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永和镇 | 隶属:安阳县 |
区划代码:410522114 | 代码前6位:4105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豫E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辖区面积:约4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6万人 |
人口密度:约95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0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东街村 | ~200 | 镇中心区 | 明朝《河南总志·彰德府》记载:“尧城在安阳县东永和里,俗传尧尝居此地因筑城。三国时载有长乐郡。唐末《元和郡县图志》载有永定县。宋天圣七年(1029年)…[详细] |
铁炉村 | ~201 | 村庄 | 相早年此村铁炉匠甚多,远近闻名,故名铁炉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铁炉村。因和吕村镇所属铁炉重名,1981年更名为西铁炉。…[详细] |
田营村 | ~202 | 村庄 | 相明初有田姓军官带兵在此屯田,故名田营。田营,又称田马房。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田营。…[详细] |
王小庄村 | ~203 | 村庄 | 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王姓在此居住,故名王马房。后因村小,改称王小庄。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王小庄。…[详细] |
朱小庄村 | ~204 | 村庄 | 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朱姓在此居住,故名朱马房。后因村小,改称朱小庄。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朱家村。198…[详细] |
冯村村 | ~205 | 村庄 | 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冯姓在此居住,故名冯马房,后改称冯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冯家村。1985年《安阳…[详细] |
王家口村 | ~206 | 村庄 | 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王姓在此居住,后改称王马房。又因此村紧邻洹河渡口,故名王家口。清乾隆五十九年(179…[详细] |
陶村村 | ~207 | 村庄 | 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陶姓在此居住,故名陶马房。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陶家村。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详细] |
栗村村 | ~208 | 村庄 | 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栗姓在此居住,故名栗马房,后改称栗村。乾隆年、民国《安阳县志》载有栗家村。1985年…[详细] |
后油房村 | ~209 | 村庄 | 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油房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后油房。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有李马房人在村北至榨油…[详细] |
后李村 | ~210 | 村庄 | 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李姓在此居住,故名李马房,因在何营村北,改称后李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李家村。1…[详细] |
后荣村 | ~211 | 村庄 | 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这一代饲养马匹,后成村落,统称马房,故“十三马房”之称。后荣姓在此居住,故名荣马房。再后来荣马房分成三个村,此村居北故名。民国…[详细] |
何营村 | ~212 | 村庄 | 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明初何姓军官带兵在此屯田,故称何营。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何家营。民国《续安阳县志》…[详细] |
西荣村 | ~213 | 村庄 | 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荣姓在此居住,故名荣马房。再后来荣马房分成三个村,此村居西故名。民国《续安阳县志》载…[详细] |
东荣村 | ~214 | 村庄 | 相曹操建都邺城后,在邺东一带饲养战马,此地素有“十三马房”之称,后荣姓在此居住,故名荣马房。清后期曾名荣马房(见崔家桥镇马房),民国22年(1933)…[详细] |
刘庄村 | ~215 | 村庄 | 相明初有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繁衍成村,故名刘庄。乾隆年、民国《安阳县志》均称刘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刘庄。…[详细] |
陈市村 | ~216 | 村庄 | 相永和为县城时,陈姓在此种植大白菜,远近闻名,并开设蔬菜市场,故名“陈市”。北宋《相台志》载有陈栅,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陈市。因重名,19…[详细] |
关村村 | ~217 | 村庄 | 相此地古时是永和县城东关,后永和县城废,遂渐形成村庄,故名关村。康熙,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均称关家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关村,沿用至今。…[详细] |
贺庄村 | ~218 | 镇乡结合区 | 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贺家庄。相早年贺姓人家迁居此地建村,故以姓氏得名贺家庄。…[详细] |
郭奇村 | ~219 | 村庄 |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后演变为綦村、奇村。又,相传汉朝时有綦…[详细] |
北街村 | ~220 | 镇乡结合区 | 明朝《河南总志·彰德府》记载:“尧城在安阳县东永和里,俗传尧尝居此地因筑城。三国时载有长乐郡。唐末《元和郡县图志》载有永定县。宋天圣七年(1029)改…[详细] |
西街村 | ~221 | 镇乡结合区 | 明朝《河南总志·彰德府》记载:“尧城在安阳县东永和里,俗传尧尝居此地因筑城。三国时载有长乐郡。唐末《元和郡县图志》载有永定县。宋天圣七年(1029年)…[详细] |
