内巷。两侧的建筑始建于明,有清代和民国时重修的痕迹。其古朴的花窗、方柱的趟栊、厚重的大门、长0.27米×宽0.12米×厚0.06米规格的大青砖、夯土厚实的墙体和红砂岩的石墙脚,均具有明代的风格。而4根圆柱支撑的大厅,却是清代所建造。巷口有二栋红砖绿瓦的建筑物,是民国时代建造的私家医院,名叫“小乐园”。石路巷民居的屋顶所建造的封火山墙,均采用锅耳式,其体量比清人建筑的大而厚,是当地民居建筑沿革的物证。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康宁聂公祠位于禅城区澜石深村。康宁聂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清代重建,现仍保留有部分明代建筑风格和材料,是研究明、清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的实物例证。……
[详细] 三华罗氏大宗祠位于禅城区南庄紫洞三华村。三华罗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末,清代重建。原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两侧还有由青云巷相间的四进厢房,左右对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仅存东侧厢房及第四进建筑,但仍保留原有高大气派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清代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详细] 朝议世家邝公祠位于南海区大沥大镇。位于南海大沥大镇村。始建于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为奉祀二世祖谚公的祠堂,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是一座三进三间悬山顶建筑。墙垣以近尺许,用大蚝壳混合砌成。面积约820平方米。……
[详细]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