杨家堂村 | ~222 | 村庄 | 相明代以前此村叫姬家堂,明初有杨姓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定居,后繁衍成村,改名杨家堂(俗称“牙堂上”)。清康熙年《安阳县志》有姬家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详细] |
沙里村 | ~223 | 村庄 | 相早年有一郡马在此成立庄院,庄院东西各修一栅栏门,居民住栅栏外,郡马死后,居民迁驻栅栏内,故名栅栏里(栅与沙音近),后称沙里。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沙…[详细] |
后刺头村 | ~224 | 村庄 | 北宋《相台志》载有“次刑”。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后刺头。汉《神仙传》中记载:栾巴为官正直,一次皇帝赐酒大宴朝臣,栾极谏。佞臣让宦官郑众给其下了毒药…[详细] |
东邢济村 | ~225 | 村庄 | 处于洹河南岸。为“邢家渡口”之意。北宋《相台志》载有邢济。明万历九年(1581)《彰德府续志》载有邢济里。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邢济村。清乾隆年《安…[详细] |
西邢济村 | ~226 | 村庄 | 北宋《相台志》载有邢济,明万历九年(1581)《彰德府续志》载有邢济里。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邢济村,处于洹河南岸。为“邢家渡口”之意。清乾隆年《安…[详细] |
伍庄村 | ~227 | 镇乡结合区 | 相明初有张、王、李、赵、杨五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起村名为“五家庄”,后简称“伍庄”。又,因村周围有五道沟故名。民国《续安阳县志》有伍家庄。1985…[详细] |
小百官村 | ~228 | 村庄 | 汉《神仙传》中记载:栾巴为官正直,一次皇帝赐酒大宴朝臣,栾极谏。佞臣便让宦官郑众给其下了毒药。群臣举杯共贺,栾将酒洒向空中。帝怒栾跪道:巴蜀失火数日,…[详细] |
牛房村 | ~229 | 村庄 | 相明代赵简王曾在此地喂养牛马,故名牛房。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东牛房。…[详细] |
小寒村 | ~230 | 村庄 | 北宋《相台志》载有“小韩”。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六小寒”,含关庄、二郎庙、张庄、南刘庄、贠家村、史庄六个自然村,也称北小寒。“韩”为姓氏,西南有大…[详细] |
裴庄村 | ~231 | 村庄 | 相清代时有裴姓迁居此地,后繁衍成村,故名。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裴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裴庄。…[详细] |
史庄村 | ~232 | 村庄 | 明初有史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后繁衍成村,故名史庄。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六小寒”,包括关庄、二郎庙、张庄南刘庄、贠家村、史家庄6个自然村,后史…[详细] |
庞湾村 | ~233 | 村庄 | 相明初有庞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搭庵居住,称庞家庵。后迁至洹河拐弯处,改称庞家湾。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庞家湾村。…[详细] |
沿村台村 | ~234 | 镇乡结合区 | 此村濒临洹河,村边筑有几个土台,以防洹水淹没村庄,故名沿村台。又,嘉庆24年(1819)《安阳县志·卷十五古迹志》:“丹朱陵,在永和镇东南三里。”永和…[详细] |
赵奇村 | ~235 | 村庄 |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后演变为綦村、奇村。又,相传汉朝时有綦…[详细] |
程奇村 | ~236 | 村庄 |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后演变为綦村、奇村。又,相传汉朝时有綦…[详细] |
苏奇村 | ~237 | 村庄 | 相传汉朝时有綦儁将军在此建府置田,后称綦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綦毋。明朝隆庆元年(1576)张奇村《张氏世系图碑文》称綦村。之后发展为9个奇村,因此村…[详细] |
张奇村 | ~238 | 村庄 |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后演变为綦村、奇村。又,相传汉朝时有綦…[详细] |
王奇村 | ~239 | 村庄 | 传隋末刘武周曾建都于此,称东都(见民国《续安阳县志》卷十三),后改称都里。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都里。历史上北河沟住户叫李家庄,南河沟东岸住户叫庄的…[详细] |
地名由来:
《邺乘》载安阳县永和故县云:“宋天圣七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和。”宋真宗赵恒死于天圣元年前,其陵墓名为永定陵,永定县为避讳此名,故更名为永和。
基本介绍:
永和乡位于中州大地予北平原,安阳县东部,介与东经114 45北纬30 51 的交叉处,西距安阳市22公里。地处洹河西岸,安(安阳)楚(楚旺)公路横穿其境。永和乡面积:永和乡面积48平方公里。全乡耕地49086亩,下辖40个行政村,209个村民小组45491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历史上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确定了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积极科学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以樱桃西红柿、甘蔗为龙头的应税、高效农业。
樱桃西红柿原产于我国的台湾省及东南亚地区,它果形椭圆,状如樱桃,色泽鲜红,是宾馆、饭店的高档消费品,也是家庭待客的一种理想果蔬。它具有耐贮存(常温20天)产量高(1
荣誉排行:
2023年9月,永和镇被确定为2023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2年2月,永和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1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历史沿革:
宋天圣七年(1029)改永定为永和。
明万历九年《彰德府续志》称永和县或永和集。
清康熙年、乾隆年、民国时《安阳县志》均称永和镇。
1947年,安阳市周边解放,永和一带属当时所新建的邺县第五区管辖。
1949年10月,漳南县与邺县合并。
这一带隶属于邺县六区。
1953年永和增设为邺县九区。
1954年9月,安、邺两县合并,永和新编为安阳县十二区。
1955年8月,改称永和区人民委员会,不久被撤销。
1957年建立